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匯考十二(2)
- 明倫匯編官常典勛爵部
- (清)陳夢雷
- 4991字
- 2015-12-26 18:33:45
興善敹乃甲胄敿乃干無敢不吊備乃弓矢鍜乃戈
矛礪乃鋒刃無敢不善今惟淫舍牿牛馬杜乃擭
乃無敢傷牿牿之傷汝則有常刑馬牛其風臣妾
逋逃勿敢越逐祗復之我商賚汝乃越逐不復汝則
有常刑無敢寇攘逾垣墻竊馬牛誘臣妾汝則有常
刑甲戌我惟征徐戎峙乃糗糧無敢不逮汝則有大
刑魯人三郊三遂峙乃楨干甲戌我惟筑無敢不供
女則有無余刑非殺魯人三郊三遂峙乃芻茭無敢
不多女則有大刑
按書序魯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興東郊不開作費
誓
按史記周本紀初管蔡畔周周公討之三年而畢定
故初作大誥次作微子之命次歸禾次嘉禾次康誥
酒誥梓材其事在周公之篇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
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豐使召公
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筑居九
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作召誥洛誥
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召公
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
注
括地志云泗水徐城縣北二十里古徐國即淮
夷也
按魯周公世家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淮夷
徐戎亦并興反于是伯禽率師伐之于作誓遂
平徐戎定魯
按竹書紀年成王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
叛秋大雷電以風王逆周文公于郊遂伐殷三年王
師滅殷殺武庚祿父遷殷民于衛遂伐奄滅蒲姑四
年春正月初朝于廟夏四月初嘗麥王師伐淮夷遂
入奄
按通鑒前編成王三年秋管叔及蔡叔霍叔與武庚
叛淮夷徐戎皆叛魯侯伯禽帥師伐淮夷徐戎
穆王六年春徐子誕來朝钖命為伯
按竹書紀年云云
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
按竹書紀年十三年春祭公帥師從王西征次于陽
紆秋七月西戎來賓徐戎侵洛冬十月造父御王入
于宗周
穆王十七年王師征徐戎克之
按史記秦本紀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繆王得驥溫驪
驊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
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繆王以趙城
封造父
注
括地志云大徐城在泗州徐城縣北三十里古
徐國也博物志云徐君宮人有娠而生卵以為不
祥棄于水濱孤獨母有犬鵠蒼銜所棄卵以歸覆
暖之乃成小兒生偃故宮人聞之更取養之及長
襲為徐君后鵠蒼臨死生角而九尾化為黃龍鵠
蒼或名后蒼括地志又云徐城在越州鄍縣東南
入海二百里夏侯志云翁洲上有徐偃王城傳云
昔周穆王巡狩諸侯共尊偃王穆王聞之令造父
御乘騕裊之馬日行千里自還討之或云命楚王
帥師伐之偃王乃于此處立城以終
按竹書紀年穆王十四年王帥楚子伐徐戎克之夏
四月王畋于軍丘五月作范宮秋九月翟人侵畢冬
搜于萍澤作虎牢十五年春正月留昆氏來賓作重
璧臺冬王觀于鹽澤十六年霍侯舊薨王命造父封
于趙十七年王西征昆侖丘見西王母其年西王母
來朝賓于昭宮秋八月遷戎于太原
按博物志徐偃王志云徐君宮人娠而生卵以為不
祥棄之水濱獨孤母有犬名鵠蒼獵于水濱得所棄
卵銜以東歸獨孤母以為異覆暖之遂伏成兒生時
正偃故以為名徐君宮中聞之乃更錄取長而仁智
襲君徐國后鵠蒼臨死生角而九尾實黃龍也偃王
乃葬之徐界中今見云狗偃王治其國仁義著聞欲
舟行上國乃通溝陳蔡之間得朱弓矢以己得天瑞
遂因名為弓自稱徐偃王江淮諸侯皆伏從伏從者
三十六國周王聞遣使乘驛一日至楚使伐之偃王
仁不忍斗害其民為楚所敗遂逃走彭城武原縣東
山下百姓隨之者以萬數后遂名其山為徐山山上
立石室有神靈民人祈禱今皆見存
按通鑒前編穆王十有三年王西征十有七年王西
征徐戎作亂王歸征徐戎克之(
按通鑒前編十有三年王西征下引竹書
紀年曰穆王十有三年西征于青鳥之所憩又云十有七年王西征徐戎作亂王歸征徐戎克之下
引竹書紀年云穆王十七年王西征遂引史記蜚廉造父事是以見西王母在十三年伐徐在十七
年也今按竹書原文則伐徐在十四年見西王母在十七年前編既引竹書為據而年又舛訛今改
正之)
穆王三十五年荊人入徐毛伯帥師敗荊人于泲
按竹書紀年云云
惠王九年秋魯侯會宋人齊人伐徐
按春秋莊公二十六年
惠王二十年春徐人取舒
按春秋僖公三年
注
徐國在下邳僮縣東南舒國今廬江舒縣勝國
而不用大師亦曰取舒楚之同類詩所謂荊舒者
也徐附齊故為齊取楚之與國
襄王七年春正月楚人伐徐三月齊侯宋公魯侯陳
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諸侯之
大夫救徐冬楚人敗徐于婁林
按春秋僖公十五年按左傳十五年春楚人伐徐
徐即諸夏故也三月盟于牡丘尋葵丘之盟且救徐
也孟穆伯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諸侯次于匡以
待之秋齊師曹師伐厲以救徐冬楚敗徐于婁林徐
恃救也
襄王八年夏齊伐厲不克救徐而還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僖公十六年夏齊伐厲不克
救徐而還
襄王九年春齊人徐人伐英氏
按春秋僖公十七年按左傳十七年春齊人為徐
伐英氏以報婁林之役也
注
英氏楚與國婁林役在十五年
襄王三十二年冬徐伐莒
按春秋文公七年按左傳七年徐伐莒莒人來請
盟穆伯如莒蒞盟
景王七年夏楚子蔡侯陳侯鄭伯許男徐子滕子頓
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會于申楚人執
徐子
按春秋昭公四年按左傳四年春楚子使椒舉如
晉求諸侯晉侯許之夏諸侯如楚六月丙午楚子合
諸侯于申徐子吳出也以為貳焉故執諸申
景王八年冬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沈子徐人越
人伐吳
按春秋昭公五年
景王九年秋九月楚伐徐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昭公六年秋九月徐儀楚聘
于楚楚子執之逃歸懼其叛也使薳泄伐徐吳人救
之令尹子蕩帥師伐吳師于豫章而次于干溪吳人
敗其師于房鍾獲宮廄尹棄疾子蕩歸罪于薳泄而
殺之
景王十九年春齊侯伐徐
按春秋昭公十六年按左傳十六年春齊侯伐徐
楚子聞蠻氏之亂也與蠻子之無質也使然丹誘戎
蠻子嘉殺之遂取蠻氏既而復立其子焉禮也二月
丙申齊師至于蒲隧徐人行成徐子及郯人莒人會
齊侯盟于蒲隧賂以甲父之鼎叔孫昭子曰諸侯之
無伯害哉齊君之無道也興師而伐遠方會之有成
而還莫之亢也無伯也夫詩曰宗周既滅靡所止戾
正大夫離居莫知我肄其是之謂乎
敬王五年夏四月吳公子掩余奔徐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昭公二十七年春吳子欲因
楚喪而伐之使公子掩余公子燭庸帥師圍潛楚莠
尹然工尹麇帥師救潛左司馬沈尹戌帥都君子與
王馬之屬以濟師與吳師遇于窮令尹子常以舟師
及沙汭而還左尹郄宛工尹壽帥師至于潛吳師不
能退吳公子光曰此時也弗可失也告鱄設諸曰上
國有言曰不索何獲我王嗣也吾欲求之夏四月光
伏甲于堀室而享王遂弒王闔廬吳公子掩余奔徐
公子燭庸奔鍾吾
敬王八年冬十有二月吳滅徐徐子章禹奔楚
按春秋昭公三十年按左傳三十年秋吳子使徐
人執掩余使鍾吾人執燭庸二公子奔楚楚子大封
而定其徙使監馬尹大心逆吳公子使居養莠尹然
左司馬沈尹戍城之取于城父與胡田以與之將以
害吳也子西諫曰吳光新得國而親其民視民如子
辛苦同之將用之也若好吳邊疆使柔服焉猶懼其
至吾又疆其讎以重怒之無乃不可乎吳周之胄裔
也而棄在海濱不與姬通今而始大比于諸華光又
甚文將自同于先王不知天將以為虐乎使剪喪吳
國而封大異姓乎其抑亦將卒以祚吳乎其終不遠
矣我盍姑億吾鬼神而寧吾族姓以待其歸將焉用
自播揚焉王弗聽吳子怒冬十二月吳子執鍾吾子
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己卯滅徐徐子章禹斷其發攜
其夫人以逆吳子吳子唁而送之使其邇臣從之遂
奔楚楚沈尹戍帥師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處之
蕭
夏封孟虧于蕭
按路史少昊氏有裔子曰孟虧能訓鳥獸而致鳳凰
爰封之蕭皋陶有子三人長伯翳生大廉后有孟
虧仲衍孟虧能帥翳者作土于蕭是為蕭孟虧夏后
氏衰孟虧去之而鳳皇隨焉蕭子國也
周惠王六年夏蕭叔朝于魯
按春秋莊公二十三年
注
蕭附魯國叔名就谷朝公故不言來凡在外朝
則禮不得具嘉禮不野合此僭朝于方岳之禮
襄王二十二年秋介人侵蕭
按春秋僖公三十年
定王十年冬十二月戊寅楚子滅蕭
按春秋宣公十二年按左傳十二年冬楚子伐蕭
宋華椒以蔡人救蕭蕭人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王
曰勿殺吾退蕭人殺之王怒遂圍蕭蕭潰申公巫臣
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
纊遂傅于蕭還無社與司馬卯言號申叔展叔展曰
有麥曲乎曰無有山鞠窮乎曰無河魚腹疾奈何曰
目于眢井而拯之若為茅绖哭井則己明日蕭潰申
叔視其井則茅绖存焉號而出之
鳥俗氏
帝啟封大廉為鳥俗氏
按路史皋陶有子三人長伯翳次仲甄次封偃為偃
姓伯翳封費生大廉若木恩成大廉事夏后啟為鳥
俗氏
注
俗一作浴
勛爵部考十三
夏后氏二
六
禹封皋陶之后于六
按史記夏本紀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許
注
索隱曰地理志云安國六縣皋陶后偃姓所封
按陳杞世家皋陶之后或封英六
注
索隱曰本或作蓼六皆通然蓼六皆咎繇后據
系本二國皆偃姓故春秋文五年傳云楚人滅六
臧文仲聞六與蓼滅曰皋陶庭堅不祀忽諸杜預
云蓼與六皆咎繇后地理志云六安故國皋陶后
偃姓為楚所滅又僖十七年齊人徐人伐英氏杜
預曰英六皆皋陶后國名是有英蓼英蓼實未能
詳或者英改號蓼
按路史禹舉咎陶而薦之將畀之政辭乃封之六其
仲子克世使襲六奉其祀皋陶有子三人長伯翳
次仲甄次封偃仲甄事夏封六其后分英俱為楚并
注
按蓼舒及舒蓼三國也舒黃帝后任姓蓼庭堅
后姬姓而舒蓼偃姓也杜皆以為皋陶后又以蓼
為即舒蓼失之英六貳軫古皆皋地并詳國名記
文五年楚滅之通典六皋陶封世本六為姬姓非
也
按通鑒前編目駱氏曰皋陶乃少昊之后四世而庭
堅則高陽氏之子六乃皋陶之后別有舒蓼周宣王
八年始滅初陶漁于雷澤虞舜求旃以為士師造律
執中封于皋為皋陶陶之子封偃為偃姓又有孫恩
成其后世為理以命族至商紂時理征為翼隸申吳
伯弗合以死取契和氏逋難伊虛為李氏其后世為
伯陽父
周襄王三十年秋楚人滅六
按春秋文公五年按左傳五年六人叛楚即東夷
秋楚成大心仲歸帥師滅六冬楚子燮滅蓼臧文仲
聞六與蓼滅曰皋陶庭堅不祀忽諸德之不建民之
無援哀哉
注
六國今廬江六縣蓼國今安豐蓼縣蓼與六皆
皋陶后也傷二國之君不能建德結援大國忽然
而亡
英
禹封皋陶之后于英
按史記夏本紀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許
注
索隱曰英地闕不知所在以為黥布是其后也
正義曰英蓼也括地志云光州固始縣本春秋
時蓼國偃姓皋陶之后也左傳云子燮滅蓼太康
地志云蓼國先在南陽故縣今豫州郾縣界故胡
城是后徙于此括地志云故六城在壽州安豐縣
南一百三十二里春秋文五年秋楚成大心滅之
按陳杞世家皋陶之后或封英六
注
索隱曰本或作蓼六皆通然蓼六皆咎繇后據
系本二國皆偃姓故春秋文五年傳云楚人滅六
臧文仲聞六與蓼滅曰皋陶庭堅不祀忽諸杜預
云蓼與六皆咎繇后地理志云六安故國皋陶后
偃姓為楚所滅又僖十七年齊人徐人代英氏杜
預曰英六皆皋陶后國名是有英蓼英蓼實未能
詳或者英改號蓼
按路史皋陶有子三人長伯翳次仲甄次封偃仲甄
事夏封六其后分英俱為楚并
注
按蓼舒及舒蓼三國也舒黃帝后任姓蓼庭堅
后姬姓而舒蓼偃姓也杜皆以為皋陶后又以蓼
為即舒蓼失之英六貳軫古皆皋地并詳國名記
文五年楚滅之通典六皋陶封世本六為姬姓非
也
周襄王九年春齊人徐人伐英氏
按春秋僖公十七年按左傳十五年冬楚敗徐于
婁林十七年春齊人為徐伐英氏以報婁林之役也
偃
皋陶之子封于偃
按路史皋陶有子三人長伯翳次仲甄次封偃為偃
姓偃匽之后有州絞貳軫謠皖參會阮棐鬲酈郾止
舒庸舒鳩舒龍舒蓼舒鮑舒龔后各以國命氏
注
按史記匽姓皋陶后莊帝母匽氏國
按通鑒前編目駱氏曰皋陶乃少昊之后初陶漁于
雷澤虞舜求旃以為士師造律報中封于皋為皋陶
陶之子封偃為偃姓
州
皋陶之后分封于州
按路史皋陶有子三人長伯翳次仲甄次封偃為偃
姓偃匽之后有州絞貳軫謠皖參會阮棐鬲酈郾止
舒庸舒鳩舒龍舒蓼舒鮑舒龔州則鹵滅之后以國
命氏州姜國也杞滅之淳于姜國也淳于不復
桓王十三年冬州公如曹
按春秋桓公五年按左傳五年冬淳于公如曹度
其國危遂不復
注
淳于州國所都城陽淳于縣也國有危難不能
自安故出朝而遂不還
桓王十四年春州公朝于魯
按春秋桓公六年按左傳六年春自曹來朝書曰
實來不復其國也
注
承五年冬傳淳于公如曹也言奔則來行朝禮
言朝則遂留不去故變文言實來
桓王十九年春鄖人會隨絞州蓼以伐楚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桓公十一年春楚屈瑕將盟
貳軫鄖人軍于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
注
州國在南郡華容縣東南
絞
皋陶之后分封于絞
按路史皋陶有子三人長伯翳次仲甄次封偃為偃
姓偃匽之后有州絞貳軫謠皖參會阮棐鬲酈郾止
舒庸舒鳩舒龍舒蓼舒鮑舒龔絞佼則朱滅之后以
國命氏
周桓王十九年春鄖人會隨絞州蓼以伐楚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桓公十一年春楚屈瑕將盟
貳軫鄖人軍于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
桓王二十年冬楚伐絞敗之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桓公十二年冬楚伐絞軍其
南門莫敖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無捍采樵
者以誘之從之絞人獲三十人明日絞人爭出驅楚
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為
城下之盟而還
貳
皋陶之后分封于貳
按路史皋陶有子三人長伯翳次仲甄次封偃為偃
姓偃匽之后有州絞貳軫謠皖參會阮棐鬲酈郾止
舒庸舒鳩舒龍舒蓼舒鮑舒龔貳則食于楚矣后以
國命氏
周桓王十九年春楚屈瑕盟于貳軫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桓公十一年春楚屈瑕將盟
貳軫鄖人軍于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莫敖患
之斗廉曰鄖人軍其郊必不誡且日虞四邑之至也
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銳師宵加于鄖鄖有虞
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敗鄖師四邑必離莫敖曰
盍請濟師于王對曰師克在和不在眾商周之不敵
君之所聞也成軍以出又何濟焉莫敖曰卜之對曰
卜以決疑不疑何卜遂敗鄖師于蒲騷卒盟而還
軫
皋陶之后分封于軫
按路史皋陶有子三人長伯翳次仲甄次封偃為偃
姓偃匽之后有州絞貳軫謠皖參會阮棐鬲酈郾止
舒庸舒鳩舒龍舒蓼舒鮑舒龔軫則食于楚矣后以
國命氏
周桓王十九年春楚屈瑕盟于貳軫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桓公十一年春楚屈瑕將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