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弼曰∶人之兩脅,乃足厥陰肝經氣分出入之道路,一有阻滯,不得疏通,郁而為痛,故血亦因之而凝聚矣。是以脅之上下發毒,皆屬肝經。(《青囊》)王肯堂曰∶蜂窩兩脅雙發疽,或發于左脅,或發于右脅,或兩脅雙發,乃足厥陰肝經期門及章門穴,是經多血少氣,如上至淵液、輒筋二穴,屬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因氣虛而得,不可用熱劑,恐傷骨膜。(《準繩》)馮魯瞻曰∶脅癰者,乃足厥陰、少陽之經,相火之司也。茍或肝膽之氣不平,則風火內搏,榮逆血熱而郁聚為膿矣。(《錦囊》)。
《心法》曰∶脅疽生于軟肋,肋有硬骨者為肋,肋下軟肉處為季脅,乃肝膽怒火凝結而成。多生體虛之人,初如梅李,漸長如碗如盆。
脅疽門主方
脅癰。
地榆 金銀花(各五錢) 川貝母 當歸(各二錢) 穿山甲(炮) 赤芍(各三錢) 皂角刺連翹 白芷(各一錢五分) 甘草節(一錢) 夏枯草(一兩)先煎后入藥 鼠粘子(一錢五分) 紫花地丁(一兩)煎濾汁再入 鮮菊花根一兩搗汁和服。
內發丹毒門主論
內發丹毒王肯堂曰∶內發丹毒,脅下至腰胯間腫痛,赤色如霞。治之稍緩,毒攻于內,嘔噦昏迷,胸腹 脹者死。二便不通,遍身青紫者死,急砭出惡血,服防風通圣散去白術、甘草,紫金丹、勝金丹汗之。服汗劑得汗則生;無汗則死。嘔吐不食譫語者死。(《準繩》)《心法》曰∶內發丹毒,由肝脾二經熱極生風所致。生于肋骨,延及腰胯,色赤如霞,游走如云,痛如火燎,急向紅腫周遭砭出紫黑血,以瘦牛肉或羊肉片貼之,其毒即可減去一半。若嘔噦昏憒,胸腹 脹,遍身青紫者,則為毒瓦斯內攻,屬逆。
俠熒疽門主論
俠熒疽《鬼遺方》云∶俠熒疽,腫起發肋及兩肩肘頭,二十日不穴死。九日可刺,發赤白相間,膿多可治,赤白全無者不治。又云∶兩肋起疽名為發肋。初腫盛至數日不穴,攻即腫大如杯碗,高如鏊背,痛徹內腸絞刺,左邊患應右邊痛,右邊患應左邊痛,唯有此處多是內毒,卻入攻而死者多。人有斯患,急以針刺出膿血,則免內攻傷內矣。
《心法》曰∶肋疽,即俠熒疽,生于肋條骨間,由肝火郁怒結聚而成。初如梅李,漸大如碗,色紫 痛,連及肩肘,患在左痛牽右肋,患在右痛牽左肋,二十一日得稠膿為順,屆期潰出清水者逆。
骨羨瘡門主論
骨羨瘡申斗垣曰∶骨羨瘡,乃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生于神堂二穴,乃隔關、膈俞穴。初發作癢不可忍,如燎漿水 ,抓破內見骨,過十日遍身作癢,不可治也。(《啟玄》)。
黃瓜癰門主論
申斗垣曰∶黃瓜癰,生脅前,長尺余,高起二寸。上頭小者謂之逆毒難治,下頭小者謂之順毒可治(《啟玄》)黃瓜癰
腰帶癰門主論
腰帶癰汪省之曰∶腰帶癰生于脅下近腹束帶之處。乃風熱留滯膀胱,不能滲利,壅于肌表而成也。(《理例》)竇漢卿曰∶火腰帶毒,乃心肝二經熱毒,流滯于膀胱不行,壅于皮膚,此風毒也。宜清肝為主,忌外敷藥。(《全書》)薛立齋曰∶火腰帶生系帶之處,初起如桃,漸漸紅腫,宜用斷毒截腰法敷之。否則漸生五六小毒,沿腰如索纏繞,先赤腫,后潰爛,寒熱交作,疼痛難忍,其色紫惡。
腰帶癰門主方
斷毒截腰法白芨 雄黃(各一兩)研細末。雞蛋清調敷四圍六七重,干則易之。敷五六日不再流則妙。
幽癰門主論
《心法》曰∶幽癰生臍上七寸,初起如粟,漸增漫腫疼痛,形如鵝卵,甚則堅硬,痛牽胸肋,由過食膏粱濃味,憂思氣結,腸胃不通,火郁成毒,自內而外發也。
中脘疽門主論
《心法》曰∶中脘癰,一名胃疽,發于心胸之下,臍上四寸,屬任脈經。(中脘穴。)隱痛日久,向外生疽,堅硬漫腫,皮色無紅無熱,由過食炙 ,以致胃腑火毒而成。人迎脈盛是毒瓦斯攻里,作嘔不食,咳吐膿痰者逆。
赫癰門主論
《心法》曰∶赫癰,由七情郁火凝結而成,生膿上三寸,屬任脈經。(建里穴。)初如粟米,瘡癰相兼,其腫迅速,寒熱往來,甚則嘔噦牽引臍痛,初腫微紅,頂尖根束,漸透赤色,時痛時止,十四朝得膿為吉。
小兒臍汁不干門主論
馮魯瞻曰∶夫臍為根本,風濕防護須嚴,一有所失,則臍腫不干,久而作搐,入于經絡,即成風癇。并撮口臍風,皆為惡候。(《錦囊》)又曰∶若臍中不干,常出青黃水者,此必初生有傷六腑耳,宜藥摻之。但此時僅如血塊,不可用冰麝之膏貼之。并忌大寒大熱之劑,蓋肌肉未堅,臟腑柔脆,難以抵當耳。
小兒臍汁不干門主方
驗方(《雷公》)。車前子炒焦為末,敷之即干。
又方《錦囊》)。大紅羊絨燒灰為末,單敷。
又方《啟玄》)。草紙灰加枯礬研細摻之,用紙包裹,勿令尿濕。
又方(《千金》)。亂發燒灰敷之。
又方 黃柏末敷之。
又方(《千金》)枯礬(五錢) 龍骨 黃丹(各一錢) 麝香(少許) 研細敷之。
臍內潰爛出水不止垂危者(張 如屢驗方)。赤石脂研末,敷上立愈。
又方白礬( ) 白龍骨( 各等分) 研細摻上。
又方 棉花子 灰敷之。
又方 明礬、枯礬各等分研敷。
秘方 海螵蛸研細末干摻。
小兒臍風門主論
駱潛庵曰∶兒生七日之內,肚脹腹硬,臍圍浮腫,口撮眉攢,牙關不開,名曰臍風撮口證。蓋因臍帶剪短,或包縛不緊,以致水濕浸臍,客風乘虛而入,傳之于心,蘊蓄其邪,復傳脾絡,舌強唇青,手足微搐,喉中痰響,是其候也。服延壽丹少許即愈。如神脫氣冷者,不治。
又曰∶口撮吐沫,腹硬頭偏,搐掣手捻拳,臍翻哭無聲,其源因剪臍受風,小肚有一筋,直上臍來,此筋到臍無救法,臍翻者不治。若筋未到臍,急須用燈火攔頭百會穴三下,臍門上 七下,大指 四下,涌泉 七下。如能攔住直筋不到臍,則可救。如臍未翻,在神門 一下。(《推拿秘書》)
臍突門主論
馮魯瞻曰∶凡小兒落胎之時,視其臍軟者,無臍風也。如臍硬直者,定有臍風。
須看上 ,如有白泡點子,須用銀針輕輕拭破,若有血出者可愈。然最危候十難一二,能過一臘方愈。尤宜察色觀容,不可魯莽。假如額赤知為心熱;鼻紅知為肺熱;左腮青知為肝有余;右腮白知為脾不足;頰白知為腎虛。(《錦囊》)又曰∶熱在胸膛,伸引弩氣,亦令臍腫。
雷公曰∶小兒肚臍突出半寸,此氣旺不收也。若不急安之,往往變為角弓反張。
臍突門主方
二豆散(《錦囊》)治臍突腫。
天南星(去皮、臍) 白蘞 赤小豆 淡豆豉(各一錢)研末。用芭蕉自然汁調敷臍四旁,得小便自下即愈。
又方(《雷公》)白茯苓 車前子(各一錢) 陳皮 通草(各三分) 甘草(二錢)水煎灌之,一劑即安。
臍腫 先用荊芥煎湯洗之,隨以蔥葉火上炙過,放地上出火氣以指甲刮薄搭放腫處,次日即消。
又方(《普救》)。枯礬、黃柏,研,摻臍上。
爛臍門主論
臍乃腎經部位,濕熱積遏腎經,故臍中作爛也。亦由酒醉入房所致。
爛臍門主方
龍骨散(《錦囊》)龍骨( ) 黃連(各一錢) 白礬( ) 輕粉(各五分)研末干摻臍中。
臍中生瘡 東壁土敷。
臍中出血門主論
臍中出血,乃腎火外越也。以六味地黃加骨碎補一錢飲之即愈。六味湯滋其水則火自息焰矣!骨碎補功能止竅補骨中之漏,故加入相宜耳。
臍上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臍上疽,臍上寸許,此名沖疽,又名中發疽,一名壅腎疽。由心火熾盛,流入腎經所致。腫高膿稠色赤可治;若平塌黑色,膨脹惡心,膿水清稀,內腎疼痛,渴甚瀉利無度,譫語直視者死。潰久不斂者死。凡此危證,只是虛耳,如能大補不死也。(《準繩》)《心法》曰∶沖疽生于任脈臍上二寸,(下腕穴。)色赤黃腫,應在二十一日潰后,膿稠受補者順;若平塌紫黑,膿水清稀,七惡證見者逆。
臍上疽
臍癰門主論
王肯堂曰∶臍癰當臍生,由心經積熱流于大小腸二經所致。臍為任脈神闕穴禁針之所,早消散之,免使見膿為上。(《準繩》)竇漢卿曰∶臍癰生于臍中,因食冷物油膩之物,積聚于氣海之間,聚結成癰。若不速治即內潰,臍內出膿,四圍堅硬,或出紫血水者,即難治也,無此則生。宜多服臘礬丸。
胡公弼曰∶臍癰乃心經受證流于小腸經,毒發于臍,甚至臍中出糞。(《青囊》)《心法》曰∶臍癰禁針,腫大如瓜,高突若鈴,無紅無熱,宜隔蒜灸之。潰后得稠膿者吉;時出污水臭穢者逆。
臍癰
臍漏門主論
申斗垣曰∶一老人年將六十,妻少而不自悟,得漏臍瘡年半,臭不可近,百治不效,自分必死,其老母哭拜求余,且曰君能存吾子以繼香煙,則母子沒齒不忘大德,余以補劑治之,外以艾灸臍上,次日則不臭矣。余更以膏藥貼之,后用生肌散填滿臍口,又以補中益氣湯半月而安。又有一老翁年七十有五,因氣惱忽患臍漏三月余,自分必死,余照前治之,不半月而愈,后至八十三歲而卒。噫,神哉方乎!(《啟玄》)
肚皮青黑門主方
肚皮忽然青黑,不急治須臾即死。胡粉酒調敷之。
肚癰門主論
汪省之曰∶肚癰乃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二經受證,熱結之毒發出于表,壅聚成癰也。(《理例》)竇漢卿曰∶肚癰乃脾經之毒,因食煎 油膩,酒醉太過入房,以致毒不流通,聚成此癰。或生于內,或生于外,若不速治,潰透脾膜則死。(《全書》)肚癰《心法》曰∶腹皮癰生于腹,皮里膜外,無論左右,隱痛日久,后發癰腫于皮外,右關脈見沉數而腹痛甚者是其候也。由膏粱火郁而成,不可過服克伐之藥。若希圖消散,過傷胃氣,則腫不能潰,潰不能斂,立見危亡矣。
肚癰門主方
肚癰神效方 石楠樹嫩紅葉搗汁一茶盅,沖酒緩緩服之,渣敷癰上縛之,五服全愈。
小腹癰門主論
小腹癰王肯堂曰∶小腹癰,臍下一寸五分為散火祛風之藥,乃補氣溫火之味耳。蓋陰成陰毒,乃寒虛之故,寒因虛而不行,毒因寒而凝結,用熱藥以祛寒,自能解寒散毒也。辟寒救腹丹∶白術三兩,茯苓三錢,肉桂三錢,金銀花三兩,附子二錢,當歸二兩,蛇床子五錢。水煎一服內消矣。已潰者三劑膿盡肉生,四劑全愈。此以白術氣海,二寸為丹田,三寸為關元,皆屬任脈。由七情不和所致,若潰而低陷,膿水清稀,或潰爛久不斂者死。(《準繩》)《鬼遺方》曰∶小腹疽,又名沖疽發,小腹疼痛而振寒熱,四日 ,五日變色,可刺。不刺及導引出膿毒不治,五十余日死。
陳遠公曰∶有生癰小腹間者,必無陽證,以地屬陰部位也。陰生陰毒,似乎至重,然純陰無陽,一用陽藥,立可成功,無奈世人一見肚腹生癰,多用陰藥消毒,反成不救,為可憫也。然余所謂陽藥者,非為君者,以其專利腰臍之氣也,腰臍利則下部盡利矣。后以蛇床、銀花祛毒瓦斯易消,又恐寒極不能直入,故加附桂斬關而入,惟是一派干燥之味,邪雖去除,未免耗血,故用當歸陽中之陰,少制其橫,則陰寒漸散,又無陽旺之患,所以奏功也。(《冰鑒》)(陳實功曰∶小腹癰生小腹,漫腫堅硬,肉色不變,有熱漸紅者,屬陽易治。無熱不紅者,屬陰難治。此乃七情火郁,以致脾虛氣滯而成也。(《正宗》)又曰∶初起七日以內者,艾灸七壯膏蓋,首尾內服壯脾胃,養氣血,行經補托之劑,可保無虞。如誤用克伐攻利涼藥,敗證必出,急用十全大補湯加參、 、姜、附救之;如補托不應者,終久縱愈成漏。
馮魯瞻曰∶腹癰者,患于臍下,或旁二寸許,是屬脾經;若近脅者是屬膽經。是證多因脾家陰虛,氣凝血滯傷脾所致。(《錦囊》)胡公弼曰∶小腹癰又名丹毒癰。乃飲食不調,寒熱伏結于腸胃成毒,多生于小腹之側。(《青囊》)《百效全書》云∶腹癰生于皮里膜外,乃七情火郁,以致脾虛氣滯而成,小兒乃驚積虧損而致。但此證不問初起已潰未潰,宜壯胃氣而佐以行經活血之劑,若誤用克伐及下利寒涼,則腫不能潰,潰不能斂矣。倘服下利降火破氣消瘀等藥,急用大劑參、、姜、附或十全大補湯救之。如瘡勢漫腫堅硬,肉色不變,未有膿也,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白芷、枳殼。如 腫痛甚,隔蒜灸五七壯以殺其毒,內用托里之劑。如腫起而軟,色不赤者,膿已成也。膿成外不潰者,臥針刺之,以泄其毒。不可直針,以傷其膜,內服托藥,搽玉紅膏生肌收功。
《心法》曰∶小腹癰由七情火郁而生,每發于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丹田穴、(在臍下二寸。)關元穴,(在臍下三寸。)皆屬任脈經。此三穴或一穴發腫,即為小腹癰。高腫紅活,疼痛牽背,易潰膿稠者易治;若漫腫堅硬,綿潰腐爛,膿稀如水者,為疽難治。
緩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緩疽生小腹之左,數月堅硬如石,寒熱間作,飲食減少,漸至 羸,屬足太陰經積熱所致。(《準繩》)《心法》曰∶緩疽乃脾經氣滯寒積而成,生于小腹之旁,緊硬不紅不熱,痛引腰腿,數月不潰,若兼食少羸瘦者,終屬敗證。
緩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