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月,唐玄宗赴泰山封禪。祭典結束后,唐玄宗在帳殿接受朝覲。禮官進帳殿上奏:“有一八歲童子劉晏,敬獻《東封書》。”玄宗非常喜悅,下詔命見。八歲的劉晏進帳后,毫不膽怯,跪頌自作的《東封書》:“吾皇英主,封祀東岳,告成功于昊天上帝,為萬民把福,開元之禮,仁及天下,人情所望,人心所歸……”玄宗雖然驚嘆八歲童子的文采,但又不相信是真的,于是命宰相張說鑒別真偽。
張說是當時的文壇領袖,于是以圍棋為題,對賦圍棋的方圓動靜。張說道:“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
劉晏回對:“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才,靜若得意”。”玄宗甚為高興,當即下旨授八歲的劉晏為秘書省正字郎,工作是校對藏書,校勘正誤,抄寫典籍。這在當時也是一大轟動奇聞,劉晏因此被稱為“神童”。劉晏從此走上仕途,最后成為自桑弘羊之后,唐代著名的理財家、經濟改革謀略家。
“安史之亂”使唐王朝的財政狀況瀕于崩潰。劉晏通過調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治理財政,統籌兼顧,有效地充實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例如,糧運是唐代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一是轉運速度太慢,二是運雜費用太高,三是浪費損失驚人。劉晏接管后,采取了幾項重大的改進措施,使從揚州運糧至長安的時間由九個月縮短到四十天,損耗率由20%降低到零,時“人以為神”,唐肅宗贊他為“當朝的蕭何”。
劉晏晚年,因受人陷害被唐德宗賜死,終年六十三歲。劉晏為唐王朝理財二十四年,掌管財物億萬,但被抄家時的全部財產只有“雜書兩車,米麥數斛”,連陷害他的人也不得不嘆服劉晏的清正廉潔。
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
唐玄宗曾兩次召見劉晏。一次問劉晏道:“卿為正字,正得幾字?”劉晏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朋字未正得”。玄宗自然懂得,其時朝中的朋黨之爭正鬧的不可開交,大臣之間結成朋黨,三個一群、五個一伙,互相攻擊。劉晏正是借此機會向玄宗進諫,可見他年級雖小,人卻非常有智慧。
劉晏年齡雖然只有八歲(歷史上的記載是八歲,不是七歲)就已經走上了仕途。你們這些年輕人,只要勤勉奮進也同樣能夠達到這樣的成就。
孟子說過:“舜人也;我亦人也”。堯舜禹湯等古之圣賢,他們是人我們也是人,與他們相比我們缺少的只是圣賢之志而已。所以不甘于墮落的有為者,一定要立志,要奪古人的志向。果真如此,學舜當然就是舜的再生,學孔子就是孔老夫子在世,哪里有不成功的道理?
孔子在《論語》中說過:“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道不謀食”。道是宇宙人生的根本,人天的根本得到了,功名富貴等世間的小果,是不謀而自來的。這個小大輕重的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白,千萬不能本末倒置。
犬守夜,雞司晨,茍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上面用了男女老幼作為具體的例證,為我們樹立起求學做人的榜樣,下面再以動物為例,激勵我們立志向學。
狗會在夜晚看門守夜,防止盜賊入侵。公雞會在黎明時報曉,提醒人們天亮了。這個世間最卑賤的不過是雞犬,他們尚且有功于人類,我們生為人,如果不求進取只是一味地茍且度日,就連動物也不如,哪里還有資格做人呢?諺話說:“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這樣的人就與馬、牛同綴連襟了。
蠶與蜂是動物里面最小的,但做出的貢獻又是最大的。蠶能吐絲,供給人類作絲帛的原料;蜜蜂能采花釀蜜,供人類食用。如果我們不肯努力學習,不為這個世界做一點貢獻,豈不是連小昆蟲都不如了嗎?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幼年志在求學,長大以后,步入社會就要學以致用,將自己的學問反饋給社會,上報效國家,下為蒼生造福。孔子在《論語》中也反復強調“學而時習之”的重要。學了知識,要能夠隨時思考、隨時見習,隨時要有體驗,要能夠反省,這就是學問。如此,你才有能力上報國家下安百姓,為人類造福。
一般人認為讀書就是作學問,其實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在作人做事上去體會的。知識淵博、文章寫得好,只是一個人的文學素養高,不認識字的人,倒不一定沒有學問。學問是要將圣賢的教誨落實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隨時將所“學”“問”于自己的行動,也就是用實踐來驗證圣賢的教誨。“學”即是文,“問”就是化,要把所學到的圣賢之“文”,用來變化自己的氣質,使自己升華,才是一個有“文化”的人。
曾國藩也說過:“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自衛其身。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古稱金丹換骨,余謂立志即丹也。”
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揚名聲,顯父母”,是孔子在《孝經》中的話。孔子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楊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人行孝道有始有終,孝之始我們已經講了很多;孝之終的儒家觀點,就是“揚名聲,顯父母”。儒家思想偏重于入世,但是唐以后的讀書人,均以建立世功、光前裕后、封妻蔭子為理想目標,都涌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士子之路,錯解了孔子說的“立身行道”。
立身就是立命,人非性子化了不能夠立命,所以傳統教育的第一關就是要幫助學生化性。人的命如車輪,性如車軸,性子不正,命輪一定會跑偏,所以韓愈才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就是幫助學生化性立命,教他做人之道。
性子化了、氣質變了,人才肯吃苦、才肯吃虧,然后才能夠行道。行道就是按照《三字經》中講的“五倫十義”的道理,學做人。“十義”是人的十根命柱,也是十條做人之道,真正做到了、行圓滿了,命就立起來了,“立身行道”才算做到了。
稟性化掉了,人“性本惡”的動物屬性的根才能徹底拔除掉。這個業根一斷,就可以上拔祖先,所謂的“一人得道,九祖升天”,祖宗八代都跟著沾光,這才是真正的“孝之終也”。
“裕于后”是向下,為子孫后代積累福德,就是《千字文》中講的“川流不息,淵澄取映”。自己這一輩人,要在祖先建立的德業之上立身行道,讓自己的德行象奔騰不息的江河水一般,一代代地川流下去。前人植下的道德之樹,會成為佑蔽后人的福蔭,能做到“光于前,裕于后”,人的一生才沒有虛度。
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
世人留給子孫的都是物質財富,是滿箱的金銀財寶,我留給子孫的只有這一部《三字經》。這幾句話的字面意思很簡單,但其中的道理卻非常人所能理解,更是難以做到。
漢朝的著名學者疏廣,字仲翁,是西漢蘭陵人,對《春秋》有獨到的研究。漢宣帝征他為博士,授以太子太傅的官職,他的侄子疏受也被聘為太子少傅。二人都是輔導太子的老師,地位相當高。五年后的一天,疏廣對疏受說:“我們的官做得夠大了,名聲也不小,再不急流勇退,就該樹大招風了”。于是二人就向漢宣帝奏請告老還鄉。宣帝與太子厚贈給他們一筆錢財,讓二人榮歸故里。
疏廣回鄉后,將這些錢財都分送給了親朋故友。有人勸他給子孫留一些,他搖搖頭說:“我的子孫如果有才德,錢財只能損傷他們的志氣;如果愚昧昏庸,錢財只會掩蓋他們的過失”。人們都很佩服他的遠見卓識。
人的福德屬于心性,是可以遺傳的;物質屬性的錢財是不能遺傳的,故有“富不過三代”的古訓。我們反復強調“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關系,留財給子孫的人,心里面先就存了子孫一定不成才的念頭,否則你為什么要留財?種了這樣的因,將來就要結子孫不成才的果。所以古人才說“積財給子孫是留禍,積德給子孫才是留福。
有智慧的父母無不教導子女“幼兒學,壯而行”,讓他們明白做人的道理,長大以后行道做德,立身于社會。有出息的子女,一定可以獨立開創一份事業,沒出息的子女有了錢反而坐吃山空,什么也不學、什么也不會。等他們老了,錢也用光了,自己又沒有本領,你讓他們怎么辦?古人說:“糊涂的爺娘,敗家的兒郎”,這話說得并不過分。
所以遺財給子孫,不如遺德給子孫。祖先把自己的經驗、嘉猷、忠告遺留給子孫后代,這些才是千金難買的寶貴財富。所以這里才說“我教子,惟一經”,一部《三字經》就夠了。《三字經》是一部高度濃縮的中國文化史,用極簡單的文字將經史子集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貫三才,出入經史”。清朝康熙年間的內閣學士、刑部尚書徐乾學,傳給兒子們的則是一樓圖書,他說:“吾無美田宅、園池、臺榭、金玉玩好之物以傳后,所傳者惟是爾”。因此將其藏書樓命名為“傳是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這是最后總誡后學者的箴言警語。“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顧炎武),只有勤奮向學才能有所進步。一味的嬉戲懈怠、得過且過,是沒有益處的。古人說:“業精于勤,荒于嬉,成于思,毀于隨”,我們都要以此為座右銘,不斷地勉勵自己。
前面說到諸葛亮的《誡子書》,這篇文章同他作人的風格一樣,簡單謹慎沒有廢話。諸葛亮的一生并不以文章名世,而他僅有兩篇不為作文而寫作的《出師表》,卻成為千古名篇。
諸葛亮在《戒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他教導兒子以“靜”來做學問,以“儉”來修身。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的寧靜來修養身心,是依靠儉樸來培養品德。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求學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里悲傷嘆息,又有什么用呢!
楊雄在《法言》中說:“百川學海而至于海,丘陵學山而不至于山”。意思是說千條河流學大海滾滾東流,終于匯入大海。丘陵想學高山卻呆著不動,永遠也成不了山。少年不努力,等到中年后悔時已經無法挽回了。古人說:“勤一分有一分的收獲,閑半刻少半刻的光陰”,我們都要戒之哉,應該時時勉勵自己,以成其道,千萬不要虛度光陰,蹉跎歲月。
《三字經》的六部分內容,到此已經全部向大家介紹完了。這1450個極其通俗易懂的漢字,將完整的中國文化史高度濃縮起來,將傳統文化中的“經史子集”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相信諸位都已經深有體會。《三字經》古稱“小綱鑒”,可以將我們零散的知識貫穿起來,使我們以往積累的百科知識,得以納入一個清晰知識體系。我們可以《三字經》為鑒,檢查一下頭腦中的哪些知識是沒有用的,哪些知識必須補充進來。
人在一生中要讀幾部真正的“書”。我說的“書”,是指四書五經、《左傳》《史記》之類的經典,至少要有一部書墊底,一生的學問才能扎住根。林語堂說過,概論之類的教科書不算書,拼鼻子湊臉的小說也不能算作書。我們現代人的思想完全被媒體所控制,滿腦子都是報紙上看來的消息,自己完全沒有中心思想,變成了隨風倒的草。孩子們那一點可憐的歷史知識,還都是從“秘史”中“戲說”來的。影視文化本就是無根之草,影子本來就是虛的,這種教育體制下長大的孩子,哪里會有根呢?對比之下,就更顯得《三字經》之可貴,因為它是談教育的專著。
教育的根本意義在于教導后代如何做一個合格的人,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實現轉迷為悟、轉識成智,最后達到轉凡成圣的人生終極目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代教育已經與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了。當然,人不可能脫離現實社會而存在,當今的時代就是這樣一個爭貪的社會,教育制度自然就變成這樣一個訓練競爭意識和謀生技能的培訓體系,人人志在掙錢,而非志在圣賢。大勢所趨,人人如此,我們也只能盡自己的力量,盡人力聽天命了。
我們能做的只有以私塾的形式為孩子們補上傳統教育這一課。自古以來,官府關心的都是治權之類的大事和群體意識,真正關心學生個體的只有父母和老師。所以父母一定要覺悟,要為子女補上這人生第一課,千萬不要讓你的后代毀于你的無知。
《三字經》很早就傳到了日本與韓國,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三字經》被譯成俄文流傳到俄國,此后陸續被譯成英、法等多種文字。一九九零年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字經》選入《兒童道德叢書》向全世界發行。可見這部書早已不屬于中國人專有,它已經走出國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了。
作為《三字經》故鄉的同胞,我們今天不但不會背誦《三字經》,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連《三字經》都沒讀過一遍。你為此將給你自己下一個什么樣的評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