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聽政之暇,唯務觀書,每觀畢一書,即有篇詠,使近臣賡和,故有御制看尚書詩三章、看春秋三章[一]、看周禮三章、看毛詩三章、看禮記三章、看孝經三章。復有御制讀史記三章、讀前漢書三首、讀后漢書三首、讀三國志三首、讀晉書三首、讀宋書二首、讀陳書二首、讀魏書三首[二]、讀北齊書二首[三]、讀后周書三首、讀隋書三首、讀唐書三首、讀五代梁史三首、讀五代后唐史三首、讀五代晉史二首、讀五代漢史二首、讀五代周史二首,可謂近代好文之主也[四]。
前世有翰林學士,本朝咸平中,復置翰林侍讀學士,以楊徽之、夏侯嶠、呂文仲為之,又置翰林侍講學士,以邢昺為之。則翰林侍讀與侍講學士自楊徽之、邢昺等始也。
景德中,上欲優寵王欽若,乃特置資政殿學士以處之。既而有司定議班在翰林學士下。尋又置資政殿大學士,亦以欽若為之,而班在翰林承旨之上。則資政殿學士與大學士皆自王欽若始也。
后唐明宗不知書,每四方章奏,止令樞密使安重誨讀之,而重誨亦不曉文義。宰相孔循請置端明殿學士二員,班在翰林學士上,以馮道、趙鳳為之,則端明學士自馮道、趙鳳始也。國初亦嘗置此職,而班在翰林學士之下,尋改為文明殿學士,以侍郎程羽為之,序立乃在樞密副使下[五]。逮明道初,復改承明殿為端明,再置端明殿學士,而班在資政殿學士下,以宋綬為之,則本朝端明殿學士自宋綬始也。
本朝太宗御書及典籍、圖畫、寶瑞之物[六],并藏于龍圖閣,而閣有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閣。故景德初,杜鎬、戚綸為龍圖閣待制,不數年,鎬遷龍圖閣直學士,班在樞密直學士下。至祥符中,鎬又遷龍圖閣學士,而班在樞密直學士上,則本朝龍圖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龍圖閣學士,皆自杜鎬始也。又祥符末年,以崇文院檢討馮元為太子中允、直龍圖閣,則本朝直龍圖閣,自馮元始也。
本朝真宗御集、御書,并藏于天章閣。天圣末,始置待制,以范諷為之。景佑中,又置侍講,以賈昌朝、趙希言、王宗道為之。則本朝天章閣待制、天章閣侍講,自范諷、賈昌朝等始也。
梁祖都汴,庶事草創,正明中,始于今右長慶門東北創小屋數十間,為三館,湫隘尤甚。又周廬徼道,咸出其間[七],衛士騶卒,朝夕喧雜,每受詔撰述,皆移他所。至太平興國中,車駕臨幸,顧左右曰:「若此卑陋,何以待天下賢俊[八]!」即日詔有司規度左升龍門東北東府地為三館[九],命內臣督役,晨夜兼作,不日而成。尋下詔,賜名崇文院,以東廊為昭文館書庫,南廊為集賢院書庫,西廊以經、史、子、集四部為史館庫,凡六庫書籍正副本八萬卷[一〇],斯亦盛矣[一一]。
昭文館本前世弘文館,建隆中,以其犯宣祖廟諱改焉。至淳化初,以呂佑之、趙昂、安德裕、句中正并直昭文館,則本朝昭文館,自呂佑之等始也。
集賢有直院、有校理。端拱初,以李宗諤為集賢校理,淳化初,以和為直集賢院[一二],則本朝直集賢校理、自和、李宗諤始也。史館有直館、有修撰、有編修、有校勘、有檢討。太平興國中,趙鄰幾、呂蒙正皆為直史館、掌修撰,而楊文舉為史館編修。是時修撰未列于職,至至道中,始以李若拙為史館修撰。雍熙中,以宋湜為史館校勘[一三]。淳化中,以郭延澤、董元亨為史館檢討,則本朝直史館、史館修撰[一四]、史館編修、史館校勘、史館檢討,自趙鄰幾、呂蒙正、李若拙、楊文舉、宋湜、郭延澤、董元亨等始也。本朝三館之外,復有秘閣圖書,故秘閣置直閣,又置校理[一五]。咸平中,以杜鎬為秘閣校理,后充直秘閣,則本朝直秘閣、秘閣校理皆自杜鎬始也。
嶺南風俗,相呼不以行第,唯以各人所生男女小名呼其父母。元豐中,余任大理丞,斷賓州奏案,有民韋超,男名首,即呼韋超作「父首」,韋遨男名滿,即呼韋遨作「父滿」,韋全女名插娘[一六],即呼韋全作「父插」,韋庶女名睡娘,即呼韋庶作「父睡」[一七]、妻作「嬸睡」。
韓退之羅池廟碑言:「步有新船」,或以步為涉,誤也,蓋嶺南謂水津為步,言步之所及,故有罾步,即漁者施罾處[一八],有船步,即人渡船處[一九]。然今亦謂之步,故揚州有瓜步,洪州有觀步,閩中謂水涯為溪步。
嶺南謂村市為虛,柳子厚童區寄傳云[二〇]:「之虛所賣之。」又詩云:「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即此也。蓋市之所在,有人則滿,無人則虛,而嶺南村市滿時少,虛時多,謂之為虛,不亦宜乎?
又蜀有痎市[二一],而間日一集,如痎瘧之一發,則其俗又以冷熱發歇為市喻[二二]。
史記稱四夷各異卜,漢書稱粵人以雞卜,信有之矣。元豐中,余任大理丞,斷嶺南奏案,韋庶為人所殺,疑尸在潭中,求而弗獲[二三]。庶妻何以鐺就岸爨煮雞子卜之,咒云:「儂來在個澤里,他來在別處[二四]。」少頃,雞子熟,剖視得儂。韋全曰:「雞卵得儂,尸在潭里。」果得之。然不知所謂得儂者,其兆如何也。又有鳥卜,東女國以十一月為正,至十月,令巫者赍酒肴詣山中,散糟麥于空,大咒呼鳥,俄頃,有鳥如雉,飛入巫者懷中,即剖其腹,視之,有一谷米,歲必登;若有霜雪,則多異災。又或擊一丸,或打楊枝,或杓聽旁人之語[二五],亦可以卜吉兇,蓋誠之所感,觸物皆通,不必專用龜策也。
鄉人危序,應舉探省牓,出門數步,即逢泥濘,躊躕未前,有老嫗指示曰:「秀才可低處過。」危即從之。比看榜,最末有名,是歲果及第。此與摭言所載,后來者必銜得事,頗相類。
原武鄭公戩,天圣中,舉進士,嘗與同輩賭彩選,一坐盡負,獨戩贏數百緡,是歲第三人及第[二六]。
鄉人上官極[二七],累舉不第,年及五十[二八],方得解,赴省試,游相國寺,買詩一冊[二九],紙已熏晦,歸視其表,乃五代時門狀一幅曰:「敕賜進士及第,馬極右極[三〇],伏蒙禮部放牓,敕賜及第,謹詣門屏祇候謝。」而馬拯與拯同名,是歲拯果登科[三一]。
李文定公迪,美須髯[三二],未御試,一夕,忽夢被人剃削俱盡,迪亦惡之[三三]。有解者曰:「秀才須作狀元,緣今歲省元是劉滋,已替滋矣。非狀元而何?」是歲,果第一人。
相國劉公沆,累舉不第,天圣中,將辦裝赴省試,一夕,夢被人砍落頭[三四],心甚惡之。有鄉人為解釋曰:「狀元不到十二郎做,(劉公第十二[三五])只得第二人。」劉公因詰之,曰:「雖砍卻頭,留沆在里[三六]。」蓋南音謂項為沆[三七],留劉同音,后果第二人及第[三八]。
馬尚書亮,知江寧府,秩滿將代,一夕夢舌上生毛,有僧解之曰:「舌上生毛剃不得,尚書當再任。」已而果然。
劉郎中滋,累舉不第,年余四十,始遂登科。嘗夢有人提印滿籃,令己吞之,滋有難色,其人曰:「但任意吞[三九],看吞得幾顆[四〇]。」滋不得已,吞至十四顆,其印皆顆顆見于腹中[四一],后果歷十四任終。
韓魏公,應舉時,夢打球一捧盂八,時魏公年僅弱冠,一上登科,則一捧盂八之應也。
孫樞密抃,舊名貫,應舉時,嘗夢至官府,潭潭深遠[四二],寂若無人,大廳上有抄錄人名一卷,意以為牓[四三],遍覽無名,偶睹第二名下有空白處[四四],抃欲填之,空中有人語曰[四五]:「無孫貫,有孫抃。」夢中即填孫抃,是歲果第三名[四六]。
丁咸序[四七],應舉時,夢唱名已過[四八],續有一龍蜿蜒騰上,又有一駱駝繼之,不知其然,比唱名有龍起、駱起二人在其后。
鄉人龔國隆,應舉時,夢行道上,步步俯拾黑豆一掬[四九],不知其然[五〇]。是歲鄉薦,乃伯父郎中紀恤其乏路費,以驛券贈之[五一],遂沿路勘請,以抵京師,即步步掬黑豆之應也[五二]。然此微薄而國隆已兆于夢,則其人賦分可知,后國隆竟老場屋,不沾一命。
鄉人朱熙鄰[五三],景佑中,舉進士,夢造棺缺板而弗成[五四],是歲,止過堂不及第[五五],晚遇推恩[五六],長史出身[五七],棺不全之應也[五八]。(
校勘記
[一] 看春秋三章 原本無,據類苑卷三、類說補。
[二] 讀魏書三首 類苑卷三「讀」下有「后」字。
[三] 讀北齊書二首 「書」,原本無,據抄本及類苑卷三補。
[四] 可謂近代好文之主也 「代」,類苑卷三作「世」。
[五] 為文明殿學士以侍郎程羽為之序立乃在樞密副使下 以上二十二字,原本無,據類苑卷二五所引補。
[六] 寶瑞之物 「瑞」,抄本作「玩」。
[七] 咸出其間 抄本及類苑卷二九作「咸出其旁」。
[八] 何以待天下賢俊 「待」,原作「行」,據稗海本、古今說部叢書本、抄本、傅校明刻說郛本、類苑卷二九改。
[九] 即日詔有司規度左升龍門東北東府地為三館 「升」,原作「舁」,據類苑卷二一、宋會要稿職官一八之五〇改。「東府」,類苑卷二一作「居府」,宋會要輯稿職官作「車府」。
[一〇]凡六庫書籍正副本八萬卷 類苑卷二一、宋會要輯稿職官一八之五〇「八」上有「僅」字。
[一一]斯亦盛矣 「矣」,類苑卷二一作「為」。
[一二]以和為直集賢院 「」,夏校云:原本及商本均誤作「蒙」,案宋史,和峴弟,應作「」,據)(改。按類苑卷二九所引正作「」。
[一三]以宋湜為史館校勘 考楊億武夷新集卷八宋公神道碑銘及宋史宋湜傳,湜于雍熙三年任著作佐郎直史館,與本條史館校勘說有異,疑此處有誤。
[一四]史館修撰 「史館」,原本無,據類苑卷二九補,類苑此句在「史館編修」之后。
[一五]又置校理 「又」,原作「史」,據類苑卷二九改。
[一六]韋全女名插娘 原本及稗海本「全」下有「男」字,據抄本及類苑卷六〇刪。
[一七]即呼韋庶作父睡 「韋」原本無,按文例當有「韋字」,類苑卷六〇有「韋」字,今據補。
[一八]即漁者施罾處 「處」,原作「者」,據抄本改。
[一九]即人渡船處 「船」,抄本作「江」。
[二〇]柳子厚童區寄傳云 「寄」,夏校云:原本及商本誤作「乙」,從類說改。
[二一]又蜀有痎市 「痎」,夏校云:原本及商本均作「痰」,從類說改。
[二二]則其俗又以冷熱發歇為市喻 類說「喻」下有「也」字。
[二三]求而弗獲 「而」,類苑卷四九作「之」。
[二四]他來在別處 「他」,原本無,據類苑卷四九補。
[二五]或杓聽旁人之語 抄本無「杓」字。
[二六]是歲第三人及第 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卷一五「是歲」下有「解頭魁薦」四字。此條原連上為一)(條,今據古今類事分。
[二七]鄉人上官極 「極」,抄本、古今類事卷一五作「拯」。
[二八]年及五十 古今類事卷一五作「年過五十」。
[二九]買詩一冊 「詩」,抄本作「書」。
[三〇]馬極右極 抄本、古今類事卷一五作「馬拯右拯」。
[三一]門屏祇候謝而馬拯與拯同名是歲拯果登科 以上十八字,原本無,據古今類事卷一五補。
[三二]美須髯 「須」,類苑卷四六、古今類事卷七作「髭」。
[三三]迪亦惡之 「亦」,古今類事卷七作「甚」。
[三四]夢被人砍落頭 「砍」,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斫」。
[三五]劉公第十二 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公第行」。
[三六]留沆在里 「伉」,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項」。
[三七]蓋南音謂項為沆 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蓋南音呼沆為項」。
[三八]后果第二人及第 「人」,類苑卷四六作「名」。
[三九]但任意吞 古今類事卷七「但」上有「叩」字。
[四〇]看吞得幾顆 「吞」,原本無,據抄本及古今類事卷七補。
[四一]其印皆顆顆見于腹中 古今類事卷七作「其印皆顯見于股上」,抄本作「其印皆顆顆見于腹上」。)(
[四二]潭潭深遠 「深」,古今類事卷七作「邃」。
[四三]意以為牓 古今類事卷七「牓」上有「春」字。抄本「牓」上有「卷」字。
[四四]偶睹第二名下有空白處 「二」,抄本作「三」。
[四五]空中有人語曰 「有」,原本無,據古今類事卷七補。
[四六]是歲果第三名 「名」下,夏校云:商本「名」有「因夢得」三字。按古今類事卷七有「因字得夢」四字。
[四七]丁咸序 「丁」,原作「于」,據稗海本、抄本、古今類事卷七改。
[四八]夢唱名已過 原本「名」下有「有龍起駱起二人」七字,據抄本及古今類事卷七刪。
[四九]步步俯拾黑豆一掬 「俯拾」,古今類事卷七作「信指」。
[五〇]不知其然 「然」,抄本作「故」。
[五一]以驛券贈之 「贈」,古今類事卷七作「與」。
[五二]即步步掬黑豆之應也 「即」,原本無,據古今類事卷七補。
[五三]鄉人朱熙鄰 「熙」,抄本、古今類事卷八作「照」。
[五四]夢造棺缺板而弗成 「板」,古今類事卷七作「床」。
[五五]止過堂不及第 古今類事卷八作「雖過省御前上第」,稗海本、抄本作「止過省不及第」。
[五六]晚遇推恩 「遇」,古今類事卷八作「因」。)(
[五七]長史出身 古今類事卷八作「得一文學」。
[五八]棺不全之應也 古今類事卷八作「乃棺不成之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