第57章
- 瑜伽師地論略纂
- (唐)窺基
- 4792字
- 2015-12-26 19:37:14
論解增上慧三住中。云謂諸菩薩如實了知能觀真實者。即第四地中。觀菩提分法。菩提分法是能觀。第四地中。觀此分法。名如實了知能觀真實 所觀真實者。謂第五地中觀四諦。四諦是所觀也 及于真實諸有情類由無智故者。解第六地緣起觀也。第七地中。名有加行有功用。無間缺道運轉無相住者。謂此地非無有漏心隔。而以多無漏觀相續為論。故言無間。非實無間也。八地不然 問曰八地已去真實。既無間缺。云何西方兩釋。言八地有有漏心時。義曰此皆據多相續語。非無起漏心。第九地中得無礙解故
論云能于諸法異門。謂法辨義起義辨釋詞詞辨差別辨辨即四辨才也。第十地相先照世界等。廣如華嚴十地經辨
論云又諸菩薩勝行住于菩薩修所化狹小所化有缺所化不定所得有退等者。言狹小者。所作不廣。言有缺者。所作不常。言有犯戒惡身語也。所作不定起行不堅。時有退也。所得有退者。顯前不定也。又不定者。所作不純。有退者。不能純進。是此二別。又不定者。常懷猶預。有退者。不能勝進故退也。其下言廣大小翻前即是。問曰八地以去。與初地等不退等何異。義曰初地等有功用。不能剎那。剎那進執。已得者生名不退。八地以去。無剎那不進故名不退。是此二別
又論云五種畏。謂不活畏等。準下對治。五怖等所治。是此怖體。此以何為體 不活畏。以我見及我愛資生愛為體。故下言。由修無我智分別我相。尚不復轉。況當得有分別我愛或資生愛。故知以我見及愛為體 第二惡名畏。以欲貪為體。故下文言。由于他處無所希望。常自發起如是欲樂。我當饒益一切有情。非于有情有所求覓。由是因緣。無惡名畏。故知以貪欲為體 第三死畏。以我見為體。故下文云。由離我見。于我無有失壞相轉。故無死畏。明知以我見為體 第四惡趣畏。以癡為體。下論云。自知死后。于當來世。決定值遇諸佛菩薩。由此決定無惡趣畏 五處眾怯畏。以癡為體。故下論云。由意樂見。一切世間。尚無有一與我齊等。何況殊勝。是故無有處眾怯畏。此所治以癡為體也。又如佛地經說。應有別體。勘之
論云成就狹小聞所成智等者。此明慧根
又即于此或時妄失等者。此明念根 成熟菩薩苦遲通行者。此明意根 于大菩提無猛利樂欲者。此顯欲無減 熾然精進者。此明勤根 無有甚深牢固清凈者。是信根
論云或于一時具足憶念或于一時成妄念類者。有憶得不得故。名妄念類。非全妄念故。言類也
論云于如上說一切圓滿菩薩學中未能普學者。此謂第一持十八品也 于如上說。乃至菩薩諸相未皆成熟者。謂此持中相品 于如上說等。乃至二分菩薩正加行中未等顯現。謂分品 于如上說菩薩意樂猶未清凈者。謂增上意樂品 二分菩薩正加行中未等顯現者。謂未能依于二分不修正行也。名未顯現也
論云是諸菩薩勝解行住下忍轉時如上所說諸行狀相當知上品。乃至無余永斷者。謂前所說地前過失。在十信位。名下忍時。此過是上品。在十解十行時名中忍。十回向等名上忍。其過即中下
論解入極喜住中。云除舍彼故發起六相新善決定。何等為六
論云內證修性菩薩大愿超過一切余白凈愿者。是第一愿。舊地持有一二等數。十地論云。初名觀相。經言無離。謂愿求菩提無離愿也。即以后得智觀為也。若得此文。言內證修性菩薩大愿。法師云。此是無分別智也 無等不共果是世間超過一切世間境界者。是第二愿。地論云。第二真實。經言不可見。謂后得智。是無等不共二乘之果。離是世間。以緣事故。超過一切世間境界。故經言不可見即后得智也 隨救一切有情苦故不共一切聲聞獨覺。是第三愿也。地論云。第三勝善。經言廣大如法界。即后得智起大悲救生。普救群生。故言廣大。又義別。如下第五中釋會 雖一剎那生起此愿法性自爾能得菩薩無量白法可愛之果。是第四愿也。地論云。第四因善。經言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言由此愿等因善故。能得無量白法之果。如虛空也 又大愿無變無盡因性得已無異因緣令其退轉變異可得。是第五愿也。地論之第五大善。經言覆語一切生界看經形勢。當此次第三隨救一切有情者。是彼第三。經言廣大如法界。是此第五。謂得無盡之愿。不可退轉。廣大如法界也 又是勝分墮后邊際極大菩提。地論云。第六不怯。經言能入三世智地。是第六愿也。謂此愿是勝分。能墮后邊際。能窮大極菩提。入三世智地。三世智地。即佛果也。得大菩提。能不怯也。不于大菩提而生怯也。后之三愿。通二智也。前三如前
論云又即如是菩薩發心略由四相應所得當了知。其初二相。論有結文。其第三四相。無結文者
論云又諸菩薩無倒速疾發起一切菩提資糧隨順等。至廣大愿心。是第三發心相狀又諸菩薩發是心已超過菩薩凡夫異生地等下明第四發心勝利別別。如十地論。此中別稱。如彼中有八過。從入位過。乃至畢定一入位過即入地超異生地。生如來家是家過。是佛胸子是眾過。從佛口生。從法化生等。類言也。決定趣菩提。是畢定過。此中有四。余略不說
論云十種大愿今即于此極歡喜住能具引發等者。此皆起十愿因緣。亦即十愿若前方便名因緣。若正起名根本愿。廣如十地經第八愿中。與諸菩薩常同一味意樂加行等者。如舊論。謂與一切菩薩。同一方便以大乘化。名為一味
論云作是愿言如有情界展轉相續終無斷盡等者。此意愿前十愿。乃至菩提終無妄失故。下文前熟所應愿事起愿。謂前十愿。后即熟愿。以起于愿。謂如是世道等無盡等。是即器世界無盡也
論解十種凈修住法中。八者即于如是正加行中依應時分量等正行而修慚愧等者。時謂如五濁劫末時。謂隨此時可行此法分量謂隨若干等法。又以上初地有八。謂善決定故四相發心故等結上文第四十八卷
論解十種意樂清凈中。前九是自利。后一是利生
論云于此住中。性戒具足。極少邪惡業道所攝。諸惡犯戒。尚不現行。況中上品。此明律儀戒成就。非但性戒。于遮戒中亦能防護。此但據性戒為論
論云又于十種圓滿業道自性顯現。文意。謂能知十惡業道故。十善業道圓滿自性顯現言。皆現行也。如下結文。以此文屬下讀
論云菩薩如是性戒具足能以妙慧于染不染惡趣善趣及諸業中諸業現行若因若果修證安立如實了知等者。若謂能以妙慧。于世間染不染惡趣善趣因果及三乘中。諸業現行。若因若果。修證安立。如實了知于世間染不染。諸業現行異熟等流果。及出世諸業等流。皆如實了知
論云廣見諸佛善根清凈如前應知者。謂前初地中。云謂于佛法僧供養攝受故。以四攝事成熟有情故。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故等。雖下諸地。亦如此通。余地為三
論云以所練金置迦肆娑者。謂樊石以有微細垢。故置樊石除之。此第二地有九段。謂意樂凈故。性戒具足故等。準下諸文義。結上來配之。如第二地下。諸地隨結文。故字多少即制此地。若干段文。準義應知。如前十種意樂凈在初地。是下中品未圓滿在此地。是上品是圓滿下一切地。準此意會。所以得知者。以論文有二地。成上品極圓滿。在初地。有此意樂凈言故。第三地
論云菩薩安住增上心住能以種種過患行相壞一切行于彼諸行深心厭離等者。謂菩薩安住增上心住時。謂所有種種過患。能壞一切諸善行。菩薩皆能于彼諸行。深心厭離故
論云于諸有情興非戀心生依義心者。生依義心。謂生利樂義之心。義謂利義
論云觀諸有情解脫眾苦究竟方便唯是一切煩惱諸纏無障礙智等。乃至觀所引發一切靜慮等持等至皆由菩薩藏聽聞為先皆聞正法以為緣起等者 謂諸有情解脫眾苦究竟方便者。唯是諸纏無障礙智。即無分別智。若有煩惱障之智。不能與有情作究竟解脫苦之所以。觀若能圓證此究竟方便智者。唯于一切諸法無分別之慧。以一切法分別現行雜染生起。是無分別慧之所對治故。能對治能圓證。此觀能成辨。此正智先明。皆由俱時勝三摩地觀。所引發俱時。乃至一切等持等至。皆由菩薩藏。聽聞為先。皆聞正法為緣起。此定等即諸纏無障。為正智以斷惑故。無分別慧通后得智。圓證解脫故
論云若聞一四句頌歡喜踴躍勝得諸珍寶等者。何故如此耶。義曰以受用財有盡。受用法無窮故。又財獲世間果。法獲出世果。財不勉生死。法勉生死故。如是廣如理分別
論云垢穢斯盡稱量等住如是菩薩等者。謂前地之金燒練未精故。一時燒稱重。一時更燒。稱之稍輕。輕重不等。今此地中。稱量時等。已至精也。此中有九段文。準上配文
結釋名中。由發聞行正法光明等持光明之所顯示者。由發聞行正法光明者。謂求法時。聞慧照法光明。因聞生修故。言等持光明等由內心凈者。謂此地證內修慧光明故。言內心行。無漏名凈意。名為內心。謂即定也
第四地。論云十法明入者。明謂智。入謂證謂得謂解言解。能得證十法之智也
論云謂若彼假設若于中假設若由此假設等。乃至若由無上清凈所凈者。此謂十法明入。如十地經。此中有七若字。初五各是明入。后二離為五。第六離為三。第七離為二。若彼假設。即有情緣也。謂實無有情。但假設故名有情故名假設。第二于中假設者。即世界緣也。謂有情于中住。實無世界。但以于中住故。假設為緣。第三若由此假設者。謂法緣即十八界善惡法等。謂實無如此法。由此故。觀有情等名。由此假設。第四若平等勝義者。如十地經。是空緣。法師二說。一謂事空。二謂理空。即真如云空。此論言平等勝義故。知是真如也。第五若染惱故清凈故成染成凈者。識緣也。以識者染惱清凈故。成染成凈。第六若由系縛煩惱所染者。謂三界緣。即欲色無色界系縛煩惱所染。即為三也。第七由無上清凈所凈者。謂善凈大善凈。善凈謂二乘凈。大善凈謂大乘凈。即為二也。廣如地經
論云如契經說不壞意樂而為上首所有十種能成熟智智成熟法皆悉成熟者。謂十種法智能成于智。智是所成。此十是成熟智之法。是此中義意也 不壞意樂而為上首者。即十法之第一故言上首。舊地持云。成熟不壞凈為首。地經當第二。同敬三寶名不壞凈。此中言為首者。如舊說類。梵本在第一故言上首 今釋不然。義曰論云長如來家得彼體法者。謂初地名生如來家。既生彼已。今第五地等。名長如來家 得體法者。舊地持云得自在。經云得長家已得勢力自在。又得體法。得如來之體。謂真如是體法。又十自在言體法。須勘之
論云最極微細薩迦耶見執著一切蘊等不現行斷者。說此地能離伏第六識中我見。其余貪嗔等。尚在其第七識。在入八地伏也。此中十三段文結。準彼此文
論云能成正法教慧照明者。謂正法教是所照。此智能照正法教。名焰慧地
第五地。論解十種平等清凈意樂。云謂無等覺與諸覺等超過所余諸有情界及以諸法如其平等。法師云。此中平等覺。即如十地經云。謂覺三世佛。一切功德。一切法平等。謂佛是無等覺。此無等名無等覺。以三世佛。即為三平等。即無等無平等也。此中言與諸覺等者。即攝次六種。六種一故。言諸覺等。彼地論云。謂戒定智。戒即戒平等。定即定平等。即戒心清凈也。度疑及見清凈。即七凈中。此合度疑見二。為一度。疑見平等。道非道清凈。即外道戒取。即是道非道平等也。謂智見清凈。即行平等行。斷智見清凈。即行斷知見平等。此上諸覺等所攝六也。如舊地持文。及疏解有別。不可煩引。此中所余諸有情界者。即悲愍有情平等。前九自利。后一利他。此中及以諸法如其平等者。當彼經釋平等名。謂于以前諸法。如其諸法。而平等也。名為平等。如彼經廣
論云于四圣諦由十行相如實了知一切文詞如契經說應知其相謂依曉悟他依自內智依俱處所等。乃至名如此說者。謂依曉悟他等初三。法師兩釋 依曉悟他。此一句。謂以四圣諦教。教二乘。二乘非佛乘。故說為他 依自內智。此第二句。謂以教大種姓眾。大種姓眾生。是佛自乘故。名依自內智 依俱處所。此第三句。謂前二是別教。此一句是總教。大小二乘。為此二乘別總人等說四諦。名為此說 又釋此三句。即三轉法輪。依曉悟他。是示相轉。謂示諦相于他。謂言此是苦。乃至此是道。依自內智。是證相轉。謂此苦我已知。乃至此道我已修。依俱處所者。謂勸相轉。謂教言此苦我已知。汝應知。乃至此道我已修。汝應修。為此三轉故。說名為此說。即為三行相也 依于契經調伏本母名由此說者。即謂三藏契經。是經調伏。謂毗奈耶。是律本母。謂摩呾理迦。是論。由此三藏故。我說四諦。名由此說遍前三故。合為六種也。依于現在。眾苦自性是苦諦。依于未來。苦因生性言集諦。依于因盡。彼盡無生是滅諦。即因盡之滅。果盡之滅。依于修習彼斷方便性是道。如此四諦。名如此說。即十行相也
論云牟娑羅寶者。當此云馬瑙寶。謂前地于金上。已加末尼寶。今此地更加馬瑙寶。此一地中。準結文有九段。如上準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