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元宮詞箋注 (8)

案:酢答Jada,《元朝秘史》卷四言成吉思軍與札木合軍相戰,札木合軍內有兩人有術,能致風雨,當其作法呼風喚雨時,不意風雨逆回,天地晦暗,札木合軍失敗,此能致風雨故事之蒙古文為札荅。即酢答之對音也。蒙古人行軍之時,作法招致風雨,似不可能,而誠有其事,蒙古軍多次轉敗為勝,皆作法招致風雨以轉危為安,最有名之例即三峯山之役。是役也,拖雷兵迫潼關,時金兵十萬列陣于潼關以待,見蒙古兵少似輕視之,拖雷乃以誘敵計誘之,金兵追擊之,拖雷見事急,乃命人作法術,名「札答迷失」者以退之,其術以石浸水,取出拭之,雖在炎夏可招致風雪、嚴寒或暴雨。蒙古軍中有一康里人善此術,拖雷命其為之。拖雷軍著御寒衣,康里人作術有驗,即日大雨,次日降雪,起暴風,寒甚。金兵遂受氣候嚴烈之害而敗。此事波斯史家剌失德與外尼皆曾詳記之。《元史》卷一一五睿宗(拖雷)列傳只言:「天大雨雪,金人僵凍無人色,幾不能軍,……拖雷……遂奮擊于三峯山,大破之,追奔數十里,流血被道,資仗委積,金之精銳盡于此矣。」未言雪乃招致者,但《元史》卷一四九《郭寶玉傳》則有與波斯史書相同之記載:「睿宗令軍中祈雪……夜大雪,深三尺,溝中軍僵立,刀槊凍不能舉。我軍沖圍而出,金人死者三十余萬。」此役為蒙古滅金之先聲,詩人詠之者極伙,耶律鑄、乃賢等人皆有詩歌誦此奇跡。然蒙古人用此術不僅一次,而是多次,惜尚無史家寫一論文及之。當大明軍近迫大都時,順帝棄城而逃,明兵追之,蒙古人又借酢答術作法,大風雨將明兵消滅,蒙古人始能逃走。故蒙古用酢答術亡金,又用酢答術以打回老家也。此術至清時仍有人行之,今也則亡。至于酢答其物則為「石子」,但是一種特別的石子。楊瑀《山居新語》:「蒙古人有能祈雨者,輒以石子數枚浸于水盆中,口念咒語,多獲應驗,石子名酢答,乃走獸腹中之石,大者如鶏卵,小者不一,但得牛馬者為貴,恐亦是牛黃狗寶之類。」須知一切動物腹中所結之石皆有此種功用。此石之名酢答,實際上即Jada,玉石之石也。至于能招致風雨之術,則自古以來頗有人能通此術,回回人、金川人亦然。關于酢答,西儒頗討論之,伯希和(PaulPel-liot) 于通報中(公歷一九一二年冊,第四三六—四三八頁),勞佛(Laufer)于中國伊蘭志(Sino-Ira-nica第五二五—五二八頁),《多桑蒙古史》(馮承鈞譯)卷二附錄一《剌失德書所記拖雷攻金之役》,以及外尼《世界侵略者傳》。

剌馬:乾隆《喇嘛說》:「佛法自天竺而至西番,其番僧相傳稱為喇嘛,喇嘛之字漢文不載。元明史中或訛書剌馬(陶宗儀《輟耕錄》載元時稱帝師為剌馬。毛奇齡《明武宗外紀》又作剌麻,皆隨意對音,故其字不同。)予獨思其義,蓋西番語謂上曰喇,謂無曰嘛,喇嘛者謂無上,即漢語稱僧為上人之意耳。喇嘛又稱黃教,蓋自西番高僧帕克巴(舊作八思巴Pags-Pa)始盛于元。」蒙古與喇嘛教初次接觸或在憲宗時,忽必烈為皇弟。當時流行于西藏之宗教為薩迦派(Sa Skga Pa Sect)。八思巴(薩斯迦人,族款氏)見忽必烈,頗受尊敬,忽必烈即位后,尊八思巴為國師。憲宗時那摩為國師,掌釋教,命其創制蒙古新字。元之崇禮國師,乃一種政治手段。《元史》卷二○二《釋老傳》云:「世祖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縣土番之地,設官分職,而領之于帝師。……百年之間,朝廷所以敬禮而尊信之者,無所不用其至,雖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為之膜拜。正衙朝會,百官班列,而帝師亦或專席于坐隅。」凡有大筵會時,喇嘛則專席于坐隅以祈雨止,稱曰「止雨壇」。

巴:蒙古語瓶也。此蒙古字最出名,因乾隆皇帝有鑒于蒙古信奉喇嘛教,操縱西藏活佛轉世,每以蒙古王公子弟為達賴喇嘛之呼畢勒罕,乃定金奔巴瓶法,以掣簽決定活佛轉世。見《御制喇嘛說》。

牛酥馬乳:元宮珍羞也。《輟耕錄》引白珽續演雅十詩之一:「八珍殽龍鳳,此出龍鳳外,荔枝配江囗〈蟲兆〉,徒夸有風味。」原注:「謂迤北八珍也。所謂八珍,則醍醐,麆沆、野駝蹄、鹿唇、駝乳糜、天鵝炙、紫玉漿、玄玉漿也。玄玉漿即馬奶子。」耶律鑄《雙溪醉隱集行帳八珍序》云:「麆沆,馬酮也。」故八珍之中,馬湩有二,兩者之分別則麆沆為精制的普通馬湩,僅系飲料,而玄玉漿則為精制的馬乳,可為酒,能醉人。至于馬乳之制法,《黑韃事略》云:「其軍糧,羊與泲馬(注曰:「手捻其乳曰泲。」)馬之初乳,日則聽其駒之食,夜則聚之以泲,貯以革器,澒洞數宿,味微酸,始可飲,謂之馬奶子(忽迷思也)。」徐霆注曰:「霆常見其日中泲馬奶矣。亦嘗問之,初無拘于日與夜,泲之之法:先令駒子啜教乳路來,趕了駒子,人自用手泲下皮桶中,卻又傾入皮袋撞之,尋常人只數宿便飲(案此即麆沆也)。初到金帳,韃主飲以馬奶,色清而味甜,與尋常色白而濁,味酸而膻者大不同,名曰黑馬奶,蓋清則似黑。問之則云:此實撞之七八日,撞多則愈清,清則氣不膻(此玄玉漿也)。」法王路易第九之使者盧不盧克亦記馬湩之制法云:「韃靼人亦制哈喇忽迷思,質言之,黑色馬湩也。此種馬湩不凝結,蓋凡牲畜未妊孕者,其乳不凝結,而黑色馬湩即取未孕之牝馬制之,使重物下沉,如葡萄酒,飲者待其清飲之,其味甚佳,而性亦滋補。」至于掌制造馬湩之人,則稱之為哈喇赤,虞集《道園學古錄句容郡王世績碑》云:「欽察……種人以強勇見信,用掌芻牧之事,奉馬湩以供玉食,馬湩尚黑者,國人謂黑為哈剌,故別號其人哈剌赤。」又《元史》卷一二八《土土哈傳》:欽察人班都察嘗侍世祖「左右,掌尚方馬畜,歲時挏馬乳以進,色清而味美,號黑馬乳,因目其屬曰哈剌赤」。蒙古語哈剌者,黑也。《經世大典馬政》:「在朝置太仆寺,典御馬及供宗廟、影堂、山陵祭祀與玉食之挏乳。……供上及諸王百官挏乳,取黑馬乳以奉玉食,謂之細乳,諸王百官者謂之粗乳。」總之,忽迷思(粗乳)當即麆沆,哈喇忽迷思(細乳)即玄玉漿,其色清,似黑耳。至于牛酥,即八珍中之醍醐也。忽思慧《飲膳正要》卷二《醍醐油》條:「取上等酥油,約重千斤之上者,煎熬過濾凈,用大磁甕貯之,冬月取甕中心不凍者,謂之醍醐。」何謂酥油?忽思慧曰:「牛乳中取浮凝,熬而為酥。」是故,牛酥者牛乳之精華也,玄玉漿者馬乳之精華也。

○五十五

比胛裁成土豹皮,著來暖勝黑貂衣。嚴冬校獵昌平縣,上馬方纔賜貴妃。

[錢注]楊維楨《宮詞》:「北幸和林幄殿寬,句麗女侍倢伃官。君王自制明妃曲,勅賜琵琶上馬彈。」

案:錢注與本詩無關。幸和林,遠征也。昌平則在大都近畿,為大都領縣,距大都約百里許。而和林,為元代嶺北行省省會,本元初太祖、太宗、定宗、憲宗四朝之國都,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額爾德尼招一帶,此地頗有歷史,即唐時高昌國之故都,見虞集《高昌王世勛之碑》,耶律鑄《雙溪醉隱集》謂和林西北有回鶻苾伽可汗宮城,和林有名之三碑之一也。此地,太宗時建城,營宮室,歐洲使者盧不盧克曾蒞其境,稱其城名KaraKorum,即《元史》卷一三三《昔都兒傳》中之黑城哈剌火林。忽必烈之遷都于開平者,因憲宗崩后,諸王奉其弟阿里不哥為帝于和林,忽必烈不得立,乃別開大會于開平,而選舉為君。和林遠在漠北,距大都遼遠,順帝一朝幸和林之事絕少。有之一二次耳。

比胛:當即指比甲。《元史》卷一一四《世祖昭睿順圣皇后(察必)傳》云:后「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后長倍于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比甲又名比肩,《元史輿服志》天子之質孫中有銀鼠比肩之衣,注曰:比肩「俗稱襻子答忽」。此種元代衣制,明朝沿用之,沈德符《野獲編》卷十四《比甲只孫》條以為明代婦女仍穿此甲,而北方婦女尤尚之,以為日用常服,至織金組繡加于衫襖之外,其名亦循舊稱。又明朝賜瓦剌之物單中,亦有比甲。《歷代宮詞》曰:「比甲彎弓喚打圍,晾鷹臺畔馬如飛,上都青草今黃盡,纔自和林避暑歸。」其疑此即天啟宮詞中之披肩也,熹宗著之。

土豹皮:土豹之名不見于經傳,然即清朝之猞猁猻也,今稱舍利,或猞猁。此物即今國際皮革市場上之Lynx,清時一品大員方能穿猞猁,又郡王穿猞猁。

黑貂衣:元人以黑貂裘為珍品,極為名貴,鐵木真妻孛兒帖夫人拜見舅姑之禮物即此黑貂襖也。后鐵木真以此獻王罕,求其助兵收回已散之部眾,故黑貂襖為元太祖微時之政治資本,其妻之嫁妝也。據楊賓《柳邊紀略》,貂衣以色定品級,紫黑色者為上,黃色次之,白斯下也。紫黑色中,又以毛平而理密者為上,必以此等上上貂皮為裘,因元宮之壁衣,冬日掛貂以御寒,必以次等為之也。

貴妃:不知是否為七貴之一,因順帝之妃佩貴妃印者甚多,《元氏掖庭記》曰:「順帝宮嬪進御無紀,佩夫人貴妃印者不下百數,如淑妃龍瑞嬌、程一寧、戈小娥、麗妃張阿蕓、支祁氏,才人英英,凝香兒尤是寵愛,宮中稱為七貴。」

○五十六

月夜西宮聽按箏,文殊指撥太分明。清音瀏亮天顏喜,彈罷還教合鳳笙。

案:此詩仍詠天魔女。文殊者,文殊奴也。月夜西宮當指穆清閣。權衡《庚申外史》言順帝怕廷臣諫止,乃修隧道暗通天魔舞女住處,每月夜潛由隧道訪間,以晝為夜,歌舞達旦。文殊奴善舞,據此詩,則又善按箏,可謂多藝才女矣。或伊亦擅吹笙?

○五十七

包髻團衫別樣妝,東朝謁罷出宮墻。內中多有親姨嫂,潛與交州百和香。

案:此詩詠女真婦女入宮探望其在宮中之親戚,或可得大內中值錢之物,稍補家用者。

包髻團衫:乃金人裝束,《金史》卷四十三《輿服志》云:「婦人服襜裙,多以黑紫,上編繡全枝花,周身六襞積,謂之團衫。用黑紫或皂及紺,直領,左衽,掖縫,兩傍復為雙襞積,前拂地,后曳地尺余。帶色用紅黃,前雙垂至下齊。年老者以皂紗籠髻如巾狀,散綴玉鈿于上,謂之玉逍遙。此皆遼服也。金亦襲之。」「玉逍遙」即包髻也。《遼史輿服志》未言婦人服裝,借此略知一二。《輟耕錄賢孝》條:「國朝婦人禮服:達旦曰袍,漢人曰團衫,南人曰大衣。」禮服即今日所謂Formal也。至于漢人則指契丹、女真等人,而南人為江南人,始為今日所謂之漢人也。團衫為命婦之禮服,可與鳳冠露帔相當。元曲中每言及之,如關漢卿《詐妮子調風月》中云:「許下我包髻團衫紬手巾,專等你世襲千戶小夫人。」又云:「哎!蛾兒!俺兩個有比喻,見一個要蛾兒來往,向烈焰上飛騰,正撞著銀燈,攔頭送了性命,咱兩個堪為比并,我為那包髻白身,你為這燈火清。」故此種裝束,惟當貴人得服,一般女真女子渴望得之,又其《望江亭中秋切鲙》中,衙內云:「李稍,我央及你,你替我做個落花媒人。你和張二嫂說:大夫人不許他,許他做第二個夫人,包髻團衫繡手巾都是他受用的。」又《錢大尹智寵謝天香》中錢大尹云:『「張千!你近前來!你作個落花媒人,你對謝天香說:「大夫人不與你,與你作個小夫人。咱則今日樂籍里,除了(他)名字,與他包髻團衫袖手巾。」』總之,包髻團衫為金代命婦服裝,老百姓之妻不得服之,惜不知何物為袖手巾,或即繡衣羅帕也。楊維楨詩「羅帕垂彎女直妝」,今天主教婦女用羅包髻,以行禮拜,不知與女直之「繡手巾」類似否?

交州:漢時之交州即今越南地,元時為屬國,數征其地。

百和香:海外貢來之名貴香料,《武帝內傳》云:「七月七日燔百和之香。」

○五十八

十五胡姬玉雪姿,深冬校獵出郊時。海青帽暖無風冷,鬒發偏宜打練椎。

案:胡姬,當系色目人,或波斯人,或阿剌伯人,或俄羅斯人,要之白種人,故玉雪姿也。

海青帽:當為皮帽之一種,元人以罟罟為命婦之冠,不得誥命者則冠皮帽。海青帽可能制成海青形狀,或采海青羽為之。

鬒發:發黑之謂,古時以鬒發皓齒為美,漢武帝之皇后衛子夫,即鬒發美人也。

練椎:即發辮也。《元史》卷四十三《順帝紀》:「又宮女一十一人,練槌髻,勒帕,常服。」已見前引。《元秘史》卷九「失必勒格兒」譯為「練椎」,又卷一「失不勒格里顏」譯作「練椎自的行。」

○五十九

夜深燒罷斗前香,旋整云鬟拂御床。遇著上班三鼓盡,內筵猶自未抬羊。

[錢注]來復《燕京雜詠》:「秋滿龍沙草已霜,射雕風急朔云長。內官連日無宣喚,獵取黃羊進尚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汶上县| 惠东县| 东城区| 仙桃市| 黄浦区| 田林县| 平远县| 卢湾区| 毕节市| 霞浦县| 皮山县| 罗甸县| 团风县| 西乌珠穆沁旗| 湄潭县| 华坪县| 上林县| 辽阳县| 汉寿县| 通州市| 丹江口市| 皮山县| 分宜县| 青铜峡市| 濮阳县| 玛多县| 曲阜市| 华坪县| 马尔康县| 永宁县| 定日县| 无棣县| 临湘市| 潼南县| 旬邑县| 会东县| 永寿县| 白玉县| 文山县| 高台县| 枣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