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牡丹皮 白芍(各等分)水煎服,磨犀角汁和服。
甘桔湯 治痘咽喉腫痛。
桔梗(三錢) 甘草(一錢) 煎服。
生脈散 治痘后灰白,氣血兩虧。
人參(一錢) 炙黃 (三錢) 煎服。
四圣丸 痘后翳膜。
兔糞(四兩) 家菊花(二兩) 白蒺藜 甘草(各一兩)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菊花茶送下。
四寶丹 治痘疔。
珍珠(三分) 碗豆灰 血余(各等分) 冰片(五厘)共乳細。以油胭脂調成膏,每以金銀簪刺破,將膏填入瘡口,即刻紅活矣。
痘瘡黑陷倒靨干枯不起。
蟾酥 冰片(各二分) 西牛黃(一分) 朱砂(一錢) 雄黃(三分)共乳細。將 豬尾血一錢八分為丸如小豆大,薄荷湯服一丸,即刻生動矣。
痘瘡壯熱大便秘塞。
當歸 白芍 甘草(各等分) 煎服。
大便不通 黃蜜熬至滴水成珠,捻好小指細,納入谷道內,即通。如秘甚加豬牙皂角末和蜜條內導之。或豬膽汁、皂角末裝蔥管內,塞入谷道內,即通。
人虛痘不起漿。
炙黃 (二錢) 人參 白術 當歸 柴胡 升麻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煎服。
防痘傷目 用寧油即濟寧油胭脂,涂眼眶上即免。
痘隱不起欲令速出 芫荽子一升同酒煎,不可泄氣,待溫去渣,除頭面不可噴,只從項下噴至前心后心,手腳俱到,噴后包暖,片刻即現。
稀痘百齡方 黑芝麻(不拘多少) 甜甘草(少許)煎服。初生小兒半小杯,作三次服,從洗三服至百日。周歲小兒至五歲,每晚服一杯。六歲至九歲,早晚各服一杯,可保永不出痘矣。
凡痘焦平黑陷全無生意 活公雞一只約六斤以外者。山羊血一錢,伴飯與雞吃,半日后將雞去毛整煮,化為稠湯,取一碗與乳母服之,將乳與小兒吃,再用甘草、白芍各五分,金汁一懷,煎好,入山羊血五分調服,少刻痘即轉紅活矣。
痘瘡火證全閉不出 取河底滋泥遍涂嬰兒身上,半日后洗去,即有紅點現矣。
痘漿半起臭爛者。
當歸 大黃(各五分)煎好調紫雪一分服。
痘瘡喘吐。
丁香 紫花地丁(各一錢)同金銀露煎服,即止。
痘瘡大小二便秘燥黃赤者。
赤芍(一錢) 黃連(八分) 冰片(三厘)研細,開水沖服。
痘漿不起。
白犬頭上虱(約二十個) 鏡臺后壁錢(要有子者一個)用瓦焙干,再用白旋雞冠血數匙,酒釀數匙,共入盞內,用白鴿煨湯沖服,即可起漿。
痘瘡灰白下陷 取修腳皮一撮煎湯服,即起。
十神解毒湯當歸梢(酒洗) 紅花(酒洗) 生地(酒洗) 丹皮 赤芍 桔梗 連翹(去心蒂研) 木通小川芎 大腹皮(洗凈,姜汁拌曬各五分) 水煎服。(此方以涼血行血為主,而佐以桔、芎,有開提發散之義,引以腹通,有疏利之能,臣以丹、翹,有清解之良,視古方純用寒涼冰伏熱毒者大不同,痘已出未出,二三日間,煩悶燥渴,小便赤澀,睡臥不寧者,可用之。可與初發熱條,敗毒和中散參用。)九味神效散(治痘初出稠密,紅紫或帶焦黑色者。) 人參 牛蒡子 黃 紫草茸 甘草紅花 前胡 生地 白芍(各等分) 水煎服。
荊防解毒湯(治痘夾斑、夾麻、夾丹俱可用。)防風(去蘆) 荊芥穗 升麻(各四分) 黃芩(酒炒)黃柏(酒炒) 元參 牛蒡子(炒研,各六分) 水煎服。
四圣散 紫草 黃 甘草 木通(各一錢) 水煎服。
鼠粘子湯 柴胡 當歸 連翹 牛蒡子(炒研) 黃芩(酒炒) 炙甘草 黃 地骨皮(各等分) 水煎服。
保元湯 黃 (三錢) 人參 甘草(各一分)老生姜一片,大棗一枚去核同煎。(有熱者黃 、甘草生用,虛者黃 蜜炙、甘草炒熱,更加官桂五分治之。)異功散(治痘灰白癢塌,切牙寒戰,泄瀉腹脹,治虛寒證,純陰無陽者。) 人參 白茯苓 白術當歸 陳皮 濃樸(姜汁炒) 制半夏 丁香 肉果(面包煨熟去油) 木香 熟附子 官桂加姜、棗,水煎服。(先服去附子亦可。若內虛瀉甚,又不可無附子。)木香散(治虛寒證純陰無陽者。)大腹皮(黑豆汁洗凈) 人參 赤茯苓 前胡 訶子肉半夏(姜湯泡洗七次) 青皮(去穣炒) 丁香 官桂 南木香(臨時酒磨入) 甘草(各三分)生姜三片,棗一枚去核煎。如虛加黃 、糯米。
回生丹(痘灰白,虛寒吐瀉,手足冷者,可用此方應急。) 丁香(九枚) 干姜(一錢) 水煎熱服。
八正散(小便澀秘,服導赤散不效,用此方。)赤茯苓 蓄 山梔仁 瞿麥 車前子 木通(各八分) 飛滑石(二錢) 甘草(四分)燈心一團煎,食前服。(熱盛大便亦秘者,加大黃一錢。)無價散(黑陷欲死者,用此應急。) 用無病小兒糞陰干,將傾銀罐二個上下合定,鹽固濟,火 通紅,取出為末,蜜水調服一錢。一方加麝香、冰片少許。
升麻葛根湯 解發痘疹良方。
升麻 白芍藥 葛根 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人參敗毒散(解疫癘發痘疹之良方,又主腰痛,四時通用。)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川芎 枳殼 桔梗 白茯苓 人參(各等分) 甘草(減半)生姜三片溫服。一方有薄荷。
柴葛敗毒散 疑似傷寒,以此解發。
柴胡 蘇葉 葛根 人參 羌活 防風 荊芥 甘草 桔梗 姜引。
香蘇敗毒散 疑似傷食,以此解發。
香附 蘇葉 蒼術 濃樸 青皮 甘草 山楂肉 姜引。
雙解散 痘瘡表里俱實,非此不解。
防風 川芎 當歸 白芍 大黃 薄荷葉 連翹(各五分) 石膏 桔梗 黃芩(各八分) 桂枝 荊芥穗(各二分) 滑石(二錢四分) 甘草(一錢) 姜引。
消毒保嬰丹纏豆藤(黃豆或綠豆梗上纏繞細紅絲者是也。八月間生, 日采之,陰干,一兩五錢) 黑大豆(三十粒)赤小豆(七十粒) 新升麻 赤芍藥(各七錢五分)生地黃(酒炒焙) 牛蒡子(炒) 辰砂(另研水飛)山楂肉(各一兩) 荊芥穗 防風(去蘆) 生甘草 川獨活 當歸(酒洗) 黃連(去枝梗) 桔梗(各五錢) 老絲瓜(隔年經霜者二個,取連藤蒂五寸,燒存性)上各研細和勻,用凈沙糖丸如李核大,每服一丸,濃煎甘草湯化下。(其藥味味預備,須待春分秋分,或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灑掃靜室,至誠修合,忌婦人、帶孝服人、貓犬見之,合畢焚香叩齒,日出時望東吸氣一口,吹布藥上,向太陽密咒,一氣七遍。咒曰∶神仙真藥,體合自然,嬰兒吞服,天地齊年,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代天宣化丸(嘉靖甲午春,痘毒流行,病死者十、八、九,乃一厄也,時有預服三豆湯,絲瓜辰砂散,乃方書所載預解痘毒之法,靡不用之,未見其效。予竊思痘疹疫癘之毒,因歲運災眚之變,難以藥解,而人事未盡,又不可委之天數也。于是檢閱古方,乃于《韓氏醫通》得五瘟丹,以五運為主,喜曰此解毒神藥也。根據方修合,施售與人,但服之者,莫不輕疏,人皆神之,故名之。)甘草(甲己年為君,土) 黃芩(乙庚年為君,金) 黃柏(丙辛年為君,水) 黃連(戊癸年為君,火) 山梔(丁壬年為君,木) 連翹(佐) 牛蒡子(佐) 山豆根(佐)先視其年所屬者為君,次四味為臣,君藥倍用,臣藥減半,佐視臣又減半,共為極細末,于冬至日修合,取雪水煮升麻汁打面糊丸,辰砂為衣,竹葉煎湯下。
快斑湯 治起發遲。
人參(五分) 當歸 防風 木通(各一錢) 甘草(三分) 木香 紫草 蟬蛻(各二分) 水煎服。
內托散(治氣血虛損,或風穢沖觸,使瘡毒內陷,伏而不出,或出而不勻快,此活血勻氣,調胃補虛,內托使之盡出,易收易靨。)人參 黃 當歸(各二錢) 川芎 桔梗 濃樸(姜汁炒) 白芷 生甘草(各一錢) 木通 肉桂(各三分)此方紅紫黑陷屬熱毒者,去肉桂,加紫草、紅花、黃芩。若淡白陷黑陷伏屬虛寒者,加丁香救里,肉桂救表。當貫而不貫者,倍參 當歸煎熟,入人乳好酒溫服。泄瀉加丁香、干姜、肉豆蔻。
真人解毒湯 治痘母。
忍冬花(八兩) 甘草節(一兩) 木通 荊芥 防風 連翹(各三錢)分三劑,水酒各半煎,以腫消痘出為度。
紫草飲 治痘瘡黑陷不起。
紫草 芍藥 麻黃 當歸 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加味四圣散 治痘黑陷倒陷。
紫草 木通 木香 黃 (炙) 川芎 甘草 人參(各等分) 蟬蛻(十個)糯米百粒,水煎服。
元參地黃湯 治痘疹衄血。
元參 生地 丹皮 山梔 甘草 升麻(各五分) 白芍(一錢) 蒲黃(炒五分) 水煎服。
神應膏 敷護防痘入目。
黃柏(一兩) 甘草(四兩) 真綠豆粉(一兩五錢) 紅花(二兩)研細末。胭脂水同蜜調涂兩眶四畔痘上。
麻黃湯 治痘初發熱而喘。
麻黃 杏仁 甘草(各等分) 石膏(加倍,一方無石膏有桑白皮)臘茶葉一錢煎服。
清金散火湯 治痘疹初發熱而喘。
麻黃 蘇葉 桔梗 牛蒡子(炒) 甘草水煎服。如腹脹加濃樸、大腹皮。大小便秘加炒葶藶、梔子。
粉撲法 治汗出太多不止。
黃連 牡蠣粉 刺貝母(各五錢) 粳米粉(一升)為細末撲身上。
敗蒲散 止汗。故蒲扇燒灰,每服三錢,溫酒調下三匙。
秘傳復生散 治痘瘡黑陷不起發。
珍珠 琥珀 雄黃 朱砂 穿山甲 兩頭尖 香附米(各一錢) 真蟾酥(五錢,人乳浸化)研細和勻,一歲兒服八厘;二三歲服一分二厘,用熟蜜水調下。
安胎飲 治娠婦痘疹必用之方。
實條芩(沉水者二錢) 人參 當歸身 白術 白芍 大腹皮(黑豆汁浸,酒洗) 陳皮 川芎紫蘇葉(各八分) 砂仁(連殼炒,研) 甘草(各五分)糯米一攝,煎溫服。
辰砂益元散(治痘熱毒太甚,狂言燥渴,欲飲水者。)飛滑石(六兩) 甘草末(一兩) 飛辰砂(三錢)合勻,每服一錢,燈心湯下。大人加倍。
四順清涼飲 治里證熱大便結。
當歸 白芍 大黃 甘草 水煎服。
胭脂涂法 治黑痘良方。
先用升麻一味,煎濃汁去渣,將胭脂于湯內揉汁,就以本綿蘸湯于痘上試之。
痘疔門主論
喜泰順曰∶夫疔者,乃毒火郁結,腠理秘密。發熱之后,先著其疔,或三五粒,或一兩點獨大,色赤平扁而闊,出來必貫黃漿,次日即行收靨。見必煩躁狂亂,辨認得真,即宜銀針挑破,口含清水,吸去惡血,外以雞冠血點之,或以拔毒散敷之,大用清涼發表之劑,痘方得出。書云∶冷疔先見,諸痘不敢彰形,若不早刺,則毒火郁結,久則走黃,遍身發腫,痘來隱隱,不能出竅,束手待斃,悔無及矣。醫者慎之。
陳實功曰∶痘毒升發未盡,留毒心肝二經,發為痘疔。初生紫點,次日變黑,浮高而潤者毒淺,深陷而焦者毒深。其發多在七朝上下將靨之際,生于臀腿手足。身溫疤潤聲清者吉;發在肚腹腰腎,身熱色枯聾啞者兇。凡遇此證,急用針刺疔根,插入蟾酥條,候四邊裂縫,疔搖者用刀割去,搓玉紅膏收口,如針刺無血,插藥干枯不變膿者,終為不吉。但此證屬有余,首尾但宜加減鼠粘子湯主之。(《正宗》)
痘疔門主方
加減鼠粘子湯鼠粘子 知母 天花粉 山梔 荊芥(各六分) 甘草(三分)竹葉、燈心各二十四件,水煎服。
拔毒散 專治痘疔及賊痘等證如神。
透明雄黃不拘多少,研細,再將滾水泡棉胭脂取濃汁,調點疔頭上。
四圣丹 專點痘疔 即刻回生。
牛黃(一錢二分) 兒茶(一錢七分) 朱砂(八分) 珍珠(二分)乳細,用口嚼胭脂調勻,點之。
珍珠膏 治痘不發,必有痘疔,黑而大臭者,宜急點之。
珍珠(五顆) 豌豆(四十九粒) 發灰(一錢)乳細,用胭脂汁調膏,撥疔點之,黑疔即變紅活矣。
痘疔 甘蔗渣曬干,真香油點燈燒成灰,以津唾調勻,銀簪挑破點上,立效。
又方 珍珠研末,油胭脂調搓,神效。
痘癰門主論
喜泰順曰∶痘瘡發毒,多見于外靨之證。膿漿潰爛,何由而足,雖云變臭,生意已成,必發癰毒,方為穩兆。發于四肢則傷手足,發于頭頂硬處為佳。內服消風化毒湯,外用生黃豆嚼而敷之。此險中得順,百無一失也。
邵慈庵曰∶凡有遲延日久而起,不圓潤而靨,既平之際,又發癰腫,人固知其余毒,而不知為何經,當辨之。但氣高喘急,胸滿肚壯者,余毒在肺也。痰涎稠粘,口咬嘎齒,泄瀉不止,口臭者,余毒在脾胃也。盜汗熱不退而渴者,余毒在心也。夢中多驚,余毒在肝也。耳朵尚熱,余毒在腎也。眼合不開,身腫不消,內熱不清,郁悶不樂者,余毒諸經皆有矣。
《心法》曰∶痘后余毒發出,小如李者為毒,大如桃者為癰。單生一個者,毒在肌肉,屬順易治;連發數處者,船小載重,屬險。若結于骨節之間,或成對發出者,其毒已盛;潰破之后,滲泄氣血,不能斂,已屬逆證。
陳實功曰∶痘癰即是痘毒。緣溜漿不足,毒流于脾肺二經,致手腳胸背結成漫腫,大如桃李。此多發于收靨之后,身涼不渴者吉。初起嚼生黃豆敷之自消;已成用太乙膏貼,侯膿熟針之。元氣虛弱者,保元湯助脾健胃為主。(《正宗》)胡公弼曰∶痘癰宜大連翹飲主之。大便秘加酒炒大黃微利之,如疹后風瘡加金銀花。
竇漢卿曰∶發于面項胸脅者難治,生四肢者易治。
澄曰∶凡痘后發熱,即是余毒未盡,不曾多服敗毒藥,防發痘毒,宜仔細脫衣看視,乘早消除。
又曰∶發于關鍵要害處,及氣血虧敗者險。
又曰∶痘毒切不可開刀。
痘癰門主方
三豆丹(扁鵲)。敷痘毒圣藥。
黃豆 赤小豆 綠豆(各一合)用醋浸搗研濃漿,時時以鵝翎掃上,紅腫退去,其效如神。
三豆飲(扁鵲)。凡遇時令不正,宜預服此,以疏解之。
黃豆 赤小豆 綠豆(各一升) 甘草節(二兩)水煮熟,食豆飲汁。七日乃止,永保無患。
保元湯 痘癰出膿之后,脾胃虛弱,膿清不斂者服之。
人參 白術 黃 (各一錢) 甘草(三分)姜一片,棗二枚煎,食遠服。
綿繭散 痘后余毒流注各處出清水者。出蛾綿繭不拘多少,用生明礬末填滿 灰,干摻。
回毒即消丹(岐天師)人參(二錢) 金銀花(五錢) 甘草(一錢) 元參(三錢)水二碗煎三分,與小兒服之。一劑即消大半,二劑痊愈。付符一道,焚在藥中煎汁,神效。凡服藥不效,焚符于藥中,煎藥與小兒飲之,十人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