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3章

初一頌。明述一持有七門。第二一行。明初門中七作意。初明七門者。一作意。二離欲。三廣辨諸定。四二定。五五通。六生差別。七諸相。下當別釋。此第四持中以此為體

第二行頌中。云觀察于諸諦者。謂初二作意 如實而通達者。遠離作意。以能斷惑故 廣分別于修者。余是作意 究竟為其后者。是第七果作意。前三十一二等中。明第四障凈。今解第五修作意。即第三十中之大文也

論解第二離欲中。云問此中幾種補特伽羅即于現法乃至發起加行非出世道。有四種人。其第四人。謂一切菩薩樂當來世證大菩提非于現法。此意明菩薩當來佛道非現在法。世間道雖能現法發加行。但于生死中。成熟眾生。于世間道加行故。此人若其心。趣當來佛果。即出世道發加行。今約前義

論解七作意中。了相作意謂能了欲界粗相上界靜相。小乘中解六行皆須作。今大乘唯一行即得。不要具六行。于六行中隨作意一種也

論解第三相中共相中。云一切欲謂生等苦乃至求不得苦。不言第八行苦者。此中據世共知者說。據世俗共知苦說。不約勝義苦說。此據勝義苦。一切欲及諸事皆雖有。難知故不說也

論解尋思粗品中。云猶如骨鎖如凝血肉如草炬火如一分炭火等者。此中如骨鎖可惡。如凝血肉言不實可厭。如草炬火須臾滅。如少分火能燒山澤。少諸欲等能燒善根 又云如炭一分有火一分無火。可厭惡也。此義不然。前二作意不言斷惑。第三遠離作意。能斷煩惱故

論解遠離中。云最初斷道生。問云如秤兩頭低昂時等。何故得了相色界心。猶有欲界惑未殄。述云。了相以前。欲界聞思。雖作厭欲。未能隨順斷下界惑。其了相勝解。能順遠離斷下界欲故。了相勝解雖不能斷惑。而惑不生。如初果人未離欲修。而得未至。今時了相亦爾。未離下品惑等。即得了相。了相起時隨惑不生。如善心生時惡心不起。非斷故不起。遠離作意斷故不起。初二作意故猶未斷。于初二位中。若間起欲惡

論解后二作意中。加行究竟作意。云由是因緣從欲界系一切煩惱心得離系此由暫時伏斷方便非畢竟永害種子等。乃至是名加行究竟作意者。此中解六行伏惑。不得上無間道證故。云暫時伏斷。此伏斷若伏上心。若伏種子。二俱須伏。何以得知。解初二作意中。云第二作意不為聞思間雜。惑雖不生。以未伏上心。未名無間道。至第三作意中。伏種子上生現行果功能。方名無間道。此有漏行為之。若無漏行要斷種子。方名無間道。雖上心不生。仍為方便道。今此亦然。伏上心為方便道。伏種子為無間道

第七作意從此無間由是因緣證入根本初靜慮定即此根本初靜慮定俱行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者。此中論意。第九解脫道。居根本靜慮。前九無間道八解脫道。皆在近分定中。此中二釋。一釋始從初靜慮。乃至第三禪九無間九解脫。或在近分中。第九解脫或在根本定中。若四禪已上第九解脫道。定在根本定中。前八解脫九無間。在近分中。所以者何。三靜慮已下。根本有喜樂故。近分地中有舍故。根本地中。若游觀。若斷惑。皆無舍受。以闇法故。決定無有。樂喜明利故。有其近分中。若斷惑。若游觀。皆有舍。明唯游觀得為喜樂。喜樂非斷惑時。為三靜慮以下。有利鈍二人。起無間解脫道。若利根人。第九無間道居近分。與舍相應。第九解脫道居根本定。與樂喜相應。若鈍根人。第九無間道居近分。與舍相應。心鈍以不能速疾入根本定與喜樂相應。其第九解脫。即居近分定。與舍相應。今此文言第七作意入根本定者。即約利根人。速疾能入根本。與樂等相應。此第七作意。取三靜慮。若居近分。為解脫道。即與舍受相應。若有根本定。為解脫道。與樂等相應。其第四靜慮以上。前八解脫九無間道。皆在近分中。若第九解脫中。必在根本定中。非居近分。此為勝義 又解若不如是分別。前九無間道八解脫。居近分中。第九解脫道。為根本定中。始從初靜慮。乃至非想亦然 前義以何為證。若總解更不分別。前六作意是近分。第七是根本。但云無間解脫道處。且為證也。未見文以分別為妙故。后義即以此文為證。前家會此文。如前利鈍根人釋。至下空處中。當廣解釋

論第三翻解作意中云又了相作意于所應斷。乃至勝解作意為斷為得正發加行者。如二十八云。前二作意皆加行道。今此唯以解脫為正加行者。今據勝上處。及鄰近無間道處。及不為聞思間處說故。唯說勝解為正加行。前二十八。約實為論。了相應亦是加行 又解此正發加行。未必簡了相非加行道。以勝解鄰近分勝故。說定正發加行。且說勝解為正加行道。不遮了相。據實無違。如對法抄會

論。云觀察作意能于所得離增上慢安住其心者。何故斷上品。說不言離增上慢。又不于第三品斷后說離增上。而于中品斷。說離增上慢。義曰。前六品惑粗易知。后三品惑細難了。斷前上中品惑訖。不知下品惑在。乃起增上慢。謂九品并盡已。謂證得根本定。今離此慢故。于斷中品惑。后說離增上慢。非上品后說離

論云又了相作意若勝解作意總名隨順作意厭壞對治俱行。今此中意。與四十作意相攝。及四對治相攝。四十作意。如前第十一卷釋。隨順作意。于四十中。當二十五作意。隨順作意。厭壞所緣。順斷煩惱故。前二作意是隨順故 又若遠離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名對治作意斷對治俱行。對治作意。當二十六。對治作意者。謂由此故正舍諸惑。為此二無間道故。故對治作意收 又攝樂作意名對治作意及順清凈作意者。順清凈作意。當二十七。順清凈作意者。謂修六隨念。即念佛等。若攝樂作意。斷中品惑故。名對治作意。以明緣六念修別樂。觀清凈涅槃佛等。亦名清凈別緣。此故不共遠離等一處明。又前遠離等。不收順清凈作意故。此二同收 問曰何故此中不收四對治。義曰。影顯故。此說斷惑。準遠離等。應知是對治 若爾何故不言俱行。義曰。對治是慧。作意是意。前文又收對治。意與慧俱行。故名俱行。今此中唯明作意。不明對治。無慧故。不言俱行 又若觀察作意名順觀察作意者。當二十八作意。順觀察作意者。謂觀諸煩惱斷與未斷。或觀先所證諸法道理。此望前亦是遠分持對治等。今略不言。望前遠離是彼進道。故名遠分對治。望攝樂作意。是解脫道。是故持對治。今以從攝樂后明故。不言對治相收。前已不相攝。如對法抄廣會之

論。云如是其余四種作意當知攝入六作意中謂隨順作意等者。義曰。四作意是七作意外故名余。皆四作意是四十作意中作意。今收入六作意中六故。故言攝入六作意中 問曰。何故此中不明第七作意相收等。解云。第七作意是果。此四作意。及前六皆因。因可相攝。非果故不收第七作意。此中以七攝四十故。唯但攝四。彼第十一下文中。以四十攝七。即七中有四十作意攝盡義。今以七攝四十。非四十攝七。故不盡不收。有不同勘之

論解初靜慮為粗中。云粗意言性是名為尋者。有二釋。一云名言自言法名。體是粗意。尋能思諸法。似于名言故。言意言性也。又言說名是言名。思惟名意名尋。是思惟名故。故名意言也。小乘尋伺與根本相應。有人云。今大乘不爾。尋伺唯在方便者。不然。余處又云。定中無尋伺。無發語言尋伺。非無細尋伺。又簡無色前五支。根本靜慮立支故也

論解尋伺處收中。外處攝者。謂法處也

論云若住增上者。謂下地住于苦增上也

論經解得離生喜樂中。言離者謂已獲得加行究竟作意故。言生者由此為因由此為緣無間所生故。言喜樂者謂已獲得所希求義故者。此據利根。第九解脫道。是入根本靜慮人故。言生喜樂。若鈍根人。第九解脫道居近分定已后方能入根本地生喜樂

論。云乃至七日七夜能正安住者。明入定能至七日七夜安住也。何故不言多時。唯言七日等者。彼欲界中段食。經七日故。若過七日。出定已其身即壞故。不得經多時。又且約爾所時。今而方入滅定。不廢多年月也。若過七日已出定。其身即壞。若七日內出定。其身不壞。今約不壞時為論。但言七日 問曰過七日已入滅定。若爾出定應死。義云。不然。多時入定定力持故不死。今亦出定。即入有心定。故亦不死 問云亦出滅定。滅定不持身故壞不壞耶。答曰壞

論云。解第二靜慮中。言所言定者謂已獲得加行究竟作意故。此與初靜慮異。彼名離生。此名定生。彼得初離欲界系名離生。此約先已得定故。故言定生

論解第三靜慮中。云第三靜慮以下無如此樂及無間舍者。已下有樂體是喜。適悅身心為樂。今第三靜慮中。適悅心亦名樂。以樂極故。故言下地無是樂。下地內行中雖有舍。不別顯名。又有間故。非無間舍故言無。非有間舍亦無名無舍也

論解第四靜慮中。云復次此中對治種類勢相似故略不宣說樂斷對治但說對治所作樂斷者。此中舍念正知。名能對治。第三禪樂名所對治。經中唯說所斷之樂。不言能斷舍念正知者。以第三禪已明舍念等能對治法。與此第四禪能對治法。相似故名種類。名體相似故言種類。俱能斷惑。二處相似。故云勢相似。略不宣說。此解經中不明第四禪能治所以

論云由即于此數修習故便能棄舍令不出離第三靜慮第三靜慮地中勝樂是故說言由樂斷故者。此中第三靜慮系樂。系縛行者。令不出離第三靜慮。不能得彼上第四定。今數修習舍念等。能棄舍此定樂也

論云由是因緣若前所斷若今所斷總集說言樂斷苦斷先憂喜沒者。樂斷名今斷。余受根名先所斷。故下中覆治。云乃至入初靜慮時憂受沒故。此中如前第十一卷云。何故苦根。初靜慮中說未斷耶。彼品粗重猶未斷故。若身在下界可爾。何緣生在初靜慮者苦根未斷而不現行。由其助伴相對憂根所攝。諸苦彼已斷故。但彼粗重。而未能斷。若初禪中苦根斷者。是則行者。入初二靜慮。受所作位差別應無。由二俱有喜及樂故。應無差別。但以粗重而未斷故。說有差別。而經中說由出諸受定有差別 問曰。但以尋伺斷不斷。豈不得差別。何故要須斷苦根。而說有差別。義曰。尋伺望喜樂非相障故。不得為斷尋伺說喜差別。其初禪喜有苦根故。未說勝利。第二禪喜已斷苦故。其喜凈勝。若以有無尋伺而說差別。有無之法無量不同。其禪可別。今反難。樂喜受應無差別。以苦根同喜樂等是受相障故。若不以斷苦根。為初二禪喜別。初二禪喜樂等受。應無差別。前初禪時已斷苦故。此斷粗重。其種子不說斷。羅漢由有

論解虛空無邊處中。云所有于彼種種聚中差別想轉謂飲食瓶衣垂莊嚴具。乃至山林等想于是一切不作意轉等者。此據身在欲界。依虛空處遣色想時。于欲界色境。亦遣故說舍園等。非身生色界。欲入虛空。而有此想

論云當知此中依于近分乃至未入上根本定唯緣虛空若得根本緣虛空亦得自地所有諸蘊又近分中亦緣下地所有諸蘊者。述云。第四禪以上其第九解脫道。第七作意。唯在根本定中。其初得解脫道。此一剎那時。唯緣自地諸蘊。第二剎那心者。得緣上下地蘊。今約最初一剎那解脫道說故。言亦緣自地諸蘊。若近分定前九無間道。但緣下地生厭故。故言亦緣下地所有諸蘊。其前八解脫道。亦緣上下地諸蘊。今約無間道說故。言亦緣下地諸蘊。而唯不遮近分根本。但緣上下及自地諸蘊。于近分定八解脫道。不說論九無間故。言緣下蘊。于根本定。說初一剎那。隱立第二剎那以去故。言亦緣自地蘊故。論文中。不言唯緣自地蘊等。而言亦緣。此無間解脫道。如前初禪中解。若與顯揚對法第二卷相違。如彼有太師解

論解有頂中有三。初正明欲趣上定。厭無所有處。而為棄想。即始從復次。乃至便能棄舍無所有處想以來。是第二釋非想非非想名。就中有二。初解非有想。二解非無想。始從由是因緣先入無所有處定時以下。至謂或有所有想或無所有想以來。明非有想。識處以下。是有所有想。無所有處是無所有想。是故說言非有想。即非有所有想及無所有想也。今有頂中。非有前二想也。非有想中。有二非有想訖。今非無想中。亦非二無想故 就第二大段中。第二次明非無想。無想有二。一無想定。二滅盡定。此二定心皆滅盡。今有頂不然。故言非無想。即非二無想定也。其有頂中有微細想故。第三明其有頂時。超下無所有處等。及自處近分。而入根本。謂即于此處起勝解時以下是

論。解二無心定中。云如是有學已離無所有貪等者。此據斷惑得證。如對法第九卷抄會。寂靜住等。彼抄廣解。余處文。言唯欲界初起滅定者。此約緣教。若初學時必依欲界。后初起時色界亦得。如第三果人。先欲界時未得此定。生色界已方得此定。即得初起。然由先于欲界初聞此教后于色界方生

論解五通中。死生智通。亦得是天眼相應慧。以緣現在死后事時。亦是死生通。用眼識觀也

論云妒羅綿者。謂野蠶蟲繭名妒羅綿

論解十二想中。前五想是修神境通法。余四次第修一一通法。修神境通中。第四身心府修者。即身心俱可變化也。若變即身業。若化即變化心

論第五解勝解想中。云遠作近解者。謂促長為短 近作遠解者。延短令長 粗細相解。是變形質 地水相作。是變四大。此中但說色聲二變化。不論余塵。如佛地論廣解

論云于梵世諸四大種一分造色自在回轉者。一分造色。謂色聲二種。故言一分。不回轉觸及五根等故。唯外境故言一分。又隨定所變唯二反。一分不能轉變梵世一切。故言一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载县| 湖南省| 龙山县| 巢湖市| 尼勒克县| 新余市| 依安县| 芜湖县| 扎兰屯市| 封丘县| 望谟县| 策勒县| 平谷区| 威海市| 鱼台县| 达日县| 同仁县| 承德县| 天祝| 育儿| 交口县| 彩票| 东丰县| 阳城县| 轮台县| 香港 | 新巴尔虎右旗| 油尖旺区| 寿阳县| 精河县| 咸宁市| 青州市| 延吉市| 义乌市| 巴林左旗| 新田县| 长宁县| 广汉市| 类乌齐县| 西昌市| 澄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