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片芩、山梔、桔梗、石膏、枇杷葉、玄參、貝母、青黛、羚羊角、竹瀝。
本臟報使引經藥:白芷、升麻、蔥白。
肺病飲食宜忌物:《甲乙經》曰:肺病者,宜食黍、雞、肉、桃、蔥,宜辛物,忌苦物。
手陽明大腸經脈歌:陽明之脈手大腸,次指內側起商陽,循指上連出合谷,兩筋歧骨循臂膀,入肘外 循 外,肩端前 柱骨旁,從肩下入缺盆內,絡肺下膈屬大腸;支從缺盆上入頸,斜貫頰前下齒當,環出人中交左右,上俠鼻孔注迎香。
此經氣盛血亦盛,是動 腫并齒痛。
所生病者為鼽衄,目黃口干喉痹生。
大指次指難為用,肩前 外痛相仍。
氣有余兮脈熱腫,虛則寒栗病偏增。
大腸補瀉溫涼藥:補:粟殼、牡蠣、木香、蓮子、肉豆蔻、訶子、倍子、龍骨、榛子、砂糖、糯米、石蜜、棕櫚子。
瀉:大黃、芒硝、牽牛、巴豆、枳殼、枳實、桃仁、檳榔、蔥自、麻子仁、續隨子、榧實。
溫:人參、干姜、肉桂、吳茱萸、半夏、生姜、胡椒、丁香、糯米、桃花石。
涼:條芩、槐花、黃連、大黃、胡黃連、梔子、連翹、芒硝、苦參、石膏。
本腑報便引經藥:葛根、升麻、白芷(行上)、石膏(行下)。
足陽明胃經脈歌:胃足陽明交鼻起,下循鼻外下入齒,還出俠口繞承漿,頤后大迎頰車里,耳前發際至額顱,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絡脾宮,直者缺盆下乳內;一支幽門循腹中,下行直合氣沖逢,遂由髀關抵膝臏, 跗中指內關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指外關通;一支別走足跗指,大指之端經盡矣。
此經多氣復多血,是動欠伸面顏黑,凄凄惡寒畏見人,忽聞木音心驚惕,登高而歌棄衣走,甚則腹脹仍賁響。
凡此諸疾皆 厥,所生病者為狂瘧。
濕淫汗出鼻流血,口 唇裂又喉痹。
膝臏疼痛腹脹結,氣膺伏兔 外廉。
足跗中指俱痛徹,有余消谷溺色黃。
不足身前寒振栗,胃房脹滿食不消。
氣盛身前皆有熱。
胃腑補瀉溫涼藥:補:白術、人參、黃 、蓮肉、炙甘草、芡實、山藥、陳皮、半夏、糯米、蜂蜜、砂糖、白糖、荔枝、林禽、棗子、山楂、麥芽、神曲。
瀉:大黃、硝石、牽牛、巴豆、枳實、濃樸、枳殼、三棱、莪術。
溫:附子、肉桂、干姜、生姜、丁香、木香、藿香、砂仁、益智、香附、川芎、胡椒、辛夷、肉豆蔻、草豆蔻、白豆蔻、吳茱萸、香薷、糯米、諸糖。
涼:石膏、山梔、大黃、玄明粉、寒水石、黃連、生地黃、知母、黃芩、石斛、玉屑、連翹、滑石、葛根、蘆根。
本腑報使引經藥:葛根、升麻、白芷(行上)、石膏(行下)。
胃病飲食宜忌物:飛來子云:虛寒宜辛甘,忌苦;實熱宜苦淡,忌甘。
足太陰脾經脈歌:太陰脾起足大趾,上循內側白肉際,核骨之后內踝前,上 循 脛膝里,股內前廉入腹中,屬脾絡胃與膈通,俠喉連舌散舌下,支絡從胃注心宮。
此經氣盛而血衰,是動其病氣所為。
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體痛難移。
腹脹善噫舌本強,得后余氣快然衰。
所生病者舌亦痛,體重不食亦如之。
煩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瘧隨。
不臥強立股膝腫,疽發身黃大指痿。
脾臟補瀉溫涼藥:補:人參、白術、黃 、炙甘草、山藥、芡實、陳皮、酒芍、升麻(少用)、柴胡(少用)、南棗、枸杞、白茯苓、蜂蜜、砂糖、甘蔗、牛肉。
瀉:枳殼、枳實、巴豆、葶藶、青皮、大黃、山楂、神曲、麥芽、防風。
溫:丁香、木香、干姜、生姜、附子、官桂、砂仁、豆蔻、川芎、益智、茱萸、胡椒、花椒、藿香、良姜、紅豆、糯米、晚米、甜酒。
涼:黃連、連翹、大黃、黃芩、寒水石、石膏、山梔、芒硝、西瓜、綠豆、苦茶、玄明粉。
本臟報使引經藥:升麻、酒浸白芍藥。
脾病飲食宜忌物:《甲乙經》曰:脾病者,宜食粳米、牛肉,宜甘,忌酸。
手少陰心經脈歌:手少陰脈起心中,下膈直與小腸通;支者還從肺系走,直上喉嚨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 后肘內少海從。
臂內后廉抵掌中,銳骨之端注少沖。
多氣少血屬此經,是動心脾痛難任。
渴欲飲水咽干燥,所生 痛目如金。
脅臂之內后廉痛,掌中有熱向經尋。
心臟補瀉溫涼藥:補:人參、天竺黃、金屑、銀屑、麥門冬、遠志、山藥、川芎、當歸、羚羊角、紅花、炒鹽。
瀉:枳實、葶藶、苦參、貝母、玄胡索、杏仁、郁金、黃連、前胡、半夏。
溫:藿香、蘇子、木香、沉香、乳香、石菖蒲。
涼:黃連、牛黃、竹葉、知母、山梔、連翹、珍珠、蘆根、玄明粉、貝母、犀角。
本臟報使引經藥:獨活、細辛。
心病飲食宜忌物:《甲乙經》曰: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韭,宜苦物,忌咸物。
手太陽小腸經脈歌: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循手外廉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內側。
上循 外出后廉,直過肩解繞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內,向腋絡心循咽嗌。
下膈抵胃屬小腸,一支缺盆貫頸頰,至目銳 卻入耳,復從耳前仍上頰。
抵鼻升至目內 ,斜絡于顴別絡接。
此經少氣還多血,是動則病痛咽嗌。
頜下腫兮不可顧,肩如拔兮 似折。
所生病兮主肩 ,耳聾目黃腫腮頰。
肘臂之外后廉痛,部分尤當細分別。
小腸腑補瀉溫涼藥:補:牡蠣、石斛、甘草梢。
瀉:海金沙、大黃、續隨子、蔥白、荔枝、紫蘇。
溫:巴戟、茴香、大茴香、烏藥、益智仁。
涼:木通、黃芩、滑石、黃柏、通草、山梔、車前子、茅根、豬苓、澤瀉、芒硝。
小腸報使引經藥: 本、羌活(行上)、黃柏(行下)。
足太陽膀胱經脈歌:足經太陽膀胱脈,目內 上起額尖,支者巔上至耳角,直者從巔腦后懸。
絡腦還出別下項,仍隨肩膊俠脊邊,抵腰膂腎膀胱內,一支下與后陰連,貫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內左右別,貫胛俠脊過脾樞,臀內后廉 中合,下貫 內外踝后,京骨之下指外側。
此經血多氣猶少,是動頭痛不可當。
項如拔兮腰似折,髀樞痛徹脊中央。
如結兮 如裂,是為踝厥筋乃傷。
所生瘧痔小指廢,頭囟項痛目色黃。
腰尻 腳疼連背,淚流鼻衄及癲狂。
膀胱腑補瀉溫涼藥:補:橘核、龍骨、續斷、菖蒲、益智仁。黃芩。
瀉:芒硝、豬苓、澤瀉、滑石、車前子、瞿麥、木通、萱草根。
溫:茴香、肉桂、烏藥、沉香、蓽澄茄、山茱萸。
涼:黃柏、知母、防己、滑石、地膚子、石膏、甘草梢、生地黃。
膀胱報使引經藥: 本、羌活(行上)、黃柏(行下)。
足少陰腎經脈歌:足經腎脈屬少陰,小指斜趨涌泉心,然骨之下內踝后,別入跟中 內侵。
出 內廉上股內,貫脊屬腎膀胱臨;直者屬腎貫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尋;支者從肺絡心內,仍至胸中部分深。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病饑不欲食。
喘嗽唾血喉中鳴,坐如欲起面如垢。
目視 氣不足,心懸如饑常惕惕。
所生病者為舌干,口熱咽痛氣賁逼。
股內后廉并脊疼,心腸煩痛疸而 。
痿厥嗜臥體怠惰,足下熱痛皆腎厥。
腎臟補瀉溫涼藥:補:知母、黃柏、生地黃、熟地黃、龜板、虎骨、覆盆子、牛膝(少用)、杜仲(少用)、鎖陽、山藥、鹿茸、枸杞、當歸、肉蓯蓉、山茱萸。
瀉:豬苓、澤瀉、琥珀、苦茗、白茯苓、木通。
溫:附子、干姜、肉桂、沉香、破故紙、柏實、烏藥、硫黃、鐘乳、胡蘆巴、白馬莖、狗肉、陽起石、諸酒、鰻魚、五味子、巴戟天。
涼:黃柏、知母、生地黃、地骨皮、牡丹皮、玄參。
腎臟報使引經藥:獨活、肉桂、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