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4章

  • 瘍醫大全
  • 佚名
  • 4433字
  • 2015-12-26 19:08:39

申斗垣曰∶內丹言赤色如涂朱,映于肉里,故名內丹,似板而微腫。如發于淵腋金門等穴,或右或左,皆少陽膽經,一二日者可治;如連腰臍青紫及大痛,或大小便不通,皆不可治,死之必矣。(《啟玄》)又曰∶夾豆丹者赤也,如涂赤朱于皮膚之上,乃熱毒蘊蓄惡血,命門相火合而發起,與痘相兼而生。如霞片浮而薄者易治;濃而紫者難痊。當順天時,若暑熱以通圣辛涼之劑解之,嚴寒以升麻葛根辛溫之劑解之。痘瘡既發,正合其宜,又有失于調護,受風熱則血沸騰,感寒冷則血凝泣,亦可用涂敷之法于外。

又曰∶丹從腹往四肢者生,從四肢入腹者無救。

竇漢卿曰∶赤丹急用磁鋒砭去紫血,自下而上,則毒血流上,不可逆砭,急用乳香末雞子清調勻涂砭處,時以芭蕉根汁涂之。

又曰∶又有一種爛皮火丹,用蓮蓬 、面粉、伏龍肝、黃柏末和勻干摻。

李東垣曰∶丹毒者,謂人身忽然赤如涂丹之狀,故謂之丹毒。世俗有云赤瘤,或因有瘡誤而相觸,四畔 赤,謂之瘡瘤。凡丹毒之疾,皆游走不定,狀如云氣者是也。

小兒得之,最忌百日之內,謂之胎瘤。以其氣血嫩弱,臟腑柔脆,難任鐮針,所以忌也。

馮魯瞻曰∶赤紫丹瘤皆心火內郁而發,赤如丹砂,故名曰丹。因熱毒客于皮膚,搏于氣血而風乘之,陰滯于陽則發丹毒。熱極生風,片刻之間,游走遍體,虛熱則癢,實熱則痛。自腹而達于四肢者易治。自四肢而歸于腹者難療。書雖有五色之分,十丹之異,總不出血熱而屬于心,心火內熾,客風外乘,風勝則樹木皆搖,故令游走殊速。名為丹者。以心應火而色赤也。色紅者生,白者氣虛挾痰,紫者毒盛,色青如苔者死。赤者名赤游丹,熱毒感之深也。其狀赤腫,片片如胭脂涂染,或發于手足,或發于頭面胸背,令兒躁悶腹脹,其熱如火,痛不可忍,游走遍體,流行甚速,須急治之;若一入腹入腎,即不可救。白者名曰白游風,感風濕之輕證也。其候流塊作癢,壯熱憎寒,鼻塞腦悶,咳嗽吐逆。其治之法,赤者清涼解毒,甚則砭去惡血,以藥涂之,白者不過疏散滲濕而已。火灼瘡者,先天之熱毒也,火走空竅,故必于口鼻眼目,陰囊糞門之處紅點如癬,漸成紅泡,逾日而穿,赤色無皮,如湯火 炙之狀,痛苦殊甚,睡臥不安,一二日間周身能腐;若至囟門腫氣,陰毒腫亮者不治。及一切丹毒入臟,臍突出漿,面頰紫浮,噎氣不乳,手足拳禁,大小便絕,胸背血點,舌生黑瘡,心胸紫腫者,皆為不治。然小兒臟腑嬌嫩,凡一切丹毒,必先內服解毒,方可外敷。蓋毒易入難出,肌肉受傷其害輕,臟腑受傷其害速耳。(《錦囊》)陳實功曰∶小兒赤游丹乃受毒于未生前,發病于有生后。蓋身在胞胎,皆賴父精母血借以生養,父母不能節其欲,多致淫火猖熾,胎必侵受;既生之后,熱湯洗浴,烘熏衣物,觸動內毒;欲發之時,先必發熱啼叫驚搐,次生紅腫光亮發熱,瞬息游走無定,發無定處,先從頭額起者名天灶丹。治以升麻葛根湯,母子同服。余皆起于腹背,腹背流入四肢者輕;起于四肢流入胸背者重。有此總宜砭去惡血為要。

砭血之后,先用豬精肉縫片貼之,一時許,以金黃散用水芭蕉根搗汁調敷。如毒瓦斯入里,腹脹堅硬不乳者,紫雪散下之,三日后身漸徹涼,砭血之處,肉便軟活,聲清腹軟,乳哺如常者順,反此為逆。(《正宗》)錢青掄曰∶天火丹從背上起赤點疤,(桑白皮為末,羊脂調涂。)水激丹從兩脅虛腫起,(生鐵銼末,豬糞調涂之。)纏腰丹腰生一紅蕾,兩邊生紅筋,纏至臍必死,(金墨磨濃和雄黃末涂之。)冷丹白顏料者,(用姜皮一撮煎湯洗之。)熱丹紅顏料者,(紫背浮萍煎湯洗之。)丹瘤或生頦下如櫻桃,突出色赤而光者是也。(宜以綿羊腦子同樸硝研爛貼患處,立效。)丹疹遍身紅點如灑朱者是也。(用防己半兩,樸硝、犀角、黃芩、黃 、升麻各一錢,加竹瀝煎服,即愈。)火丹遍身紅腫是也。(用當歸、赤芍、甘草、大黃各等分,每服三錢,水半盅,煎三四分,食后服,亦效。)火丹發于足踝者,(用蕓薹菜搗敷,隨手即消。)赤游風丹忽然腫癢,流行不止一處者是也,此證至急,救遲則死。(用雄黃、五倍子各等分為末,醋調涂之,或用無名異為末,蔥汁調涂立消,或用鐵銹水涂之即消,或用新生荷葉搗爛入鹽少許,涂之即消。)

赤游丹門主方

升麻葛根湯 治丹毒身體發熱,面紅氣急,啼叫驚搐等證。

升麻 葛根 白芍 柴胡 黃芩 黑山梔(各一錢) 木通 甘草(各五分)水煎,不拘時母子同服。

大連翹飲 治小兒丹毒發熱,痰涎壅盛,一切諸瘡痧疹,頸項生核,或傷風寒,時行發熱等證。

連翹 生石膏 防風 荊芥 生甘草 滑石 黑山梔 當歸 瞿麥 車前子 木通牛蒡子 赤芍藥 柴胡 炒黃芩 蟬蛻(各五分)燈心二十根,白水煎,母子同服。

消毒犀牛飲 小兒丹毒,身熱氣粗,啼叫驚搐不寧等證。

犀角 防風(各一錢) 甘草(五分) 川黃連(三分)燈心二十根同煎,徐徐服之。

紫雪散 治小兒赤游丹毒,甚者毒瓦斯入里,肚腹膨脹,氣急不乳,即宜此藥救之。又治傷寒熱躁發狂及外科一切蓄毒在內,煩躁口干,恍惚不寧等證。

升麻 羚羊角 石膏 寒水石 犀角(各一兩) 廣木香 沉香(各五錢) 生甘草(八錢) 元參(二兩)水五碗同藥煎至一碗,濾清再煎滾,投提凈樸硝三兩六錢,微火慢煎,水氣將盡欲凝結之時,傾入碗內下朱砂、冰片各二錢,金箔一百張,各預乳細和勻,碗頓水內,候冷凝成雪也。大人每用一錢;小兒二分;十歲者五分,徐徐咽之,即救。病重者加至一錢亦可,或用淡竹葉燈心煎湯化服俱可。

荊防散 赤丹游走。

荊芥 牡丹皮 防風 金銀花 牛蒡子(炒杵) 橘紅 生甘草 羌活 連翹 天花粉 元參 赤芍藥(各等分) 水煎服。

化斑解毒湯 治三焦風熱上攻,致生火丹,延及遍身癢痛者。

元參 人中黃 知母 生甘草 石膏 牛蒡子 升麻 川黃連 連翹(各等分)淡竹葉二十片,水煎,不拘時服。

針砭法 小兒赤游丹毒,紅赤 腫,游走不定,須急砭之,用披針鋒尖向患上,以烏木重箸在針面擊之,密砭出血多者為妙。血紅者輕,紫者重,黑者死。砭畢溫湯洗凈,用干精豬肉縫大片貼砭處一時許,方換如意金黃散,以水芭蕉根搗汁調敷。

搽藥方 石膏、密陀僧、雄黃、生大黃各等分,研細,芭蕉根汁調敷。

又方 臘月羊油熬搓,并治凍坼。

又方 浮萍草搗汁搓。

又方 芭蕉根搗汁搓。

又方 鼠粘根搗汁搓。

綠袍散綠豆(五錢) 生大黃(二兩)生薄荷搗汁,入蜜調涂。

柏葉散 治三焦火甚,致生火丹,作痛作癢,延及遍身。

側柏葉(炒黃) 大黃 蚯蚓糞(韭菜田內者佳) 黃柏(各五錢) 赤小豆 輕粉(各三錢)共為細末,新汲水調搓。

當歸膏 赤游丹、鵝掌風。

當歸 生地黃(各一兩) 木鱉子(去殼) 大楓子(去殼) 麻黃 防風 玄參 紫草 黃柏(各五錢)用麻油半斤,同藥熬枯濾去渣。再將油復入凈鍋內熬至滴水成珠,再下黃蠟二兩,試水中不散為度。候稍冷傾入蓋碗內,坐水中出火毒三日,聽搓。

奇方(湯氏) 灶馬(即俗呼樟木蟲。)在灶內尋出活的去頭,以白漿擦赤游丹上,不過數次即愈。

小兒赤游丹胎毒(呂爾青)。千腳泥一兩,曬干或烘,加珍珠三分同研細,菜油調敷腫處。

又方(金云章)穿山甲(炒炙) 血余( ,即頭發灰,各等分)研末。每服五分,輕者三分,黑糖拌滾湯調下。

又方 芝麻炒研,油調敷,大人小兒火丹俱神效。

火丹遍身生遍形如水泡者(單方)用小兒胞衣瓶內水,將雞毛掃上,隨手即愈。

犀角解毒飲(錢青掄) 治赤游丹紅腫游走遍體,壯熱不安。

防風 荊芥穗 黃芩(各一錢) 犀角(磅因) 甘草(各五分) 牛蒡子(微炒,四錢)水煎頻服,神效。

又方 灶心土不拘多少,雞子清調敷。

又方 船底青苔為末,雞子清調敷。

丹瘤(《修真秘旨》) 萆麻子五粒去皮,研入面一匙,水調涂甚效。

香瓣瘡門主論

申斗垣曰∶香瓣瘡又名浸淫瘡,初生甚小,先瘡后痛,汁出浸淫,濕爛肌肉,延及遍身,多生面上耳邊。(《啟玄》)

香瓣瘡門主方

面上耳邊香瓣瘡。

羊須 荊芥 干棗(去核,各 存性,二錢)研細入鉛粉五分,每用少許油調,先以溫湯洗凈拭干,涂上即愈。

煉銀瘡門主論

李東垣曰∶煉銀瘡即面洇瘡,是母受胎之日,喜食酸辣及邪味過度,多生此瘡。(《精義》)

洇尻瘡門主論

申斗垣曰∶初生小兒繃縛手足,頤下頰肢窩腿丫內濕熱之氣蘊積,洇爛成瘡,此乃乳母看顧不到所致。不可用他藥,只用伏龍肝一味,不拘多少,研細干摻,以紙隔之。(《啟玄》)

面上熱毒惡瘡門主方

面上生瘡。

胡粉 輕粉 松香(各等分)研細,雞蛋黃煎,油調搽。

面上熱毒惡瘡(馮氏。)胡粉 黃柏(炙) 黃連(各等分)研細。豬油調敷。

面上毒瘡初起,急尋水蜒蚰一二條,用醬少許,共搗涂紙上,留一小孔透氣,粘貼。

暑痘門主論

胡公弼曰∶暑痘者乃暑熱襲于皮毛,其形如痘圓凈,根紅脹痛,故有痘名。(《青囊》)澄謂小兒因暑月烈日中戲嬉,或坐日曬磚石,或襁褓中受母暑熱相感,皆能頭面叢生,名曰暑痘。施治之法,內宜清暑利熱,揀要害處敷消數枚,切不可遍敷,若一概敷消,則所感暑熱無從外解,必致深入,瘧痢勢所難免,不可因其小而惑之。

暑痘門主方

驗方 初起用飛羅面放掌心內,以旋汲井華水調稀滴暑痘上,自消。

又方 石蟹水磨敷,自消。

癤子門主論

蔣示吉曰∶此乃暑邪血熱所致,初起不發寒熱,高腫于皮膚之間,淺而小,最大不過一二寸者,名曰癤,俗呼癤子。(《說約》)李東垣曰∶有因微熱外攻而發于皮膚之上,高腫熱痛,此熱癤也。(《精義》)

癤子門主方

驗方(《精義》)大黃 樸硝(各等分)為末。醋調敷。

熱癤 五月五日午時取獨蒜切片貼眉心,至夏不發。

熱癤 菊花根搗汁,無灰酒沖服。癤在上身空心服,癤在下體飽服,自消。采二蠶桑葉滴下之水點上,愈。

頑癤不潰 人乳調白面敷之,不久即潰。

癤久不斂 白術槿花 存性,研末搓之。

熱癤神效膏 麻油四兩熬成珠,再入松香末四兩,炒黃丹二兩,攪成膏攤貼。

初起熱癤 枯礬研細,香油調敷。

頑癤久不出頭 生巴豆仁半粒,同飯搗成餅,貼癤上,明日即出膿。

軟膿癤門主論

軟膿癤乃暑伏三陽,因循延漫所致。

軟膿癤門主方

翠玉膏 軟膿癤膿水逗流,愈而復發。

明松香(四兩) 銅綠(二兩) 豬膽(三個) 麻油(三錢)先將松香熔化,入油令沸,再下膽汁銅綠攪勻,入水中以手扯拔去火毒,瓷盒收貯,用緋光絹量瘡大小攤貼,不必更換,聽其自落。

又方萆麻仁 松香(各等分)搗膏貼之,發可復生。

爛癤久不愈者。

青鍛石 鑄銅杓罐子(各等分)研細,菜油調搽。

又方川銅綠(一兩,研末)地瀝青熬膏攤布上貼之,即消。

又方 紅柿子皮貼之自干。

軟癤 大芋頭搗爛敷。

又方 陳明瓦(天窗上者。) 研,清油調搓。

痱瘡門主論

痱子乃暑氣傷熱而生也。

痱瘡門主方

痱瘡痛癢。

綠豆粉(微炒,四兩) 滑石(五錢)研勻樸之。

又方 雪水洗之,隨洗隨減。

又方 黃瓜(即王瓜)。切片擦之,即愈。

又方 石粉撲之良。

痱子摩破成瘡,生肌止痛。(《集驗》)赤石脂 黃柏(去粗皮) 臘茶(各五錢) 白面(二兩) 冰片(五分)共研細,棉蘸撲之。

燕窩瘡門主論

申斗垣曰∶腦窩項后生瘡,名燕窩瘡,此足太陽膀胱經濕熱所生也。(《啟玄》)

燕窩瘡門主方

燕土丹(申斗垣)煙膠(一兩) 燕窩土(三錢) 輕粉(一錢) 枯礬(五分)共研細,清油調搓患上神效。

蓐瘡門主論

錢青掄曰∶凡小兒百日內生瘡,名曰蓐瘡。由胎毒所致。從身漸延至頭,齊眉癩遍則愈;若從頭漸至腹者難治。宜內服犀角丸以化其毒。(《幼科良方》)

蓐瘡門主方

犀角丸(錢青掄) 治胎毒蓐瘡。

天竺黃 防風 羚羊角 全蝎(酒洗) 白僵蠶 羌活 明天麻 京墨( 微煙為度)川黃連 犀角 膽南星 麻黃 犀牛黃(各等分)為細末。蒸餅打糊為丸芡實大,朱砂金箔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镇市| 云龙县| 靖西县| 容城县| 海伦市| 丰城市| 陈巴尔虎旗| 平阴县| 葵青区| 腾冲县| 桃江县| 河池市| 乌拉特中旗| 奎屯市| 荔波县| 安多县| 阳原县| 泽州县| 南乐县| 陆河县| 缙云县| 自贡市| 方正县| 宁陕县| 大田县| 山丹县| 唐海县| 清水县| 邹平县| 巨鹿县| 盖州市| 资源县| 垣曲县| 东平县| 楚雄市| 横山县| 东源县| 临高县| 泉州市| 涟水县| 阿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