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8章

  • 瘍醫大全
  • 佚名
  • 4927字
  • 2015-12-26 19:08:39

癩癬部

自蛇虱、烏癩、癬疹起,至濕痰流注止,皆匯于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蛇虱門主論

王肯堂曰∶蛇虱遍身起如風疹疥丹之狀,其色白不痛但癢,搔抓之起白 。柏葉一味煎水洗。內服蠟礬丸、金銀皂角丸。(《準繩》)《心法》曰∶白 俗名蛇虱。生于皮膚,形如疹疥,色白而癢,搔起白皮,由風邪客于皮膚,血燥不能榮養所致。用豬油、苦杏仁等分搗勻,絹包擦。

烏白癩門主論

王肯堂曰∶夫癩疾皆是惡風及犯觸忌害所得。初覺皮毛變黑,或淫淫苦癢如蟲行,或眼前見物如垂絲,言語無定,心常驚恐,皮肉之中或如桃李,癮疹亦黑,手足頑麻,針刺不覺痛,腳下頑痛不得踏地,凡食之時,開口出氣而鳴,語亦如是。身體生瘡,痛癢而時如蟲行,或兩肘如繩縛,此名烏癩。又有黑癩。凡二癩之證,大同小異,故不別錄也。(《準繩》)又曰∶白癩者其語聲嘶嗄,目視不明,四肢頑痛,身體大熱,心中懊惱,手足緩縱,背膂拘急,內如針刺;或生癮疹而起,往往正白在皮肉,鼻有息肉,目生白珠擋于瞳子,視無所見,名曰白癩也。

陳實功曰∶癩風乃陽明濕熱沸騰于肌表,或受風寒侵襲而成。其患初起水泡作癢成瘡,破流脂水,癢至徹骨,久則成片,延及遍身,好浴熱湯,形如風癩。上體者汗解外毒,下體者疏瀉內毒為主。(《正宗》)陳遠公曰∶人一身發癩,皮濃生瘡,血出如疥,或痛或癢,或濕或干,似蟲非蟲,人以為濕熱留于皮膚,誰知乃氣血不能周到滋潤乎!世多以苦參煎湯或 、白芷外治不能奏效,正成于氣血虛也。夫氣血足則經絡無閉塞之虞,氣血旺則毛竅無枯干之患,且氣足血旺,則熱散濕消,何至瘀滯不通,結于皮膚之外哉!治法以補氣血為主,佐以消濕散熱,雖十載沉 ,尚可奏功,矧目前近癩乎!用掃癩丹∶黃三兩,當歸、金銀花各二兩,白術、茯苓、麥冬、白芍、熟地、元參各一兩,山萸、川芎各五錢,生甘草、荊芥、花粉各三錢,防風二錢,水煎服,皮色即潤,二劑干燥解,十劑痊愈。(《冰鑒》。此方大補氣血,無異枯涸之田,逢甘霖之滂沛,生機勃勃,水滿平疇,而蝗蝻之類自消于無形矣。)

沈紫亮十四種癩證歌訣

心經火癩蟋蟀連,肝經木癩風厲偏,脾經上狗癩并屬,肺經金癩面白兼,腎經水癩兩烏共,胃經酒麻癩總言。

夫癩之為害,較之風證稍輕,然其致害之患一也。但癩愈而形可復,瘋愈則元氣難復,癩死者少,瘋死者多,然皆非善證耳。(《醫學要則》)

辨六經癩形

心經 火癩如灼之瘡,大小不一,或形如癬,裂斷皮膚,愈而復發,乃心臟受毒,病深七年方盛,其蟋蟀癩,亦乃心經毒也。

肝經 木癩初起似蝕癬狀,大小不同,形色不一,或遍身高低不定,俗呼為棉花癬。

脾經 土癩或先發熱嘔吐,身發黃腫,即現 塊,大如雞卵,小如彈丸,或麻木不仁,穿即成瘡,膿氣臭穢難聞。

肺經 金癩初發如楊梅瘡,上無殼,內泛碎,肉凸起,紫赤潰爛,真如楊梅,毒入肺經,眉睫毛落,二年鼻梁崩倒,眼塌唇翻,乃金癩之驗,若蠹魚生肺腑,致生面白細蟲,舉體艾白斑駁,周身如癬,儼然泥壁風之狀,外用熏洗則能取效。白癩乃風寒暑濕之氣,邪毒湊聚,彌滿肺竅,久則蟲蠹食肺管所致。

腎經 水癩必先得水病而停蓄,又為風濕觸激,或生在陰莖,蝕于陰囊,兩旁發腫塊橫 ,寒熱交作,腫痛難忍,漸大而潰變成爛瘡,一年病劇,眉發墜落,水癩之毒在腎,濕久生蟲,流注遍身則生青黑赤紫斑駁,以致陰莖痿癩,皮穿肉爛,膿血臭穢,烏癩乃邪毒入腎,蟲食精髓,下虛不救,若在胸肋脅腿臂肋之間,生核如桃李之狀,穿爛臭惡,或似漏瘡,或如 疹,手足頑痹,針刺不知,此種之證宜大補氣血。

胃經 酒癩因醉臥汗出迎風,邪入于胃所致,似赤非赤,似白非白,大者如錢,小者如豆,此證最為難治。麻癩由酒毒留滯胃腑,遍發瘡毒,狀如疥癬,痛癢難忍,或手足發黑白頑痹,形如雁來鵝掌風之狀,或發內痔,頭硬而碎,形如 頭,遍體皆然,觸之則大痛冷汗,一時即愈。

瘋與癩大同小異,但癩輕而瘋重,治癩之法,可于瘋證門中諸方酌用。

門主論

王肯堂曰∶夫人陽氣外虛則多汗,汗出當風,風氣搏于肌肉,與熱氣并則生 ,狀如麻豆,甚者漸大,搔之則成瘡也。(《準繩》)《心法》曰∶ 俗名鬼飯疙瘩,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

初起皮膚作癢,次發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日間癢甚者,宜秦艽牛蒡湯,夜間癢甚者,宜當歸飲子,外用燒酒浸百部,以藍布蘸酒搓之,謹避風涼。

癬門主論

陳實功曰∶癬乃風熱濕蟲四者而成。風宜散,熱宜清,濕宜滲,蟲宜殺,總由血燥風毒克于脾肺二經耳。(《正宗》)又曰∶風癬如云朵,皮膚嬌嫩,抓之則起白屑,不知痛癢。

又曰∶濕癬如蟲形,搔之則有汁出。

又曰∶頑癬抓之全不知痛。

又曰∶牛皮癬頑硬且堅,抓之如朽木。

又曰∶馬皮癬微癢,白點相連。

又曰∶狗皮癬白斑相簇,時作微癢。

周文采曰∶干癬搔之則出白屑,索然雕枯。(《集驗》)又曰∶刀癬則輪廓全無,縱橫不定。

申斗垣曰∶白殼瘡即癬也。(《啟玄》)王肯堂曰∶面上風癬,初起 或漸成細瘡,時作痛癢,發于春月,名曰花癬,女人多生之。此皆肺經蘊積風熱,陽氣上升,發于面部或生眉目之間,久而不愈,恐成風疾。(《準繩》)蔣示吉曰∶上半身為頑癬,治之易,多屬風熱。(《說約》)又曰∶陰癬生在下半身,治之最難,多屬寒濕,總之血分受病,以致皮膚不和也。

癬門主方

浮萍散 治風癬疥癩。

當歸 川芎 荊芥 赤芍藥 甘草浮萍(七月十五日采取陰干,各一錢五分) 麻黃(七分五厘,夏月只用三分)加蔥白二根,豆豉五六十粒,水煎熱服取汁。手臂加桂枝,背加羌活,膝加牛膝、薄桂。

遍身風癬。

防風 金銀花 片芩 山梔仁 生地黃 木通 川黃連 當歸 苦參(各一錢)飛滑石 升麻(各三分) 荊芥穗 香白芷(各七分) 桔梗 生甘草(各五分) 蟬蛻 皂針牛蒡子(各八分) 生姜(一片) 穿山甲(四片)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未服藥先一日,用茄子藤連根葉煎水熏洗,將癬擦透,次日服藥,三劑除根。

濕熱生癬。

干浮萍(一兩) 蒼耳子 蒼術 苦參(各一兩五錢) 黃芩(五錢) 香附米(二錢五分)酒糊丸。上身多食后服,下體多食前服,白湯送下三錢。

癬。

土槿皮(一兩) 斑蝥(二個) 雞心檳榔(三個) 番木鱉(四個)火酒半斤,浸一伏時,蘸搓癬上,忌大蒜、火酒。

又方硫黃 輕粉(各等分) 研勻蜜調搽。

又方 大棗一枚,去核入白砒三分,泥裹煨透,冷定去泥,研細香油調搽。

又方 蜜陀僧、五倍子各等分,研細蜜調搽。

又方 土槿皮研細,醋調敷,以紙蓋之。

又方 商陸根蘸蜜擦之。

又方 土槿皮研細,粗夏布包扎浸火酒一伏時,擦之。

又方 禿菜根蘸人乳擦之。

又方白降丹(三分) 輕粉(七分) 醋調擦之。

又方土大黃 鳳仙花梗 枯白礬(水飛)共搗,麻布包扎,蘸醋擦之。

又方白砒 硫黃 罐口(各等分)入杓內化開,將地下挖一孔,將藥傾入冷定取出,米醋磨敷。

又方硫黃(三錢) 枯礬(一分) 白芷(三分) 斑蝥(三個,去翅、足)研末抓破擦之。

又方 樹上經露水的蜂房一個,以生礬填滿房孔,置罐底,以細火 令礬化為度,取出研細,抓破擦之。

又方牛舌草(即土大黃) 白薇 楝樹皮(各一兩) 冰片 甘草(各一錢) 輕粉 蝸牛(各三錢,焙干,如無活的,殼亦可用)共研細,用荔枝核將癬抓破,真麻油調搽。

又方 皂礬炒研,豬膽汁調搽。

又方 鮮土大黃搗爛,加川椒、白糖、鹽各少許,用布包,入醋內浸半日取起,擦癬。

又方 生天南星、生草烏各等分研細,用土大黃汁調搽。

又方 豬蹄殼內填生白礬,瓦上 存性,搽之。

又方蛇床子 本 尖檳榔 硫黃 枯礬 白膠香 五倍子(各等分)研細。干癬香油調擦,濕癬干擦,頑癬醋調搽。

又方土槿皮(三兩) 明雄黃 水銀(各二錢) 潮腦(一錢) 檳榔(七分) 麝香(一分) 大楓子 斑蝥木鱉子(各七枚)研細,入火酒斤半封一七,蘸搓。

百部膏 治牛皮癬。

百部 白鮮皮 鶴虱 萆麻仁 生地黃 黃柏 全當歸(各一兩)麻油半斤入藥熬枯去渣,復熬至滴水成珠,再下黃蠟二兩,試水不散為度。拿起鍋入雄黃末和勻,稍冷傾入磁缽中收貯,退火氣聽用。

三五十年頑癬。

鐵線粉(出廣西,要對換) 海金砂 冰片 麝香末(各等分)生姜醋擦。

又方 枯白礬七分,血丹三分研勻,土大黃根同搗搽。

又方 土槿皮(三兩) 公檳榔(一兩)不見火曬干磨細,用好滴醋調如薄糊,隔水蒸一炷香,取出敷患處,棉紙蓋上,二三次即愈。

又方生白術(三兩) 土槿皮(一兩五錢)不見火,曬干為末,滴醋調搓,三次必愈。

又方 先用生姜汁搓,再用地瀝青搽。

頑癬陰癬。

土槿皮(二兩) 斑蝥(十四枚) 明雄黃 硼砂(各六錢)火酒二斤浸三日,搽之。

項上耳旁濕癬。

蘆薈(一兩) 甘草(五錢)研極細。先將癬以溫水洗凈,拭干搽之。

濃牛皮癬。

全蝎(七個) 巴豆(二十粒) 斑蝥(十枚) 麻油(一兩) 黃蠟(一錢)先將巴、蝎、斑蝥入油熬焦黃色,去藥取油,如油少,可加麻油煉滾投蠟熔化,收貯擦之。

又方 土地黃根搗爛和蜜擦癬。

頑癬 大公蝦一個,取蝦大爪抓破癬,見血路為度,即以蝦腦涂之,二次即消。

陰癬 生明礬 熟明礬(各一錢) 輕粉(二錢) 銀硝(三分)研細。用土地黃根搗爛,布包蘸藥末擦之。

頭項以上癬,用傾過銀子的銀罐子大小二個,盛硫黃一兩于大罐內,以小罐覆住,文武火 ,俟火焰高罐上一寸,約一盅茶時,取出冷定,取上覆罐研為細末。

用地瀝青、豬骨髓調勻,將癬用刀剃破搓上,一伏時愈。

又方 旱浮萍草生擦癬覺疼,起泡挑破,再擦三日,不見水,結疤,永不再發。

又方 硫黃細末拌生豬油熬熟,將癬抓破搓擦,自愈。

治癬碧玉散 銅綠、硼砂、白礬各等分,研勻香油調搓。

岐天師神方(《秘錄》)楝樹皮 大楓子 潮腦(各三錢) 水銀 硫黃 花椒(炒) 木鱉子 明雄黃 蟬蛻木通(各二錢) 全蝎(二個) 土槿皮(四兩) 斑蝥 公檳榔(各七個) 皮硝(五錢)用火酒三四斤,浸十日,擦之。

又方蘆薈 輕粉 雄黃(各一錢) 大黃 蛇床子 土槿皮(各三錢) 檳榔(二錢)研末。先將癬刮破,以米醋調搓。

頭面荷葉癬 川槿皮研細醋調,湯頓如膠,將癬抓破搓之。

白礬散 遍身生癬,日久不愈,延至頭面。獨莖羊蹄根搗細,白礬研細,以極酸米醋調,抓破搓癬,隔日再搓,不過兩次即愈。

又方紫蘇 潮腦 蒼耳草 浮萍 煎湯洗癬。

牛皮血癬。

舊銀罐(一個) 露蜂房( 灰,五錢) 枯礬(二錢)研細,香油調搓。

年久陰癬,數日除根。

土槿皮(五錢) 露水 鏡面燒酒(各四兩)同浸七日,抓破癬皮,用新羊毛筆涂之,每日數次。

《千金方》(孫真人)。以日午時立日光下,人影有癬處著艾灸之,點艾時念咒。

咒曰∶癬中蟲,毛絨絨,若欲治,待日中。一氣念三遍,俟艾火過,添火再念再灸,如此三遍,三炷即愈。

癬瘡延蔓。(《東坡家藏》)決明子(研細) 水銀 輕粉(各少許)再和研,不見水銀星為度。刮破上藥立瘥。

又方銅青 雄黃 斑蝥(各等分)研勻。無根水調敷,起泡刺破,柏燭油搓,潔凈不發。

又方杜黃連(即羊蹄根一握,洗凈搗濾汁。) 白梅(數枚 去核)同汁搗爛,用穿山甲刮破搓,數次即愈。

荷葉癬(《古方》)。田螺一個,開靨入信石二分,待肉化水,搽上即愈。

牛皮癬及多年頑癬。

紅粉霜(五分,即紅升丹) 明礬 杏仁(去油、皮) 川槿皮(各一錢) 密陀僧(三錢)共研細,津調搽,一日三次,三日痊愈。

又方 牛皮燒灰,油調搽。

牛皮血癬。(《古仙方》)硫黃(九分) 白砒(一分) 巴豆(三粒,去油)研細。茶油調搓。

頑癬。(《秘方》)白砒(一分) 硫黃(九分) 白硝(三分) 明礬(四分) 冰片(五厘)研末,津調擦之。

楊梅癬。

枯白礬 硫黃(各一兩八錢) 雄黃 膽礬 輕粉(各一錢) 川椒(三錢)研細。用生豬板油去皮入藥,擦破數次,其效如神。

楊梅癬。

朱砂 雄黃 沒藥(去油) 乳香(去油)兒茶(各一錢) 杏仁(四十粒) 大楓肉(二十粒)搗爛絹包,擦之。

鵝掌瘋癬。(《秘錄》)川烏 草烏 何首烏 花粉 赤芍藥 防風 荊芥 蒼術 地丁(各一兩) 艾葉(四兩)煎湯。先熏后洗,層層起皮,痛癢自愈。

圈子癬(《集驗》)谷樹皮剪如癬樣大小,以毛背一面用唾貼癬上,以手不時撲之,即愈。

癬方硫黃 木炭灰(各等分)共為極細末。將癬用穿山甲刮破,擦上數次愈。

又方 馬蹄決明子一兩為末,入水銀、輕粉少許,研,不見水銀星為度,將癬刮破,擦上立愈。

又方 馬蜂窩一個,仰放瓦上,以枯礬填滿孔內,炭火炙焦研末,用蠟醋腳調涂,即愈。

陰癬 鮮旱蓮草揉成團,用穿山甲將癬刮破,擦癬上奇驗。

渾身癬 羊蹄根搗汁入墨盆內,將白芨磨濃汁搓之。

又方 鉛一斤,煎水,日洗數次,即愈。

川槿皮錠(劉長隨)治一切癬如神。烏梅肉半斤。用羊蹄根汁浸一夜,次日重湯燉一炷香,又放飯鍋上蒸軟透取出,搗如泥。加番打麻,研細,一兩。海螵蛸,研細,五錢,入烏梅肉又搗勻,秤過,每一兩加白降丹八分,白砒七分,再搗勻,入白芨細末一錢,又搗勻做成二三錢重的錠子,陰干收貯。凡用以羊蹄根同醋磨濃,搓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海市| 渑池县| 神池县| 土默特右旗| 顺昌县| 张掖市| 郴州市| 宣威市| 凉城县| 德保县| 泊头市| 尉氏县| 绥德县| 宜宾市| 平凉市| 临汾市| 兰考县| 宁明县| 丰原市| 崇文区| 磐石市| 竹山县| 工布江达县| 西乌珠穆沁旗| 察雅县| 杭锦后旗| 客服| 西青区| 枝江市| 固始县| 洪泽县| 新宾| 南郑县| 溆浦县| 昌图县| 九寨沟县| 安仁县| 磴口县| 汉中市| 虞城县| 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