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6章

論解三三摩地中。云云何菩薩空三摩地等者。此中空意。若相見道。唯苦下二行。無愿文意。由有煩惱等言故。唯集四行。苦二行。無相文意。由有永滅寂靜言。唯滅下四。若約余處文。有多差別。一文如前。又無愿并攝道下四行。余如前 有文。無相攝道下四行。無愿不爾。余如前 有文。三諦如前。初釋道下四行。通三解脫門攝。如顯揚第二卷 有義。空行。若約斷惑通四諦。余可知。此中若會諸文不同。意表如對法抄。義準可知。又此論文意。在真觀中。義用分立此三解脫門。若斷惑唯空行。若俱時亦有無愿無相義者。無相中文意。有煩惱等言。似唯在集四行。苦二行。準下增減門中。總于有為而立無愿。無愿通三諦。又此總言。若此中意如前說

論云如是菩薩于三種三摩地中精勤修學者。此勸學也 于是建立如實了知者。結前正明三解脫門。又結不增不減義 于余行相三摩地如實悟入者。以了知此所明解脫門。于余行相。如實悟入。悉能解之 安立理趣如實悟入者。即初悟入真三解脫門 修習理趣如實了知者。勸修習三摩地之法故。下重解云謂于其中諸聲聞眾精勤修學。即學行及圓滿證。即悟入也。更別解。思之可知第四十六卷  菩提分法第十七之三

論云復有四種法嗢柁南者。此云說也。即世尊常誦說。此若嗢柁南名攝散。即以略偈而攝長行。今言說。謂常誦說。此義似無問自說也。若此四種體性。以法體出。諦有為無為故了知

論以三義解嗢柁南中。云法相應義者。謂表無常等。然與有為非相應故。又此行跡。能趣大生。招有漏勝人天果。無漏凈土中生故。又能生色無色界。名大生。又能得真法生。名大生。又若以對出第一有而論。此大生即有漏生也

論云即于此中前剎那行自性滅壞無間非先諸行剎那自性生起正觀為生等。乃至正觀為滅者。若依小乘。生在未來。三相在現在。今依大乘。生等三相。在現在。滅在過去。如次前文辨。言本無今有名生。簡無為故。言無為是有。而是本有今有。有為本無今有。而彼本有言。前剎那后無間。有非先種類生。若一色法前念滅。后念生。此極相似。云何言非先之言。義曰若不言相似。即是彼法。是彼法者。即一法體。勝行是常住法。即無有滅。以非即前剎那法體故。有相似之言 言住者。大乘二釋。一說現在能有牽后果之功名住 若爾云何阿羅漢后心名住。以不能牽后心故。義曰以此妨故。故二說。今論云諸行生已即時未壞正觀為住。不得是生已經停。名為住 若爾即住與生別時。故小乘別。此言今大乘應言。諸行生已即時未壞。如五十二。亦得生位經停。以立為住 異者若言此生法變壞名異者。此亦不然。即與生時別念故。以生時未變易。后變易方名異者。即生異別時故。今應言此已生行望前亡滅諸行剎那自性。唯起別異名異。即異前念皆名異也。以此義故。生異同時 滅者若即現在與異同時而名滅者。即滅是無法。住異是有法。如何有法俱時亦有無法。故此論云從此諸行生剎那后即此已生諸行剎那自性滅壞。正說為滅。即由有法無時至過去世。方立滅相故。生滅明闇而不同時 問曰若然即一剎那。無有四相。義曰此法滅。即此法生時。如秤兩頭平等平等。故一剎那有生有滅 若然何故不先滅后說生耶。義曰從初說故。以初時要有生故。故諸滅非先唯最滅。后方生起 問諸經中。皆言三有為相。何者為三。義曰有二義。一攝住入異。二攝異入住。言住入異者。以住相似無為故。又若聞諸法有住。即厭有為心不猛。今言唯異者。即有為深可厭。以有異故。不同無為有住。故以住相攝入異相。若約小乘。以異能滅壞生法故。于相功能勝。住能牽后生法。于滅無功。故攝住入異。二說攝異入住。異于自剎那有功能故。生已未壞說名為住。故有功能。異從異前法。于自念無功故。攝異入住。又異順滅相。自性不顯故。攝異入住 若爾何故不攝異入滅耶。義曰異是有法。滅是無法。一是過去。一是現在。相貌雖有相似。不可攝入滅相。下決擇五十三。及本地第三卷抄

論云何以故諸行生時唯即如是諸行可得無別有余生住老滅如是諸行住老滅時唯即如是諸行可得無別有余生住老滅者。何故如此不同。后舉四相者。以攝法遮法故。若指法互指。故唯有言諸行生。乃至諸行住老滅。若遮法謂遮別。有四相體。故法遍遮。故通舉四相也 問曰何故遮生中。不唯言生。乃至住滅亦爾耶。義曰以住中亦有生故。以生時有住等故。故大生生八法等。是故遮遍遮

論云如是推求不可得故者謂若離彼色等諸行等以下。破生色之生。亦應有生。即小乘中小生也

論云若言一者計生實有即為唐捐言別有生是實物有不應道理者。此破小生。小生若與大生一者。計有大生是實物有。即為唐捐。所以者何。大生生色法。離色別有生小生。生大生應亦別有體。小生生大生。二生即言一。大生生色法。與生亦是一故。言別有生是實物有。即為唐捐。不應道理

論云若言異者如是即應非行生生是行生生不應道理者。非行生生即小生也。是行生生即大生也。汝若言大生小生異者。即應小生亦似大生。應能生色。大生生色法。亦能生小生。小生大生。應亦生色法故。小生非行生生能生色法。應是大生行生生。故二生異不應道理

論云謂若滅法別有自性是實成熟即應此滅有生有滅者。法師上來一重破訖。次下第二別破滅相。義曰不然。若未解彼生生例余相竟。下舉后滅破。總是一翻。我宗所言滅是無法無別成熟汝若言別有滅相。此滅是有為故。應別有生有滅。若滅為生所生時。一切諸法。皆應不用功力而自然滅。如入滅定。滅相既生。隨七八識心心所法。亦應皆滅。以滅生故。二既相違。故余須滅。既不滅。明知我所言。此法無時名滅。非滅別有生。生以滅相有故。為生所生。能遮能生。故余須滅。滅法有滅。準此例知

論解無我中。云于諸法中補特伽羅無我性者謂非即有法是真實有補特伽羅亦非離彼法別有真實補特伽羅者。謂破即蘊異蘊計我也

論解涅槃寂靜中。先因永斷后無余滅其余義者。即有余無余涅槃也 又先因永斷。在無間道 后無余斷。在解脫道 又先因永斷。在加行伏上心 后無余斷。斷種子 其余畢竟不生者。謂果不生。以斷因故

論云若上上勝及以上極若深深勝及以深極若劣若勝及以勝極法教正教教授教誡等者。上極等三句。一釋是聞慧 深極等三句。是思慧 勝極等三句。是修慧。三慧之中各有上中下故 又法教正教。是上極等三品三句 教授。是深極等三句三品 教誡。是勝極極等三句三品。又前三慧中。一一皆有法教正教等三句。次第配之功德品

功謂功勞。德謂道德。用功而得此德。名為功德。此中廣明。名功德品 問曰何以次下明耶。義曰前明菩提。宗是因果覺分行。此等以前行時。必有所據。故次品后明功德品 初頌有七門中第二。五種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者。據相而論。人皆可得。受是不希奇。若意而論。不辭此事。名希奇法。又自類相望。不希奇。二乘相望。甚希奇。第二希奇者。謂默無言說。默者實是樂味。但為有情而說正法。又自入涅槃。此默實是樂味。為有情故而說正法

論云由五因緣于諸有情能作不虛加行等者中。乃至應知其相。此領解二種。一于諸有情求作利益安樂。二乃至如實了知。如供養品中。若發有五事。乃至三隨順說法。四不疲厭。五悲平等 次頌有六門。初加行中無佛者。以佛無加行故 次頌有五門。第五門中中四者。愛語攝事。一切攝事。此為第一。以親疏皆近故。能引出世入法初門。化攝事故。余不爾 次有二頌。總有九門。初一頌有四門。第二頌有五門。初頌第一法施設中。云次第結集安置制立者。結集謂經。安置謂摩呾理迦。制立謂毗尼。又三乘法。又次第集其文。安置集其義。制立諸學處法 增三門諦中。相諦。謂諸法之體相。語諦謂能詮之教。用謂諸法作用 增五門中。前四四諦也。后一非安立諦 增六門中。云一諦諦二妄諦。說真妄事也。又善法名諦諦。不善等法名妄諦 增七門中。愛味過患。謂集苦二諦。出離謂滅諦。或通道諦。法性謂真如。勝解諦。即勝解斷。在果也 增九門中。前四是苦。下四行。次二是常斷。二見斷亦名為愛。即愛此見故。即當集諦。第七即道諦。加行智。八九即滅諦

論解聲聞七行相中。二此慧所依。法師云。此是心王。又此是定也。其大乘中準此

論解所調伏界無量中。增七門云一輕毀。如調達事。以輕毀入已。二中庸。如眾集。最耎語調伏。三廣說智。四略說智。為鈍利差別故。增九門中。遠近調伏者。如年月。為長時短時。為異故

論云如是菩薩勤修學已者。即結上菩提分法持。初文第三能修學文。此下文云十種。菩薩于菩薩學。能正修學。此上更無有能正修學。即結前能正修學第三文。故知三制文不同。如第三學持。初制初二。有生起文無結。此能正修學無生起有結。故知類顯略。而不說分有三說也第四十七卷

第二持隨法瑜伽處菩薩相品第一者 菩薩地四持。此為第二。初持正明所學之行。非無異辨能學之人。此持明能學之人。學所學已成菩薩相。隨所學法之行。名隨法瑜伽處菩薩地。初列十品。第一是持。有十八品。分為三持。謂種姓發心菩提分法等如前說。偏得持名。此第二持。有其四品。即相分增上意樂住。相者。謂成熟此法入菩薩之相故名相也。分等如后品首說此品。在第二持先。故言相品第一

論頌真實諸菩薩五種相應知下。長行解謂哀愍等五此五體相者。如下法攝六波羅蜜為之。哀愍。以定為體。此謂大悲依定而發故。此體是定攝受。無嗔善根性。不諭能發之智。二者愛語。尸羅波若到彼岸攝。以若從律儀而行以般若導生故此二攝。若準前施品。或是攝品四攝攝度布施唯攝布施。余四度純是同事攝。若除布施余三攝事。皆智慧度攝。今云愛語是尸羅者。此是正依戒而行。然依戒不妄語等。是彼論不離體。以一切行由智發故。三者勇猛。精進忍慧三攝。據實但是精進。以由慧發。安受長時苦忍故。所以兼論。四者舒手惠施。是施度攝。五能解甚深義理密意。是定慧攝。若唯克體是慧。以定發之慧勝故。并從勝發同時而行言定。此五種皆由依行六度成熟。此五種入菩薩相也

論解勇猛自性云。謂諸菩薩剛決堅固無所怯劣有大勢力景法師以進忍智三是體故。次第配之。今看文意不然。但偏明精進。即被甲精進等三。次第配之。此中修不明忍智。以取正克自體故

論解依處者。依謂相依依相之起處。有為依處。亦六因依也。能解甚深義理密意依處中。有五義。第一謂隨順甚深甚深顯現等者。甚深謂真如隨順。即緣如之智。隨順如故。甚深顯現。即依智故。真如顯現也。第四依處中。云法相義者。想謂能詮之名。義謂所詮之法。第五即四無礙解也分品第二

先云翼品翼品者。謂行四法。如鳥之翼。故名翼品。今即不然。謂先解行云。入菩薩相。在家出家二分皆修。依二分修故。說名為分。故言分品。其何故明分者。已入菩薩相。在家出家皆得。故次后明

論云何菩薩饒益于他謂諸菩薩依于四攝事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能與一分有情利益。乃至一分安樂一分俱有者。即此四攝事。一一皆有利益安樂亦得。雖施彼財令發心等言利益。既得物用。是安樂等。如是乃至一一皆俱有順知。若不爾利益愛語隨增說利益。余布施是安樂。同事是通二。同為善惡故

論解無倒回向中。三門積集者。三謂即善修事業。一方便善巧。二饒益于他。三為三門也

論云出家菩薩一向能行鉤鎖梵行者。鉤鎖意取相拘礙義。出家之人有所禁戒。防惡三業故如鉤鎖。在家菩薩。即不如是也。一向放逸故增上意樂品

即第二持中之第三品

此中通明入發心諸菩薩意樂。有十五種等。此中廣明。名增上意樂品。意樂者。以信欲勝解為體。此意樂增上故。名增上意樂品。何以明者。欲行菩薩行。依一一分修起。修之明法有意樂。意樂即希欲故次明之。有增上之言。似唯在地上。依之助義。通地前有無妨

論解七相憐憐第五中法。云是名無染亦名無緣者。不祈恩報名無染。不祈后果是無緣。又二種皆名無染。染通報恩及后世間果故。緣亦通之

論云神通威力俱生威力者。神通威力從定引生。俱生威力者。先串習故生便即起

論云又諸菩薩不清凈意樂是則名為應調伏意樂由此意樂應思擇故又諸菩薩清凈意樂善清凈意樂是即名為俱生意樂等者。地前未證法但現神通等。而調伏之。入地以去。自證真如。修習多劫。神通與身俱生故。清凈善。清凈意樂。是俱生意樂。以清凈意樂性成善清凈安立故住品

住者何義。即因十二住。能住所住。有為無為。菩薩住中故名為住。此中廣明故名住品。又何以后明者。增上意樂三劫所希。現行行教生自行成滿。以初發心終至極果。分位差別。總有十三菩薩住中故。次后明之也。第二持之第四品也。即持相等十品中之第五品也

論云如是始從種姓具足廣說。乃至于如所說菩薩所學正勤修學者。此明第一持中十八品。從初種姓乃至未修功德品等 是于如所說菩薩諸相正等顯現者。是此持中第一相品 于諸菩薩分加行中正勤修學者。是分品 于如所說菩薩意樂。是增上意樂品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川县| 乌审旗| 房山区| 建湖县| 大理市| 明溪县| 安阳县| 平乐县| 晴隆县| 专栏| 朝阳市| 滕州市| 禄丰县| 芜湖市| 修水县| 沅江市| 郓城县| 永丰县| 延寿县| 高雄市| 阿拉尔市| 河间市| 和政县| 京山县| 临澧县| 甘孜县| 视频| 杭锦后旗| 阳西县| 香港| 阳原县| 铁力市| 云霄县| 庆云县| 建阳市| 永泰县| 龙口市| 安义县| 肇源县| 伊通| 大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