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六合拳拳譜是練好心意六合拳的總綱,是武術前輩經過幾代人的實戰交流得出的經驗總結,其中凝聚著他們的智慧和結晶。在舊時代,武技是一些習武之人的飯碗,他們往往將拳譜視如珍寶,不肯輕易傳示外人,即使本門中也并不公開,練了一輩子拳而從未見過拳譜的拳家比比皆是,因而拳譜多以手抄本形式出現。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冷兵器時代的來臨,加上西洋拳法的不斷滲入,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許多人對中國的傳統武術漸漸陌生起來,習武之風眼見日益衰落,在這種情況下,卻有許多拳家仍抱殘守缺,要么拿著祖宗留下的東西舍不得撒手,遮遮掩掩,生怕別人搶去;要么故弄玄虛,有意增加拳術的神秘感,讓想習者也望而卻步,致使傳統武術正逐步失去它原有的魅力。鑒于此況,我師山西晉中王太晨先生深明大義,為了能更好地將心意六合拳這一優秀拳種發揚光大,愿將自己珍藏多年的手抄本《心意六合拳譜》奉獻給真正熱愛心意六合拳的同道。由于打印此譜需要時間,因此本論壇將分系列逐步推出。又由于此文摘自手抄本,文中可能有些是白字或錯字,甚至有些還缺字,望有此譜者能對照補齊,也希望同道能結合自己的練功體會,積極交流自已的看法。
心意六合拳序
戴龍邦
天下之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學有二:曰文、曰武。然武之所重者,技藝也。況國家講禮有法,狝、蒐、苗、狩各有其時。而其間精微奧妙,更有不容率意妄陳者。余嘗擬著為論,公諸同好,特恐言論不精,貽誤后世,此心耿耿,曷其有極。
茲見岳武穆王拳經,意既精純,語亦明暢,急錄之,以志余愛慕之情。王諱飛,字鵬舉,河南湯陰人也。父早亡,事母至孝,少負氣節,優于將略,剛毅多謀,智勇絕倫,當時名將無出其右者。及長應試于東京,留守宗澤與談兵法,曰:“如將軍者,方可與言孫吳。”此后屢立戰功,遂成大將。善以少擊眾,嘗自師八百人,破王善等五十萬于南熏門;又八十人破曹城十余萬眾于極嶺;其戰兀術于順昌,則背蒐軍八百余。故有勝無敗,猝遇勁敵不為所動,,故敵為之言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張浚嘗問用兵之術于王,曰:“仁、信、智、勇、嚴,缺一不可。”王平生好禮賢士,博覽經史,雅歌投壺,恂恂然如書生。每戰勝,必辭功,曰:“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而忠憤激烈,議論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禍,余深為宋惜之。
當童子時,王受業于名師,精通槍法,以槍為拳,立一法以教將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測,蓋從古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各代鮮有其技也。獨我姬公,名際可,字隆風,生于明末國初,為蒲東諸馮人氏,訪名師于終南山,得武穆王拳譜,后授余師曹繼武先生于秋浦,時人不知其勇。先生習武十有二年,技勇方成。康熙癸酉科聯捷三元,欽命為陜西靖遠總鎮大都督,致仕歸籍。余游至池,先生以此拳授余,學之十易寒暑,先生曰:“子勇成矣。”余回晉至洛陽,遇馬公學禮,談藝甚洽,屬余為序,余不文,焉能當此,但見世有能悍之士,未嘗無兼人之力,及視其藝,再扣其學,手不應心,論不合道,何也?不得個中真傳故也。
所謂真傳者,名雖曰武,其實貴和。和者,智與勇順成自然之謂也。豈世傳捉拿、鉤打、封閉、閃戰,逞其跳躍,悅人耳目者可比。有其論,古今英勇之氣,剛正之慨,威武矯矯不群者,盡為所失,而與作戲之輩,夫相同也。而論此藝,其大要不外陰陽、五行、動靜、起落、進退、虛實,而其妙又須六合。六合者,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眼與心合、心與氣合、氣與力合。茍能日就月將,則智無不圓,勇無不勝。得乎之知禮,會乎之知情,自然知之乎精。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強、能進、能退、能柔、能剛。不動如山岳,難知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足如太倉,浩渺如滄海,炫耀如三光。以此觀近世之演武者,同乎不同乎?異乎不異乎?學者不可詳辯之。是為序。
時在乾隆十五年歲次庚午荷月書于河南洛陽馬公學禮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