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2章

  • 瑜伽師地論略纂
  • (唐)窺基
  • 4962字
  • 2015-12-26 19:37:14

論初解受心法念住中。此中意。若緣內身生受心法念。緣此受心法。是名內受心法觀。如內外等亦爾。此中緣身。無簡能造所造總緣。若下第四唯能造非所造。故別也

論第五解修身觀中。云若緣無識身色于過去有識等者。此中意。明見死尸于過去世曾有識時。此現尸名外。當有識時名內。緣現有識身未來無識身。內外亦爾。以現有識未來無識。相似法性。平等法性。一相無異。乃至過去亦爾

第六解中。云若緣自中身者。即自內身名中身。即自內中身也

論斷四倒中。解身不凈之意。說不凈相應四憺怕路者。論第二解倒中。云受苦樂者。依下覆解中。云于心意識執我遇者我事愚故立心念住。即此計心以為我也。與前第一相違。如對法第一第十卷抄解

論解念住義中。云念慧二法是自性。與對法同。小乘唯念為自性。今大乘兼取二法。為念住自性也。諸心心所為助伴體。故言相雜第二十九卷

論云云何名為一切善法。謂若彼對治等者。此初句謂總。能治下二句是別。能治言彼者。即別之彼也。謂彼蓋結也。又前解不善法。今即彼前不善之對治也。下二句別出能治。初句即總也

論解策勵中。云若緣過去不現見現在現見事境者。何故不言未來。又過去非現見。已生未生皆不現見。可言不現見。現在有未生不現見法。云何現在名現見也。義曰。過去現在所有未生。皆在未來故。不言未來也。舉過現即兼未來義。若緣現在現見境。而起未生法。取境名現見。非現在未生法名現見也

論唯由分別力生非境界力者謂于住時思惟過去等者。謂不行于境界。無境界行。但緣過未故名為住。亦分別力境界力者。即行于境界名行也。若不善法境界力生時。必有分別故。無此偏句。分別即心。而生不善等者。是初偏句。即約過未生。第二俱句現在境起。與前第一翻解策勵精進同

論云律儀斷者。律儀名防過。防已生惡令不增長故。如對法抄說。別解由十因緣戒善清凈。謂前二十卷。有十順學法。一離母邑。二離愛著。三離懈怠。四離我見。五離段食味。六離言論愛。七離十一過。八離定味。九離散亂。十忍辱。四神足體是定。從因為名說欲等也。又定為神通之足。故名神足。又定名神。此四是神之足。心神足即心王也。法師云。又或是定。如對法抄

論。云彼由如是四三摩地增上力故已遠諸纏復為永害一切一切惡不善法乃是正修習時有八斷行為欲永害諸隨眠故為三摩地得圓滿故差別而轉等者。此舉欲明八斷行所由。此八斷行。舊名八業資糧。舉欲明意中開二門。一為斷隨眠。二為定圓滿。準下釋二種能斷隨眠。故下文云由二因緣于隨眠斷分別了知。謂由現見思。及由不現見舍故。由此因緣能斷隨眠。準此卷初解策勵中。云若緣過未事境。名緣不現見。若緣現在事境。名緣現見境。此義即思唯現在。舍通過未事境。若爾何故解舍中。云謂行過未現在三世。隨順諸惡心平等性。且分思為一世。舍為二世。其實如對法第九卷云。對治謂思舍。乃至已生沉掉能遠離故。即通斷三世。思舍二法既名斷隨眠。余六準知三摩地圓滿。又下文云若今所說八種斷行于為永斷所有隨眠圓滿成辨三摩地時一切總名欲三摩地。勘此總文。即似八種俱有二功能。又攝四瑜伽。四瑜伽皆斷隨眠故。又思能發身口。生善身語業。息惡身語。身語是色。故思從色得名現見思。舍唯在意。非同思。故名不現見舍。未必與是卷初文同。其八斷行。即二十八卷。四瑜伽能斷隨眠。即欲精進信方便也。對法雖有四種相攝。而全不同。不可會之。其此中次第。與二十八中四瑜伽不同者。此中八次第。如文前后相生。其四瑜伽中信為初。對法亦同。故彼論文。信為欲因。義曰其欲精進時不離信。信念在初。有信佛等故。方起欲等。今以不離信故。故說信于后。此對法文自會。四瑜伽說生次第故。故信為初

論得神足名因緣中。云彼能到此故名神足者。即能往能還等名神足。定界果也。欲等為因。能得此定神。故名神足

論解五根中。云乃至其慧唯能起出世間法為其增上等者。此中解根義。增上者是根。信有二增上。一能生出世間法。而為增上。二次第能生后法。為增上故名根。前四具二義。故精進等前亦作法。今慧但有一義。唯于能起出世間法而為增上。無能展轉而生后義

論曰當知此中定根定力即四靜慮。乃至證不還果等者。此中初二果。唯得未至。向前次第至不還。得四靜慮。發生神通。故此偏說。不說第四果。非次第故。又影顯故。又略不說故。四靜慮中發生神通。如意是不說余定

論曰即由如是諸根諸力漸修習等便能發起上中下品順決擇分等者。此中根力如中邊論。根在暖頂。力在后二位。今即乃言由此根力故。發生決擇分者。此根力是別。決擇分是總。以別發生總。故名發生。即俱時非異時。前后發生名發起故也。有人欲得見道前有無漏者。如論次下。別由根力無間發生出世無漏圣法。故知已前此有漏。不可言無漏

論云若如法求衣服飲食等。乃至供身什物于追求時者。此即追求時所求也 若往若還下。乃至或于住時。此乃住處時所作也。與二十二相違。可勘之

論云由四念住增上力故得無顛倒九種行相所攝正念能攝九種行相心住是名正念正定者。此中意。由四念住為因。生定心俱時九種念。九種念即與安住念等與定九種同。俱以九種。皆是定為助伴。定亦九種。以正念定為能攝。助伴以者為非所攝。此中念攝相違。如對法抄會

論解不還果中。云唯于天有當可受生者。其一間人在天上。于人中受一有。不還更生天上。亦名不還。此中據人中作法。此從果為名。因時未名不還故

論云又于此中貪嗔癡慢等。乃至若由所緣差別勢力勤修加行者。此中意。貪嗔癡等人。此有對治。先于五停心觀。名定由所緣差別勢力。隨貪行者。作不凈觀。勤行修習心方安住。等分行人一切具有。隨所作行。皆得修行也。如下論文。如等分行人。于五停心其心安住。非凈其行。有人云亦斷惑非也。舊說數息息觀除覺觀二品。今唯除覺。故唯言尋思行。非除伺也 問曰。何以故。不除。以伺于說審緣故。尋則散亂。故說除尋

論答等分行等人行相中。云如貪行人所有行相一切具有然等分行人非上勝如貪行人遇緣。即起貪即名貪行者。此等分人亦爾。隨所遇緣即起貪等。即名貪行者。與貪等相似

論解異熟障中。云若生處者。謂隨生處 圣道依彼不生者。即三惡趣 于是生處異熟果生。謂惡異熟于是處生。非圣道依也

論解最初清凈中。云由十因緣戒善清凈如前應知者。如二十八云由十法順彼法。一者離母邑等。如前說。其活道沙門。以道活命。名活道也

論云若無如來及諸菩薩為菩提故。乃至諸聲聞永持三藏者名說道沙門者。此且約無佛菩薩時聲聞為論。若佛菩薩在。此聲聞眾即名勝道。諸佛菩薩名說道沙門。今無佛菩薩時。聲聞名說道。令正法眼不斷種故

論解壞道沙門中。云由彼破壞最初所有正道根本等者。此中意。謂戒為正道根本。今破戒故名壞道根

論云世尊依彼作如是說乃至于外沙門婆羅門教空無所有等者。此中意。明四種聲聞。世尊依真教有。彼作如是說。有其外沙門等教。是邪教。乃至壞道。亦無所有。要受真戒方生壞故。彼既邪戒。設壞非壞道

論解婆羅門中。云名想婆羅門者謂諸世間由想等想假立言說名婆羅門者。此中有釋。如剎帝利。父母為立假號婆羅門。體是剎帝利。想號婆羅門故。又由想者。謂名等想者。謂諸世間等同此想號婆羅門。下第三真善婆羅門也。婆羅門名真凈者。凈其意志故。如前已釋

論解梵行中。云斷梵行者謂諸圣者得不還果等者。此中何故不明初二果。又前第二梵行。何故不論離色無色欲。義曰不言初二果。以離欲界全分欲為論。對暫時斷梵行。成暫時梵行。唯言欲界故。又何故前第二中。不言色界等欲者。此影顯。準知如阿羅漢及不還果。當知世間道亦對為論。應言離有色無色欲。此影顯義無違 言畢竟者。以無漏道斷種故言畢竟。非無學果名畢竟

論解苾芻中。云自稱等者。初謂常乞食等

是自稱苾芻。謂破戒者但自稱苾芻 名想苾芻。即未受戒者。但有苾芻名想。而未有戒

論曰善知瑜伽即善知方便者。以知行與理相應。因智行能與果共相應。故知名方便。即亦號相應也

論曰若諸所有補特伽羅相未成熟等。乃至第二根雖成熟而未善知善巧方便等者。此二何異。義曰。前總未種善根。第二雖種少分。未善巧方便為異

論云由三因緣空無有果。謂無漏道果。非世間果。何以得知。下云雖得定而無教授。即真教授不隨故無無漏生。故空無果也第三十卷

此第三持。初一行頌。于中大意有二。初列總三門。二于第三門。別開為五。今此頌四句有二十字。上之八字列總三門。下十二字別開為五。往慶問為一。尋求是第二。方安立為第三 就安立中云復在五門。護養為一。出離是二。境性是三。障凈為四。修作意是五 就下長行中。即分為三 初從若有自愛下。乃至解四處訖以來。名往慶問 第二從如是正念別師處已以下。明第二尋求 將請問時下。明請問法用 如是請已善達瑜伽以下。明第三安立。將明安立。且明師安立弟子法用 諸瑜伽師下。明安立法用

論。云如是問已彼若云爾次后復于四種處所以四因緣應正尋求。初一因緣尋求四處。于利根人。更作下三因緣。尋求四處所。于鈍根人更作 何以得知者下。發生三因緣。尋求四處所中自生起。所以論驗三乘種姓中。不言聞三乘法。而雨淚等者。此且據決定性人

論。驗行中。云若有貪行彼聞為說巧妙言。論便發最極清凈愛樂等者。此中意。由貪行者貪富樂。聞說佛土七寶所成凈妙言論。發最極凈信等。非外欲境。名為凈妙。以不能發最極凈信故。更別以欲等行為信情欲取

論解癡中。言如說鈍根彰行亦爾者。即鈍根人。為說粗法。勵力尋求方能解了。此癡行者。聞涅槃等言說。變壞怖畏。說后邪授而不怖畏。如鈍根人勵力方了

論。云于四處所以四因緣正尋求已復于五處如應等者。此下明安立中五門。護養定等。即初中頌所列者是 云何護養。即第一 云何遠離。即第二 云何心一境性。第三

論此中解無罪適悅相應。云又由彼念于所緣境無有染污極安穩住熟道適悅相應而轉等者。此中意。以能除染故。得極安穩。成辨之道。適悅自體。而與相應故名無罪

論解九種心住中。云未必是定中心。但以住一緣即是也。以最初斂心等。未必得定故。故前言是奢摩他品類。非皆奢摩他也。如對法論抄會之

論解寂靜中。云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者。此乃舉過患方生厭故。言貪欲蓋等。諸隨煩惱者。如對法第七云有煩惱。皆隨煩惱。其根本惑亦隨煩惱。有隨煩惱非煩惱。謂二十種等隨惑。但隨他生。非是根本。今貪欲等。有隨他起時故。名隨煩惱也

論解此九定與六種力相收中。云初由聽聞思惟二力數聞數思等。乃至等遍安住。此中若最初。由聽聞等二力。即唯第一內住。第二等住。第三第四安住近住。由憶念力。即初二力攝二種文中。復云及即于此相續方便澄凈方便等遍安住。即似并取第三安住。前解安住。明知亦初二力下。第三第四同憶念力云何通。述曰。其實第三安住。是初二力收。憶念力中言安住近住者。此中意。由憶念力安住于近住中。非即安住近住二法是憶念力。即唯近住一種。是憶念力 又解。論云初由聽聞思惟二力。即內住是初唯一。內住并等住。是初二力。其安住是憶念力。如下言調順寂靜是二種定。今言安住近住。亦明知收二種。非安住于近住中解 若爾何故言及即于此相續澄凈方便等遍安住之言。述曰其安住通三力。若觀未成。即初二力收。若觀行成。即憶念力收。以最初錄心于內時。系即相續澄凈方便。復非已得安住。此乃初作安住觀心。后憶念力安住。觀成方憶念力。又等遍安住之言。即但等住一種。非取安住。以等遍于諸粗動法等。安遍之。非取安住為初二力

論云三門六事攝慧四種毗缽舍那者。此慧一一皆通三門六事

論釋尋思理中。釋法爾道理。云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等者。如所作性故。還成立聲無常。此為成立法性。如業藥草咒術。是難思法性。謂法爾種子三乘差別性。名安住法性

論云何勤修不凈。此第四凈障也

論云惡嗅生嗅者。變壞故嗅名為惡嗅。如糞穢等。才生便嗅名為生嗅。如韭蒜等

論云謂從血罐者。此首為[日*云]為血罐也。以能成熟血故

論解時中。云此凈色相于現在世雖有凈相于未來世不當不凈如今現在外不凈色。無有是處者。此中意。明今時凈色。于未來世必當不凈。其既觀外有不凈境。觀內身云若未來世即為凈。內身若不當不凈。如今現在。外不凈一種。無有是處。必當不凈。不云當不凈也

論解尋思理中。云如是名依世俗勝義及以因緣觀待道理尋思于理者。此前解內無我是勝義。又如說言乃至謂青瘀等乃至骨鎖。此為世俗。今我此身。先業煩惱之所引等。是因。父母不凈和合生等。是緣。今結隨言便。非依次結 又依次結思準可知

論。解證成道理中。云謂作是思云何今者作意思惟能對治法可于能治所緣境界煩惱當生者。此中意云。外不凈境名能對治。治欲貪故。由緣外不凈色故。必能治所緣凈境煩惱當生。謂立量云。緣不凈時必能治欲貪。以緣能治故。如緣無相時能遣有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州市| 淳化县| 高邑县| 保德县| 陆良县| 漾濞| 安徽省| 黔南| 定襄县| 苏州市| 阳原县| 房山区| 景洪市| 岑巩县| 永胜县| 庆城县| 莱州市| 临清市| 望江县| 日照市| 克东县| 香港| 宁乡县| 博爱县| 同仁县| 平阴县| 滨州市| 育儿| 那曲县| 东丰县| 米林县| 宜阳县| 钟祥市| 昌黎县| 长兴县| 永平县| 黎城县| 且末县| 茶陵县| 博湖县| 甘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