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元宮詞箋注 (4)

敲冰:元帝不時賜食物于近臣,冰乃防腐之物,以保存鮮果與鮮肉。乃賢《宮詞》:「上苑含桃熟暮春,金盤滿貯進楓宸。醍醐漬透冰漿滑,分賜階前儤直人。」薩都剌《上京即事》:「上京六月涼如水,酒渴天廚更賜冰。」袁桷《上京雜詠》:「寶鑒頒冰撤,筠籠賜果封。」案,賜冰為宮中習慣,其制尚矣。宋寧宗楊后《宮詞》:「翰林學士知誰直,今日傳宣與賜冰。」

○二十一

幾番怯薛上班慵,生怕鸞輿又到宮。一自恩歸西內日,飛魚閑掛寶雕弓。

案:怯薛猶言班也。怯薛臺(或作歹)猶言上班者(番士)也。元代之怯薛指宿衛士,《元史》卷九十九《兵志宿衛》條:「太祖功臣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時號掇里班曲律,猶言四杰也,太祖命其世領怯薛之長。怯薛者,猶言番直宿衛也。凡宿衛,每三日而一更。申、酉、戌日,博爾忽領之,為第一怯薛,即也可怯薛。……亥、子、丑日,博爾術領之,為第二怯薛。寅、卯、辰日,木華黎領之,為第三怯薛。巳、午、未日,赤老溫領之,為第四怯薛。……凡怯薛長之子孫,或由天子所親信,或由宰相所薦舉,或以其次序所當為,即襲其職,以掌環衛。雖其官卑勿論也,及年勞既久,則遂擢為一品官。而四怯薛之長,天子或又命大臣以總之,然不常設也。其它預怯薛之職而居禁近者,分冠服、弓矢、食飲、文史、車馬、廬帳、府庫、醫藥、卜祝之事,悉世守之。雖以才能受任,使服官政,貴盛之極,然一日歸至內庭,則執其事如故,至于子孫無改,非甚親信,不得預也。其怯薛執事之名:則主弓矢、鷹隼之事者,曰火兒赤、昔寶赤、怯憐赤。書寫圣旨,曰扎里赤。為天子主文史者,曰必阇赤。親烹飪以奉上飲食者,曰博爾赤。侍上帶刀及弓矢者,曰云都赤、闊端赤。司閽者,曰八剌哈赤。掌酒者,曰答剌赤。典車馬者,曰兀剌赤、莫倫赤。掌內府尚供衣服者,曰速古兒赤。牧駱駝者,曰帖麥赤。牧羊者,曰火你赤。捕盜者,曰忽剌罕赤。奏樂者,曰虎兒赤。……若夫宿衛之士,則謂之怯薛歹。」《輟耕錄處士門前怯薛》條:「怯薛則內府執役者之譯語也。」又《云都赤》條言云都赤在怯薛歹中為最近天子者,因其有警備之職,「負骨于肩,佩環刀于腰,……蓋所以虞奸回也」。楊允孚《灤京雜詠》曰:「四杰君前拜不名,輪番內值浹辰更。蓬萊山上群仙集,得似王孫世祿榮。」注云:「四杰即四怯薛也。或稱也可怯薛者,即大怯薛之稱,是之謂不名。當三問凡所以浹辰一更者也。」《元史順帝紀》記,明兵至通州,帝議避兵北行,伯顏不花曰:「臣等愿率軍民及諸怯薛歹出城拒戰。」日本箭內亙著有《元代怯薛考》,以為元朝無宦禍,怯薛制度之功也。然怯薛至元季達一萬四千人,費國帑,國不堪其經費之重。又張憲詩《怯薛行》暴露此制度大壞,怯薛歹竟劫掠平民。

飛魚:似指掛弓囊之物。《山海經》:「飛魚如豚,赤文如羽,可以御兵。」似為武器。

○二十二

初調音律是關卿,伊尹扶湯雜劇呈。傳入禁垣官里悅,一時咸聽唱新聲。

[錢注]楊維楨《宮錄(詞)》:「開國遺音樂府傳,白翎飛上十三弦。大金優諫關卿在,伊尹扶湯進劇編。」

案:關卿即關漢卿,號已齋叟。金解元,官太醫院尹,著有雜劇甚多,達六十余種。今尚存之關劇有全本者共十六種,有目無劇本者共四十九種,兩者均未載有伊尹扶湯之名,當系鍾嗣成忘了載《錄鬼簿》中,后人無從得知。幸有楊鐵崖詩為證,則知元時關劇以伊尹扶湯出名。中國曾一度討論關漢卿是否是金遺民,似乎尚無定論。然《青樓集序》曰:「而金之遺民若杜散人、白蘭谷、關已齋輩,皆不屑仕進,乃嘲風弄月,留連光景,庸俗易之,用世者嗤之。三君之心固難測也。」則知關卿實大金遺民,非元朝之新貴。其劇本傳入禁中,并蒙官家演唱,亦非不可能。清初,明之遺民歸莊曾作《萬古愁》一劇,后由吳偉業推薦,順治讀之,極為欣賞,宮中排演,其情形當與元宮演關卿劇本類似。元世祖左右多亡金士大夫,當由彼等推薦關卿劇本也。至于楊詩中之「白翎飛上十三弦」,則與關卿無關。《白翎雀》乃元朝教坊大曲,見下。現存之元曲《伊尹耕莘》乃鄭德輝作。

○二十三

十六天魔按舞時,寶妝纓絡鬪腰肢。就中新有承恩者,不敢分明問是誰。

[錢注]張昱《輦下曲》:「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曇華滿把青。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長在月宮聽。」薩都剌《上京》詩:「涼殿參差翡翠光,朱衣華帽宴親王。紅簾高卷香風起,十六天魔舞袖長。」

案:《元史順帝紀》:至正十四年,「時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以宮女三圣奴、妙樂奴、文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為十六天魔,首垂發數辮,戴象牙佛冠,身被纓絡、大紅綃金長短裙、金雜襖、云肩、合袖天衣、綬帶鞋韈,各執加巴剌般之器,內一人執鈴杵奏樂。又宮女一十一人,練槌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奏樂用龍笛、頭管、小鼓、箏、囗〈秦〉、琵琶、笙、胡琴、響板、拍板。以宦者長安迭不花管領,遇宮中贊佛,則按舞奏樂。宮官受秘密戒者得入,余不得預。」案陶宗儀《元氏掖庭記》亦載十六天魔事,與《元史》文字相同,或即《元史》所本。權衡《庚申外史》亦有類似記載,謂至正十七年「帝方與倚納十人行大喜樂,帽帶金佛字,手執數珠,又有美女百人,衣瓔珞,品樂器,列隊唱歌金字經,舞雁兒舞,其選者名十六天魔。」既為佛曲之一種,則《元史》卷七十一《禮樂志》五《說囗〈王去〉隊》條謂「樂工十有六人,冠五福冠,服錦繡衣,龍笛六,觱栗六,杖鼓四,與前大樂合奏《金字西番經》之曲。……一人為文殊相,……一人為普賢相,……一人為如來相。」當與十六天魔有關。葉子奇《草木子》:「其俗有十六天魔舞,蓋以朱瓔盛飾美女十六人,為佛菩薩相而舞。」此俗來自西夏,非蒙古舊俗也,見下。又五代時王建宮中亦有天魔,不知來自何方,或唐末已有天魔舞。

○二十四

背番蓮掌舞天魔,二八嬌娃賽月娥。本是河西參佛曲,把來宮苑席前歌。

[錢注]張昱《輦下曲》:「西天法曲曼聲長,瓔珞垂衣稱艷妝。大宴殿中歌舞上,華嚴海會慶君王。」

案:天魔舞系來自西方者。《元史》卷二○五《奸臣傳》:「哈麻嘗陰進西天僧以運氣術媚帝,帝習為之。……禿魯帖木兒性奸狡,帝愛之,言聽計從,亦薦西蕃僧伽璘真于帝。其僧善秘密法,……帝又習之,其法亦名雙修法。曰演揲兒,曰秘密,皆房中術也。帝乃詔以西天僧為司徒,西蕃僧為大元國師。……于是帝日從事于其法,廣取女婦,惟淫戲是樂。又選采女為十六天魔舞。」故此十六天魔乃西天僧或西蕃僧所介紹者,或本為西夏之參佛曲也。至于演揲兒法,權衡《庚申外史》有解:「哈麻……陰薦西番僧行運氣之術者,號演楪兒法,能使人身之氣或消或脹,或伸或縮,以蠱惑上心。」至于十六天魔或為此秘密法之參佛樂隊。

河西:蒙古人稱西夏曰河西,河西猶曰黃河之西也。后又名之曰唐兀惕。剌失德曰:「成吉思汗侵略西夏國時,其子窩闊臺適生一子,即以河西命之,后以好酒幼死。顧其死在其父生前,由是廢河西之名,而名其國曰唐兀,然唐兀則自稱夏國。」

○二十五

上都樓閣靄云煙,風俗從來朔漠天。自是胡兒無禁忌,滿宮嬪御唱銀錢。

案:上都樓閣以大安閣為最有名。此外尚有:一,萬安閣。《元史世祖紀》:至元八年「上都萬安閣成」。二,清寧殿,已見前述。三,歇山殿。《英宗紀》:至治二年二月「罷上都歇山殿」,則此殿造于英宗朝以前。四,鹿頂殿。《英宗紀》:至治元年「上都鹿頂殿成」。五,椶殿,見《元宮詞》其三詩注。六,香殿。《泰定帝紀》:泰定二年「八月戊子,修上都香殿」。七,崇福洪禧殿。《文宗紀》:至順二年「修上都洪禧崇福等殿」。故崇福與洪禧為兩座殿。八,睿思閣。《元史》卷一八四《崔敬傳》:「世祖以上都為清暑之地,車駕巡幸,歲以為常,閣有大安,殿有鴻禧、睿思。」九,水晶殿。楊允孚《灤京雜詠》詩注:「大安閣,上京大內也,別有水晶殿。」十,慈仁殿。周伯琦《天馬行應制作》詩序:「上御慈仁殿」。……以上只是一部分,此外尚有穆清閣,于至正十三年重修,據說「連延數百間,千門萬戶,取婦女實之,為大喜樂也」。大喜樂即秘密佛法,西番僧伽璘真善此術,名「大喜樂禪定」,又名多修法,見《庚申外史》。

唱銀錢:當系妃嬪賭博。張昱《宮中詞》:「填金臂失戲分明,贏得珍珠三兩升。便去房中還賭賽,黃封銀榼酒如澠。」

○二十六

侍從皮帽總姑麻,罟罟高冠勝六珈。進得女真千戶妹,十三嬌小喚茶茶。

案:罟罟冠乃元代蒙古貴婦所戴之冠,其蒙古名曰孛黑塔(《秘史》二),至其譯音則有顧姑、故姑、罟罛、姑姑、固姑、罟罟等不同形式。彭大雅《黑韃事略》云:「婦人頂故姑。」似一般婦女皆戴故姑矣。然趙珙《蒙韃備錄》則言「凡諸酋之妻則有顧姑冠」,然則只有后妃戴之矣。張憲《南國香》:「宮裝不著嫁衣裳,三尺罟罟包髻子。」以此種冠為「宮裝」。《元史》卷一四九《郭寶玉傳》:「歲庚午(金衛紹王時,公歷一二一○至一二一一年)童謠曰『搖搖罟罟,至河南,拜閼氏。』既而太白經天。」以罟罟為「閼氏」之冠,然蒙古命婦亦戴罟罟。《輟耕錄司馬善諫》條:「承旨(翰林學士承旨阿目茄八剌)帶罟罟娘子十有五人(皆其妾也)。」則大臣妻妾皆頂罟罟矣。《草木子》曰:「元朝后妃及大臣之正室皆帶姑姑,衣大袍,其次即帶皮帽。」不甚正確,大臣之側室受封誥者亦帶。《心史》:「受虜爵之婦,戴固姑冠,圓高二尺余,竹篾為骨,銷金紅羅飾于外。」以受虜爵之婦可戴此冠,甚是。元時不獨中國行此冠制,高麗亦然。鄭麟趾《高麗史》卷八十九《后妃傳金氏傳》:「元皇太后遣使賜妃姑姑。姑姑冠名,時王有寵于皇太后,故請之。妃戴姑姑,宴元使。」至于罟罟之形狀詳情,見下。

皮帽:據前引之《草木子姑姑》條,則元朝大臣之姬妾(當系未受誥命者)帶皮帽。

茶茶:據元好問《德華小女五歲,能誦予詩數首,以此為贈》詩注,則唐人以茶為小女美者之稱。女真女子名茶茶者甚伙,如李直夫雜劇《便宜行事虎頭牌》之女主角即名茶茶也。《口北三廳志藝文金虞題蘇武廟》詩:「通國歸來似小茶。」女真之女童曰茶茶,或與滿洲人稱女童曰妞妞相當。

○二十七

杏臉桃腮弱柳腰,哪知福是禍根苗。高麗妃子初冊封,六月陰寒大雪飄。

[錢注]張昱《宮中詞》:「宮衣新尚高麗樣,方領過腰半臂裁,連夜內家爭借看,為曾著過御前來。」

案:元朝有選高麗女子之制。趙翼《二十二史札記元時選秀女之制》條曰:「文宗以宮中高麗女不顏帖爾賜丞相燕鐵木兒,高麗王請割國中田以為資奩。順帝次皇后奇氏完者忽都本高麗女,選入宮中有寵,遂進后位。而其時選擇未已,臺臣言『國初高麗首先效順,而近年屢遣使往選媵妾,使生女不舉,女長不嫁,乞禁止。』從之。」從來高麗女子選入中國只充媵妾,當時仕宦之家必有黑(Negro) 為僮,高麗女為婢,高麗女之身份甚賤。奇氏入宮,并非平步升天立為皇后,曾經一長期奮,方進后位。奇氏初事順帝為司茗宮婢,后得寵。《元史》卷一一四《后妃傳》:「完者忽都皇后奇氏,高麗人,生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家微,用后貴,三世皆追封王爵。初徽政院使禿滿迭兒進為宮女,主供茗飲,以事順帝。后性穎黠,日見寵幸,后答納失里皇后方驕妬,數棰辱之。」《庚申外史》亦云:「元統元年立太師女伯牙吾氏為后,后權臣家女,習于驕貴,又輕帝年幼,見帝寵祁(奇)氏,心不平之,日夜捶楚,祁氏幾不勝。一夕,又跪祁氏于前,窮問其罪,加烙其體。翌日司天監奏,昨夕火星犯后妃,帝雖不言,心甚異之。初世祖皇帝家法賤高麗女子,不以入宮,至是始壞祖宗家法,識者知天下將亂也。」案文宗時宮中已有高麗女子矣,非自順帝始也。又答納失里皇后乃欽察氏,非伯牙吾氏。《元史》卷一一四《完者忽都皇后奇氏傳》:「答納失里既遇害(元統三年),帝欲立之,丞相伯顏爭不可。」至至元三年三月,方立弘吉剌氏伯顏忽都為皇后。此后極有德,史盛稱之。生子真金,不幸早夭。奇氏之終于得立,因其有子也。何年得立,順帝本紀與奇后本傳皆無明文,然在至元六年伯顏失勢以后,本傳云:「伯顏罷相,沙剌班遂請立為第二皇后,居興圣宮。」案《元史宰相年表》僅至元六年伯顏為丞相時沙剌班為平章政事也,故奇氏之立為二宮皇后當在至元六年或至正元年。當時人甚不以為然。《元史順帝本紀》:「監察御史李泌言:『世祖誓不與高麗共事,陛下踐世祖之位,何忍忘世祖之言,乃以高麗奇氏亦位皇后。今災異屢起,河決地震,盜賊滋蔓,皆陰盛陽微之象,乞仍降為妃,庶幾三辰奠位,災異可息。』不聽。」六月飛雪,亦災異也,雖未明言,可包括在內矣。此詩可補《五行志》之失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中市| 清新县| 开封市| 光山县| 广东省| 红原县| 珠海市| 安庆市| 临颍县| 新乡县| 公安县| 白河县| 全州县| 南岸区| 隆尧县| 清远市| 五常市| 吉安县| 来凤县| 白河县| 枝江市| 象州县| 乌鲁木齐县| 隆化县| 赣州市| 元阳县| 图木舒克市| 万安县| 壤塘县| 武山县| 黔西| 德安县| 珲春市| 万山特区| 阜康市| 丰台区| 观塘区| 丽水市| 海兴县| 法库县| 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