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 瑜伽師地論略纂
  • (唐)窺基
  • 4646字
  • 2015-12-26 19:37:14

生支中。初別釋十句。后略義結。初四句說胎卵二生。次一句濕化二生 身分頓起者。謂支分頓生。其化生諸根頓生。謂手足等支分亦爾。濕生不然。謂根漸生。支分頓起。與前卷說胎卵濕生諸根漸起。亦不相違 下之五句通四生有 蘊得。謂蘊體起 界得。謂蘊種子。蘊因緣性 蘊得現行成就界得種子成就。處得通現種。余三緣成就

略義中有六句 自性。攝生及出現兩句 生處位。攝等生趣起三句 所生。攝蘊得一句 因緣所攝。攝界得處得兩句 任持所引。攝諸蘊生起一句 俱生依持。攝命根。出現一句義意可知

老死支有二。初解老。后解死。老支有二。初別釋十七句。后結略義結有十句。初六句各攝一句。第七威儀變壞。攝五句。謂第七句。至第十一句。第八句無色諸根變壞攝。第十二十三兩句。第九有色諸根變壞。攝第十四十五兩句。第十時分已過壽量將盡。攝第十六十七兩句 死中有二。初別釋十一句。后結略義有四句 若死。攝初兩句。正死體故 若死法。攝第三第四句。解支不解支。五趣死時之軌法故 若死差別。攝第五句下六句。若死后位。攝第十一句 死魔業者。即正死體。死魔作用也。此亦死差別攝。或取死后。識離身已名為死魔故。亦說是死后位攝。此生死二支。隨其所應五蘊為性。現行苦故。唯取現行與有合說。或通種子。成唯識云。謂從中有至本有中。未衰變來。皆生支攝。中有末位。設起愛心。緣當果起。仍是生支。由前將死愛取潤有。能有中有及當生故。諸衰變位總名為老。身壞命終乃名為死

上解第四差別門訖。下解第五緣起次第門。論有三釋。初復次中。由邪行故令心顛倒等者。有義識等五支。并依后際當生老死五現起位。說因五支。非依五支在因位說。故成唯識。因位難知差別相故。依當果位別立五支。若依此義。心顛倒者。謂隨業識。現思名行。種業名識。說名色支結生相續故。對法亦說。由名色生已得豫有情眾同分數。彼說名色初受生故。唯識會云。識中業種名識支故 諸根圓滿。謂六處支 二受用境。謂觸受支。觸引受生。俱受用境。故俱舍說名隨觸受。耽著者。緣現在愛 悕求者。緣未來愛。合名愛支 煩惱滋長。謂取支。此中但說業為有支。如前已會。余支可解 有義。合依三際以辨次第。無明行識。在過去世 心顛倒者。識等五種。并名為心。不離識故。識為主故。由邪行熏發。當有趣生故。心名顛倒。略而不說正行熏發。準后愛取。潤后有業。知于前際亦潤行心。故略不論前際。愛取有其名色結生。下四支是過去世生老死支成。唯識說。然所生果。若在未來。為生厭故。說生老死。若在現在。為令了知分位相生。說識等五。彼說識支初入母胎。此說名色。故但四支。由現在受發生貪愛。煩惱滋長潤后有業。乃至當來有生老死。但說潤業不說發者。準于前際知發業故。此乃影彰。過去說發不說潤業。現在說潤不說發業。未來說生老死。不說名色等。現在說名色等。不說生老死。二燈二炬影顯知故。欲顯因果三際不斷。善順小乘故作是說

第二復次。唯依二際建立。其內身緣者。發業引生門 境界緣者。潤生果起門 起我執等愚者。是相應癡 或因此起彼。是不共癡 即隨彼業多起尋思者。此謂現行識 由業與識為助伴者。種識。業所熏種。為助伴故。其名色等種。此皆名識。故能招感當來三苦。一根初起苦。謂名色身意二根初起故。二根圓滿苦。謂六處。三受用境界苦。謂觸。即是合以名言有分二種能生。理實應有識受二果。識稱為種。故果中無。受稱外受內果中無。愛必因受方得起故。受前際無 后際說有。前際觸后說當受故。各望有別 依觸緣受發起于愛者。愛支 廣起追求下。是取支 由事業門者。門者所以。謂凈行事王等業 利養門者。謂坐臥耕田等。此二外欲境起名欲求 或由戒禁門者。謂邪愿戒禁所 或由解脫門者。謂見取。由初二門發起外欲求。由戒禁門起內身求。求當來樂果身故。由解脫門起邪解脫求 有義。事業門。謂欲取。利養門。謂見取。為利養故。其執見勝。戒禁門者。謂戒禁取。解脫門者。謂我語取。諦故住故。執我自性為解脫故。因此四取發起三求。一欲求。多求五欲故。二內身求。即有求。求自體故。三邪解脫求。即邪梵行求。求邪解脫故起此求時令先所起四取煩惱及業者。謂業是有支。無明為發業緣。令當果生。無明非是有支

第三復次中有三。有情聚者。前二復次。染凈緣起。今此唯依求凈者說樂世間清凈者。不樂出世。樂人天故名清凈。然愚癡故亦造非福 或起追悔所引者。樂清凈故。悔非福業。或癡不解悔因。此三業 觀喜所引心相續住者。謂歡喜心所熏成種相續而住。即是識支。以此為因。由非福者下業。由福者中業。由不動者上業。于當生處。亦皆能感三苦果種名識支。現行名名色等。不說受等。義準前釋 樂著境界者。謂受愛取。其有生老死三因。著境有。亦得彼名。緣起經中具釋次第。恐繁不述

第六釋難中。有二問答。初問逆次第中。如世尊言新名色滅與上首法者。此引經證先觀緣起。后際生老死。是前際名色等果。前來總說名色結生。名色體寬總攝余支。但言名色已說余訖。言新名色。前際所集名色種子后現行者。稱之為新。若已生起不名為新。夫觀法者。先果后因。故說生老死為初。新名色滅為首。緣起經說。如病病因病滅良藥。故逆次第。生老死為初

問何故不言諸無明滅為上首耶者。此問次前所引經說名色為上首滅。何故彼經。不說無明為先首滅 答依心解脫者而施設故等者。此意釋言。未入圣前。初資糧位。先順次第觀。加行道中。逆次第觀。起四十四智七十七智等。入見道等順次第斷故。無明滅即行滅等。依止無學解脫身中。現在名色為先。受為后四支種子。不能為因生未來世生老死果 此說苦因不能生。下顯由受滅當苦不起。謂解脫者現受境時。愛及隨眠即愛取支。由圣道力永拔不起。名能潤煩惱集諦永滅。此因永滅故。先所引因名色等種。當不生果名余支滅。此言意顯。現在名色所有種子。不生當果。先觀苦諦故。以名色滅為上首。此滅由何。由彼能潤集諦所攝愛取等滅故。名色等種當不生果。名色等種。是當來世生老死因緣。親因緣故。說此先滅。無明等疏。后始觀察能潤因故。不說無明為先首滅。故得無學已觀云由誰無故老死無等。余次第滅準此應知

第七釋詞者。釋緣起義中。有五種。依字釋名者。由煩惱系縛為緣。諸趣數數生起。故名緣起。依緣字起字。釋緣起字。故名依字 依剎那義釋者。簡大眾部化地部等緣起是無為亦破正量部一期四相義 眾緣過去而不舍離等者。若依分位。前十支為緣。后二支為起。前支具有因緣等四。雖復剎那滅入過去。種在身中而不舍離。故依自身后果生起。或十二支前一一為緣。后一一為起 此有故彼有者。顯無作緣生義 此生故彼生者。顯無常緣生義 非余者。唯由有緣果法得有。非緣有實作用能生果法。亦非無生法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無作無常二種為緣。非余作用及非無生二種為因。故言非余。此簡自在天等有實作用。及計無為能為緣起。以釋其名 第四釋中。屢屢逢緣數數緣續起故名緣起 于過去世覺緣性已等相續起者。初證菩提時。覺悟緣悟已。后為有情平等發起語言。說之故名緣起。自利稱緣。利他名起。即是法輪展轉說義

第八四緣義中有二。一四緣。二二因。成唯識說。諸支相望。增上定有。余之三緣有無不定。緣起經中。依決定有唯說有一。謂增上緣。愛望于取。有望于生。有因緣義。若說識支是業種者。行望于識亦作因緣。余支相望無因緣義。而集論說無明望行有因緣者。依無明時業習氣說。無明俱故假說無明。實是行種

會此文云。瑜伽論說諸支相望無因緣者。依現愛取唯業有說。別聊簡云。無明望行。愛望于取。生望老死。有等無間及所緣緣。此以無色望無色支。有望于生。受望于愛。無等無間有所緣緣。此以有色支望無色支。余支相望二俱非有。此文總說。彼文別顯。應如彼釋 有色望有色者。謂名色中色望五處。業有望色生。色生望色老死。無色望有色者。無明望色行。名望五處。無色生望色老死。此中不說非業有。故不說之 此中且依鄰近順次。不相雜亂。實緣起說。異此相望。為緣不定。諸聰慧者如理應思

問何故說言依因果體性建立緣起耶等者。此中問意。因通四緣。何無因緣。此中答意。十因之中。引發。牽引。生起。定異。同事。不相違中。雖有因緣。其定異因。有別性生。同事不相違。體通疏遠。此略不論 其引發牽引生起。尋名釋義。應有因緣。但依現行相望。名引發因。依潤未潤位行有等中業習氣說故。是增上而非因緣。不遮愛種望取。生種望老死。為引發因。有因緣義。亦不遮未潤位中識等五種。望生老死。為牽引因。已潤有中識等五種。望生老死。為生起因。有因緣義。所望別故。亦不相違

生引二因中。識等乃至于生老死位所攝諸支。為生引因果者。此說識支結生相續。能引所引一時。而有去果相遠。俱名引因。能生與果二世別故。親近能生獨名生因。成唯識說。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遠殘果說名引因。所釋諸門皆如彼疏。三性十因。如樞要說。此說雜染故不違余

第九分別緣中。合以二十七門分別

第一一一支因問分別。無明有二問答 有生雜染業煩惱力之所熏發等者。謂生雜染。由業雜染起。業雜染起由煩惱雜染。故言由彼之所熏發 業體謂行。初因即以無明為體。雖諸煩惱皆業初因。無明獨有十一勝事。故偏說之。謂所緣等。廣如經說。俱舍云。無明不說因。生支應有始。老死不說果。生死應有終。從惑生惑業。從業生于事。從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故。十二支無始輪回

行有三問答。初由不了達世俗苦因為緣起非福行等者。三惡趣苦。相狀易知。名世俗苦。人天趣苦。微隱難了。圣智所知名勝義苦

或有釋言。八苦之中。對法論說前七苦名世俗苦。第八苦名勝義苦 若作此釋。第八行苦既通五趣。應唯迷惡趣亦起福不動業。前之七苦既通人天。應唯迷善趣亦造非福業。苦苦壞苦行苦等三。通五趣故。由此故知前釋為善 彼世俗勝義苦。依別粗細易難知說。此世俗勝義苦。依趣總相凡圣境說。亦不相違 福不動業近因等起。唯是善思。遠因等起以無明發。迷當果故說癡為緣。若非福業近因。亦以無明為緣。迷當果故

答此中通說福非福不動業緣等者。三不善根唯生非福。癡不善根通福不動。故唯識說。有下無明能發上行。不爾初伏下地染者。所起上定。應非行支。彼地無明猶未起故。故癡不善根通發三業 問發業有助正。說正無助法。潤生有正助。說正無助法。答一因不假多。說正無助發。資緣必假數。故正助俱陳 依發一切行緣而說等者。不但唯說身語行緣故。不說思為身語緣。及依生善染污思緣而說。故說無明為緣。不說無記行緣。身語二行唯無記故。但說無明發諸行故。近能發起身語意三善染行故

識能為彼新生因故等者。由識入胎為新生因。總報能為別報緣故。或由識種為名色親因。令新生故。此說名色初結生義。準下識入胎。前說為善。又三界生識因。必遍故此偏說

又六處勝故由六處攝二種者。六處攝六根六識二和。或六根即攝余二識及法。故前說境別。今說境通

觸是彼近因故者。唯識云。謂觸所取可意等相。與受所取攝受等相。近相鄰近。引發勝故

如受等力故于相似境或求和合或求別離者。謂受境與愛境相似。于樂受境愛求和合。于苦受境愛求別離。名相似境。故說愛以受支為緣。無明但于內外二受生滅等相。不如實知。不能制心。而起不了行相。愛不親順不說為緣。若疏由迷而起愛者。亦有緣義。非如受親故論說緣

由希望生故于追求時能發隨眠等者。由愛希求勝境和合惡境別離。而熏種子。發取隨眠及順取法。愛取勝故。說愛取為緣

問前已說無明為緣發起業有者。善不善業潤已未潤。皆名為有。能有果故。今依潤已能近有果。獨得有名。未潤已前初造離增。名之為行。依義勝異各得一名。今依通義。故言無明發起業有。即是行也

第二分別中。三是煩惱道等者。成唯識云。無明愛取。是惑所攝。即此三也。行有一分。是業所攝。即此二也。彼會此云。有處說業全攝有者。應知彼依業有說故。會對法等云。有處說識業所攝者。彼說業種為識支故 余是苦道者。準此即是余之七支。以合說有是業道故。成唯識云。七有一分。是苦所攝。識等五種轉名有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平县| 盐边县| 闽侯县| 二手房| 广平县| 平利县| 应城市| 长乐市| 台东县| 南宫市| 贞丰县| 梅州市| 安图县| 白沙| 连山| 云和县| 呼和浩特市| 潜江市| 莎车县| 常德市| 武乡县| 桓台县| 南汇区| 社会| 洞口县| 彭水| 珲春市| 临泽县| 温州市| 太白县| 乌鲁木齐县| 镇宁| 颍上县| 沅江市| 始兴县| 成安县| 通海县| 澳门| 璧山县| 民和|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