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品第三學持之第十五品也。能如是學中之第九品也。性菩提分。唯三十七。但能證菩提。名菩提分。此中十五門。皆是此中廣明。名菩提分品 問曰何以供養品后明耶。前供養品。攝修方便。修成今道之行差別。名菩提分。故次明之
論解慚愧依處有四中。第四云若諸菩薩于自所生惡作有依隨逐不舍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等者。言惡作有依。謂由第三作惡已悔。悔已復作。后作依前作。故名有依
論解五濁中。法師云。言體。壽濁。大乘以阿賴耶識連持不死假立命根。即以此命根。為壽濁體 二有情濁。謂下解中云。不識父母沙門若婆羅門以不信為性。不識家長等。以憍慢為體。不畏今后世罪。以無明為體。不修善等。以懈怠為體。即以五法為有情濁體。謂不信。慢。憍。無明。懈怠也。若同時五蘊者。通五蘊為體 三煩惱濁。謂除見及前五余煩惱。為此濁體 見濁謂五見。看下文意。實取內道妄見為體。即不正知也 劫濁。謂饑饉。疫病。以觸中二數為體。刀兵以四魔或五蘊為劫體 三界分別。唯欲界。唯南閻浮。其饑饉等三。從三十二十十歲次第起也。若五濁能治道者
論又諸菩薩如實了知諸器世間破壞成立等者。即知二十劫壞二十劫成等也
論云又諸菩薩于其世間于世間集等者。此以八種相觀世間也 于其世間者。謂苦諦 于世間集。謂集諦 世間滅。滅諦也 于能往趣世間集行者。謂愛為集諦。受能生愛。即受為趣集行也 往趣世間滅行者。謂道諦 于其世間愛味過患者。重觀集諦苦 及與出離者。重觀滅諦 問曰何以集諦三重觀。苦諦滅諦二重觀耶。義曰若集深可厭故。二三觀之。滅甚可欣故亦重觀也。又前五觀四諦。唯重觀集之趣集行。謂愛者以深可厭故。故重觀之。前別觀四諦。下重觀四諦。愛味。謂集諦。或是苦諦。過患。謂苦諦。或是集諦。出離。謂無漏二諦。為一觀也
論云由諸菩薩如實了知世間流轉差別者。結前五濁等流轉差別 若器世間流轉差別者。謂結前二十劫成二十劫壞等 若八種相觀世間義者。謂結前觀四諦八種相 若諸世間所有勝義者。結前唯有色等 問曰何以故名勝義義曰若不知其義。而如名即執。此是世俗。既知唯有其名。不起執著故名世間
論曰普能遠離十四垢業者。舊云六方四惡友四善友為十四垢業。依長阿含。與此六方等全別。身口有四。殺盜邪淫妄語不依此四作諸惡也。惡因有四。謂貪嗔癡怖。不依是四而起惡業。并離六損財法。謂耽酒博戲放蕩迷著伎樂惡友相損。漸隨彼所說。是此六中一一。各有六種。不可煩引。隱六方者。亦如長阿含說。羅悅城有長者子。名曰善生。積世相傳。于清且時。恒禮六方。合六神常護家業。所作諧偶。忽時值佛問有是法不。答言有。與汝不同。父母為東方。長師為南方。妻子為西方。親友為北方。仆使為下方。沙門高德為上方。六方之中各有五事。不可煩引。廣如彼經言。常隱在此六方中。不生憍舉。若能住此六方故。言藏隱 遠四惡友者。亦如彼說。一者如親惡友畏而伏之。實無親意。二者美言惡友言順意違也。三者敬順惡友心雖敬順。然于所作善惡皆從無相諫心。四者惡友為惡事伴?;蝻嬀撇蛞菁案栉璧?。此四中一一各有四。不可煩引。言此四可惡而當遠之
攝四善友者。言此四可親。應當親之。如彼經說。一止非友。惡事相止。二慈愍友??嗍孪鄳z。三利人友。樂事相與。四同事友。善事相同。一一之中各有四種。不可煩引。廣如彼經
論云如尸佉洛迦契經中說者。此翻為頂髻持。即頭上頂髻也。又尸迦名髻。洛迦名執髻。即執髻也。此是八名如長阿含?;蚴钱惿r名也
論云菩薩成就如是等法如其世間正所應知如其世間正所應轉者。結上受正所應知結緣諦等。以上八相應對結以下文第四十五卷
論解四依。依諸經論次第不同。如涅槃經。從果推因說次第。謂真如是果。可依真果。不可依人。即緣如智名義。可依此義不可依語。即因此智起后得說法可依此智。不可依識。既聞法已可依了義。不可依不了義。又卻推從因至果。即以法為證真如智。即是因義。為真如即是果??梢懒肆x。即先觀因。后方觀智。不依于識。今此五重。不能煩記。今此文即為第三重解。如文可知
論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等。言本性義者。即諸法之性體。言識有八種。是識之本性。小乘不了義不說故。并于本性。亦不能了也
論解依智不依識等。聞思是智。何故不依。義曰雖是智。散智也。未圓滿故不可依。若爾世間非應可依。義曰亦不可依。且以三慧相對。今不依者。論唯言聞思。真實修慧中。亦有不依也
論云非于聞思但識法義非真證智等者。言非唯聞思。為識法義。不依真證智。又非聞思是之文。不依余以聞思但識法義故。而不更依真證智也
論總結中。云略顯四重謂所說義正理大師修所成慧真實證智。如前四依次第而配。第二大師。即上依法不依人 依法不依人者。何名大師。此中雖是大師。大師謂佛。所說亦不可信存于法。又若大師說。不是正理故。以大師之言。結依法不依人也
論解四無礙解中。法以能詮之教故。論言于一切法一切異門。異門即能詮之差別門也。如理之智。如事之智。此皆所緣境。依緣此故。得修所成之慧。此能詮慧。是法無礙體。其義無礙解。即前法下所詮之義。故能詮法中。有異門之言。所詮義中。有異相之談別也。即于能詮得智。名法無解。于所詮得自在。名義無礙解。如雜集第十四云。法無礙于一切名差別。謂依無明等。于無智無見不現觀等差別名中。無礙智義無礙智相及意趣。相謂自共相。意趣謂別義等
論解釋詞中。但有訓釋諸法言詞。如雜集亦云。謂于諸方言音。謂無量國邑眾生自想言詞。釋諸方言詞。謂可破壞名世間等。以一音演說。眾生隨類各得解等。名種種言音也
論解辨無礙中。此唯言于一切法一切品別。如雜集。一切品別者。謂實有。假有。世俗有。勝義有等。種種差別之辭辨也。若如盡所有性。與前同
論類比四辨中。云此上無有自能妙善現正等覺況善為他無倒開示者。此意。定唯此四辨能現正等覺。及為他無倒開示。除此四辨以上。無有現等覺等。是此中意
論解大乘聲聞二種菩提分法。名二乘理趣。菩薩于聲聞涅槃。如實了知為欲伏聲聞。具一切種智故。而于其中不作證取。于大乘理趣。與聲聞別
論云謂諸菩薩能于其身住修身觀不于其身分別有性亦不分別一切種類都無有性又于其身中遠離言說自性法性如實了知等者
不分別有性。不為遍計執分別 身有不分別無性者。不分別依他圓成二性是無 又于其身遠離言說自性法性等者。此重解圓成不起言說分別。真如是不可言說自性法性也。若準下如是菩薩于身等法不分別苦等文。即亦不分別一切種類都無有性。唯觀依他遠離言說自性法性者。即圓成實。今離言說。言說不相稱。不同依他。故下文言是四諦之法性。法性即真如也。即不分別有性。是遍計。不分別一切種類都無有性。是依他 遠離言說自性法性。是圓成實也 若隨順無量安立理趣妙智。是后得智也。此乃菩薩。與二乘菩提分法觀別也。此中廣辨菩提分品。義如常途。唯有佛地。智義用分。一時俱有德智。共為四念住觀。身一時有。詳曰。此義不然。皆妙觀察智為。即如佛地論
論解止觀中。此中菩薩略有四行當知名止一勝義世俗智前行者。即無分別智。后得智之前方便定。即與加行智同時定 問曰何以得知。此中世俗智。是后得智。義曰前總標門中有二智。一如實真智。二安立世俗妙智。故知此中世俗智。是后得智。二勝義世俗智果者。即與正智后得智。同時定是前加行定之果故。二智同時定體。即是果也 又釋即二智后所生等流之定故。言勝義世俗智果。即二智家果也 問曰何不明二智俱時定。義曰下第三第四定。即二智同時定也 三普于一切戲論想中無功用轉者。轉即轉滅。謂正智普于一切戲論想中。皆能轉滅。若如前解。二智果者。此即說正智同時定之業用。若如后解者。即正明正智同時定 四即于如是離言唯事由無有相無所分別其心寂靜趣向一切法平等性一味實性者。說正智觀依他不分別有性故。入一味真如義。若依前解。即說二重說二智之業用。若依后解。即重明二智之業用。第三正明體。今此明用也。若約位者。第一在地前加行道中。第二入地已去乃至七地以前。第三在八地以上乃至九地。第四十地為之。入于佛地
論解觀中。有四行當知名觀者。謂即四行。止道前行。是第一即加行智。前四止中之前行智。有漏聞思也。且論四止前行之智。其實與第一止同時觀。是加行智。亦在此第一攝。離增益執。第二離損減執。第三即無分別智。離二邊也 及與隨順乃至安立理趣。是第四后得智。此四智地地皆有別配。稍難
論解依內外成就。各有六種中。既言為內外二別。何得內中有成眾生之義。外中有自成之義。義曰于內中雖言外眾生。意取菩薩心故言內。于外義在有情。不存于內自就
論言一月不食。是外道計。投巖赴火。是尼揵子計
論言婆羅門吠陀迦咒者。此云明咒也。究竟凈。謂為無漏出世凈也
論解隨順會通方便善巧中。謂諸菩薩下。乃至又于趣入遍緣一切三摩地門能為隨順等以來。明隨順。以下明會通。隨順順彼。會通為釋經說。先隨順令生欣樂。方便通緣故也。隨順中。先愛語。即美語也。次布施亦復現行近施隨轉等者。是也 近施隨轉者。謂隨起施而攝近之。或近施即行施攝事而近之。隨轉者即同事。攝事。由布施財同為伴事。除所生恚等。生愛敬下。明利行
論云為現神通記心顯說等者。即三輪也
論云又于趣入遍緣一切三摩地門能為隨順教授教誡等者。謂有三摩地。能遍緣一切。即一切種智所依定也。若有趣入者。隨順彼故。教授教誡。是此中意也
論解會通中。云為彼說言此經不說一切諸法都無所有但說諸法所言自性都無所有等者。不說依他等二性都無性。說遍計所言自性是無也
論雖有一切所言說事依止彼故諸言說轉然彼所言可說自性據第一義非其自性等者。雖有依他等所言說事。依此事起遍計言說。如此言說所說自性。如兔角故。據第一義。非如其遍計所執言說自性。言無事。即無遍計事也。非無依他
論云譬如空中有眾多色色業可得容受一切諸色色業等者。此喻真如如空。遍計如色等。如下唯遣遍計諸似色色業。證真如似空之性
論云又如幻夢非如顯現如實是有等者。上來明喻真如似空。色業似遍計。就此以下。喻依他如幻等如遍計執者。非有如計實人等。其假相似不無。即依他也
論云如是諸法非如愚夫言說串習下??偨Y上來明依他圓成有。遍計無也。約勝義離言自性。此二性非無所有。存二性也 由此方便悟入道理一切諸法非有非無猶如幻夢其性無二者。此結上三性。言遍計亦非有非無。非有同兔角也。非無有妄情也。依他亦爾。非有如遍計也。非無有假夢也。圓成亦爾非有同遍計。非無勝義有也 不取少分不舍少分等者。不取遍計。不舍二性。不作損減二性。不作增益遍計有也。名無失壞
論云陀羅尼有四種一法二義三咒四能得忍者。如下釋中法陀羅尼。以法為境。即能詮名言。以念慧為體。義陀羅尼。其體同法。唯境界異。其異者何。謂所詮義為境。謂無量義意趣等。即唯在意地 咒陀羅尼。以定為體。依定持咒。令不妄故。以咒為境也。能得忍陀羅尼者。以無分別智為忍體。即證真如。能得忍者。即加行智。能有持咒功能。得證真如故。法師云。此以無分別智為體 若爾何故言能得忍。此于加行道中。持思此咒故。速得真智。證于真如。故下文在勝解行位
論解能得忍陀羅尼中。云成熟自然堅固因行者。謂在地前。是忍云因。不可動故名不動 因行具足妙慧者。即成熟趣出世之妙慧也?;蛴诓粍右蛐兄小【咦忝罨郦毺幙臻e者。言住處也 寂無言說。離言諠雜 曾無有物者。其意省事。無余資具物 見路而行者。謂不應行。必明相生時方行故。言見路而行。又所行之處必見正路。不染非過。非過名野處。正理必名路。依正理行。名見路行。知量而食等??芍?
論于佛所說得菩薩忍諸咒章句能諦思惟其咒詞曰等者。謂此咒無有義。但唯有名。謂地前菩薩誦此無義之咒。欲除計執。此唯但名。何處有義。故知諸法但有妄計名。無如實執義故。不可依名生執。由此思惟故。便能入真觀。證菩薩忍
論云但唯無義如實了知此章句義所謂無義者。此釋上無義是圓成實義。言此咒下無所詮。無所詮義故。能證圓成實。但由此咒下無所詮故 如實了知此章句下。所謂無義故。而證圓成實
論諸類此中而不決定者。由有謬錯 亦不堅住者。由有退故 亦不廣大者。持有分齊故。非如無邊
論解五種愿等中。第二受生所。云隨順饒益有情諸善趣中者。問曰何以此中。不言隨順生惡趣中。義曰有二意。一謂善趣利多。惡趣利少。略不論也。二順八相唯在善趣故。又惡趣無自在為王等化故。又說善趣時。意顯生惡趣。從勝處說。唯論善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