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人神春(左脅) 夏(在臍) 秋(右脅) 冬(在腰)九部人神(一歲為始,起于臍。一年行一位,周而復始。)臍(一) 心(二) 肘(三) 咽(四) 口(五) 頭(六) 脊(七) 腰(八) 足(九)十二部人神(一歲為始,起于心。一年行一位,周而復始。)心(一) 喉(二) 頭(三) 肩(四) 背(五) 腰(六) 腹(七) 項(八) 足(九)膝(十) 陰(十一) 股(十二)十干日忌用針灸甲(頭) 乙(耳、喉) 丙(肩) ?。ū?、心) 戊(腹、脾) 己(腹、脾) 庚(腰、肺)辛(膝) 壬(腎、足、脛) 癸(手、足)十二支日人神所在忌針灸子(目) 丑(腰、耳) 寅(胸) 卯(脾、鼻) 辰(腰、膝) 巳(手) 午(心) 未(頭、手) 申(頭、脊) 酉(背) 戌(面頭) 亥(頭項)逐月血忌日正月(丑) 二月(未) 三月(寅) 四月(申) 五月(卯) 六月(酉) 七月(辰) 八月(戌) 九月(巳)十月(亥) 十一月(午) 十二月(子)逐日人神所犯忌用針灸初一、十一、二十一日(大拇指、鼻柱、手小拇指) 初二、十二、二十二日(外踝、發際)初三、十三、二十三(股內、牙齒、足、股、肘) 初四、十四、二十四日(腰間、胃氣、手陽明) 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口、舌、遍身、足陽明) 初六、十六、二十六日(手掌、胸前) 初七、十七、二十七日(內踝、氣沖、膝) 初八、十八、二十八日(手腕、股內、陰) 初九、十九、二十九日(尻、足、膝、脛) 初十、二十、三十日(腰、背、內踝、足趺)人神所犯十二時辰忌用針灸子(踝) 丑(腰) 寅(目) 卯(面) 辰(頭) 巳(手)午(胸) 未(腹) 申(心) 酉(背) 戌(頭) 亥(股)男忌日壬辰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辛未 除日女忌日甲寅 乙卯 乙酉 乙巳 丁巳 辛未 破日男女忌日白虎 黑道 血支 血忌 月厭 月殺 月害 月刑 獨火針灸吉日丁亥 丁卯 丁丑 甲辰 甲申 甲戌 丙子 丙午 丙申 丙辰 壬子 壬戌 壬午 庚午 辛巳戊戌 戊申 己亥 己未針灸兇日每月初八 十五 十八 廿三 廿四 廿八 廿九
論瘡瘍用針灸勿忌尻神
薛立齋曰∶夫針灸之法,有太乙人神、周身血忌、逐年尻神、逐日人神,而其穴有禁針禁灸之論,犯之者,其病難瘳,理固然也。但瘡瘍氣血已傷,肌肉已壞,宜迎而奪之,順而取之,非平人可比之,此何忌之有?《外科精義》云∶瘡瘍之證,毒瓦斯無從而解,膿瘀無從而泄,反攻于內,內既消敗,欲望其生,豈可得乎?危惡之發于致命之所,禍在反掌,腹癰,囊癰,二便不通,胸腹脹悶,唇疔喉痹,咽喉腫塞,其禍尤速,患者審之。
論敷藥法
李東垣曰∶夫瘡腫生于外者,由熱毒之氣蘊結于內也。蓋腫于外有生頭者,有漫腫者,有皮濃者,有皮薄者,有毒瓦斯深者,有毒瓦斯淺者,有宜用溫藥貼 者,有用涼藥貼 者,有可以干換其藥者,有可以濕換其藥者,深淺不同,用藥有異,是以不可不辨也。若瘡腫初生,似有頭者,即當貼溫藥,引出其熱毒,乃火就燥之義也。
于四畔赤 處,搗生寒藥貼 之,折伏其熱勢,驅逐其邪惡,撲火之義也。夫生寒藥勢氣之精全,性味雄健,或有療者,不本物理,皆用藥草膏之類,有勢力微,欲使瘠者,敵其勇夫,不亦難乎!又有粗工不審逆從,便用寒藥敷貼,趁逐邪毒,復入于內,歸于心肝,十死八九矣。大抵敷貼之法,欲消腫散,每血脈疏通,寒氣逆從,斷其去就焉。慎不可執方無權,安能散其郁結,不成膿乎!其腫皮濃者,以軟布或以棉花紙涂藥貼 之,待其藥干換;腫皮薄者,即用疏紗或薄紙涂藥貼 之,其藥未干,即當換之。若至膿潰之后,即貼溫肌生肉膏藥,要在逐臭腐,排惡汁,取死肌,生良肉,全藉溫熱膏劑之力也。切勿用寒涼之藥,水調貼之,夫血脈喜溫而惡寒,若著冷氣透里,即血滯難瘥矣。(《十書·貼 法》)朱丹溪曰∶夫外施敷貼,正與發表之意同。經曰∶發表不遠熱,大凡氣得熱則散,冷則斂,不可不知。
又曰∶敷藥之藥,此可應酬輕小熱證,若不辨陰陽之所由分,妄敷涼藥,其禍不小,此誠不易之論。
戴院使曰∶有不敷藥時大痛,敷即不痛,有不敷藥不痛,敷之則痛,蓋寒熱風濕,并憂怒等氣積而內攻則痛不禁,敷藥拔出之,故不痛也。死血陰毒在中,愈伏愈深,愈不覺痛,藥發之于外,故反痛也。
汪省之曰∶外施敷藥,正是發表之意。經曰∶發表不遠熱,大凡氣得熱則散,得冷則凝,庸工敷貼冷藥,豈理也哉!周文采曰∶敷者,化也,散也,乃化散其毒,不令壅滯也。然瘡之緩急,毒之冷熱,則用藥亦有寒熱之異,如赤腫 甚者,當用寒性藥敷之;肉色不變而腫勢深暗者,當用溫性藥敷之;如不熱不涼者,當以沖和膏敷之;根腳走散者,當用鐵箍、鐵桶等膏敷之。庶毒不走,易于消散,膿亦易熟也。
蔣示吉曰∶敷藥止可圍瘡之四旁,中空,瘡頭用白降丹點上,以拔其毒,自無倒陷之誤。(《說約》)又曰∶潰后若根腳漸大,紅腫不散,惡證也。宜用鐵箍膏箍之,膿潰猶痛,必有筋隔住,內膿不得出,用針挑引出之,癰疽膿熟,勢盈欲溢,用白降丹點上,半日自潰。
又曰∶制敷圍之藥,第一要研的極細,敷之則不痛,調敷藥之法,必須用抿腳攪至千余下,敷之方不脫。
臨敷之時,敷藥必隔水頓溫,庶藥力易達,敷時中留一孔透氣,使毒瓦斯易泄,不可不知此法。
又曰∶寒涼敷藥,如芙蓉散、大黃膏,其患最大。氣脈得寒則不行,瘀血得寒則不散,瘀肉得寒則不潰,新肉得寒則不生。
竇漢卿曰∶凡制圍藥,宜絕細,則不痛,和圍藥多加工夫,攪千余下,其藥自稠,則用輕手圍之,留孔須如鵝卵形狀,敷藥之外,須用薄紙貼之,務要扯碎粘貼,免崩裂疼痛之苦。待圍藥略干,再用調藥余汁潤之,以助藥力,況藥干不能入肌肉,借濕以通竅耳,宜深詳之。
齊·馬嗣明治楊遵彥發背,取白麥飯石(即粗理黃石,堪作碓碾,即磨刀粗石,用釅醋淬,猛火赤淬之,令屑落醋中者良。)為末。醋熬為糊,濃涂立愈。本草曰∶大凡石類多主癰疽,此石治發背神良。
程山齡曰∶書云∶用膏藥貼頂,敷藥四邊圍,凡腫毒之大者,將已成膿,用白降丹或烏金膏貼瘡頭上,然后用萬全膏蓋之,四旁以鐵箍、鐵桶、芙蓉等膏敷之,貼膏處取其出膿,敷藥處取其消散,并能箍束根腳,不令展開,共作三層敷圍法。第一層用白降丹,或烏金膏貼瘡正頂,若漫腫無頭,以濕紙粘貼,先干處是頭也;第二層萬全膏貼之;第三層以敷藥圍之。桑皮紙扯碎蓋上,如蜜調敷藥,則頻以蜜水潤之,如醋調敷藥,則頻以醋汁潤之。不特添助藥力,亦且敷藥不致干憔,然予嘗用萬全膏遍覆腫處,連根腳一齊箍住,其中消處自消,潰時自潰,竟收全功,可見此膏之妙也。
《集驗》云∶癰疽無頭起者,用神豸膏、靈龜膏、拔毒膏、鐵箍散貼,即令消退。潰膿者,用靈龜膏貼之,或用追毒膏去膿,或用筒子吸膿。有頭疽瘡,每于洗后視赤暈闊狹,用涼水調大鐵箍散成膏,隆冬用溫水調如人肉溫,貼之;腫赤盛、用生地黃自然汁調,圍貼之法,從四畔紅暈處圍貼,用桑皮紙掩上,瘡有旋生白粒,散漫如米、如豆者,用銀簪腳撥去瘡眼,用老皮散敷之,再換新藥敷上。凡熱多則赤, 腫散漫,熱甚則紫黑,外寒郁亦紫,血虛兼寒則青白,大鐵箍散、正鐵箍散,乃常用之藥?;蛞蝻L寒熱及穢氣厭觸等證,四時寒熱不同,又宜從權設法。熱者,宜三黃散;熱甚,宜三消散;有風者,加羌活、防風;氣滯者,加木香;寒郁者,加桂;穢氣觸者,宜加香藥熏之;腫處脆嫩者,去白芨。去敷藥時,看毛下竅中,當有汗珠,此則血脈疏通,熱毒消散,赤暈漸縮,膿潰痛止,變逆為順。皮毛潤活,要作良肉。但疽頂有些少腐開,不用刀剪。如藥下不生汗珠,腐敗必闊必多也。膿后圍貼,則收散漫遺毒,盡隨膿出,瘡口貼拔毒膏藥;如膿出不順,用追毒膏;惡肉不去,用金寶膏。敗肉去后,圍貼則氣血易活,新肉易長,瘡口用長肉膏敷貼之,藥與淋洗并行,同功。
郭氏法云∶如是有頭瘡疽,就便用朱砂備急膏一丸如黃豆大,安于瘡頭上,卻用軟粘膏藥蓋護之。其瘡必破。如瘡暈紫黑色,外用宣毒散,周遭敷住毒瓦斯。如瘡暈赤紅色,用水澄膏敷之,次日用堅峻碧云錠子開了瘡口,次用緊緩碧霞錠子去其歹肉,稍凈,卻用緩慢碧玉錠子生肌,總名青金錠子。不拘日數,直待歹肉去凈,單用膏藥貼之。候膿水盡,肌肉平,方許貼生肌斂口之藥。若根據此法,免教人受刀剪針烙之苦。如是無頭癰腫,待膿成用針刺破,方以法收功也。
癰疽敷藥門主方
鐵箍散(吳丹垣) 陽瘡腫瘍,根腳散漫。
五倍子(一兩,微炒) 生大黃(四錢) 秋芙蓉葉(六錢)醋一盅入杓內熬滾,投藥末攪勻敷患上留頂,以紙蓋之,干則以醋掃之。一方照原方加寒食面五錢。
陰疽以及皮色不變,漫腫無頭者不可敷。
如意金黃散(《正宗》) 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跌撲損傷,濕痰流注,大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泡,肌膚赤腫,干濕香港腳,婦女乳癰,小兒丹毒。凡外科一切諸般頑惡腫毒,隨手用之,無不應效,誠為瘡家良便方也。
天花粉(上白,十斤) 黃柏(色深者) 大黃 姜黃 白芷(各五斤) 陳皮 天南星 蒼術紫濃樸 甘草(各二斤) 共為咀片,曬極干燥,用大驢磨連磨三次,方用密絹羅篩出,瓷器收貯,勿令泄氣。凡遇紅赤腫痛發熱,未成膿者,及夏月火令時,俱用茶湯同蜜調敷。如微熱微腫,及大瘡已成,欲作膿者,俱用蔥汁同蜜調敷。如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濕痰流毒,附骨癰疽,鶴膝風等病,俱用蔥酒調敷。如風熱惡毒所生患,必皮膚亢熱,紅色光亮,形狀游走不定,俱用蜜水調敷。如天泡火丹、赤游丹、黃水漆瘡、惡血攻注等證,俱用大藍根葉或水芭蕉根葉搗汁調敷,加蜜亦可。湯潑火燒,皮膚破爛,麻油調敷。具此諸引,理取寒熱溫涼制之,又在臨用之際,順合天時,洞窺病勢,使引為當也。
四虎散(《正宗》)天南星 草烏 半夏(生用) 野狼毒(等分)上為細末,豬腦同搗,遍覆瘡上,留正頂出氣。凡癰疽腫硬,濃如牛領之皮,不作膿腐者,宜用。
鐵桶膏(《正宗》) 發發背將潰已潰時,根腳走散不收束者。
五倍子(微炒,一兩) 明礬(四錢) 膽礬(三錢) 銅綠 白芨(各五錢) 輕粉 郁金(各二錢) 麝香(三分)上為極細末,用陳米醋一碗,杓內慢火熬至一小杯,候起金色黃泡為度。待溫,用上藥一錢,攪入膏內,每用頓溫以新筆涂膏瘡根上,以綿紙蓋其瘡根,自生皺紋,漸收漸小,再不開大為效。凡敷藥宜極細,若粗則作痛,不可不知。
一切根腳走散,不能收束者用之,收根束毒,功效非輕。
治對口腦疽,不必洗去舊藥,逐日添藥,恐動瘡口惹風也。
芙蓉膏 陽瘡紅 ,收根束毒。
芙蓉葉(秋采,六錢) 榆面(二兩) 生大黃(五錢) 皮硝(一兩)研細,蔥汁童便調敷留頂,初起敷之可消,不特收束根腳。
敷大毒二法 茅廁垢濃敷四圍,中空出氣,自消?;蛴贸嘈《?、紫蘇同研,敷上立消。
敷一切大毒消腫吸毒法 川貝母研末,同白檳榔汁敷之,有病之處即起白泡,無病之處則起紅點如瘡。
遠志膏(程山齡)凡一切癰疽腫毒,初起之時,隨用遠志肉二三兩去心,清油煮,搗爛如泥敷患處,用油紙隔布扎,越一宿其毒自消,屢試屢驗,其效如神。
芙蓉菊花膏赤小豆 芙蓉葉 香附 白芨 菊花葉(各四兩)研細。每末一兩加麝香一分,米醋調涂,圍住根腳,或雞子清調亦可。
敷藥方紫花地?。ㄈソ钊嗨?,一兩) 白糖(一撮) 米飯(一團) 搗爛敷四圍留頂。
又方鮮鯽魚(一尾) 山藥(一段) 明礬(一錢)搗爛敷留頭,片時發癢,癢定自消。(一方無明礬)又方乳香 沒藥 麝香(各三分) 大蚰蜒(二條)搗敷患上留頭,自消。
又方當歸 黃柏皮 羌活研細。以生金銀花汁調敷四圍,空中。
又方生大黃(一兩) 白芨(三錢) 穿山甲(三錢) 麝香(一分)醋調敷露頂,或黃蜜、蔥汁敷之更妙。此藥敷上,便能立時止痛。
又方(《正宗》)車前草(連根葉) 草 五龍草 金銀花(各等分)上四味鮮草一處搗爛,加三年陳米粉,即常用糨衣小粉漿。初起仍加飛鹽末二三分,共打為稠糊,遍敷瘡上,中留一頂,以膏蓋貼,避風,自然拔出膿毒。若冬月草無鮮者,預采蓄下陰干為末,用陳米醋調敷,亦如前法并效。今恐前敷藥內用五龍草,隨地或有缺少,不便合用,預常熏后頂,以膏蓋周遭腫上,以如意金黃散代敷之。
又方蕎麥面 硫黃末(各二兩)研末。井花水和作餅,曬干,每用一餅,水磨敷之,痛令不痛,不痛自痛。
又方 用活泥鰍以手捉定頭尾,放 赤癰疽根盤上,大則以數條圍之,其鰍即吸緊拔其毒瓦斯。
又方木香 乳香(去油) 榆皮面(各等分)滴醋熬稠調敷。
真君妙貼散(《正宗》) 治癰疽諸毒,及異形異類,頑硬大惡歹瘡,走散不作膿者,宜用此藥,不痛者即痛,痛甚者即止。
蕎麥面 白面(各五斤) 明凈硫黃(十斤,研細)共一處用清水微拌,干濕得宜,木箱內曬成面片,單紙包裹,風中陰干收用。臨時再研極細,用新汲水調敷。如皮破血流,濕爛疼痛等證,麻油調搽。天泡火丹,肺風,酒刺,染布青汁調搽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