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石道上▲秦州渭州武州蘭州河州鄯州廓州岷州洮州疊州芳州宕州臨州臨州秦州,天水。中府。開元戶二萬五千七。鄉三十九。
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周孝王時,其地始為秦邑。孝王使非子主為于、渭之間,馬大蕃息,孝王邑諸秦,使為附庸,今天水隴西縣秦亭秦谷是也。其后秦仲始大,襄公列為諸侯。武公伐わ戎,滅而縣之,今州理上わ,即秦之舊縣也。
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此為隴西地。漢武帝元鼎三年,分隴西置天水郡。郡前有湖水,冬夏無境減,取天水名,由此湖也。王莽末,隗囂據其地。后漢建武、永平之后,改天水曰漢陽郡。魏分隴右為秦州,因秦邑以為名,后省入雍州。晉復改漢陽為天水郡,武帝泰始中又立秦川郡,與州同理。隋開皇三年罷郡,所領縣并屬州。大業三年罷州,為天水郡。隋末陷于盜賊,武德二年討平薛舉,改置秦州,仍立總管府。天寶元年改為天水郡,乾元元年復為秦州。寶應二年陷于西蕃。
州境:東西四百三十九里。南北五百五十五里。
八到:東至上都八百里。東至東都一千六百六十里。東〔北〕至隴州三百六十里。西〔北〕至渭州三百里。西南至成州二百里。東北至原州四百六十里。
貢、賦:管縣五:上わ,伏羌,隴城,清水,成紀。
上わ縣,上。郭下。本わ戎地,秦伐わ戎而置縣焉。漢屬隴西郡,晉屬天水郡。后魏以避道武帝諱,改曰上わ,廢縣為鎮。隋大業元年復為上わ縣,屬天水郡。武德二年屬秦州。
れ冢山,在縣西南五十八里。漾水之所出也,東流為漢水。
渭水,在縣北十三里。西自伏羌縣界流入。
段谷水,源出縣東南山下。蜀將姜維,為鄧艾破于段谷,星散流離,即此谷也。
司馬宣王壘,俗名上募城,在縣東二里。魏明帝太和五年,諸葛亮寇天水,詔大將軍拒之,此其壘也。
諸葛亮壘,俗名下募城,在縣東二里。初,亮出,議者或欲自芟上わ左右麥以奪賊食,帝不從,又勒令護麥。及宣王與亮相持,賴此麥以為軍糧。
姜維壘,在縣北八里。
漢高祖廟,在縣東北五里。隗囂自立為大將軍,聘平陵人方望為軍師,勸囂立高祖廟,以取信于人。
伏羌縣,中。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冀戎地,秦伐冀戎而置縣焉。漢冀縣,屬天水郡。后漢隗囂自稱西伯,都于此。后魏以冀為當亭,周為黃瓜,隋大業二年,改黃瓜為冀城縣。武德三年初立伏州,仍置伏羌縣,八年罷伏州,以縣屬秦州。
朱圉山,在縣西南六十里。上有石鼓,不擊自鳴,則有兵起。
渭水,經縣北,去縣一里。
縣城,本秦冀縣也,隗囂稱西伯都比,時冀人有謠曰:“出冀門,望羝群,有一跛人欲上天,謂天可上,地上安得人。”囂卒敗。
隴城縣,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略陽道,屬天水郡。初,隗囂之據冀城也,來歙從上道襲得略陽城,囂仍使王元拒隴坻,牛邯軍瓦亭,囂自率眾攻略陽道。隋開皇〔三〕年罷郡,河陽縣徙理焉,六年改為隴城縣。
大隴山,在縣東一百里。
略陽川水,北去縣三十步。
瓦亭山,在縣東北二百余里。隗囂使將牛邯守處。其山亦入原州界。又有街泉亭,蜀將馬謖為魏將張所敗。
清水縣,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本漢舊縣也,屬天水郡。后魏分略陽置清水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秦州。
少隴山,一名隴坻,又名分水嶺。隗囂時,來歙襲得略陽,囂使王元拒之。
隴坂九回,不知高幾里,每山東人西役,升此瞻望,莫不悲思。隴上有水,東西分流,因號驛為分水驛,竽人歌曰:“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東去大震關五十里。上多鸚鵡。
成紀縣,中。東南至州一百里。本漢舊縣,屬天水。伏羲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生伏羲于成紀,即此丘也。周成紀縣,屬略陽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秦州。皇朝因之。
瓦亭川水,東去縣一十五里。
渭州,隴西。下。開元戶五千二百三十二。鄉一十四。
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地。戰國時羌、戎雜居其地,秦昭王伐得義渠戎,始置隴西郡。按天水有大坂名曰隴坻,郡處坻西,故曰隴西。有锨官、鹽官。漢末隗囂竊據,建武十年囂降,隴右平,仍舊為郡。靈帝分立南安郡,魏于此置鎮守,鄧艾曰:“蜀師來而為一,我分為四以御之。”謂狄道、隴西、南安、岐山西處。
齊王嘉平五年,蜀將姜維圍南安、襄武,皆不克。后魏莊帝永安三年,于郡置渭州,因渭水為名。禹貢“導謂自鳥鼠同穴”,山在州西一百二十九里渭源界。隋大業三年罷州,復置隴西郡。隋亂陷賊,武德元年,西土底平,復置渭州。寶應二年陷于西蕃。
州境:東西三百六十六里。南北三百八十六里。
八到:東至上都一千一百里。東至東都一千九百六十里。東南至秦州三百里。
西南至岷州二百二十六里。東北至原州五百五十里。西北至臨洮軍一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秦艽,麝香。賦:布,麻。
管縣四:襄武,渭源,隴西,鄣。
襄武縣,上。郭下。本漢舊縣也,屬隴西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渭州,大業三年復屬隴西郡。武德元年,改屬渭州。
渭水,北自渭源縣界流入。
六泉水,在縣東北原上。泉源有六,因以為名。
渭源縣,上。正東微南至州九十里。本漢首陽縣,屬隴西郡。西魏文帝分隴西置渭源郡,因渭水為名也。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渭州。
鳥鼠山,今名青雀山,在縣西七十六里。渭水所出,凡有三源并下。其同穴鳥如家雀,色小青;其鼠如家鼠,色小黃。近穴溲溺氣甚辛辣,使人變逆嘔吐,牛馬得此氣,多疲臥不起而大汗。
隴西縣,上。西至州五十里。本漢<豕原>道縣也。音桓。屬天水郡。后漢末于此置南安郡,隋開皇元年廢郡,移武陽縣名于郡理,屬渭州,八年改武陽為隴西。
安都山,在縣西四十九里。
落門水,出縣東南落門谷。后漢建武十年,來歙大破隗囂于落門,即此。渭水,經縣南。
鄣縣,上。東北至州六十里。本漢鄣縣也,屬隴西郡,永元元年封耿秉為鄣侯是也。永嘉南渡,縣遂廢焉。后魏宣武帝復置,屬略陽,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渭州。
龍馬山,在縣西四十里。
鄣水,南去縣一里。
鹽井,在縣南二里。遠近百姓仰給焉。
武州,武都。下。開元戶三千四百五十三。鄉十二。
禹貢梁州之域。古西戎地也。戰國時,白馬氐居焉,氐即西戎之別種也。元鼎六年,開白馬氐,以其地為武都郡。魏太祖以楊阜為武都太守。及劉備取漢中,魏文帝徙武都于美陽,即今好縣界也。后諸葛亮使將攻武都、陰平,遂克定二郡,其地始入于蜀。蜀平后,晉復以為郡。及永嘉南遷,中原背叛,武都又為氐楊茂搜所據,群氐推以為王。其后楊難當為宋所破,其苗裔復擁眾據武都之仇池山,在今成州界。后魏平仇池,于仙陵山東置武都鎮,宣武帝于鎮城復置武都郡,廢帝改置武州。隋大業三年又改為武都郡,武德元年復為武州。
州境:東西二百五十六里。南北二百九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三百里。東北至東都二千六百里。東至興州三百五十一里。西北至宕州二百五十里。南至文州二百五十里。北至成州三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蠟燭,椒。賦:布。
管縣三:將利,福津,盤是。
將利縣,中下。郭下。本漢羌道縣地,后魏于此置石門縣。周閔帝改為將利縣,屬武都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武州,皇朝因之。
仙陵山,在縣西六里。
武都有紫水,泥亦紫,漢朝封璽書用紫泥,即此水之泥也。又出上品雄黃,色如雞冠。
羌水,一名陵水,經州城南二里。
福津縣,中下。西北至州六十六里。本后魏之武階郡也,屬南秦州。文帝又置福津縣,屬武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移福津縣于郡置焉,屬武州。皇朝因之。
隴東山,在縣北四十五里。
盤是縣,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河池縣地也,后魏廢帝于此置武陽郡,領盤是縣。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武州。皇朝因之。
盤是山,在縣東南七十三里。
縣城,魏鄧艾與蜀將姜維相持,于此筑城,置茄蘆戍,后于此置縣。
蘭州,金城。下。開元戶四千。鄉一十五。
禹貢雍州之域。古西羌地也。秦并天下,是為隴西郡。漢武帝降匈奴,以其地置武威、酒泉、張掖、郭煌四郡,又分隴西置天水郡。昭帝六年,分隴西、張扒以為金城郡,今州即金城郡之舊地也。初筑時得金,故曰金城。又言金取其堅固。領縣十三。宣帝又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平帝元始四年,金城塞外羌獻魚鹽之地內屬,漢遂得西王母石室,以為西海郡,理龍夷城,即今河源軍西一百八十里威戎城是也。后漢建武十三年,省金城入隴西郡,明帝永平元年復立。永嘉末,前涼張軌分立晉興郡,張徙金城縣,即今州理是也。西秦乞伏朝歸都苑川,南涼禿烏孤都廣武,皆此地也。苑川在今五泉縣,至乞伏慕末為赫連定所滅。
廣武,至禿亻辱檀,為乞伏熾所滅。隋開皇元年立為蘭州,置總管府,取皋蘭山以為名。大業三年罷州,為金城郡。武德二年討平薛舉,復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顯慶元年罷,復為州。寶應元年陷于西蕃。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七里。南北六百一十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六十里。東南至東都二千三百二十里。東至臨州一百九十里。東北至會州三百八十里。西北至鄯州四百里。西南至河州是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褐,野馬皮。賦:麻。
管縣二:五泉,廣武。
五泉縣,中下。郭下。本漢金城縣地,屬金城郡。前涼張徙金城郡理焉。
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蘭州。皇朝因之。
康狼山,京名熱薄汗山,在縣南一百四十里。西秦乞伏乾歸太子熾磐,招結諸部二萬七千,筑城于康狼山以據之,即此山也。
黃河,流經縣北,去縣二十里。
金城關,在州城西。周武帝置金城津,隋開皇十八年改津為關。
廣武縣,中下。南至州二百二十五里。本漢枝陽縣地,前涼張駿三年分晉興置廣武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置廣武縣,屬蘭州。大業二年改為允吾音鉛牙。縣,取漢舊名也,六年改為會寧縣。武德三年,重置廣武縣。
琵琶山,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北涼沮渠蒙遜恃其強,陰謀圖周,周乃擁眾南保琵琶山,即此也。
烏逆水,在縣西南二十許里。水西有馬蹄谷,漢武帝使李廣利伐天宛,得天馬,胡馬感北風之思,遂頓絕羈絆而馳,晨發京城,食時至敦煌塞下,今谷中石上猶存蹄跡。
允吾故城,在縣西南一百六十里。本漢縣,屬金城郡。
浩故城,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漢縣也,屬金城郡。者,水流峽岸深若門也。河州,安樂,上。開元戶五千二百八十三。鄉一十四。
禹貢雍州之城。古西羌地也。漢昭帝分隴西、天水、張掖三郡立金城郡,今州即金城郡之χ罕縣也。χ音浮。靈帝時,隴西宋建自稱河平王,聚眾χ罕,改元,置百官。獻帝建安末,夏侯妙才討平之。晉惠帝立χ罕護軍。前涼張輒保據涼州,立為晉興郡。張駿二十一年,以州界遼遠,分置河州,以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積石州界,故曰河州。后乞伏熾磐,又自金城郡都于此。后魏平定秦隴西,改置χ罕鎮。孝文帝太和十六年,改鎮復為河州。隋大業三年罷州,改為χ罕郡。武德二年討平李軌,改置河州。寶應元年陷于西番。
州境:東西二百二十八里。南北三百七里。
八到:東至上都一千四百六十里。東至東都二千三百二十里。東北至蘭州三百里。西至廊州三百九十里。(東)南至洮州三百里。西北至鄯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麝香,麩金。賦:布,麻。
管縣三:χ罕,鳳林,大夏。
χ罕縣,中下,郭下。本漢舊縣,屬金城郡。故罕羌侯邑,秦滅為縣,后遂因之。
積石山,一名唐述山,今名小積石山,在縣西北七十里。按河出積石山,在西南羌中,注于蒲昌海,潛行地下,出于積石,為中國河。故今人目彼山為大積石,此山為小積石。
鳳林山,在縣北三十五里。
河水,在縣北五十里。河,下也。按四瀆之中,河源最高,從高注下,故其流峻急。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又曰“導洛自熊耳”。按洛水出上洛西山,經熊耳之北,所言導者,皆謂紀所施功,不必自其源也。
鳳林縣,中下。東南至州八十里。本漢白石縣地,后魏大統十二年,刺史楊寬于河南鳳林川置鳳林縣,因以為名。儀鳳元年,于河州西移安鄉縣理此,又名安鄉,天寶元年改名鳳林。
石門山,在縣東北二十八里。山高險絕,對岸若門,即皋蘭山門也。漢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出隴西,至皋蘭,即此也。
離水,西去縣二百步。
大夏縣,中下。西北至州七十里。本漢舊縣,屬隴西郡。前涼張駿置大夏郡,縣屬焉。周改屬χ罕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河州。
金劍山,在縣西二十里。
大夏山水,經縣南,去縣十步。
鎮西軍,在州西一百八十里。開元三年,哥舒翰于索恭川置。
振威軍,在天成軍西一百余里。天寶十三年,哥舒翰攻吐蕃雕窠城置。
鄯州,西平。下府。開元戶六千四百四十六。鄉一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