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4章

  • 瘍醫大全
  • 佚名
  • 4939字
  • 2015-12-26 19:08:39

又方 豆腐皮為末,人乳調敷。

又方 海螵蛸研極細末,搽之。

又方 不見水豆腐渣做餅粘貼,毒水拔出,然后用藥。

又方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研細搽之,定痛。

血瘋瘡門主論

血瘋瘡陳實功曰∶血瘋瘡,乃風熱濕熱,血熱交感而成也。初起瘙癢無度,破流脂水,日漸沿開,形同針眼,外搽解毒雄黃散,如意金黃散俱可。如年久紫黑堅硬,氣血不行者,用磁鋒砭去惡血,再以神燈照法熏之,以解郁毒。(《正宗》)馮魯瞻曰∶婦人血瘋瘡,因肝脾二經風熱郁火血燥所致。其外證身發疙瘩,癢痛非常,搔破成瘡,膿水淋漓;內證月經無定,小便不調,夜熱盜汗,惡寒憎熱,倦怠懶食。宜先用加味逍遙散,或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多加胡麻子,后以歸脾湯加熟地去木香,此乃遍身所發血瘋瘡治法,非單指足下血瘋瘡也。(《錦囊》)申斗垣曰∶血瘋瘡多在兩小腿里外 ,上至膝,下至踝骨,乃血分受風邪而生也。多癢,抓破出黃水成瘡,況內有蟲。(《啟玄》)

血瘋瘡門主方

驗方白螺殼(叮東壁土墻上者, ) 密陀僧 竹蛀蟲糞(各等分)研細。將瘡用五皮湯,或甘草湯洗,干摻之。

又方 田中蚯蚓糞,瓦焙末,醋調粘貼即癢,不痛但癢,定即長肉矣。

又方 龜殼一個,燒存性,桐油調搽。

又方 密陀僧研末,多年陳竹燈掛燒瀝下油,調搽。

又方輕粉 銀粉 舊皮靴底(糠煨,各等分)共研細干摻。

又方土黃連(一兩) 花椒(七粒) 食鹽(二錢) 胡椒陳醋浸搽。

又方 茵陳不拘多少,煎濃汁洗。

又方土茯苓(一兩) 犍豬油(一塊) 威靈仙 白術 紅花 蒼術 金銀花 生地黃 白僵蠶 荊芥 豬苓 澤瀉(各一錢)水二盅,煎一半,早晚各服半盞。

又方白蠟(五錢) 松香(二錢) 生蔥(一根) 豬油(一塊) 蜜糖(半杯)共搗爛,攤隔紙膏貼。

又方 烏藥切碎,以屋上陰陽瓦焙為末,醋調以雞翎掃上,慢慢的半日功夫,一二次即好。

又方 先看腿上瘡大小,買紅油紙照瘡略大一分剪如式,將鍋燒熱,以紙鋪鍋內炙熱,用黃蠟在紅紙上摩遍,取起冷片刻,又放鍋內炙熱,加輕粉末一二指甲,掃勻粘貼,奇效。

又方男子頭垢(不拘多少) 破舊棉網巾(燒灰,一錢)真香油煎熟調勻,入真輕粉五分,作膏貼之,七日痊愈。

又方(《濟生》)人指甲(三錢) 血余(二錢) 乳香 沒藥(各一錢) 輕粉 白蠟(各五錢) 冰片(五分) 水銀(二錢,同鉛二錢, 死)同桐油一盅,先將血余、指甲熬至指甲枯,血余化,取出研細。俟油滴水不散離火,下群藥,惟冰片待冷方入,攤貼。

潮腦膏(《啟玄》)黃連(一兩) 白芷(五錢) 輕粉 川椒(各三錢) 潮腦(二錢)共為細末。用熟菜子油調稠,攤在一個大碗底上倒合,將瓦高墊,用艾四兩揉作十團,燒煙熏碗底上藥,如油干再添油拌再熏,必待艾盡,乘熱搽在患上,外用油紙草紙包之,次日即消,不過三宿全好。

血瘋 瘡 先將溫茶將瘡痂潤透,再以熱湯熏洗,使痂自落,再用染坊靛花浮沫,鵝翎掃上,堆為度,將膏貼之;如作癢以手撲之,切勿抓破;如有潰陷之處,用銅店極薄銅片,照瘡大小剪貼,吸盡毒水,自然新生矣。

血瘋瘡及腳面瘡,窠形如針孔,黃水淋漓,隨流隨化。先用豆渣敷,拔去水,再用棉花燒灰,冷定研細,干則生桐油調搽,濕則干摻。

血瘋瘡并治疥瘡。

煙膠(三錢) 黃丹(一錢五分)研細。香油或地瀝青調搽。

血瘋瘡、牛皮癬三日見效除根。

輕粉 黃蠟(各一錢)真麻油半盅煎化調勻,用油紙攤膏粘貼,將布扎緊,不可輕動,自有功效。

血瘋 瘡隔紙膏 麻油半斤文武火熬,入白蠟一兩,黃蠟二兩又熬,離火下飛丹二兩攪勻,入乳細蘆甘石、乳香、沒藥、血竭、兒茶各五錢,輕粉三錢,冰片一錢,作隔紙膏貼之。

血瘋瘡馬齒莧(焙干凈末,五錢) 黃丹(飛) 黃柏 兒茶 枯礬(各三錢) 輕粉(一錢)共為末。生桐油調,攤紙上。先用蔥椒湯洗凈,貼之。

血瘋瘡并治癬瘡、蟲瘡、坐板瘡、疥癩瘡。

大楓肉 蛇床子(各五錢) 水銀(二錢) 枯礬 白錫(各一錢)為末。先將錫化開,次入水銀,再入末藥地瀝青,共搗勻。搽瘡宜干些,臘豬油亦可用。

血瘋頑 。(揚州房揚文。)蘆甘石(用黃連、黃芩、黃柏各一錢煎湯,將石火 淬湯中七次,如有余汁煮干) 象牙末(微炒) 銀朱(各三錢) 黃蠟 白蠟(各五錢) 輕粉(一錢五分) 官粉(煉黃色,一兩) 冰片(三分)豬板油四兩,先熬去渣,入二蠟化開離火,即下細藥攪勻,用連四紙七張,層層攤勻,將瘡先用蔥湯洗凈貼之;三日揭去貼肉一張即好,七張重疊一齊粘貼;三日揭去,揭完痊愈。

血瘋瘡。(張太和)。野芹菜搗爛敷五七分濃,油紙裹緊,兩次愈。

年久生瘡,孔如蜂窩,及膿水瘡、血瘋瘡。如意草搗爛敷,或陰干微炒研末,雞蛋清調搽。

血瘋瘡流水作癢 煮雞蛋黃熬油,和黃丹再加輕粉少許搽。

又方飛丹 輕粉(各一錢) 冰片(一分)共乳細。先用防風、荊芥、銀花、甘草煎湯洗凈,再搽,紙包好。

又方枯礬 海螵蛸 黃蠟 銅綠 輕粉(各一錢)研細。入麻油熬成膏敷。

血槽風門主論

申斗垣曰∶血槽風生小腿實處可治,毒瓦斯多流腳面,如腳發背。(《啟玄》)

濕腫門主論

陳實功曰∶濕腫者胸膈不寬,小水不利,而目浮腫,漸至遍身,此乃土傷不能主化之故也。有飲食后驟受風寒,有饑渴時誤餐生冷,寒積于中,食不克化,皆能致之。治當疏通稼土,溫養脾元,則小水自利,浮腫自消,二蛟散主之。(《正宗》)

濕腫門主方

敷水腫干黃土(四兩) 樸硝(一兩) 生大黃(二兩)研細。蔥汁調敷。

腎臟風瘡門主論

王肯堂曰∶腎臟風屬腎,虛風邪乘于 脛,以致皮膚如癬,或漸延上腿,久則延及遍身,外證則瘙癢成瘡,膿水淋漓,眼目昏花,內證則口燥舌干,腰腿倦怠,吐痰發熱,盜汗體疲,治當用六味地黃丸。(《準繩》)《心法》曰∶腎氣游風多生于腎虛之人,腿肚紅腫,形如云片,游走不定,痛如火烘,此由腎熱內蘊,外受風邪,膀胱氣滯而成。

腎臟風瘡門主方

腎氣游風紅腫痛疼如烘 豆腐研調,黃柏末敷之。

黃蠟膏龍骨( ) 赤石脂( ) 血竭(各三錢)共研細末。用香油一兩,入血余栗子大一團,炸枯去渣。再入黃蠟一兩,白膠香三錢熔化離火,再入前三味末攪勻,候冷瓷罐盛之,用時捏作薄片貼瘡上,絹帛縛定,三日后翻轉貼之。

濕毒流注門主論

王肯堂曰∶濕毒流注生足脛之間,生瘡狀如牛眼,或紫或黑,膿水淋漓,止處即潰爛,久而不斂,乃暴風疾雨,寒濕暑氣侵入腠理而成。(《準繩》)又曰∶下注瘡又名濕毒瘡。生腳膝間,膿水不絕,連年不愈,因脾胃虧虛,濕熱下注,以致肌肉不仁而成瘡也。在外屬足太陽少陽經,在內屬足厥陰太陰經。(女貞葉貼之效。)胡公弼曰∶皮如針眼,淌水腥臭,腿腳延蔓者是也。拖紙膏主之。(《青囊》)申斗垣曰∶兩腿腐爛,臭氣難聞者是也。乃濕熱為患,宜清濕熱。(《啟玄》)凡濕毒所生之瘡,皆在兩足脛、足踝、足背、足跟。初起微癢,水出久而不愈,內服補中益氣湯合二妙散,外搽制柏散為主。(《良規》)《心法》曰∶此癥生于腿脛,流行不定,或發一二處,瘡口形似牛眼,根腳漫腫。輕則色紫,重則色黑,潰破膿水浸損好肉,破爛日久不斂,乃暴風疾雨,寒濕暑火,侵入肌膚而成也。初覺急服荊防通圣散加木瓜、牛膝、防己、蒼術消之;若腿脛至晚發熱者,宜服當歸拈痛湯加牛膝腫痛全消,再搽輕粉散斂之。(《金鑒》)

濕毒流注門主方

制柏散 濃黃柏數斤,入糞坑內浸一百日取出,入黃土內埋三日,取出曬干,研細末。如瘡有水干摻,干則以蜜調搽之。

分濕消毒丹黃丹(二兩) 鉛粉(炒) 白蠟(各一兩)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兒茶 潮腦 松香(各三錢)輕粉(一錢) 血竭(五錢) 冰片 麝香(各五分) 銅綠(三分) 蚯蚓糞(韭菜地上者二兩,炒干一兩五錢)共為絕細末。先用蔥湯洗,濕之時摻在瘡口之上,必然癢不可當,但不可用手抓其癢,少頃必流黃水如金汁者數碗,再用蔥湯洗之,又摻又流又摻,如是者三次,則水漸少而痛漸止矣。明日用前膏藥以濃皮紙攤膏,仍入此藥二錢,任其水出,倘癢之極,外以鶴翎掃之,則不癢。

分濕內化湯薏苡仁(二兩) 金銀花 白茯苓(各一兩) 牛膝 半夏 甘草 川萆 (各五錢) 肉桂(五分) 水煎服。

拖紙膏(吳丹垣)。麻油半斤,入廣膠一條熬化,再下黃蠟二兩熔化,傾碗內,入血丹、玄明粉各二錢五分,皮紙攤貼,數次即干。

輕粉散輕粉(一錢五分) 黃丹 黃柏 密陀僧 茶葉 乳香(去油,各三錢) 麝香(三分)研細密貯。先用蔥熬湯洗凈,再搽。

爛腿瘡。(懷德堂。)百草霜 乳香(去油) 窯煤(各三分) 沒藥(去油,一分五厘) 血竭 龍骨 輕粉(各一分)生芝麻(一撮,研)生雞子調,做隔紙膏貼。

兩腳俱是青疙瘩腫痛骨疼 獨蒜切片約三個錢濃,放青處艾灸三炷,換蒜又灸至愈。若患處大,搗蒜餅鋪上,聚艾灸之。

腿上濕瘡成片出水,時痛時癢。

黃柏(一兩) 乳香(三錢) 如癢加∶潮腦(二錢)共為末干摻。如瘡干豬油調搽。

三妙散生蒼術 檳榔 生黃柏(各等分)研細搽之,滲濕止癢,如濕癬用蘇合油調搽。

螵蛸散(張景岳)。 治濕熱破爛,毒水淋漓等瘡,或下部腎囊足股腫痛,下疳諸瘡,無不神效。

海螵蛸(不必浸淡) 人中白(或人中黃亦可,各等分)上為細末。先以百草多煎濃湯,乘熱熏洗,后以此藥摻之,如干者以麻油或熟豬油蜜水俱可調搽。如腫而痛甚者,加冰片少許更妙,若濕瘡膿水甚者,加密陀僧等分,或 過官粉亦可,或 蘆甘石更佳。

飛丹散 寒濕風濕腳腿等瘡,先用百草煎湯,乘熱熏洗。

飛丹 人中黃(白更妙) 輕粉 水粉(各等分)為末干摻。外以油紙包扎,若干陷者以豬骨髓或豬油調貼之。

附陰疽門主論

附陰疽陳實功曰∶附陰疽生在內踝上三寸,初生小泡,漸生赤腫,破流血水,痛亦徹骨,不能步履者是。(《正宗》)《心法》曰∶附陰疽生內踝上三寸,初如紅粟,疼痛日增,堅硬赤腫,漸如雞卵,系三陰交會,濕熱積聚而成,治同癰疽。但三陰交系純陰之穴,收斂遲緩,調理不可不慎。(《金鑒》)

瓜藤纏門主論

王肯堂曰∶瓜藤纏生于足股,生核數枚腫痛,久之潰爛不已,屬足太陽經,由臟腑之濕熱流注下部所致。(《準繩》)《心法》曰∶若濕熱下注,繞脛而發結核數枚,日久腫痛,腐爛不已,名曰瓜藤纏。(《金鑒》)

接骨發門主論

《鬼遺方》云∶兩腳接骨近上膀肚下一處起丹疽,如胡桃大,硬如物打磕之狀,不苦痛,但腫急脹,慮其損筋,亦須早出膿毒,可保平安。

《心法》曰∶接骨發生于腿肚之下,脛骨與足后跟骨相接處,故名之。此屬膀胱濕熱凝結而成。初如核桃,其硬如物打磕碰之狀,急脹微疼,色紅漫腫,膿宜速潰,遲則膿毒損筋,筋脈既傷,腿缺踵行,踵行者不能全足踏地,惟恃足指著力而行也。治同癰疽門法。(《金鑒》)

黃鰍癰門主論

《心法》曰∶黃鰍癰生于小腿肚里側,疼痛硬腫,長有數寸,形如泥鰍,其色微紅,由肝脾二經濕熱凝結而成。破出稠膿者吉,潰出污水者危,治同癰疽門法。

鱔漏門主論

《心法》曰∶鱔漏緣濕熱而成。初起頗類濕瘡,生于腿肚,痛癢相乘,破流黃水,綿綿不已,其孔深如鉆眼,復受寒氣侵入瘡口,以致瘡寒肌冷,宜每日用艾葉老蔥熬湯先熏后洗,俟瘡口發熱覺癢時,貼黃蠟膏收斂而愈。(《金鑒》)

青蛇便門主論

《鬼遺方》云∶青蛇便生足肚之下,結塊長二三寸許,寒熱大作,飲食不進,屬足少陰與足太陽二經,由腎經虛損,濕熱下注所致。頭向上者難治,頭向下者刺出惡血,如老弱之人嘔吐腹脹,神昏脈躁者,必死。

王肯堂曰∶青蛇便生足小膀上下,頭生望上攻走入腹者不可治,頭生向下尾在上即為順,可治也。(《準繩》)申斗垣曰∶青蛇便即青蛇癰,生小腿上,有一條如蛇,大者為頭,小者為尾,初起宜表汗。(《啟玄》)《心法》曰∶青蛇毒即青蛇便,生于小腿肚之下,形長二三寸,結腫紫塊僵硬,頭大尾小,憎寒壯熱,火痛不食,皆由腎經素虛,膀胱濕熱下注而成。蛇頭向下者毒輕而淺,急刺蛇頭半寸,出紫黑血,隨針孔搽拔疔散,外敷離宮錠,內服仙方活命飲加黃柏、牛膝、木瓜,亦有蛇頭向上者,毒深而惡,急刺蛇頭一二寸,出紫黑血,針孔用白降丹細條插入五六分,外貼太乙膏,敷紫金錠,若毒入腹嘔吐,腹脹神昏脈躁,俱為逆證。(《金鑒》)

脛疽門主論

《靈樞》曰∶發于脛名曰兔嚙,其狀如赤豆,至骨,急治之,不急治害人也。

魚肚癰門主論

申斗垣曰∶魚肚癰生小腿肚上,多因幼小坐臥濕地,引入風邪寒濕,透入骨間遂成此證。半月不治。毒瓦斯攻心則死。(《啟玄》)

腓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腓 疽生足小肚,寒熱煩躁,屬足少陰腎經,由腎水不足積熱所致,古云不治,潰出血膿者生,潰出清水者死。(《準繩》)又曰∶風疽生腳 及曲 中癢,搔則黃汁出。(《準繩》)《心法》曰∶腓 即小腿肚也。由腎虛膀胱積熱凝結而成,古方悉云不治。若赤高腫疼痛,潰出正膿而兼血者為順,如漫腫下塌,紫暗 痛,潰出清水者為兇。初服仙方活命飲,潰后八珍湯,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下虛者用八味地黃丸補之。(《金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嘉县| 阿克| 东乡| 民勤县| 娱乐| 革吉县| 宾川县| 太和县| 常德市| 西城区| 玉林市| 泗洪县| 沐川县| 巴林右旗| 江口县| 河曲县| 济源市| 南平市| 襄垣县| 赤水市| 莱芜市| 南宫市| 孙吴县| 马山县| 邹平县| 永州市| 南部县| 迁安市| 赤峰市| 蓬莱市| 郴州市| 临澧县| 光山县| 莱州市| 磐安县| 沈丘县| 闽侯县| 化德县| 永寿县| 永善县| 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