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 瑜伽師地論略纂
  • (唐)窺基
  • 4374字
  • 2015-12-26 19:37:14

黑黑等四業中。非福業名黑黑。謂三惡趣總業及五趣別惡業。其不動業名白白。謂色無色界總別善業。其諸福業名黑白黑白業。謂欲界人天總業。及順五趣別善業。善為不善之所怨對故名黑白黑白業。由未斷黑業故。其福業得此名。設黑業斷已。是先種類故。亦名黑白黑白業。此等三種對法論說。若因若果俱得其名。黑黑因。染污故。果不可愛樂故。白白因。不染污故。果可愛樂故。黑白黑白因。惡雜善故。果惡果所雜故。欲界福業果定為非福雜故名黑白黑白。自有非福果不為福雜故。不名白黑白黑業。對法第八。及六十六說黑黑業同此 彼白白業者。謂三界善業。黑白黑白業。謂欲界雜業。非一剎那業通善惡。然依意樂及由方便。合說一業名為雜業。謂有業意樂故黑。方便故白。即矯誑心相修諸善。或有業意樂故白。方便故黑。即訓弟子發身語惡。此黑白業通善惡性。此論依福非福不動三業。以明黑黑等業。彼論依純雜善惡。以明黑黑等業。故不相違。又六十六及對法。依真實門。此中據隨轉理門。俱舍第十六云。惡色欲界善能盡彼。無漏應知如次第名黑白俱非。若說此論隨順彼宗者。其白白業應唯色界善。理既不爾。故如前說

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等者。不染污故名非黑。非有漏善故名非白。不招無覆無記果故。名無異熟業。能斷前三業故。名能盡諸業。對法說為非黑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彼言非黑者離煩惱故。白者一向清凈故。為簡有漏白善業生死相違故。名無異熟。此顯非取一切無漏皆是此業。言能盡諸業。取前三業之斷對治。俱舍論中說此體者

四法忍離欲  前八無間俱

十二無漏思  唯盡純黑業

離欲四靜慮  第九無間思

一盡雜純黑  四令純白盡

若依瑜伽應說頌曰

次第欲界十  前九純黑業

后一純黑雜  上八純白斷

唯離欲界欲  依初超第三

一盡純黑雜  離上一皆斷

從初超第四  總說有十惡

前九唯斷黑  第十三皆斷

菩薩見唯思  金剛三并除

此說無間道  瑜伽能斷業

若加行伏滅  皆增除見道

若依此卷文。二乘見道中。一無間道。及漸離欲前八無間思。唯盡黑黑業。第九無間道。雙盡純黑及與雜業。離四靜慮及四無色。第九無間道。唯盡白白業。此依漸次得果者說

若依初未至及初定。超入見道得第三果。一無間道離純黑及雜 若先已離上地染。依四靜慮得第三果。一無間思離純黑及雜。隨其所應并。白白業 若從初果取第四果。前八無間思。唯離黑黑業。第九無間思俱離三業。若諸菩薩見道一無間思。唯離黑黑業。金剛喻定一無間思雙斷三業。一切惡業道生即斷。一切善業離緣縛故。要離自地染盡時盡故。第九無間思。方說盡白業。上來所說說斷有漏種子思業。若伏現行唯除見道。無無漏加行。所余修道。并加加行道。能伏現行。此中但說諸無漏業。是前三業斷對治故。二乘解脫道。雖亦有斷。及菩薩十地所知障。諸對治所斷。皆非業故。所以不說。故對法云。非黑白等業者。謂于加行無間道中。諸無漏業。是彼諸業斷對治故。依勝建立故。不取余勝進道等。皆依別行。亦非全伏諸品業故。所以不說。上來四業隨其所應。染凈雖殊。皆思為體。若依對法。應說頌言

次第欲十思  九斷純黑雜

后一三俱離  上八唯自盡

若超證第三  唯一三皆斷

從初取無學  前八菩薩見

唯盡純黑雜  金剛皆斷三

此說無間道  對治能斷業

若加行伏滅  除見余皆有

唯加行無間  能伏盡能斷

前勝進解脫  無勝用故除

此說離縛斷  非不生等義

若依對法說。前三業二乘次第得果。見道一無間思。及漸次離欲前八無間思。離純黑雜雜通二性故。第九無間思。離純黑及雜盡并白白業。離四色四無色。第九無間思。唯離白白業。此依漸次得果說 若依四靜慮超入見道得第三果。一無間思亦離三種 若從初果超取第四果。前八無間思。并菩薩見道。唯離純黑及雜業。第九無間思。并菩薩金剛喻定。三業俱離。此說斷種子。若伏現行。唯除見道。余一切位。皆加加行道。余義同前 若說離縛等斷。義亦不定。應如理思

五業中。有二復次。合有三釋。一義云。外道善不善業名曲。障佛法直道故。二即此曲名穢。污正法故。污身心故即此曲穢名濁。滓惡法故。溷身心故。皆通一切善不善業。故此論云。謂即曲業亦名穢業。即曲穢業亦名濁業二義云。曲業如前。穢業者。謂內法異生。于佛教中。無明貪嗔慢身邊見。合名顛倒見者。見戒取名住自見取者。邪見名邪決定者。疑名猶豫覺者。隨其所應。或相應。或為近因。或為遠因。所起善不善三業名穢業。污正法故。深穢惡故。即內異生。于邪正門俱不決定。以疑為先名猶豫覺者。所有善不善名濁業。因疑所起極滓穢故。殘惡業故。前穢中。疑因邪定起。此依不定起故成差別。不是令障佛法正道亦得入故。不說內異生亦有曲業 第三義云。此之三業并外道起。邪解行發名曲。即此曲業。障有為功德起故名穢。障證無為功德故名濁。皆通善不善三業 對法第八有二復次。釋前三業。初云。三業障八道名曲。能污相續發生障業名穢。若依外道顛倒見生名濁。唯此濁業稱外道起。不說前二何人所起。故知理通內外所起。既不別說性。明知通善惡。然同此復次無過失也 彼復解云。邊見邪見薩迦耶見。如其次第。所發諸業名曲穢濁。準此亦唯外道所起。如是三業隨彼煩惱。內外道起義別說之。非各定體。義雖有異亦不相違。不同小乘說曲穢濁業。依諂嗔貪生 于此義中束為三類。一外道所起三業名曲。內法異生復有三聚。一邪定起穢業。二不定起濁業。三正定起凈業。一切圣者所有有漏無漏勝業。名牟尼業。牟尼者寂默義。此名寂靜。證寂靜理故。若依下聞慧地中。一切圣者身中所有身語二業及心。為三凈業體。心者意業。與此不同。彼說圣者身牟尼業。唯取無漏。有漏業名三凈業。不對異生以辨差別。今此對凡圣內外道異故。清凈業唯在異生。圣者身中所有三業。皆名牟尼業。觀對異故亦不相違 俱舍論云。無學身語業即意。三牟尼。三清凈。應知即諸三妙行

第九業過患中。生現法罪謂如能為自害者。起殺加行。殺業未成。現被他害。當來未必受。未成重業故。又如在異生先行殺等。被他現害。后得入圣不受后罪。或轉后果于現身受后更不受。如鴦掘摩羅等。亦名現法罪。指同如前能為自害故云謂如

受彼所生身心憂苦中。六種過失者。此業七過患中前六種也。既不能成。徒積憂苦。空加方便。不成事故 不能辨者無不稱心

又有十種過患者。犯沙彌十戒。戒所生憂苦。從初所犯故唯說十。不得受具故

四種不善業道者。即五近事戒中前四支戒。身三語一業道性戒。飲酒是遮。故此別說

闡地迦者。近事之名。此無所譯。故存梵本

第三生雜染中有二。初標四種。后隨別釋

欲界三十六處者。八寒八熱等。如前第四卷論說 色界十八處亦爾 五十八生者欲界三十六。色界十八。無色有四

黑勝生者。種性業惡名黑。威勢強故名勝。或黑中之極故名黑勝 旃荼羅者。屠兒也 卜羯娑者。亦云補羯娑。除糞穢家也 若諸長者大富貴家者。非剎帝利等種。有勝伎能。敦直可重名長者家 非黑非白勝生者。即吠舍等

生不定中有五。一自他更互不定。二苦樂不定。三處處不定。四佗身不定。五喻成不定

又復說言我觀大地無小處所可得等者。此意說言大地之中無小處所。汝等從無始來。于此處所。不曾經受無量生死。意顯從無始以來。大地之中一一處所。皆受無量生死義。長讀文勢義道亦遠

又復說言我觀世間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不為汝等母父等者。不易者。難也。難可得諸有情。不為汝之母父。一切皆曾為父母等義。前為父母更互作義。此皆為故是二差別

軌范師者。阿遮利耶也 親教師者。鄔波柁耶也。即和尚阿阇梨

廣博脅山者。舊云毗富羅山。其形狀如非天脅也

第四生流轉中有四。一問。二略答。三重征。四廣釋。初頌標十門。后隨別釋。一體。二門。三義。四差別。五次第。六難。七釋詞。八緣性。九分別緣。十攝諸經 體者。總明緣起三世分位生引因果流轉還滅之體。非是別顯十二緣生一一別體。一一別體下差別門當廣釋。至彼文中。具顯別體

文分為三。初標三相。次隨別釋。后總結之

三相者。一從前際中際生。二從中際后際生。三從中際或趣流轉。或趣清凈究竟。前二名流轉。后一是還滅。流轉者順生。還滅者順滅。過去名前際。現在名中際。未來名后際。現在中。若不厭逆。便趣流轉。若厭逆之。便趣清凈。成唯識說。十因二果定不同世。今論依此。故于二世以辨緣生。即彼又說。因中前七。與愛取有。或異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如是即顯三際緣生。今此但遮小乘緣起定三世立。依二世顯非定唯爾。過去七。現在三。未來二。為后報業招異熟故

別釋中分二。初明初一。后明后二。初中復三。初明胎生。次明余三生。后釋三業生處。初中復三。一問。二答。三結 不了前際無明者。不了前際世俗勝義二種苦故。所起二愚 世俗苦者。謂三惡趣。一切世俗。知是苦故 勝義苦者。謂諸人天。殊勝智者知是苦故。對法第七說。迷世俗苦名異熟愚。起非福行。迷勝義苦名真實義愚。起福不動行。多迷前際現二異熟。故說此愚不了前際。理實此愚亦迷后際。多迷現因故略不說 由此隨業識乃至命終流轉不絕者。識等五種識為最勝。識為報主。皆不離識。總說識名 或舉初生故唯說識。此識等種名言熏習。先雖已熏未知生處。由業招集。當于善惡二趣果生。識隨因轉名隨業識。既被熏習。乃至前身命終不絕。能為現在相續識因。于現在世將生果時。不能自起惡。藉過去內外貪愛現前滋潤助伴方生于前身中

受支有二。一受異熟受。緣內身生。二受境界受。緣外境起。因此二受。生內外愛。以為能潤 前舉隨業識。攝識等五種。今舉內外愛亦攝取支 或內愛名愛。外愛名取。義顯所潤行等六支轉名前際有。于現在世果識隨轉。余名色等次第得生 相續果識與名色俱乃至衰老等者。若依分位。初七日前名識。七七日前名名色。今說諸位本末狹寬。以說相依攝六處等。但言此二乃至衰老。非更無余

又于現在生老支中。因識名識色。生果相顯故說其名。非色等支在現在世。九十三中。識為所依。說識業與異熟果。今說能依故。言名色業與異熟果。總別異熟。能依所依別故 由必依托六依轉者。即名色中所攝六根 是故經言名色緣識者。此依菩薩逆觀苦集。至識名色更互為緣。觀諦既周。見互為緣畢。故觀苦集至識乃止。如九十三廣釋

隨其所應為六識所依者。非唯說五種中識種所生現識。彼唯第八。故九十三及此下說。總依一切相續為名。說六識身。義顯總說一期身識故。名色緣識。由識執持。識為所依。識緣名色。杖彼為依。或觀為境

若于有色有情聚中謂欲色界受化生者諸根決定圓滿生者。成唯識說。有色化生初受生位。雖具五根。而未有用。爾時未名六處支故。初生無色者。雖定有意根。而未明了未名意處。此中意顯。彼諸化生初生剎那名識支。此后隨應。五根意處。未明了來名名色。次六根明名六處。后觸受支漸漸生長故。雖諸根決定圓滿與前差別。識等五支亦有前后 問下界有現色。可為識所依。無色無現色。識依非色種。答下識緣現色。名識緣色依。色種上識緣。說識依色種

又由福業生欲界人天等者。此三皆據引業得果。即順生受業。順后受業。唯感引業通引滿業方名行支。發此無明名無明支。潤此愛取名愛取支。此業所集名識等五種。此六所轉方名有支。此有生招名生老支。即顯一切現受業。別助當業。皆非行支。不爾福業應生五趣。此卷前說。福業者。謂感欲界善趣異熟。及順五趣異熟等故。此義廣如成唯識說。由此彼業。能所發。能所集。能所潤。能所生。皆非十二緣起支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竹市| 临泉县| 和龙市| 徐水县| 海盐县| 望城县| 眉山市| 南部县| 防城港市| 奇台县| 达尔| 马公市| 微博| 卢龙县| 天峻县| 白河县| 封丘县| 巩义市| 平潭县| 临汾市| 日土县| 定安县| 克什克腾旗| 霞浦县| 宁城县| 武隆县| 英吉沙县| 古丈县| 棋牌| 闸北区| 南江县| 镇坪县| 射阳县| 丁青县| 阜新市| 浦城县| 潢川县| 楚雄市| 西乌| 达日县| 两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