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 瘍醫(yī)大全
- 佚名
- 3167字
- 2015-12-26 19:08:39
牛程蹇門主方
牛角散(《正宗》)牛角尖(燒灰) 松香 水龍骨 輕粉(各等分)共研細(xì)末,牛骨髓調(diào)搽,虛弱者兼服十全大補湯。
又方 治腳后跟老皮肉痛起疽,破頭成漏,久不收口,不能著地疼甚者。
用黃蠟、松香各一錢許化開,即投入水中取起,看漏口大小,用藥為丸,塞住漏眼,外用棉花裹腳,扎住勿動,十?dāng)?shù)日之間,漏干著地演試不痛,漸漸行動,漏內(nèi)肉長,自將藥頂出,功難盡述。
熏法(《金鑒》)。用瓦盆一個,內(nèi)安新磚,磚上安放鴿糞,糞上合笊籬,以腳踏在笊籬上,再以滾水從旁沖入蒸之,后漬之,冷則易之,初起用之可消。
又法 新磚燒紅,韭菜汁潑之,將病足踏于其上蕩之,初起自消。
足跟疽門主論
足跟疽王肯堂曰∶足跟疽又名兔嚙,其狀若兔嚙故名。屬足太陽經(jīng),穴名申脈,在足跟骨下,此處乃陰陽二蹺發(fā)源之所,由臟腑積熱所致。其毒深重,最忌毒藥敷貼,若紫陷麻木,神昏脈亂者不治,過時潰爛者,有妨飲食,二便不調(diào),或涉房勞,怒氣迷悶者死。(《準(zhǔn)繩》)薛立齋曰∶足跟乃督脈發(fā)源之所,腎經(jīng)所過之地,若飲食起居失宜,虧損足三陽經(jīng)則成瘡矣。若漫腫寒熱,或體倦少食,屬脾虛下陷也。施治之法,滋肝腎,扶脾胃為主。
馮魯瞻曰∶婦人足跟足指腫痛,足心發(fā)熱,皆因胎產(chǎn)經(jīng)行,失于調(diào)攝,虧損足三陰虛熱所致。若腫痛或出膿,用六味地黃丸為主,佐以八珍湯;胃虛懶食,佐以六君子湯;寒熱內(nèi)熱,佐以逍遙散;晡熱益甚,頭目不清,佐以補中益氣湯;凡發(fā)熱晡熱內(nèi)熱,自汗盜汗等證,皆陰虛假熱也。故丹溪謂火起九泉,陰虛之極也。足跟乃督脈發(fā)源之所,腎經(jīng)所過之地,諸骨承載之本,若不求其屬,泛用寒涼,其為夭枉者多矣。(《錦囊》)又曰∶男酒色過度者,多患此證。
汪省之曰∶嚙疽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多血少氣,生于腳跟申脈穴,又名足疽。如初起赤腫有頭可刺;黃白色膿可治。如初起便破,黑爛則兇,若不早治,令人足落不能生也。(《理例》)又曰∶筋疽生兩足后跟昆侖二穴,乃足太陽膀胱經(jīng),多血少氣。初起三五日,皮如蟲蝕,過一年有蟲內(nèi)食其骨,骨粗膿多時兇,落蟲如筋,頭黃赤色,經(jīng)年不瘥,名曰痿漏,一名曲疽。如膿水不止,名曰冷疽,多死。
《心法》曰∶足跟疽生足跟,俗名腳攣根。此因臟腑積熱,汗出涉水,遠(yuǎn)行傷筋而成。初腫紅紫疼痛,潰破膿水淋瀝,狀如兔咬。經(jīng)云∶兔嚙狀如赤豆,深可至骨,務(wù)須急治,遲則害人,蓋謂毒之深惡也。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名申脈,即陽蹺脈發(fā)源之所,又乃腎經(jīng)所過之路,瘡口久潰不合,陽蹺脈氣不能沖發(fā)腎氣,由此漏泄,以致患者益虛。初起宜隔蒜片灸之,服仙方活命飲加肉桂、牛膝,潰后宜補中益氣湯、人參養(yǎng)榮湯、桂附地黃丸,隨證滋補治之。(《金鑒》)王海藏曰∶兔嚙久不收斂,用鹽湯洗之,白術(shù)研末撒之,兩日一易,謹(jǐn)戒一切勞碌即效。
澄曰∶足跟疽多因汗足涉水,或遠(yuǎn)行有傷筋骨,或濕熱流注而生。初起必癢,勿視容易,可用艾灸,或因循十余日,膿血淋漓經(jīng)年不斂,如癢以椒鹽湯洗之。
足跟疽門主方
敷法乳香 沒藥 海螵蛸 赤石脂(各等分)研細(xì)末。用黃蠟化開,和勻作餅,敷上包扎,即愈。
流水麻根瘡門主論
申斗垣曰∶流水麻根瘡,多生于足后跟下,赤爛內(nèi)有肉絲縷縷如麻根相似,故名之。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多血少氣,又沾房事,況在跟下最難收功,必去陰染死肉臭氣,用紅升藥加苧麻根 灰干摻。(《啟玄》)宜內(nèi)服腎氣丸。
土粟門主論
《心法》曰∶土粟又名琉璃疽,生在足跟之旁,形如棗粟,亮而色黃,腫若琉璃,此由行走崎嶇之路,勞傷筋骨血脈而成。膿熟針之,膿少水多者,陀僧膏貼之。(《金鑒》)
足疔怪病門主論
申斗垣曰∶兩足心凸腫,上生黑痘瘡,其硬如疔,脛骨有碎孔髓流出,身發(fā)寒戰(zhàn),惟思飲酒,此名足疔怪病。乃肝腎二經(jīng)寒熱毒瓦斯相合而成。(《啟玄》)
足跟冷疔門主論
《心法》曰∶冷疔生足跟,由濕寒凝結(jié)而成。形如棗粟,起紫白泡,疼痛徹骨,漸生黑氣,腐爛孔深,時流血水氣穢,經(jīng)久不斂者,宜神燈照之。(《金鑒》)
足跟冷疔門主方
鐵粉散(《金鑒》)生鐵粉(即針砂,如無,用黑鉛四兩,鐵杓化開,傾水中冷定取出,又化又傾,以盡為度,去水取凈末三錢) 黃丹(水飛) 輕粉 松香(各一錢) 麝香(一分)各研細(xì)末,共和一處,再研勻。將患處以蔥湯洗去血水腐臭,香油調(diào)搽患上,油紙蓋上線扎。
雞眼門主論
《心法》曰∶雞眼本名肉刺,生于足指,形如雞眼,故俗呼之。根陷肉里,頂起硬凸疼痛,步履不便,此緣纏腳,或著窄鞋奔行壓擠,皆能生之。宜貼加味太乙膏滋潤之,或用紫玉簪根搗爛,涂貼油紙蓋之,或地骨皮、紅花各等分研細(xì),香油調(diào)敷俱效。(《金鑒》)
雞眼門主方
紫玉簪膏五倍子(一兩) 紫玉簪葉(二十片) 乳香 沒藥(各三錢) 河豚眼睛(三十個) 血竭 兒茶(各二錢) 真芝麻油(半斤) 東丹(四兩)先將藥同油熬枯,再入乳、沒、茶、竭化盡濾清,復(fù)入鍋內(nèi)熬滾,徐徐下丹,老嫩得宜攤貼。
又方 蜈蚣一條, 研細(xì)末。每用少許,以膏蓋之。
雞眼膏 鮮白果外面綠皮不拘多少捶碎,桐油熬枯去渣,滴水成珠,不散為度。加雄黃少許,攪勻收貯,先將雞眼熱水泡軟,貼一伏時揭下,內(nèi)有紅絲拔出。
又方蜈蚣(一條) 紫草(三錢)麻油一兩熬至藥枯去渣,入凈鍋內(nèi),加枯礬一錢,東丹一錢,熬至滴水不散,投白蠟、黃蠟各五錢,每用少許攤貼。
又方蜈蚣(二條) 白膠香 麻油 黃蠟(各等分)先將蜈蚣入油熬枯去渣,滴水成珠不散,再下膠香、黃蠟成膏,攤貼。
又方 雞胃食指之余者,以石壓之,立驗。
金蓮穩(wěn)步膏地骨皮 鮮紅花(各等分)杵成膏。敷雞眼疼處即消。若已割者敷之,次日即痂落。
腳針膏阿魏 莪術(shù)(各三錢) 三棱(二錢) 麝香(五分) 雞肫皮(七個,陰干) 鱔魚血(一杯) 大黃(四兩) 荸薺(連皮陰干,二十四個)用麻油一斤,先熬群藥去渣,入阿魏熬枯,再下鱔血,滴水成珠,入炒黃丹四兩,徐徐投攪成膏,冷定下麝末攤貼。
雞眼 不可用鐵器割,只用磁鋒割,則再不生,患處用荸薺搗爛敷上,絹縛即愈。
腳上肉刺雞眼,止痛。
黃丹 樸硝 枯礬(各等分)為末炒,蔥白拌涂之。
雞眼膏荸薺(線穿陰干) 火丹草(陰干) 蟾酥 蓖麻子 桃仁 穿山甲 三棱 紅花 莪術(shù)天南星(各二錢) 鱔魚血(半杯,陰干為末) 雞肫皮(不見水,十個) 河豚眼(陰干,十枚) 虎耳草(陰干) 阿魏(各一錢五分) 麝香(三分) 麻油(六兩) 飛黃丹(三兩)熬膏。將雞眼修凈攤貼。
又方 烏梅肉、荔枝肉各等分,搗膏貼之,自消。
肉刺雞眼(《集驗》)。蓖麻子為細(xì)末,敷上一二時,其刺自出,痛即止。
又方蔥根 荸薺(搗汁一碗,煎稠聽用)另用松香四兩,麻油同煎,滴水成珠,方入前汁,略熬攤膏,貼之即落。
又方(《集驗》)蜈蚣(一條) 硼砂(等分)放磁盅內(nèi)拌勻,埋地下七日取出,銀簪點上即脫。
又方 玉簪花根搗爛敷。
又方 荸薺一個,喬麥面一錢,搗敷。一夜除根。
爛皮濕熱門主論
足三陰濕熱,腿腳紅腫,皮破流脂,類乎血瘋,浸淫不止,癢痛非常,當(dāng)用黃連膏治之。
爛皮濕熱門主方
黃連膏 治爛皮濕熱。先用桐油一斤入鍋,熬起白星為度,加黃蠟一兩五錢熔化,入研細(xì)炒黑大黃末一斤攪勻,入冰片二分?jǐn)傎N。
又方 半枝蓮搗爛敷之。
遠(yuǎn)行奔走腳上起泡門主論
遠(yuǎn)行奔走,皆由包腳布縱而不平,或釘鞋釘或襪底得汗縱起,或鞋大小擠腳,皆能起泡,亦有傷及良肉,潰膿 痛者。
又曰∶行遠(yuǎn)路者走十余里,將包腳布從新包扎,則不起泡。
遠(yuǎn)行奔走腳上起泡門主方
又方 飯粘搗敷,以紙覆之,過夜平復(fù)。
又方 水調(diào)白面敷之。
人走長路緊急,被石塊腳底墊腫,不能行步,痛不可忍者,名曰腳墊。(《懷德堂秘錄》)。急用舊草鞋浸尿桶內(nèi)一夜,將新磚燒紅,以浸濕草鞋放磚上,隨以腫腳踏上火磚,逼尿氣入內(nèi)即消。若不早治,恐潰爛難愈,如走長路,腳腫疼痛,亦用此法立消。
凡久行久立腳心腳痛 單方 蚯蚓屎水和敷,一夕即愈。
足汗門主方
止腳汗白礬 干葛(各五錢)煎湯,連洗五日,其汗自止。
小腳門主方
桑杏湯桑白皮(八錢) 樸硝(一兩) 乳香 杏仁(各二錢)五大碗水,先煎桑、杏至三碗,再入乳、硝封口化盡,先熏后洗,足大能小,其軟如綿。
又方明礬(一兩) 威靈仙 川椒 鳳仙花 玉簪花(各三錢) 皮硝(五錢)水煎一個時辰,先熏后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