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 傷寒纘論
  • 張璐
  • 4967字
  • 2015-12-26 18:32:21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宗印無后六字。世本作大青龍湯主之。今根據尚論改正。天地郁蒸。得雨則和人身煩燥。得汗則解。大青龍正為其身中原。有微汗。寒邪郁閉不能透出肌表。出是而發煩躁。與麻黃湯證之。無汗者迥殊。故用之發汗。以解其煩躁也。

所以暴病。便見煩躁。信為營衛俱傷無疑。此方原為不得汗者取汗。若汗出之煩躁。全非郁蒸之比。其不籍汗解甚明。

加以惡風脈微弱。則是少陰無陽之證。若脈浮弱汗出惡風。而不煩躁。即是太陽中風之證。皆與此湯不相涉也。誤用此湯。寧不致厥逆惕 。而速其陽之亡耶。按誤服大青龍亡陽。即當用四逆湯回陽。乃置而不用。更推重真武一湯。以救之其義何居。蓋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龍惟藉水。可能變化。設真武不與之水。青龍不能奮然升天。可知矣。故方中用茯苓。白術。芍藥。附子。行水收陰。醒脾崇土之功多于回陽。名為真武湯乃收拾分馳離絕之陰陽。互鎮于少陰北方之位。全在收拾其水。使龍潛。而不能見也。設有一毫水氣上逆。龍即遂升騰變化。縱獨用附子干姜以回陽。其如魄汗不止何哉。人身陽根于陰。其亡陽之證乃少陰腎中之真陽。飛越耳。真陽飛越。亟須鎮攝。歸根陽。既歸根陰必翕然從之。陰從則水不逆。而陽不孤矣。豈更能飛越乎。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小青龍發之。

世本作大青龍湯發之。從內編改正。按前條。脈浮緊身疼不汗出而煩躁。皆寒傷營之候。惟煩為風傷衛。反以中風二字括其寒。證處方全用麻黃湯加石膏以解內煩。姜棗以和營氣也。此脈浮緩身不疼。皆風傷衛之證。惟身重為寒傷營血。然乍有輕時。不似傷寒之身重而煩疼。骨節腰痛。亦無少陰之身重但欲寐。晝夜俱重也。身重者。寒也。乍輕者。

風也。雖營衛并傷。實風多寒少。反以傷寒二字括其風證。處方用桂枝加麻黃以散寒。蓋營衛郁熱。必作渴引飲。然始病邪熱未實。水不能消。必致停飲作寒。故先用半夏以滌飲。細辛干姜以散結。五味以收津。恐生姜辛散領津液上升。

大棗甘溫聚水飲不散。故去之發之者。發散風水之結。非大發汗也。仲景又申明無少陰證者以太陽與少陰合為表里。其在陰精素虛之人。表邪不俟傳經。早從膀胱襲入腎臟者。有之況兩感夾陰等證臨病猶當細察。設少陰不虧。表邪安能飛渡。而見身重欲寐等證耶。故有少陰證者。不得已而行表散。自有溫經散邪。兩相綰照之法。豈可竟用青龍立鏟孤陽之根乎。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此即前證發遲。而致水飲停蓄也水寒相摶。則傷其肺。人身所積之飲。或上或下。或熱或冷。各自不同。而肺為總司。但有一二證見。即水逆之應便宜小青龍湯散邪逐水。不欲如大青龍興云致雨之意也。

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小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本方主發散。故用麻黃。若主利水。多去麻黃。而加行水藥也。蕘花利水。水去利自止。噎者。水寒之氣相搏于里。

故去麻黃而加附子。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世本小青龍湯主之。在寒去欲解也下。錯簡也。風寒挾水飲上逆。津液雖有阻滯。而未即傷。故不渴服湯后飲與津液俱亡。故反渴。渴則知津液暴傷而未得復。是為寒去欲解之征。所以雖渴而不必復藥。但當靜俟津回可也。咳而微喘。為水飲泛溢。今水去而渴與水逆而渴不同。

以上營衛俱傷。

咽喉干躁者。不可發汗。

其人胃家津液素虧。所以咽中干燥若不慎。而請發其汗重奪津液。而成喉痹。唾膿血也。此與咽中閉塞。似同而實異。此成發汗。以奪陽明之津。彼戒發汗。以奪少陰之血也。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淋家膀胱素傷。更汗則愈擾其血。故從溺而出也。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

瘡家肌表素虛營血暗耗更發其汗。則外風襲虛內血不營必致痙也。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 不得眠。

久慣衄家清陽之氣素傷。更發其汗。以虛其虛則兩額之動脈必陷故 急不能卒視。不得眠。蓋目與額皆陽明部分也。

此與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虛實懸殊不可不辨。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

血亡而陽氣孤而無偶。汗之則陽從汗越。所以不發熱而反寒栗也。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

平素多汗。更發其汗。則心臟之血傷。而心神恍惚。膀胱之血亦傷。而便已陰疼也。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蜷臥不能自溫。

其人腎臟真陽素虧。故咽中閉塞。汗之則并奪其陽血無所根據。即吐血厥冷蜷臥非四逆湯溫經回陽可擬也。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冷。

咳而小便失者。膀胱虛熱也。發汗必傳少陰而成四肢厥冷矣。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干胃躁而煩。

脈雖動數而微弱者為表虛自汗。汗之更竭其津必胃干煩躁也。

諸逆發汗。病微者難差劇者言亂目眩者死。(差瘥同)諸逆發汗。言凡有宿病之人陰血本虛若誤用汗劑重奪其血。則輕者必重重者轉劇劇者言亂目眩以虛熱生風風主眩暈故也。

咽喉干躁不可發汗。常器之云。與小柴胡湯石頑曰宜小建中。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常云豬苓湯石頑曰未汗黃建中湯瘡家不可發汗。王云小建中加歸 。常云誤汗成痙。桂枝加葛根湯石頑曰漏風發痙。桂枝加附子湯。衄家不可發汗也許叔微云黃 建中。奪汗動血加犀角。呂滄洲云小建中加蔥豉誤汗直視者不治亡血家不可發汗。常云小柴胡加芍藥石頑曰。黃 建中。誤汗振栗。苓桂術甘湯加當歸咽中閉塞不可發汗。 安常云。甘草干姜湯。孫兆云黃 建中加蔥豉。誤汗吐血炙甘草湯。厥冷當歸四逆咳而失小便者不可發汗。郭白云云甘草干姜湯當歸四逆湯石頑曰未汗甘草干姜加蔥豉誤汗厥冷當歸四逆汗后小便反數茯苓甘草湯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郭云小建中湯王云誤汗煩躁便難者炙甘草湯。汗家重發汗。小便已。陰疼。常云。一味禹余糧散。王云。用禹余糧赤石脂生梓白皮赤小豆等分。搗篩蜜丸彈丸大。

水煮日二服。

以上宿病禁汗例。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凡病欲解之時。必從其經氣之王。太陽者。盛陽也。故從巳午未之王時而病解。

上條太陽經自解候。

太陽中篇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飲暖火汗出愈。

傷風原有汗。以其有汗也。延至日久。不行解肌之法。汗出雖多。徒傷津液表終不解。轉增煩渴。邪入于腑。飲水即吐者。名曰水逆乃熱邪積挾飲上之以故外水格而不入也。服五苓散。后頻溉熱湯得汗則表里俱解所以一舉兩得之也。

膀胱為津液之府。用以通調水道。則火熱自化。而津液得全矣。

發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言水逆也。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者。以其原有蓄積痰飲。發汗徒傷胃中清陽之氣。必致中滿。

若更與發汗。則水飲土蒸。而為吐逆下滲而為泄利矣。凡發汗藥皆然。不獨桂枝當禁。所以太陽水逆之證。不用表藥。

惟五苓散以導水。服后隨溉熱湯以取汗。所謂兩解表里之法也。

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不行解肌。反行發汗。致津液內耗煩燥不眠。求救于水。若水入不解。脈轉單浮則無他變。而邪還于表矣。脈浮本當用桂枝。何以變用五苓耶。蓋熱邪得水雖不全解勢必衰其大半。所以邪既還表其熱亦微。兼以小便不利證成消渴。則腑熱全其故不單解而從兩解也。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湯主之。

脈浮數而煩渴。則津液為熱所耗而內躁里證具矣津液內耗宜用四苓以滋其內而加桂以解其外。則術用蒼。桂用枝。

從可推矣。凡方中用一桂字。不分桂枝肉桂者皆然。非獨此也。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

此條舊與小陷胸白散。合為一條。殊不可解。蓋表邪不從表散。反灌以水。劫其邪必致內伏或入少陰之經。或犯太陽之本。故以二湯分主。按文蛤為止渴圣藥。仲景取治。意欲飲水。而反不渴者。其意何居。蓋水與邪氣。滲入少陰之經。以其經脈上循喉嚨。故意欲飲水。緣邪尚在經中。未入于里。故反不渴。斯時不用咸寒。收陰瀉陽使邪留變熱必致大渴引飲也。所以金匱云。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則知文蛤專治內外水飲也。服文蛤不瘥知邪不在少陰之經定犯膀胱之本。當與五苓散無疑。

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 之洗之。益令熱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

如上法。

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此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法當汗出而解反 之洗之致令客熱內伏不出。雖煩而復畏寒似渴而仍不渴。似乎邪客少陰之經。及與文蛤散不瘥。其邪定匿膀胱故與五苓兩解之法。服后汗出。而腹中反痛者。

此又因五苓里藥。引陽邪內陷之故。但陽邪內陷。曷不用小建中。而反與芍藥。又云如上法何耶。蓋平日陰氣內虛。陽邪內陷之腹痛。當與小建中和之。誤用承氣下藥。致陽邪內陷之腹痛。則宜桂枝加芍藥和之。因五苓利水。而引陽邪內陷之腹痛。仍用五苓加芍藥和之三法總不離乎桂枝芍藥也如上法者言。即入于先前所服之藥內也。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汗出而渴者。用五苓散。以邪氣犯本。必小便不利也。若汗出不渴。而小便雖不利。知邪熱 欲犯膀胱。而猶未全犯本也。故用桂枝湯中之三。五苓散中之一。少示三表一里之意。為合劑耳。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小便利者。以飲水過多水與邪爭必心下悸也。小便少者。必苦里急明是邪熱足以消水。故指為里證已急也。觀上條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治法具矣。

以上風傷衛犯本。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邪熱搏血。結于膀胱。必怫騰。而侮心火。故其人如狂見心雖未狂。有似乎狂。以血為陰類。不似陽邪內結之狂越也。血自下者。邪熱不留。故愈。若小腹急結。則膀胱之血。雖蓄而不行。須先解外乃可攻。其攻法亦自不同。必用桃仁增入承氣。以達血所。仍加桂枝分解外邪。即如五苓大柴胡兩解表里同義。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鞭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此條之證。較前條更重。且六七日表證仍在。曷為不先解其外耶。又曷為攻里藥中。不兼加桂枝耶。以脈微而沉。

反不結胸。知邪不在上焦而在下焦也。若小腸鞭滿。小便自利。則其人之發狂者。為血蓄下焦無疑。故下其血自愈。蓋邪結于胸。則用陷胸以滌余邪。結小腹。則用抵當湯以逐血。設非此法。則小腹所結之血。既不附氣而行。更有何藥可破其堅壘哉。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鞭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血證為重證。抵當為重藥。恐人當用而不敢用。故重申其義。言身黃脈沉結。少腹滿三者。本為蓄血之證。然只見此。尚與發黃相鄰。必其人如狂。小便自利為血證無疑。設小便不利。乃熱結膀胱無形之氣。病為發黃之候也。其小便自利。則膀胱之氣化行。然后少腹結滿者。允為有形之蓄血也。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之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變湯為丸者。恐滌蕩之不盡也。煮而連滓服之。與大陷胸丸同意。

以上傷寒營犯本。

太陽下編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相傳傷寒過經日久。其證不解。謂之壞病遂與過經不解之病無辨。仲景止言三日。未嘗言過經日久不痊也。所謂壞病者。言誤汗吐下溫針。病仍不解。表證已罷。邪氣入里不可復用桂枝也。設桂枝證尚在。不得謂之壞病矣。至于過經不解。不但七日傳之不盡。即十余日。十三日。尚有傳之不盡者其邪猶在三陽留戀。故仲景主以大柴胡。柴胡芒硝調胃承氣。隨證虛實而解其熱也。經云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可見太陽一經。有行之七日。日上者。太陽既可 留多日。

則陽明少陽亦可 留。過經漫無解期矣。若謂六經傳盡復傳太陽。必無是理。惟病有傳過三陰而脈續浮發熱者。此正氣內復迫邪出外而解。必不復傳也。豈有厥陰兩陰交盡于里。復從皮毛再入太陽之事耶。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山县| 汉沽区| 普陀区| 舟山市| 玉屏| 云霄县| 清原| 龙游县| 襄樊市| 白银市| 荥阳市| 双桥区| 广汉市| 元朗区| 宁城县| 奈曼旗| 泽库县| 云南省| 稷山县| 玉田县| 凌云县| 阳春市| 渑池县| 莱阳市| 长岭县| 大庆市| 察哈| 昌都县| 浏阳市| 同江市| 通江县| 建阳市| 资阳市| 珲春市| 临泽县| 民乐县| 手游| 宜城市| 海原县| 鄄城县| 沅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