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口 鮮白荷花瓣夾在書頁內,(每日移夾一頁,不然要爛。)凡癰疽 瘡上生肌藥收口時,以此貼之,斂口甚速。如凍瘡破爛,貼之亦效。
生肌散鮮鹿腿骨(紙包,灰火內煨至黃脆為度,如焦黑則無用矣。)研極細摻瘡上,生肌甚速。
諸瘡毒久不收口。
生鉛(二分,敲成薄片,剪如香茶樣)每日用鉛一分,同核桃細嚼,好酒吞下,三日服完,大便出毒物,其口即收。
論背癰頭開不住
王肯堂曰∶癰疽發背,皆營氣不從,逆于肉里之所生。即成之后, 腫疼甚,五七日內,或一頭從上開發,或兩頭開闊,上下侵展不住。帝曰∶何氣使然?岐伯曰∶不善于調養,乃七情之擾,房勞之變,穢氣所撞,惡氣所襲,皆令開而不住。當以內托大補之劑內,加白蘞、白芨等藥服之,外以收斂之藥敷貼淋 ,則聚而不開矣。(《準繩》)
論癰疽內肉不合法
陳實功曰∶夫癰疽對口大瘡,內外腐肉已盡,惟結痂時,內肉不粘連者,用軟綿帛七八層放患上,以絹系緊,將患處壓實數次,內外之肉自然粘連一片,長如生成之肉矣。倘患口仍有未完處,再搽玉紅膏,其肉自平矣。(《正宗》)
繃縛背瘡法
陳實功曰∶夫發背對口大瘡等疾,已潰流膿時,冬夏宜絹帛四五層放所貼膏藥外,再用棉布見方八寸,四角用蛇皮細帶釘之,安蓋絹上,以帶系在前胸,繃實瘡上,庶使瘡中暖氣不泄,易于腐潰,洗瘡時,預備二繃更換,務要患內暖氣烘者,此法最善。(《正宗》)澄曰∶凡發背潰后,口小內大,大膿已泄,內肉不合,宜用鉛片如鏡,中鑿一眼如錢狀,四邊錐眼,以針穿縫綿布鋪上,夏月則用兩層布鋪, 上六面釘闊絹帶六條,先將膏藥蓋好,加以新棉,將鉛片鋪合瘡上,先將左右二帶系緊胸前,再將左上角帶與右下角帶,由左肩向右脅下斜系,右上角帶與左下角帶,由右肩向左脅下斜系,則兩層新肉合成一塊矣,倘左半邊虛處多,右半邊實處多,可將膏外襯棉,左半邊墊濃些,右半邊襯薄些,如右半邊虛處多,亦照此法,總在看瘡取膿揩洗時,留心察其虛實自明。
論生肉
申斗垣曰∶夫瘡瘍已潰,愈加保護,若不謹慎,恐致敗壞,倘七情內亂,怒則傷肝,肝為將軍之官,肝主怒,怒氣盛則刑脾,脾主肉,脾傷則瘡口內脹出,名曰肉, 肉長滿,不能自消,若不去之,雖瘡愈后,肉高硬積,久亦癢痛,倘生面目之端,形容丑怪,乃不知去此之過也。宜為烏梅燒灰,少加輕粉,一上即平,愈后亦無瘡疤也矣。(《啟玄》)周文采曰∶一曰著水,二曰著風,三曰著怒,四乃庸俗醫生以手擠膿核時,用力太重,五乃妄用涼藥,涼了瘡皮,故生 肉也。(《集驗》)澄曰∶瘡口 肉,患者誤食生姜、香蕈、菌子及違犯房幃,均易將良肉 出。更有肩脊生 者,乃挑輕負重掙出,肘腕手指生 者,必是拿甚重物所致,足跟、足指生 者,必是奔走跳動而 。凡視瘡毒出膿后,肩脊上膏外加以濃紙或鉛片壓住,肘、腕、手、足、跟、指等處,膏外須用濃紙或繭殼襯護,薄絹系好,則可免良肉 出,且易收功。
論驗透膜法
張景岳曰∶凡背疽大潰,欲驗穿透內膜者,不可用皂角散嚏法,但以紙封患處,令病者用意呼吸,如紙不動者,未穿膜也。倘用取嚏法鼓動內膜,則反致穿透,慎之,慎之。(《全書》)澄曰∶背疽潰爛,但以草紙捻蘸麻油,以火點著,向瘡照之,如燈光向外鼓動者,里膜已破矣。
論瘡疽鎖口
澄曰∶凡患瘡毒,潰后不慎房欲,以致瘡口漸高,堅硬不斂,此名鎖口。又有誤食瓜子雞蛋,亦能鎖口。須用銀針輕手四圍挑斷,以木耳焙研極細,麻油調搽即消。
又曰∶瘡毒潰后已久,風熱濕毒感受,亦能鎖口。
論將息法
程山齡曰∶凡病中設有挾風寒者,即宜斷去葷腥油膩,微服散藥,俟外邪祛盡,再用滋味調補。大抵將息癰腫,不可缺少滋味,以血肉能生血肉也。然又不宜過多,使肉氣勝谷氣,更忌生冷滯氣之物,恐反傷脾胃耳。并宜避風邪,戒嗔怒,寡思慮,少言語,兢兢保養為貴。至于病后將息,毒大者三年內宜遠幃幕,毒小者期年內宜遠幃幕,犯之則成虛損,或成偏枯,或陰減天年,不可不慎也。其他戒怒慎風,亦須常作有病時想。(《十法》)王肯堂曰∶保全胃氣,濃味與生冷皆除。勿冒風寒,大熱與大寒當避。多言多動,不免真氣之有傷。久坐久行,皆致起居之不適。寡思節欲,尤戒恚怒悲憂。湯粥適時,更宜清虛恬靜。(《準繩》)
論培護法
陳實功曰∶冬月發背,須穿有袖綿背褡一件,服下不可縫合,取其易于揭看也。
且要預生炭火,使暖逼盡余寒,然后揭開用藥為妙。(《正宗》)又曰∶如發背高腫,須防撞傷,須用細草,照瘡大小作一圈子,外用棉花絹片,縫如串鈴樣,四邊釘細帶四條安在瘡上,護住瘡根,以兩條帶子系頸上,以兩條帶子擊胸前,則不致有撞傷之患矣。
薛立齋曰∶凡患背瘡,切不容他仰臥,若仰臥則瘡陷矣,其欲生也得乎。(《經驗全書》)李氏曰∶若背疽難于隱幾,宜用綠豆十斗,作一袋,隱伏其上,以解毒涼心也。(《十書》)
論瘡久成
胡公弼曰∶夫瘡久不斂,多成漏證,常有膿水流而不絕,其膿亦臭,內無歹肉,須先服參、 、歸、術、芎,大劑托里。再用附子制過者,以童便浸透,切作二三分濃片,安瘡上,著艾灸之,仍服托里之劑,隔三日再灸,不五七次則 化肌生,肉自長滿矣。(《青囊》)
論九漏
王肯堂曰∶瘡漏,是孔竅出水不止者是也。氣漏,或腫或消,痛脹難忍者是也。風漏,瘡孔內癢甚者是也。陰漏,男女陰內痛而出水者是也。冷漏,孔內出白膿黃水不止者是也。痔漏,痔瘡日久,不忌房事,破而流膿,不收口者是也。血漏,時時下鮮血不止,名熱漏也。 漏,是平肉上生孔竅,出膿血者是也。痿腮漏,因瘡忽黑爛,出黃黑水者是也。
澄曰∶凡破漏之證,多因氣血虧損,潰后先膿,后則清稀流水,久而不斂,遂成漏管。亦有因庸醫日以藥線插入,將瘡內嫩肉磨成濃肉,瘡口不能驟合,初則嫩管,久則長成硬管,漸生岔管者甚多。亦有膿血去多,陰分受虧,陽火亢盛,夢泄遺精,或不慎房欲,多成九漏之候,最為難治。必須內服補托,謹戒房勞,外用化管之藥,內服退管丸丹化去內管,方能收功。
又曰∶凡瘡潰后忌蔥,以免生管。
識知百病生死法
陳實功曰∶死生,非神圣不能洞其機關。疾病,無明醫亦不能決其吉兇。否則使人疑惑,決斷不常,余異授呂祖一枝梅,真仙方也。(《正宗》)呂祖一枝梅 治大人男婦小兒,新久諸病,生死難定之間,用藥芡實大一餅,貼印堂之中,點官香一枝,香盡去藥,已后一時許,藥處有紅斑暈色,腫氣飛散,謂紅霞捧日,病雖危篤,其人不死。如貼藥處一時后無腫無紅,皮肉照舊不變,謂白云漫野,病雖輕淺,終歸冥路。小兒急慢驚風,一切老幼痢疾,俱貼之,紅腫即愈,此方用之,可預知生死也。
朱砂(三錢) 銀朱(五錢一分) 五靈脂(三錢) 麝香(三分) 萆麻子(五分) 雄黃 巴豆仁(各五錢,不去油)上各研細末,于端午日凈室中午時共研,加油胭脂為膏,瓷盒收藏,勿經婦女人手,臨用豆大一丸,捏餅貼印堂中,其功立見,用過餅送河中。
夏月諸瘡傷辟蠅蛆門主方
蟬花散(《東醫寶鑒》) 夏月諸般傷損潰爛,蛆蟲極盛,臭不可近。
蛇蛻(燒存性,一兩) 蟬蛻 青黛(各五錢) 細辛(二錢五分)(上為末,每三錢,酒調下,日二次。)夏月諸瘡臭爛 寒水石研細摻。
辟瘡瘍惡穢法
辟惡氣(張仲景) 蒼術同豬蹄甲燒煙熏。
又方 紅棗、茶葉燒煙置房中。
又方 荔枝殼燒煙解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