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 瑜伽師地論略纂
- (唐)窺基
- 2741字
- 2015-12-26 19:37:14
第八圣五支三摩地者。四靜慮中。諸賢圣定。各一為四。審觀安立。斷除結縛。所有圣定。為第五支。成實論中。四禪合為三支。初二禪喜相。同為一支。第三禪以離喜樂為一支。第四禪清凈心為一支。依此三支。能生明相觀相。是明相與觀相為因。能壞裂五陰。觀五陰空。故名觀相。此即依四定。別起人法二空觀。分為兩支。此五觀。能至涅槃名為圣也。文分為三。初標五支總引經。二別列五支經釋。三問答五支定相
別引五支經釋中。釋初支有十六句。初六句是法說。次十句喻說。初法說中。離生喜樂一句。諸靜慮不同。余可通有。定生喜樂。已離喜樂清凈靜慮。是四靜慮差別性故。如前已釋。由余五句可通有故。由此后諸支中。更無法說。但釋喻說有異 譬如黠慧能沐浴人或彼弟子等者。西方沐浴。有容沐浴人師及弟子。故以為喻 銅器瓦器或蚌蛤器者喻為離欲生喜樂故教授教誡者。如沐浴時以銅器等盛灰澡豆細沐浴末。今以言教。猶如彼器。教之所詮。能順于彼出離尋等。諸善凈行。如彼灰豆細沐浴末。此即無間道。以水洗灌即解脫道也。尋清凈故 沐浴搏者。西方浴訖。以余甘子。切碎暴干為末。以生胡麻香油和之。令其潤膩。不硬不耎。方以涂身。取其香潔潤滑光凈故。沐浴搏。即干甘末。此喻行者未得定前。當干粗重 帶津膩者喻喜和合香麻。謂得定后。喜資潤身如以油和
第二喻有六句 山者。高義。出初禪故 尖頂者。至一味 勝解者。高山頂尖。唯有一峰。第二定中唯一意門。離諸尋伺外散境故 泉喻內等凈。流出喜樂諸水故 山傍流出水大如車軸。故名水軸 泉水上涌漫大如汲索。故名水索。喜滋潤如水軸。樂滋潤如水索。滋相應意如傍出。次五根。如上涌出故。故以涌喻及上漫喻
第三喻中 水喻離喜無尋伺定乃至喻花胎藏設在水中者。此言意顯。第二定如水。因喜動涌。如花出水。花喻喜故。今第三定。離喜無尋伺。亦如水。其樂如花胎藏胞未開剖。猶在水中名花胎藏。與定相順不動涌故。如在水中
第四喻中。有五句 超災患者。謂八災患。謂尋伺四受二息。合中四句如次配前 八經九經以為喻者。西方織疊。八縷九縷而為一莖經織作疊時。其疊堅致。如此方作絲布。四絲五絲方可堅致 清凈鮮白故者。如衣不薄堪忍寒暑等。種種諸苦 其周遍故者。如無露處。一切散動所不能侵
第五喻中 于所觀相殷勤懇到等如前釋者。謂前卷三十二相中。第二十觀察相。諸法說言。謂有苾芻。殷勤懇到。善取其相。而觀察之。喻說云。住觀于坐。坐觀于臥。或在后行觀察前行。故此說言謂審觀察三世諸行于能觀察又復觀察。前四靜慮。說為四支。此第五支。于前支能觀。更審觀察。此所觀察。即三世行。即在后行觀察前行。是重觀三味也。或前之四支。雖已觀察。此更審觀彼三世境。于前能觀察之所觀察。更后觀察故。下說言依審觀察緣起。緣三世法故 又為斷除無色余結縛。建立第五
第九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中。文有三。初問。次別辨相。后此中由慧為導首下。釋先后次第生起所由。辨相有三。初解圣。次解有因有具。后釋正三摩地。若是時中舍邪見等下。是第二文有三。初列因具名。次釋因具所以。后云何正見等下。釋因具相。據實八道支。在見道后位。若在見道前。雖名正見等。而非道支。雖有彼行相。而未建立。至修道位。方得道支名故。今異生位。亦名正見等。其見道等位。雖不立道支。圣正三摩地。彼位即有故。正見等于彼亦成。然由正見引定助定。二位俱得通名因具。余則不爾 此念即是三摩地分等者。分是因義。是三摩地近生因故。分是類義。是三摩地相似分類。此念俱時。亦有正三摩地。然未是圣正。后能斷能滿。方名圣正。念俱有定故言兼亦 金剛喻定。二乘依九地。色六無色三。菩薩唯第四靜慮。唯識有二義。一云。此現在前。已得四智。粗重惑種。一時舍故。二云。此時異熟識。在解脫道位。四智方起。廣如彼說
別釋諸經宗要中有三。上解解脫等持訖。自下釋等至。上列有六。下文分四。初解五現見三摩缽底。文分為四。初引經標。二釋現見等至義。三出總略體性。四別釋行相 修道所斷煩惱制伏對治者。是初現見等至 斷滅對治者是第三現見等至 及觀察斷者。是后三等至。與小宗不同。彼云。一觀自身三十六物種種不凈。二除肉皮等。唯觀白骨。上二通凡圣得。三觀骨身。識在中行。亦住今世亦住來世。即初二果未離欲故。四觀骨身識在中行。不住今世。唯住來世。即不還果已離欲故。五觀骨身識在中行不住今世。不住來世。即阿羅漢。漏已盡故。初二名現見。后三由現見緣之所起。故亦名現見也。今則不然。五皆圣得。親明了觀。故名現見
初二觀論有兩番釋。初番云。初不凈觀。正是念住。以方便念住而為依止。第二不凈觀。即后念住。以初念住而為依止者。此約所依。加行根本緣起差別。顯二不凈觀。初緣不凈。后觀骨人故 最極通達者是青瘀等觀等者。此說白骨觀。是不凈觀中最極通達義。是青瘀等。后勝次第末后。逾越貪等觀義 第二番云。初不凈觀觀察內身。后不凈觀通達法性。此依所緣境界事理淺深。緣起差別。顯二不凈觀。根本觀中。不凈境及性二類別故。是故前言斷滅對治 觀識流轉者。釋前觀察斷。即后三觀。謂觀諸識斷與未斷 觀察此識生滅相續。是總句。或觀生身。或觀剎那。二種識轉
此上總釋觀察斷義 觀察有學未離欲下。別釋三等至 俱住二世者。現在未來識。俱有縛故 唯住他世者。唯未來世識有縛故 俱無所住者。二世無縛故
無想等至中。云于此生中亦入亦起者。入無心。起有心。此說于定。下說于果 若生于彼唯入不起者。唯識第七。略有二釋。一云初生無心。中有未有心故言唯入。二云初生有心。后住無心。故名為入。不爾初生本未起心。云何名入。先有后無。乃名入故 其想若生從彼沒者。彼一說云。末后無心。若從彼正沒。猶未有心。不起潤生心等。故下界中有初生。名想若生。便從彼已沒故。二云末后有心。其想若生。潤生心等起。名從彼沒故。余門如唯識。五十三。對法第二。顯揚第一等
解滅定中。已離無所有欲者。斷與未斷。要須已伏此下染故 依滅盡想而入定者亦復如是者。前厭舍心。心便寂滅。依初修者。未得自在。今任運作非想處行相。諸有想心。任運滅盡。與前相似。前言亦爾。是久修者任運成故。或初緣有為行。厭舍想心。后緣無為行。厭舍想心。厭舍義同故言亦爾 此有二種謂行時住時分等者。初定有四識身。心上外緣。如人出外。故言行時。此時三行猶在。今說次第二定以上心不外緣。如在家中。名為住時。滅三種行。二定滅語行。四定滅身行。滅定滅心行。故言次第滅三種行 次第起者。依未自在者。作如是說。得自在位。如前文說。任運能入超一切地故 任運能入等者。雖有期愿。今說不期愿者故 出定緣三種境觸三種觸者。依未自在。義要次第故。以定心出。觸不動觸。是空等持。觸無所有觸。是無愿等持。觸無相觸。是無相等持。依自在者。超一切地。隨其所起定或或散。緣事緣理。緣內緣外。觸三種觸。內三有體名有境。外六塵名境境。無相理名滅境。由入滅定折伏心已。煩惱不動。三根不擾。非相所亂。唯以善心而出于定。今觀文意。多依定心出。觸三種觸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