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青箱雜記
  • 吳處厚
  • 6296字
  • 2015-12-26 18:28:08

雷德驤,長安人,太祖時,久居諫諍之任,有直名。與趙普有隙,時普以勛舊作相,寵遇方渥,驤間請對,言普專權,容堂吏納賂。由是忤旨,貶商州司戶。歲余,其子有鄰撾登聞鼓訴冤,鞫得其實,堂吏李可度除名,余黨皆杖脊黥配遠州,出普知河陽,召德驤復舊官,擢有鄰守校書郎。后普復入相,德驤懇乞致仕。太宗勉之曰:「朕終保卿必不為普所擠。」有鄰性亦剛鯁,有父風,太宗嘗面諭有鄰:「朕欲用汝父為相何如?」有鄰對曰:「臣父有才略而無度量,非宰相器。」乃止。有鄰弟有終亦有才[一],平蜀寇,最有功,為宣徽使,薨。德驤、有終父子二人常并命為江南淮南兩路轉運使[二],當世榮之。王禹偁贈詩二首,其一曰:「江南江北接王畿,漕運帆檣去似飛。父子有才同富國,君王無事免宵衣。屏除奸吏魂應喪,養活疲民肉漸肥。還有文場受恩客,望塵情抱倍依依。」其二曰:「當時詞氣壓朱云[三],老作皇家諫諍臣。章疏罷封無事日,朝廷猶指直言人。題詩野館光泉石,講易秋堂動鬼神。棘寺下僚叨末路,齋心唯祝秉鴻鈞[四]。」蓋禹偁常出德驤門下,而德驤深于易[五],酷嗜吟詠故也。

有終有將略,自平蜀后,人為立祠。又嘗以私財犒士,貧不能足,貸錢以給,比捐館時[六],猶逋三萬緡[七],真宗特出內帑償之[八]。故魏野哭有終詩曰:「圣代賢臣喪,何人不慘顏?新祠人祭祀[九],舊債帝填還。鹵簿塵侵暗,銘旌淚灑斑。功名誰復繼[一〇],敕葬向家山。」

洛陽龍門,有呂文穆公讀書龕。云文穆昔嘗棲偃于此,初有友二人,一人則溫尚書仲舒,一人忘其姓名[一一],而三人誓不得狀元不仕[一二]。及唱第,文穆狀元[一三],溫已不意[一四],然猶中甲科[一五],遂釋褐,其一人徑拂衣歸隱[一六]。后文穆作相[一七],太宗問:「昔誰為友[一八]?」文穆即以歸隱者對,遽以著作佐郎召之[一九],不起。故文穆罷相尹洛[二〇],作詩曰[二一]:「昔作儒生謁貢闈,今提相印出黃扉。九重鹓鷺醉中別,萬里煙霄達了歸[二二]。鄰叟盡垂新鶴發[二三],故人猶著舊麻衣[二四]。洛陽謾道多才子[二五],自嘆遭逢似我稀。」所謂故人,蓋斥其友歸隱者也[二六]。

文穆有大第在洛中,真宗祠汾時,車駕幸止其廳,后人不敢復坐。圍以欄楯,設御榻焉。即今張文孝公宅是也。

張文孝公觀以真宗幸亳歲狀元及第,致仕樞密副使[二七],而其父尚無恙。父名居業,周易學究,性友弟,滯選調三十余年,年六十余,始轉京秩,以主客員外郎致仕。見其子入踐樞府,授大府卿,壽九十卒[二八]。卒未逾年,張公亦捐館,故謚文孝。乃知張公貴達,皆其父福慶所致[二九]。

李文正公昉,深州饒陽人。太祖在周朝,已知其名,及即位,用以為相。常語昉曰[三〇]:「卿在先朝,未嘗傾陷一人,可謂善人君子。」故太宗遇昉亦厚,年老罷相,每曲宴[三一],必宣赴賜坐。昉嘗獻詩曰:「微臣自愧頭如雪,也向鈞天侍玉皇[三二]。」昉詩務淺切,效白樂天體,晚年與參政李公至為唱和友,而李公詩格亦相類,今世傳二李唱和集是也。

公有第在京城北,家法尤嚴,凡子孫在京守官者,俸錢皆不得私用,與饒陽莊課并輸宅庫,月均給之,故孤遺房分皆獲沾濟,世所難及也。有子宗諤,仕至翰林學士,篇什筆札,兩皆精妙[三三]。太宗朝,嘗以京官帶館職赴內宴,閣門拒之,宗諤獻詩曰:「戴了宮花賦了詩,不容重睹赭黃衣[三四]。無聊獨出金門去,恰似當年下第歸。」蓋宗諤嘗舉進士,御試下第,故詩因及之。太宗實時宣召赴坐[三五],后遂為例,雖選人帶職[三六],亦預內宴[三七],自宗諤始也。

王文正公旦,相真宗僅二十年,時值四夷納款,海內無事,天書薦降,祥瑞沓臻,而大駕封岱祠汾,皆為儀衛使扈蹕。處士魏野獻詩曰:「太平宰相年年出[三八],君在中書十四秋[三九]。西祀東封俱已畢[四〇],可能來伴赤松游[四一]。」

世傳真宗任旦為相,常倚以決事。故歐陽少師撰旦神道碑銘曰[四二]:「國有大事,事有大疑,匪卜匪筮,公為蓍龜。」公雖荷真宗眷委之重,每慎密遠權以自防,故君臣之間,略無纖隙可窺。

公與楊文公億為空門友,楊公謫汝州,公適當軸,每音問不及他事,唯談論真諦而已。余嘗見楊公親筆與公云:「山栗一秤,聊表村信。」蓋汝唯產栗,而億與王公忘形[四三],以一秤栗遺之,斯亦昔人雞黍縞纻之意也[四四]。

世傳王公嘗記前世為僧,與唐房太尉事頗相類,及將捐館,遺命剃發,以僧服斂。家人不欲,止以緇褐一襲納諸棺而已。然公風骨清峭,頃項微結喉,有僧相之[四五],皆謂其寒薄,獨一善相者目之曰:「公名位俱極,但祿氣不豐耳。」故旦雖位極一品,而飲啖全少,不畜聲伎[四六]。晚年移疾在告,真宗嘗密赍白金五千兩[四七],旦表謝曰[四八]:「已恨多藏,況無用處。」竟不受之[四九],其清苦如此。

彭齊,吉州人,才辯滑稽,無與為對。未第時,常謁南豐宰,而宰不喜士,平居未嘗展禮。一夕,虎入縣廨,咥所蓄羊[五〇],棄殘而去,宰即以會客,彭亦預召[五一]。翌日,彭獻詩謝之曰:「昨夜黃斑入縣來,分明跡印蒼苔。幾多道德驅難去,些子豬羊引便來[五二]。令尹聲聲言有過,錄公口口道無災。思量也解開東閣[五三],留取頭蹄設秀才[五四]。」南方謂押司錄事為「錄公」,覽者無不絕倒。齊以大中祥符元年姚曄下及第[五五],仕至太常博士卒。

陳亞,揚州人,仕至太常少卿,年七十卒[五六],蓋近世滑稽之雄也。嘗著藥名詩百余首,行于世。若「風月前湖近,軒窗半夏涼」,「怕臘寒呵子下,衣嫌春暖宿紗裁[五七]」及贈祈雨僧云:「無雨若還過半夏,和師曬作葫蘆<羊+巴>[五八]」之類,極為膾炙[五九]。又嘗知祥符縣,親故多干借車牛[六〇],亞亦作藥名詩曰:「地居京界足親知,倩借尋常無歇時[六一]。但看車前牛領上,十家皮沒五家皮。」覽者無不絕倒。亞常言:「藥名用于詩,無所不可,而斡運曲折,使各中理,在人之智思耳。」或曰:「延胡索可用乎?」亞曰:「可。」沉思久之,因朗吟曰:「布袍袖里懷漫刺,到處遷延胡索人。此可贈游謁窮措大[六二]。」聞者莫不大笑。

亞與章郇公同年友善,郇公當軸,將用之,而為言者所抑[六三]。亞作藥名生查子陳情獻之,曰:「朝廷數擢賢,旋占凌霄路。自是郁陶人,險難無移處[六四]。也知沒藥療饑寒[六五],食薄何相誤[六六]。大幅紙連粘,甘草歸田賦。」亞又別成藥名生查子閨情三首,其一曰:「相思意已深,白紙書難足。字字苦參商,故要檳郎讀[六七]。分明記得約當歸,遠至櫻桃熟[六八]。何事菊花時?猶未回鄉曲。」其二曰:「小院雨余涼[六九],石竹生風砌[七〇]。羅扇盡從容[七一],半下紗幮睡[七二]。起來閑坐北亭中,滴盡真珠淚。為念婿辛懃,去折蟾宮桂。」其三曰:「浪蕩去未來[七三],躑躅花頻換。可惜石榴裙,蘭麝香銷半。琵琶閑抱理相思[七四],必撥朱弦斷。擬續斷朱弦[七五],待這冤家看。」亞又自為亞字謎曰:「若教有口便啞,且要無心為惡。中間全沒肚腸,外面瓊森棱角。」此雖一時俳諧之詞[七六],然所寄興[七七],亦有深意。亞又別有詩百余首,號澄源集,有歲旦示知己云:「收寒歸地底,表老向人間[七八]。」又與友人郊游云[七九]:「馬嘶曾到寺,犬吠乍行村。」送歸化宰王秘丞赴闕云:「吏辭如賀日,民送似迎時。」懷舊隱云:「排聯花品曾非僭,愛惜苔錢不是慳。」亦自成一家體格。

亞性寬和,累典名藩,皆有遺愛。然頗真率,無威儀,吏不甚懼。行坐常弄瓢子,不離懷袖,尤喜唱清和樂。知越州時,每擁騎自衙庭出,或由鑒湖緩轡而歸,必敲鐙代拍,潛唱徹三十六遍然后已,亦其性也。

郎中曹琰亦滑稽辯捷,嘗有僧以詩卷投獻,琰閱其首篇登潤州甘露閣云:「下觀揚子小。」琰曰:「何不道卑吠狗兒肥[八〇]?」次又閱一篇送僧云:「猿啼旅思凄。」琰曰:「何不道犬吠張三嫂?」座中無不大笑。

龍圖劉燁亦滑稽辯捷[八一],嘗與內相劉筠聚會飲茗[八二],問左右曰:「湯滾也未?」左右皆應曰:「已滾。」筠曰:「僉曰鯀哉。」燁應聲曰:「吾與點也。」

燁又嘗與筠連騎趨朝,筠馬病足行遲,燁謂曰:「馬何故遲?」筠曰:「只為五更三。」言點蹄也[八三]。燁應聲曰:「何不與他七上八?」意欲其下馬徒行也[八四]。(

校勘記

[一] 有鄰弟有終亦有才 「亦」,抄本作「賢」。

[二] 德驤有終父子二人常并命為江南淮南兩路轉運使 「淮南」,原本無,據類苑卷三四、增修詩話總龜卷二六補。宋史卷二七八雷德驤傳載其父子同命為兩浙、淮南轉運使。

[三] 當時詞氣壓朱云 小畜集卷七獻轉運使雷諫議作「當年辭氣壓朱云」,詩話總龜卷二六作「當時詩氣壓朱云」。

[四] 齋心唯祝秉鴻鈞 小畜集卷七作「齋心唯愿秉陶鈞」。

[五] 而德驤深于易 抄本「易」下有「而」字。

[六] 比捐館時 詩話總龜卷四三「館」下有「舍」字。

[七] 猶逋三萬緡 「猶逋」,詩話總龜卷四三作「尚欠」。

[八] 真宗特出內帑償之 詩話總龜卷四三作「章圣特出內帑錢償之」。

[九] 新祠人祭祀 「人」,東觀集卷一、詩話總龜卷四三作「民」。

[一〇]功名誰復繼 「誰復繼」,東觀集卷一作「復誰繼」,詩話總龜卷四三作「誰可繼」。

[一一]「洛陽龍門」至「忘其姓名」四十字,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詩話總龜卷二六引作「呂文穆公蒙正嘗與溫恭肅仲舒及一友人忘其姓名讀書于龍門山」。)(

[一二]而三人誓不得狀元不仕 「得」,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詩話總龜卷二六作「作」。

[一三]文穆狀元 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文穆為狀元」,詩話總龜卷二六作「文穆為狀頭」。

[一四]溫已不意 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溫恭已不意」,類苑卷三五作「溫已失意」。

[一五]然猶中甲科 「猶」,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詩話總龜卷二六作「尚」。

[一六]其一人徑拂衣歸隱 「徑拂衣」,類苑卷三五作「徑拂袖」,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詩話總龜卷二六作「隨拂衣」。

[一七]后文穆作相 「作相」,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大用」。

[一八]昔誰為友 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與誰為友」,詩話總龜卷二六作「昔與誰友」。

[一九]遽以著作佐郎召之 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詩話總龜卷二六作「遂以著作郎召之」。

[二〇]故文穆罷相尹洛 「尹」,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居」,詩話總龜卷二六作「歸」。

[二一]作詩曰 詩話總龜卷二六作「作詩贈之曰」。

[二二]萬里煙霄達了歸 「了」,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后」。

[二三]鄰叟盡垂新鶴發 「鶴」,抄本作「」,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詩話總龜卷二六作「白」。

[二四]故人猶著舊麻衣 「著」,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著」。

[二五]洛陽謾道多才子 「道」,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詫」,詩話總龜卷二六作「說」。

[二六]蓋斥其友歸隱者也 「斥」,詩話總龜卷二六作「指」。「友」,原作「反」,據抄本、稗海本、類苑卷)(三五改。「也」,據抄本及類苑增。

[二七]致仕樞密副使 「致仕」,類苑卷二四作「至」。

[二八]壽九十卒 類苑卷二四「十」下有「余」字。

[二九]皆其父福慶所致 「福慶」,類苑卷三四作「慶福」。

[三〇]常語昉曰 「語」,抄本作「謂」。

[三一]每曲宴 詩話總龜卷一作「每內宴」。

[三二]也向鈞天侍玉皇 詩話總龜卷一「皇」下有「太宗和之以賜曰:『珍重老臣純不已,我慚寡昧繼三皇。』為時之美傳」二十六字。

[三三]兩皆精妙 皇宋書錄卷中引同,抄本無「兩」字。

[三四]不容重睹赭黃衣 「睹」,國老談苑卷下作「見」。

[三五]太宗實時宣召赴坐 事文類聚續集卷一三、詩話總龜卷四引「宗」下有「覽詩」二字。

[三六]雖選人帶職 詩話總龜卷四「帶」下有「館」字。

[三七]亦預內宴 詩話總龜卷四、事文類聚續集卷一三作「亦同赴宴」。

[三八]太平宰相年年出 「太平」,詩話總龜卷一作「圣朝」。

[三九]君在中書十四秋 「君」,詩話總龜卷一作「公」。

[四〇]西祀東封俱已畢 「俱」,詩話總龜卷一作「今」。)(

[四一]可能來伴赤松游 詩話總龜卷一「游」下有「公袖書以進,累表求退,不許」十一字。

[四二]故歐陽少師撰旦神道碑銘曰 抄本「故」下有「也」字。「歐陽少師」,文津閣四庫全書本作「歐陽公」。

[四三]而億與王公忘形 唐宋叢書本、古今說部叢書本及傅校明刻說郛卷二一「形」下有「交」字。

[四四]斯亦昔人雞黍縞纻之意也 「也」,唐宋叢書本、古今說部叢書本及傅校明刻說郛卷二一作「乎」。

[四五]有僧相之 「之」,原作「人」,據抄本改。

[四六]不畜聲伎 類苑卷一二「不」上有「家亦」二字。

[四七]真宗嘗密赍白金五千兩 「赍」,抄本及類苑卷一二作「賚」。

[四八]旦表謝曰 「旦」,原本無,據類苑卷一二補。

[四九]竟不受之 抄本無「之」字,類苑卷一二引作「竟不之受」。

[五〇]咥所蓄羊 「蓄」,詩話總龜卷三五作「養」。

[五一]彭亦預召 「召」,原本無,據抄本及類苑卷六三補。詩話總龜卷三五作「齊預焉」。

[五二]些子豬羊引便來 「引便來」,類苑卷六三作「便引來」。

[五三]思量也解開東閣 「也」,類苑卷六三作「皆」。

[五四]留取頭蹄設秀才 「取」,類苑卷六三、詩話總龜卷三五作「得」。「設」,詩話總龜作「待」。)(

[五五]齊以大中祥符元年姚曄下及第 「姚曄」,原作「姚煜」,據稗海本、類苑卷六三、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六八改。

[五六]年七十卒 類苑卷六四「年」下有「余」字。

[五七]衣嫌春暖宿紗裁 類苑卷六四、詩話總龜卷三八作「衣嫌春瘦縮紗裁」。

[五八]和師曬作葫蘆<羊+巴> 「曬」,類說、詩話總龜卷三八作「」。「<羊+巴>」,抄本、類說、詩話總龜作「巴」。

[五九]極為膾炙 詩話總龜卷三八作「最膾炙人口」。

[六〇]親故多干借車牛 「干」,原本無,據類苑卷六四、詩話總龜卷三八補。總龜「干」下尚有「托」字。「牛」,原作「馬」,考下文「但看車前牛領上」,當作「牛」,類苑、詩話總龜不誤,今據改。

[六一]倩借尋常無歇時 「倩」,抄本作「借」,類苑卷六四作「措」。

[六二]此可贈游謁窮措大 類說「此」下有「句」字。

[六三]而為言者所抑 「所抑」,抄本作「折抑」,詩話總龜卷三八作「所沮」。

[六四]險難無移處 「移」,詩話總龜卷三八作「夷」。

[六五]也知沒藥療饑寒 「饑」,夏校云:類說作「孤」。按類苑卷六四、詩話總龜卷三八均作「孤」。

[六六]食薄何相誤 「薄」,夏校云:類說作「蘗」。按抄本與類說同。

[六七]故要檳郎讀 「檳郎」,夏校云:類說作「擅郎」。按抄本同類說。

[六八]遠至櫻桃熟 「遠至」,類說作「遠志」。)(

[六九]小院雨余涼 「余」,夏校云:原本及商本作「其」,從類說改。

[七〇]石竹生風砌 「生風」,夏校云:類說作「風生」。按抄本同類說。

[七一]羅扇盡從容 「羅」,夏校云:原本及商本作「罷」,從類說改。按詩話總龜卷三八所引與類說同。

[七二]半下紗幮睡 「半下」,類說作「半夏」。

[七三]浪蕩去未來 「未」,抄本、類說、詩話總龜卷三八作「來」。夏校云:類說作「不」,與文學古籍刊行社類說異,不知所據何本。

[七四]閑抱理相思 「抱」,夏校云:類說作「后」。按詩話總龜卷三八亦作「后」,類苑卷六四作「坐」。

[七五]擬續斷朱弦 「朱」,夏校云:原本及商本作「來」,從類說改。

[七六]此雖一時俳諧之詞 「俳諧」,詩話總龜卷三八作「諧謔」。

[七七]然所寄興 「寄」,抄本作「記」,類苑卷六四作「托」。

[七八]表老向人間 「表」,類說作「俵」,類苑卷六四、詩話總龜卷三八作「衰」。

[七九]又與友人郊游云 「游」,詩話總龜卷三八作「行」。

[八〇]何不道卑吠狗兒肥 「卑吠」,抄本及類說作「卑末」。

[八一]龍圖劉燁亦滑稽辯捷 「燁」,夏校云:原本誤作「煜」,下同,悉從商本改,案宋史燁,溫叟子,附溫叟傳。

[八二]嘗與內相劉筠聚會飲茗 「茗」,類說作「茶」,古今說部叢書本作「宴」。)(

[八三]言點蹄也 「蹄」,類說同,唐宋叢書本、古今說部叢書本及傅校明刻說郛卷二一作「緩」。

[八四]意欲其下馬徒行也 「欲其」,抄本作「其欲」。)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州省| 新泰市| 桦甸市| 静宁县| 潢川县| 册亨县| 宁河县| 昌乐县| 浦县| 达尔| 绍兴市| 福泉市| 长寿区| 清涧县| 车致| 南宫市| 双城市| 营口市| 东城区| 景泰县| 白山市| 香港| 青海省| 宁蒗| 常山县| 宁晋县| 酒泉市| 信宜市| 缙云县| 梓潼县| 林西县| 浪卡子县| 黔江区| 内丘县| 开封县| 清水县| 闻喜县| 福海县| 固始县| 汾西县| 望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