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復陳詩議

如后世之言詩,止以為吟詠性情之用,圣人何以與。《易》、《書》、《禮》、《樂》、《春秋》并列為經?謂可被管弦薦寢廟,而變風、變雅又何為者?嘗體味群經而始知,詩者,民風升降之龜鑒,政治張弛之本原也。《左傳》:師曠引夏詩曰“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禮》曰“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鄭康成曰“陳諸國之詩,將以知其缺失”。圣人蓋懼上下之情之不通,而以詩通之。旁考傳記,黃帝立明臺之議,堯有衢室之問,舜有告善之旌,禹立諫鼓而備訊矣。春秋時,晉文聽輿人之誦,子產不毀鄉校。《漢書?食貨志》:“孟春之月,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戶牖而知天下”。《風俗通》曰:“周秦帝以歲八月遣輶軒之使采異方言,還奏之藏于私室。”《管子?大匡篇》:“凡庶人欲通,鄉吏不通,七日,囚。”《公羊》宣十五年傳注:“從十月盡正月止,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于邑,邑移于國,國以聞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無非求所以通上下之情,而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微而顯、婉而諷,莫善于詩。后世以為迂闊而廢之,宜乎上下之情之積不能通也。

上與下不宜狎,狎則主權不尊,太阿倒持而亂生。上與下又不宜隔,隔則民隱不聞,蒙氣乘辟而亂又生。三代以下,召亂之源不外兩端:下所甚苦之政而上例行之,甚者雷厲風行以督之;下所甚惡之人而上例用之,甚者推心置腹以任之。于是乎鸞鴟可以不分,鹿馬可以妄指,沸羹可以為清宴,嗷鳴可以為嵩呼,五尺童子皆以為不然,而上猶以為然。不特此也,今世部院大臣,習與京朝官處,絕不知外省情事;大吏習與僚屬處,絕不知民間情事。甚至州縣習與幕吏丁役處,亦絕不知民間情事。蒙生平愚直,間為大吏及州縣,縱言民間疾苦,多愕然謂聞所未聞者。此上下不通之弊也。另議重儒官、復鄉職、公選舉,亦為通上下之情起見。今議復陳詩之法,宜令郡縣舉貢生監,平日有學有行者,作為竹枝詞、新樂府之類,鈔送山長,擇其尤,櫝藏其原本,錄副隱名,送學政進呈。國學由祭酒進呈,候皇上采擇施行。有效者下祭酒、學政,上其名而賞之;無效者無罰。詩中關系重大,而祭酒、學政不錄者,有罰。九州之大,萬口之眾,果有甚苦之政、甚惡之人,宜必有長言詠嘆以及之者矣。夫文人結習,感時觸事,莫或使之,猶將矢口成吟。今有賞以動其奮興,無罰以絕其顧忌,不顯主名,使無叢怨之慮;不諱姓名,使無告密之嫌,導之使言。如是有不明目張膽直言無諱乎?

顧或謂:何不徑復有明舉貢生監許上書故事?則又有所不可。何以言之?漢王咸舉幡太學下,上書救鮑宣;陳蕃率諸生入承明門,白大將軍無罪;晉嵇康將刑,太學生請以為師;唐魯儻等詣闕留陽城,宋陳東率諸生請用李綱殺蔡京等。百世下猶稱之。然柳宗元與諸生書,論留陽城事,極言向時太學生聚為朋曹,侮老慢賢,惡言斗訟諸習。今乃奮志厲義,出乎千百年之表,以為時異人異。周密《癸辛雜識》稱:景定之末,三學橫恣,至與人主抗權,動以坑儒惡聲加之。賈似道作相亦無如何,惟以恩結之,為之加餐錢,寬科場恩例。及賈去,上書贊美挽留,有元老、周公之目。是唐、宋時太學,有善亦有弊如此。今江河日下,未必不如唐、宋時,脫稍假以權,有不為唐、宋之為者幾希。今僅許其陳詩,不令呼群引類以啟黨援,不令投匭擊鼓以近訐訟,庶幾無流弊乎。

又今制:民有冤亦許叩閽京控,顧愿民不敢為,驁民不知為,大率奸民始為之,故虛者十之九,實者十之一。迨交原審衙門復讞,則并其一而虛之,坐誣而已,加等而已,而沉冤遂以終古。然此特一人一家之冤也,浸假而一鄉冤,浸假而一境冤,于是乎驁民倡,奸民從,愿民為所脅,而大亂以作,亦上下不通之弊。陳詩之法行,即有一人一家之冤,斷無一鄉一境之冤矣。事有似迂實切,似閑實要,似小實大者,此類是也,要亦行古之道也。雖然,此猶言乎僻遠之難知者也,民隱之難見者也。上下不通之故,更有其至近至顯,不待陳詩而通者,如京師之內要路私書也,職官挾優也,科場關節也,十人而七八也。乃間或數年興一大獄,罹此者居然論如法。夫圣人之治天下曰平,兩人同罪而異罰也已不平,況千人同罪而獨罰乎?此宰相大臣以下無不知,所不使知者皇上而已。一似數年中骫法者不過此數人,近者、顯者如是,遠者、隱者可知,然則上下之情之不通也久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勐海县| 日喀则市| 白河县| 新竹县| 黄浦区| 东乡族自治县| 嘉祥县| 长葛市| 大埔县| 贵阳市| 庄浪县| 张掖市| 岳阳县| 盈江县| 中江县| 天水市| 桃源县| 望江县| 武清区| 青海省| 连平县| 吉水县| 阳原县| 井研县| 阿巴嘎旗| 子洲县| 平潭县| 余姚市| 成都市| 阳城县| 揭阳市| 织金县| 仙居县| 波密县| 呼玛县| 大姚县| 青河县| 本溪市| 咸丰县| 秭归县| 三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