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 瘍醫(yī)大全
- 佚名
- 4882字
- 2015-12-26 19:08:39
前陰部
自外腎起至前陰囊止,一切癰疽、疝、 、疳、蝕等證,皆匯于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龜頭腫痛門主論
澄曰∶龜頭腫痛,有因肝經(jīng)濕熱下注,其腫紅脹,宜龍膽瀉肝湯主之,外搽介靈丹。有因涂搽春藥,交接違理,其腫滲痛,宜用松蘿茶洗,外搽玉紅膏。有因嫖妓孌童,沾染穢毒,其腫紫黯,上有黃衣,溺管必痛,小便淋瀝,否則莖皮收緊,包住龜頭,即成袖口疳瘡。亦有龜頭之下,紅胞如瘤堅硬,亦有所患之胞如水光亮,即為雞嗉疳瘡。治之大法,以大黃下之撤毒為主。亦有新婚損傷龜頭腫者,以濃甘草湯洗之,搽玉紅膏。
龜頭腫痛門主方
龜頭腫大硬痛(沈員嶠。)用雞蛋三個,去黃留蛋清,將龜頭插入,一炷禪香時拔出,再以捫青布燒灰存性,碾末一錢,加冰片一分搽上,過夜其腫即消。
龜頭腫痛 蛤蟆二只,炭火炙去皮肉,將骨炙酥為極細(xì)末,每一分加冰片一分碾勻,細(xì)細(xì)摻上。
又方 鬼饅頭嫩枝即木蓮蓬,三四兩煎湯熏洗,止痛消腫。
又方蝸牛(焙干) 枯礬(各等分)碾細(xì)。濕則干摻,干則香油調(diào)搽。
陰頭癰門主論
王肯堂曰∶陰頭癰生于陰頭。(《準(zhǔn)繩》)
陰頭癰門主方
驗(yàn)方 鱉甲為末,雞蛋清調(diào)敷。
魚口便毒橫門主論
魚口陳實(shí)功曰∶左為魚口,右為便毒,兩腿合縫之上,名曰橫 。(《正宗》)《鬼遺方》云∶腿 兩處起為便毒。
王肯堂曰∶便毒生于小腹下,兩腿合縫之間,其毒初發(fā)寒熱交作,腿間腫起疼痛是也。夫腎為作強(qiáng)之官,所藏者精與智也,男女大欲不能直遂其志,故敗精搏血,留聚經(jīng)隧,乃結(jié)為便毒矣。蓋腿與小腹合縫之間,精氣所出之道路也,或觸景而動心,或夢寐而不泄,既不得偶合陰陽,又不能忘情息念,故精與血交滯而成腫結(jié)也。
初起切不可用寒涼之藥,恐氣血愈滯,不得宣通,反成大患,惟當(dāng)開郁散氣,清利熱毒,使精血宣暢,則自然愈矣。(《準(zhǔn)繩》)孫曰∶商賈中野合不潔淫妓,便構(gòu)此證。或疳瘡,或楊梅者,皆由欲火淫熾,一旦交合不潔,為淫火沖動,膚腠開通,是以受毒。初發(fā)之時慎不宜以敗毒之藥瀉之,何也?毒邪非虛不入,若復(fù)虛胃氣與毒邪下陷,治之非彌年累月不愈也。捷法只宜發(fā)汗,其次利小便,膚腠所感之邪,汗易散也。陰莖腿縫皆肝經(jīng)絡(luò),肝腎主下焦,又肝主小便,使毒邪從小便中出,所治皆順也,故治之不旬日,便可奏功。若曾發(fā)汗利小便,體濃邪固而不得宣通者,乃以破毒活血調(diào)氣之劑攻之,俟毒瓦斯宣通,隨以補(bǔ)劑托之,亦不失先后著也。
陳實(shí)功曰∶左為魚口,右為便毒,總由精血交錯,生于兩胯合縫之間結(jié)腫是也。
(魚口生于左腿兩胯合縫之間,便毒生于右腿兩胯合縫之間。)生于小腹之下,進(jìn)之陰毛之傍結(jié)腫,名曰橫 ,又名外疝是也。此三證得之于奔走勞役,濕熱下注者少,得之于入房忍精,強(qiáng)固不泄,或欲念已萌,停而不遂,以致精血交錯,凝滯結(jié)而為腫,淫毒內(nèi)攻者多。
然其毒從便而入,亦當(dāng)從便而出,治當(dāng)散滯行瘀,通利大小二便。初起宜通水丹逐之,不應(yīng),用九龍丹、山甲內(nèi)消散。七日已后,根本堅固,恐其作膿,宜用火針法刺之亦妙。已出膿者,十全大補(bǔ)湯服之,庶易收斂,遲則恐生別證難愈。謹(jǐn)戒房事。
(《正宗》)又曰∶因奔走勞役而得者,即用四妙湯補(bǔ)而消之,甚驗(yàn)。
馮魯瞻曰∶便毒生于小腹下,兩腿合縫之間,小兒是肝火肝疳,總屬肝經(jīng)熱毒,治宜瀉肝,再視血分毒瓦斯為之斟酌,若大人犯此者,多因欲火不能直遂其志,故敗精搏血,留聚經(jīng)隧,乃結(jié)為毒,治宜散郁散氣,清利熱毒,使精血宣暢,則自然愈矣。間有因交合不潔,為淫火沖動,是以受毒所致者,治宜先為發(fā)汗,次利小便可也。(《錦囊》。
又曰∶婦人橫 ,或肝經(jīng)濕熱下注,或郁怒傷損肝脾,其候兩腿小腹腫痛,或玉門腫作痛,憎寒壯熱,小便澀滯,腹內(nèi)急痛,或小腹痞悶,上攻兩脅者,肝火血虛也。加味消遙散。若概投散血攻毒之劑,則誤矣。
周文采曰∶便毒初發(fā)寒熱交作,兩腿合縫之間,腫起疼痛是也。夫腎為作強(qiáng)之官,所藏者精與志也,男女大欲,不能直遂其志,故敗精搏血,留聚中途而結(jié)為便毒矣。夫人腳腿與小腹合縫之間,乃精血所出之道路,或觸景而動心,或夢寐而不泄,既不得偶合陰陽,又不能忘情息念,故精與血交滯而成腫結(jié)也。初起慎不可用寒涼之藥,恐氣血愈結(jié),不得宣散,反成大患,惟當(dāng)發(fā)散寒氣,清利熱毒,使精血宣暢,則自然愈矣。(《集驗(yàn)》)申斗垣曰∶勇疽即俗名魚口,生沖門穴。(《啟玄》)薛立齋曰∶魚口者,言其形如魚口,張而不合也。潰后慎勿行動伸縮,恐難斂口。
此證有公有母之分,公者小而形長易治,母者大而形圓,公則只一個,母則三四個,若母魚口只用艾炷炙初起者,則余者自消。
《心法》曰∶橫 疽,在左腿夾縫折紋中,形長如蛤,陰疽在右腿夾縫折紋中,形長如蛤,屬三陰經(jīng),由七情郁滯凝結(jié)而成。漫腫堅硬時痛,甚則痛牽睪丸,上及少腹,形長如蛤,一兩月方能潰破,其膿深可知,破后膿稠可愈,敗漿最難斂口,久必成漏。
又曰∶若膿水淋漓,日久有生蟲,形類蛔蟲,亦系膿深郁久之所化也,屬逆。
《心法》曰∶便毒又名血疝,又名便癰。無論男女皆可以生,發(fā)于少腹之下,腿根之上,折紋縫中,屬肝腎二經(jīng),由強(qiáng)力房勞,忍精不泄,或欲念不遂,以致精搏血留,聚于中途壅遏而成。或因暴怒傷肝,氣滯血凝而發(fā),魚口因生于折紋縫中,其瘡口潰大,身立則口必合,身曲則口必張,形如魚口開合之狀,故名之也。
魚口便毒橫門主方
九龍丹 魚口便毒,騎馬癰橫 ,初起未成膿者。
穿山甲(炒) 沒藥 青木香 血竭 滴乳香 兒茶(各一錢)共為末。用當(dāng)歸尾三兩,紅花三兩,酒煎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二錢,熱酒送下,數(shù)服自消。
魚口 不見水豬腰子一個剖開,入雄黃三錢,貼于患上。
山甲內(nèi)消散 魚口便毒,騎馬癰橫 ,初起未成膿者。
歸尾 甘草節(jié) 大黃(各三錢) 白僵蠶(一錢) 穿山甲(炒,三片) 黑丑(打碎,一錢) 土木鱉(去殼,三個)酒水同煎,渣再煎服。大便行三四次,吃淡粥補(bǔ)住,避風(fēng)為妙。
魚口便毒初起 生明礬三錢或五錢,碾粗末,用生酒吞下,欲吐忍之,出汗即愈一半,次日全消。
胡桃散 大胡桃一個,剖開去肉,將全蝎二枚裝入燒存性,研末,熱酒調(diào)服。
綠鳳散 魚口便毒,瘰 痰核初起。
雞蛋一個入瓦罐煮三四滾,取起用銀簪扦三四十孔,再入罐內(nèi),加芫花末一錢同煮一二十滾,去藥食蛋。
通水丹 治下部諸瘡,魚口便毒,橫 腹癰,初起人壯氣實(shí),小便淋瀝者。
芫花不拘多少,揀凈曬極干,研為極細(xì)末,瓷瓶收貯,每用五分,將大棗二三枚去核,夾在藥內(nèi),空心嚼下,冷茶過口。
便毒。
白僵蠶(炒) 當(dāng)歸 生大黃(各三錢) 甘草 穿山甲(各一錢五分)研細(xì)。空心酒調(diào)服三四錢。
魚口。
穿山甲(炙) 白僵蠶 左顧牡蠣( 七次,各五分) 大黃(一錢五分)研細(xì)。酒調(diào)服。
魚口便毒。
芙蓉葉 大黃 金銀花 桔梗 天花粉 陳皮 皂角刺 穿山甲(各等分)研細(xì)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
又方 魚膠切碎,蛤粉拌炒,研細(xì),每服五錢,空心酒調(diào)下,蓋被出汗,連服十次,外用胡椒一兩,研碎燒酒調(diào)敷患處,即消。
又方 大蛤蟆一個剝?nèi)テぃ胧[五錢,連腸搗爛敷患處,再以皮覆其上,半日消散,且無留毒之患。如毒盛未消,再如法敷一次。
又方 肥皂一枚去核,鹽一合,醋半斤,煮如泥,搗敷患處。
婦人魚口。
川貝母(三錢) 甘草(一錢)無灰酒煎服。孕婦忌服。
消魚口便毒橫 奇方(范令聞。)九頭獅子草(一錢) 貝母(三錢)白水煎服,瀉一二次自消,重者不過三劑必消。
橫 。(長興莫氏。)青殼雞蛋(一個) 刺蒺藜(一合)好酒同煮,蛋熟剝?nèi)ぴ偌澹B蛋服,立消。
立消便毒。(陳古公。)廣膠 穿山甲(炒) 連翹(各二兩) 當(dāng)歸(一兩) 荊芥 防風(fēng) 紅花(各二錢) 斑蝥(七個,去頭足炒) 金銀花(八錢) 車前 大黃(各五錢,若弱人只可用三錢)蔥三根,好酒二三斤,煎好空心服之,盡量飲醉,出汗或下即消。
便毒。
油核桃(凈肉七個) 瓜兒血竭(一兩)二味捶勻,丸如蛋大,以鹽泥固濟(jì),火 煙盡,安泥地中,上以碗蓋熄,去泥研為細(xì)末,無灰酒調(diào)下,盡量飲醉,即消。
便毒。
槐花(一兩) 防風(fēng) 穿山甲(炙) 連翹 僵蠶 荊芥(各三錢) 金銀花(五錢) 甘草節(jié)(八分)酒水同煎。不效加乳香、沒藥俱去油,各一錢,立消。
魚口 獨(dú)子肥皂,泥封 赤,去泥,將肥皂研細(xì),每服二錢,酒調(diào)服取汗,立消。
魚口便毒橫 將成膿者 小粉漿同小活鯽魚搗爛敷上,即消。
便毒魚口已潰不能長肉收口 狗肉二三斤煨爛,取湯洗瘡口凈,將狗肉漸漸推入瘡口內(nèi)令滿,外用絹袱扎定,不可行走,安息數(shù)日,瘡肉漸生,狗肉漸出,狗肉出盡,瘡口長平。
魚口初起三五日 五倍子炒黃研末,百草霜和勻,醋調(diào)敷,一日夜全消。
魚口便毒一日至七日未潰紅腫寒熱。
黑丑(研) 白丑(研) 僵蠶(炒去絲) 當(dāng)歸尾 甘草節(jié) 金銀花(各二錢) 土木鱉(五個,去殼切片) 大黃(五錢) 穿山甲(二片,炙) 豬牙皂(二條) 樸硝(一錢)上作一劑,酒水各一碗煎,空心服,行三四次,溫粥補(bǔ)之,輕者一服,重者兩服消。孕婦忌服,虛人減半。
便毒初起(李岳)。皂角子二十一粒洗凈,空心好酒吞下,盡量飲醉,一覺即消。
便毒。
生大黃(六錢) 全蝎(去頭、足,炒,去毒) 穿山甲(各三錢) 白芷(四錢)水煎服。外用千年鍛石一兩,明礬三錢,鹽少許,米湯調(diào)敷,即消。
魚口便毒橫 初起立消 用雞蛋煮熟,劈開去黃,將蛋連殼合在腫上,以艾圓如豆大,灸三五壯,如未能全消,隔日再灸之。
魚口 白魚膠五錢銼,銅鍋炒黑色略帶黃些,研細(xì)末,用老酒調(diào)成團(tuán),空心時以匙挑放舌上,須多用酒吞下,其藥直達(dá)患處,如瘡大可再制五錢,服之即消。如已潰亦效。
陰腫如斗門主方
男子陰腫如斗,其色紅赤不能治者馬鞭草搗爛敷之,或煎洗亦效。
陰腫大如斗核痛。
白礬(二兩) 雄黃(一兩) 甘草(五錢)水煎,先熏后洗,神效。
囊腫秘方(《錦囊》)川椒 麥芽(炒焦) 地膚子(各一兩) 蔥白頭(連須者二十一根,去土凈不必洗)煎湯淋洗囊上良久,次日再洗,以消為度。
小兒風(fēng)熱,外腎 赤腫痛,日夜啼哭,不數(shù)日退皮如雞卵殼狀。(《回春》)老杉木燒灰入膩粉,清油調(diào)敷之,神效。
陰 腫大不消 硼砂水研涂之,大有效。
小兒坐地多時,或風(fēng)邪,或蟲蟻吹呵,陰囊腫硬 蟬蛻五錢,水一大碗煎洗,不過三次腫消痛止,更服五苓散加燈心,煎服。
又方 蔥園中蚯蚓屎研細(xì),以甘草湯調(diào)敷。
小兒外腎赤腫。
老杉木(煨存性) 宮粉(各等分)研細(xì),清油調(diào)搽。并治大人繡球風(fēng)。
腎囊睪丸腫大 棉花子仁一兩煎湯常洗自消。
氣卵胞 老絲瓜皮,老生姜皮,共入鍋中炒,沖生白酒熱服,得汗即消。
下疳門主論
下疳王肯堂曰∶下疳瘡生竅口。《準(zhǔn)繩》。
又曰∶小腹到陰之下,玉莖之根癢極,沸湯沃之稍止而復(fù)作,有三四竅黃水淋漓,若幼時曾患惡瘡,后來亦有此證,作結(jié)毒治之。
陳實(shí)功曰∶下疳者,乃淫欲邪火郁滯而成。其來有三∶一由男子欲念萌動,陽物興舉,淫火猖狂而未經(jīng)發(fā)泄,以致敗精濁血,流滯中途,結(jié)而為腫。初起必先小便淋瀝溺痛,次流黃濁敗精,陽物漸漸破損,甚則腫痛腐爛,治當(dāng)疏利肝腎邪火為主,用清肝導(dǎo)滯湯主之。一由婦人陰器瘀精濁氣未凈,接與交媾,以致淫水毒精傳襲而成。初起必先皮腫光亮,甚如水晶,皮破流水,腫痛日生,麻癢時發(fā),治當(dāng)解毒消風(fēng)為主,如龍膽瀉肝湯合平胃散主之。一由房術(shù)熱藥涂抹玉莖,洗搽陰器,興助陽火,煽動陰精,僥幸不衰,久戰(zhàn)不泄,多致精阻火郁未發(fā)而成,皆由蘊(yùn)毒所致。初起陽物癢痛,堅硬紫脹,疙瘩漸生,腐爛漸作,膿水淋漓,不時興舉,治當(dāng)瀉火解毒為主,如黃連解毒湯、蘆薈丸主之。(《正宗》)蔣示吉曰∶又有先發(fā)時瘡,誤用熏條擦藥收斂,結(jié)毒于此者最重,必成蠟燭卸矣。(《說約》)又曰∶如肝經(jīng)濕熱下注者,不過澀淋黃濁,莖中作痛。不紅不腫者輕。
又曰∶濕熱下注者輕,淫火毒發(fā)者重。
又曰∶下疳,又名曰斗精瘡,其潰爛日甚者,名蠟燭卸。
又曰∶若小便淋瀝,漸爛漸開,色紫無膿,疼如針刺者難治。
馮魯瞻曰∶下疳者,玉莖生瘡,甚至蝕透而久不愈,宜內(nèi)服燥濕解毒,外用熏摻可也。多系肝經(jīng)濕熱,故尤宜清肝除濕。(《錦囊》)李東垣曰∶妒精瘡,因壯年人精氣盈滿,久曠房室,陰上生瘡,赤腫作害,妨悶癢痛者是也。(《精義》)申斗垣曰∶龜頭及莖上有瘡,腫 于內(nèi)而外則皮裹不見,其瘡如袖口之包手,故名曰袖口疳。最為難治,何也?蓋藥不能搽至疳上,治法用眼藥加冰片膏子入雞蛋殼內(nèi),套龜頭上浸之,內(nèi)服清肝腎濕熱藥。(《啟玄》)又曰∶玉莖有瘡,癢而痛赤,窠窠中有水,此乃交媾不潔,肝經(jīng)濕熱所致。肝性主臊,故瘡亦臊,名曰臊疳,宜用兒茶敷之。又曰∶妒精瘡用地骨皮泔水洗過,取室女首經(jīng)布燒灰搽之,立效。
竇漢卿曰∶玉莖內(nèi)生瘡名內(nèi)蛀稈;玉莖外生瘡名外蛀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