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道四▲桂管經(jīng)略使桂州,始安。中都督府。開元戶三萬六千二百六十五。鄉(xiāng)七十二。元和戶八千六百五十。鄉(xiāng)三十五。今為桂管經(jīng)略使理所。
管州十二:桂州,梧州,賀州,昭州,象州,柳州,嚴(yán)州,融州,龔州,富州,蒙州,思唐州??h四十七。
禹貢荊州之域。漢元鼎六年置零陵郡,今州即零陵郡之始安縣也,吳歸命侯甘露元年,于此置始安郡,屬荊州。晉蜀廣州。梁天監(jiān)六年,立桂州于蒼梧、郁林之境,因桂江以為名,大同六年移于今理。隋開皇十年置總管府,大業(yè)三年罷州為始安郡,武德四年復(fù)為桂州總管府,七年改為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始安郡,至德元年改為建陵郡。
州境:東西三百八十一里。南北一百二十八里。
八到:北至上都三千七百五里。北至東都三千四百五十五里。東南至昭州二百三十五里。西南至象州五百二十里。東北道州四百八十里。西至柳州五百四十里。南至蒙州三百五十里。西北至融州四百九十里。東南水路至梧州六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銅鏡四十四面。元和貢:銀一百兩。
管縣十:臨桂,全義,靈川,陽朔,永福,建陵,理定,慕化,永豐,荔浦。
臨桂縣,上。郭下。本漢始安縣,屬零陵郡,至德二年改為臨桂。
桂江,一名漓水,經(jīng)縣東,去縣十步。楊仆平南越,出零陵,下漓水,即謂此也。鹿山,一名福祿山,在縣東北十五里。
全義縣,中下。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始安縣之地,武德四年分置臨源縣,大歷三年改全義縣。
越城嶠,在縣北三里。即五嶺之最西嶺也。
汀水,出縣東南八十里陽朔山下,經(jīng)零陵郡西十里。陽朔山,即零陵山也。
其初則觴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其中。
故越城,在縣西南五十里。漢高后時(shí),遣周灶擊南越,趙佗踞險(xiǎn)為城,灶不能逾嶺,即此也。
靈川縣,中下。西南至州六十里。龍朔二年,分始安縣置。東臨桂江。
冷山,在縣西南一百里。出滑石。
陽朔縣,中下。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始安縣地,隋開皇十年分置陽朔縣,取陽朔山為名也。皇朝因之。
漓水,在縣西二十里。
永福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里。武德四年,析始安縣之永福鄉(xiāng)置,因以為名。
白石水,經(jīng)縣東,去縣七步。
建陵縣,中下。北至州三百四十里。本漢荔浦縣地,吳孫氏置建陵縣,梁武帝立為郡。隋開皇十年廢郡,仍為建陵縣,后因之。
建水,出縣北建山,南流,經(jīng)縣東。
駱駝水,在縣西七里。
理定縣,中上。東北至州三百里。隋仁壽初分始安縣置興安縣,至德二年改為理定縣。
慕化縣,中下。東北至州二百五十里。武德四年析始安縣置。
常安水,東去縣七步。
永豐縣,中下。北至州二百一十里。吳甘露元年,析漢荔浦縣之永豐鄉(xiāng)置,隋開皇十年省入陽朔縣,武德四年復(fù)置。
荔浦縣,中下。北至州二百四十七里。本漢舊縣,因荔水為名,屬蒼梧郡。
縣南有荔平關(guān),今廢。吳屬始郡,隋改屬桂州。武德四年于此置荔州,貞觀十二年州廢,縣復(fù)屬桂州。
荔江水,在縣南一里。
梧州,蒼梧,下。開元戶二千二百九。鄉(xiāng)九。元和戶一千八百七十一。鄉(xiāng)九。
墾田:古越地也,秦國取百越,以為桂林郡。秦末,越佗自立為南越王,其地復(fù)屬焉。漢元鼎六年平呂嘉,又以其地為蒼梧郡之廣信縣,領(lǐng)縣十(一)。自漢至陳,為郡不改。隋開皇十年罷郡為蒼梧縣,屬靜州,大業(yè)三年罷靜州,復(fù)為蒼梧郡。
武德五年,于郡置梧州。
州境:東西一百一十里。南北三百八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桂州路四千三百三十五里。西北至東都四千一百五里。
東南沿流至封州五十里。西北溯流至富州三百二十里。正南微西至義州三百里。
西南沿流至藤州一百里。西北至州六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白石英二十兩。元和貢:白石英二十兩。
管縣三;蒼梧,戎城,孟陵。
蒼梧縣,下。郭下,本漢蒼梧郡廣信縣地,自漢迄陳不改。隋開皇十年罷郡。
于此立蒼梧縣?;食蛑?。
通星山,在縣北六十二里。漢劉曜為太守,常登此山,仰觀星歷,因號通星山。
郁水,南去縣八里。
戎城縣,下。東北至州二十里。本漢廣信縣地,梁于此置遂城縣,隋開皇十年,虞慶則南征,頓兵于此,改為戎城縣?;食蛑???h北臨西江水。
孟陵縣,下。南至州水路九十里。本漢舊縣也,屬蒼梧郡,隋省。武德四年重置,屬藤州,貞觀八年改屬梧州。
賀州,臨賀。上。開元戶二千五百三十七。鄉(xiāng)十。元和戶四百四十九。鄉(xiāng)十。
漢蒼梧郡地,今州即蒼梧郡之臨賀縣也。吳黃武五年,割蒼梧置臨賀郡。賀水出州東北界,西流,又注臨水,郡對臨、賀二水,故取名焉。吳屬荊州,晉屬廣州。隋開皇元年,以郡為賀州,大業(yè)二年廢州,以縣屬蒼梧郡。武德五年,復(fù)置賀州。
州境:東西三百七十里。南北四百一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八百五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三千五百九十五里。西至昭州三百里。西南至富州三百一十里。南至封州三百六十里。西南至梧州四百一十里。東至連州二百七十里。
貢、賦:開元貢:蕉布,蚺蛇膽,石斛,竹布。元和貢:銀三十兩,千金藤,班弓彈弓面。
管縣六:臨賀,封陽,馮乘,桂嶺,蕩山,富川。
臨賀縣,下。郭下。本漢舊縣也,自漢至陳不改。隋大業(yè)二年省臨賀縣入富川縣,十二年重置,屬蒼梧郡。武德四年,改屬賀州。
縣北四十里有大山,山有東游、龍中二冶,百姓采沙燒錫,以取利焉。
臨水,東去縣十步。又有賀水合,更名臨賀水。
封陽縣,下。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漢舊縣,屬蒼梧郡。在封水之陽,故名。吳屬臨賀郡,隋屬桂州,武德四年屬賀州。
長林山,在縣東五里。
臨賀水,東去縣百步。
馮乘縣,下。東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漢舊縣,屬蒼梧郡。界內(nèi)有馮溪,因以為名。吳屬臨賀郡,至隋不改,大業(yè)三年改屬零陵郡。武德四年屬賀州。
萌渚嶠,在縣北一百三十里。即五嶺之第四嶺也。按今縣與道州江華縣分界于此嶠之上。
錫冶三。
桂嶺縣,下。西南至州八十二里。本漢臨賀縣之地,吳分置建興縣,屬臨賀郡。晉改為興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桂嶺縣,屬連州,因界內(nèi)桂嶺為名。武德四年,改屬賀州。桂嶺,在縣東十五里。
程岡,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朝岡,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并有鐵钅,自隋至今采取。
蕩山縣,下。東至州一百七十二里。蕭梁于此立縣,隋大業(yè)二年省,武德四年復(fù)置。
蕩山,在縣西七里。
富川縣,下。東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漢舊縣,屬蒼梧郡。吳屬臨賀郡,隋屬桂州,武德四年改屬賀州。
鐘乳穴三。
靈溪水,今名富水,去縣西二里。
昭州,平樂。下。開元戶七千三。鄉(xiāng)十二。元和戶一千五百七十八。鄉(xiāng)七。
本漢蒼梧君之富川縣地也,吳甘露元年分富川縣置平樂縣,屬始安郡,至隋不改。武德四年,于縣置樂州,貞觀八年改樂州為昭州,取境內(nèi)昭潭為名。
州境:東西一百七十五里。南北三百三十七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九百三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三千六百七十五里。西北至桂州二百里,水路三百里。北過嶺至永州六百里。東至賀州三百里。東北過嶺至道州四百里。東南水路至富州一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銀三十兩。元和貢:銀二十兩。
管縣三:平樂,恭城,永平。
平樂縣,下。郭下。本漢富川縣地,吳于此置平樂縣,取平樂溪為名。
目巖山,在縣北三十八里。巖有兩孔相對,如入目瞳子,白黑分明,因號為目巖??M山在縣南一十里。山有木客。
縣東三十一里有陽里穴、那溪穴、新穴,皆出鐘乳。
平樂溪,在縣南三里。水之西岸有昭潭,周回一里,其深不測。
恭城縣,下。西南至州九十里。武德四年,析平樂縣置。
銀殿山,其下有鐘乳穴十二所,在縣東二十八里。
平樂水,西去縣二百步。
永平縣,下。西南至州九十里。證圣元年,割平樂縣永平鄉(xiāng)置,因鄉(xiāng)為名。
縣南臨永平水,西流入平樂縣界。
象州,象郡。下。開元戶三千二百九十?!侧l(xiāng)十〕元和戶二百三十三。
漢平南越,置郁林郡,今州即郁林郡中溜、潭中二縣地也,隋開皇十一年廢二縣,以潭中縣為桂林縣,仍以桂林置象州。大業(yè)二年廢象州,以桂林縣屬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