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5章

  • 瑜伽師地論略纂
  • (唐)窺基
  • 4705字
  • 2015-12-26 19:37:14

論云即是能生法智類智種子依處者。此中意以。由五停總別念處。作此四諦行故。即是后無漏類智種子依處。一有漏為緣能引無漏。故名種子依處。即新熏義。二即五停時。亦能重增無始無漏種。此種居五停位中。亦名了相作意位收。能辨體生初見道法類智故。名法類智種子依處

論解勝作意中。云如是作意唯緣諦境一向在定者。依此作意中。欲斷我慢處。下文云粗品我慢間無間轉。此勝解作意。由為我慢間無間轉。何故言一向在定。豈不相違。義曰。前明了相作意。一善心緣一境時。由為聞思間雜同緣。今勝解起時。一向是善。緣一境時不為聞思間雜。一向在定。簡彼了相。故言一向。據多時在善心一觀語。非無出觀起我慢。及退生余惑等下。欲明伏我慢。論實得我慢故。言間無間轉。今以勝解簡了相故。據長時在觀。非如了相為聞思間不得長時入觀。故言一向。非相違也

論解無邊際中。云謂生死流轉如是諸法無邊等者。此一段意。明四諦無邊。思文準知

論云彼既了知如是我慢是障礙已便能速疾以慧通達棄舍任運隨轉作意制伏一切外所知境趣入作意等者。此隨轉作意。即前我慢。以是內我隨法能入。名隨入作意 趣入作意者。即于生死曾久流轉。當后流轉。乃至無相真如是無相。緣外境而生。名趣入作意。彼行者隨此作意。專精無間觀察圣諦此。觀察心既時滅已。后復生無間。觀察方便流住。前觀察心沒。后觀察心生。以后心緣前心。專精無替。以此義故。粗品我慢無容得生。是此中文意

論云如是勤修瑜伽行者觀心相續展轉別異新新而生或增或減等者。言行者。作觀行時。念念增勝名為或增。若不增勝名為或減。暫時有率爾生。前后既有增減變易。明知無常。即此觀心既入取蘊。明知是苦。無如實計真實是法。但是苦法名為空性。觀心是苦實所計法是苦。觀離第二法故無實。第二妄計實法皆名空。無自在用名無我行也。是此中意。即緣道諦為無常等。約似觀心是道諦故。若據實觀心是苦諦。以有漏故。今約順出世義。又此位中。有無漏義故。說為道諦。若于此義。亦緣道諦為無常等。今于實義故是苦諦。如對法第九卷抄會之。新熏法爾等二。釋解此文

論解世第一法中。云其心似滅是非實滅者。無分別智寂靜微細。名之為滅。今此似彼。非實彼智故名為似滅。又無分別智滅。觀分別心名為滅。今此似彼名為似滅。又滅定名滅。令心細故。似彼滅定名為似滅 似無所緣而非無緣者。無分別智無影像所緣。今此無相狀。似于彼而有影像故。言似無所緣。又此有境現在前故。非無所緣。心細似無緣。而非無緣。又無分別智。離有分別。遠離諸相。遠離諸惑。今此似彼故。言雖似遠離。而非真遠離

論解見道中。云從此無間于先所觀諸圣諦理起內作意作意無間隨前次第所觀諸諦若是現見若非現見諸圣諦中如其次第有無分別決定智現見智生者。從前世第一法無間。從前世第一法所觀諸圣諦理。今于真見道門。起內作意。此真見道作意無間。于相見道中。隨前第一法時所觀諸諦。若此二現見。他方不同分界等不現見。諸圣諦中。如苦集等之次第。有無漏無分別決定。不由他引自生疑智現前。以現量證智生。非如見道前即有分別疑。可比度而生。是此中意。又證從世第一法無間。名從此無間。今意欲解真見道難知。越說相見道。卻解所從無間處。即世第一法。今卻成前。謂前所觀諸圣諦理起內作意。即乃世第一法時。此作意無間。隨前次第所觀諸諦。于相見道中。若現見不現見。決定智現見智生。亦是此中意

論云此永斷故若先已離欲界貪者彼于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得不還果彼與前說離欲者相當知無異等。乃至不復還來生此世間者。此中據先用世間道。伏離欲界欲。今入見道時。成不還果。即超越不還之人。今且據離欲界不還不論。乃至先離無所有處人。此廣諍對法第十三卷抄會。前卷未說世間離欲者相 威儀寂靜言說敦肅而無懆動等。今此與彼相似故。言當知無異等。又雖相似少有差別。謂不還人不還生欲界。即于彼入涅槃。世間離欲者不然。故有差別也

論云由能知智與所知境和合無乖現前觀察故名現觀等。乃至婆羅門等當知亦爾者。入見道證如時。境如無相故。其智亦無相。二無相和合。能緣所緣無相乖違。現前觀察故名現觀。釋現觀名義。如一剎帝利與剎帝利。和合一處無有乖競。以種姓同故。而是一類。亦名現觀。婆羅門等當知亦爾。見道無相能所緣合。無相無乖。故名現觀

論云此亦獲得眾多相狀謂證如是諦現觀故獲得四智。乃至下具足成就眾多相狀以來。明入見道者。有十二種相狀。謂證如是諦現觀故。此二句通下十二處。獲得四智。謂于一切若行若住諸作意中等。乃至如幻事智。此第一明入見道時得四智。四智者。一唯法智。謂在凡夫時。妄計實我。今入見道除遣實我。但有于法名唯法智。于凡夫時妄計斷常。今入見道。離計斷常。即得非斷非常智。此據分別斷見。不論修斷見也。于凡夫時。妄起邪見見取戒取。今入見道。善推求故。觀見諸法。此由如幻事。無如彼三見等所計。即第一相狀

論云若行境界由失念故。下至速疾除遣以來。第二明失念之時亦速能離

論云又能畢竟不墮惡趣者。此第三明不生惡趣。惡趣亦得對治道等

論云終不故思違越所學。乃至傍生亦不害命者。此第四明不犯戒。超十惡過也

論云終不退轉棄舍所學者。第五明得決定智。故于所學中。必不退轉棄舍所學也

論云不復能造五無間業者。第六明不造惡業也

論云定知苦樂非自所作。乃至無因而生。悟諸從緣生法故。遣因中自作等妄計也。此即第七也

論云終不求請外道為師亦不于彼起福田想者。第八明于三寶所。起決定信故。不信邪師

論云于他沙門婆羅門等。乃至于諸法中得無所畏者以來。第九明不于沙門婆羅門等。信彼所說。不觀瞻口故。若有顏面。于彼出家受學。此亦不然。唯以法智。見法類智得法。于大師教。生決定信故。于諸法中得無所畏。此如下第九袟中廣解。對法第九卷亦解

論云終不妄計世瑞吉祥以為清凈者。第十明不妄計。唯知佛為清凈也 世瑞吉祥者。謂世人妄計世瑞相。如欲行時見凈水香華。是行時瑞相。又計吉祥。即隨見此瑞法。號為吉祥。今不如是

論云終不受第八有生者。第十一明唯七生等也

論云具足成就四種證凈者。第十二明證得四不壞凈也。此為十二種得相見道相

論解第二果與初果稍有差別中。云謂若行境界等乃至速疾除遣。與初果人第二相別也 又唯一度來生此世間者。此與初果人第十一法別也。合初二果有二相差別

論解修中。有一類法由修故得。即得修也 由修故習者。即習修也。此二如對法第九卷抄解

論云若先已得未令現前但由修習彼種類法當令現前令轉清凈鮮白生起名修故凈者。此即法智時。其類智種子亦成就故。名先已得。由得修習彼法智種子時。即資種類智種法。至類智時。此種子能生類智。令轉清凈鮮白生起。名修故凈。即法智時。修類智種子令清凈。復生類智也。又如見道前。熏增無漏種。入見道生法智等。是又種子成就。是由修故。名得現行成熟。名由修故習。自在成熟名由修故凈。是三成熟也。若已生惑能斷。名由修故遣。未生諸惑能令不生。了知如病等。名由修故知

論解無間道能斷。不言加行道者。對法明金剛喻定。并取加行道者。非真實義。若斷種子。唯無間道。若制伏種子。加行道亦有此義。彼論約制伏種子義故。金剛喻定亦取加行道。此論據斷種子難故。唯無間道

論云勝進道修者謂由此故從是已后等者。此據未起后下煩惱對治加行以來。諸所有漸觀修習發心等。是已前對治道勝進道。又得初果以來。趣求第二三果。未趣入無學究竟位以來。所有發心諸行等。是前勝進道 問曰。起后品如行。何故不是前勝進道。義曰。今別作法。后加行勝后品故隨此義不取。其實亦是。謂又已斷非想第八品惑以來。未斷第九品。成究竟位所有諸道。是欲界初品。為對治道之勝進道。又是斷欲界惑。第三果人之勝進道。若至非想第九無間道。亦是勝進道。若第九解脫道。且不名勝進。以得解脫果。是解脫增勝名解脫道。今此中并得義。非具作法。若具作法。如對法第九抄會之

論解圣住中。云謂空無愿無相滅定者。諸論中。唯有三解脫門為圣住。今取滅定。以無相故。即多住亦在有住中。諸論約三解脫作法。此通實為論無違。又會正為圣。能證圣正法名圣住。即唯三解脫門。若圣人之中成就名圣住。即滅定亦是。余四圣等不離道諦。有心會正云圣義。今滅定無心。無會正義故。曰諸論無。此論據成熟故有。天住中諸論唯四靜慮。今此論通無色者。以定慧均義。獨標天名者。唯說四禪。即諸論。如對法第十一卷說。若有無漏義。復有亦名天者。無色亦然故。此中通無色不違。又約有光凈故名天。無色亦有定光凈故名天。即亦是天住。如此文實作法。彼約一義

論云又于爾時至極究竟等。此自下有三十二法。是羅漢勝德。此即第一勝。以到無學果故。名極究竟 畢竟無垢者。是第二。羅漢斷三界惑盡也 畢竟證得梵行邊際者。是第三。謂超有學行梵行者。由未到極。今無學到邊也 離諸關鍵。生死牢獄系閉眾生。由如牢獄。無學離之。即第四也 已出深坑。即第五。離四暴流 已度深塹。即第六。離四軛也 已能摧伏彼伊師迦是為真圣者。即第七。西方有山名伊師迦。此山高而且峻。譬有頂煩惱亦高而最極。無學離有頂惑。如摧伊師迦 摧滅高幢者。第八。言摧我慢 已斷五支者。第九。已斷五上分結。并五下分結 成熟六支。即第十。成熟六念。又或軌則所行等六支 一向守護四所依止。第十一。守護四依。依法不依人。又常乞食糞掃衣等四依止。又守護四念住等。名四依止 最極遠離者。第十二。有學已離諸惡趣等。今無學勝彼。名最極遠離。又或離邪行。或離殺生等勝有學 獨一諦實者。十三。明無虛誑。又離妄語。名為諦實 棄舍希求者。十四。至極位故更無希求。無不與取故名不希求。無濁思惟者。十五。唯善無記思惟。無不善染污濁思惟故。又無邪行濁思惟故。又無殺生濁思惟故。此上四即十惡業道中前四種亦得 身行猗息者。十六。居有學位身有硬澀。今無學常得輕安故。身行猗息。即猗樂也 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十七。得俱解脫。或唯慧解脫也 獨一無侶。言最勝故名為獨一。非余有學等侶名為無侶。即十八也 正行已立。十九。謂入涅槃行已立也 名已親近無上丈夫。二十。明與佛同證人空。親近于佛。佛是無上丈夫 具足成熟六恒住法。乃至意正念正知。二十一。明常住六恒住法。六恒住法。以舍念正知三法為體 彼于爾時領受貪欲等。乃至愚癡無余永盡。二十二。離三不善根。彼貪嗔癡皆永盡故 不造諸惡習近諸善。二十三。明斷惡修善 其心獨如虛空凈水。二十四。其心如空無染。如凈水無濁。又如空無礙。如水明凈。如水無塵 如妙香檀普為一切天帝天王恭敬供養。二十五。明如天帝宮中。有妙香檀樹。天帝天王常生恭敬。又羅漢身。或如一香檀木。言無惑自在故。常為天帝等恭敬 住有余依般涅槃界。二十六。明得有余涅槃 度生死海乃至亦名任持最后有身。二十七。明此身得涅槃。但任持一身 先業煩惱所引諸蘊。乃至永滅涅槃。二十八。明得無余涅槃 當知此中有如是相。乃至五者用不能貯畜受用諸欲資具。二十九。明不習近五種處所 如是不能妄計苦樂等。乃至無因而生。三十。明知諸法從緣而生不生妄計

又亦不能怖畏一切不應記事。三十一。明已知佛法故。他問無不知。十四不應記事中。不生怖畏 又亦不能于云雷電等下。三十二。明無我故無怖。此為三十二種羅漢功德也

論云猶如一切名句文身是所制造文章咒術異論根本者。文章異論。必依名句等方成。今聲聞行。必依此相應教法。教法為彼根本。如名句等

獨覺地第十四

獨覺地種性有三種人。或一人具三。一人具三中。隨增性說。故有三種。或一人約三義故說三種。道中有三種。第一初發心時。值佛修百劫已。成果麟角。今論別說經百劫已值佛出世 又解。百劫中雖修行。未修蘊等善巧。經百劫已。值佛世方修蘊善巧。在后身方成道麟角 第二道。先值佛為說法。不滿百劫修。或九十劫。乃至一劫修習已。于暖等位。修習蘊等善巧。于此身。不能證初果。或家家七生。一往來一間等。于后身得獨覺果等 第三道。值佛修習已。于此身得初果。或七生家家。一間一往來等果。復修蘊等善巧。于當來世。證獨覺無學果。習有三種。一第一如文。第二即用前道有二故。習亦有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圳市| 凉城县| 万宁市| 新野县| 玉门市| 杭州市| 东安县| 理塘县| 游戏| 卢湾区| 沐川县| 永和县| 千阳县| 怀宁县| 南平市| 海丰县| 云南省| 汾西县| 和林格尔县| 临颍县| 兴业县| 腾冲县| 安西县| 溆浦县| 方山县| 南汇区| 泸西县| 宁都县| 云霄县| 同德县| 永丰县| 奎屯市| 焦作市| 敦化市| 玉龙| 汕尾市| 纳雍县| 延寿县| 紫云| 潜山县| 绩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