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 周易淺述
- (清)陳夢雷
- 3117字
- 2015-12-26 18:10:52
周易始于乾坤、終于既濟未濟、一經之終始也。上經始于乾坤、終于坎離。下經始于咸恒、終既濟未濟。一分為二而各有終始也。始於乾坤、中于泰否、終于坎離、為上經。始于咸恒、中于損益、終于既濟未濟、為下經。上下經之各有始各有中各有終、所以成一經之始于乾坤終于既濟未濟也。而始于乾坤終于既濟未濟者何也。上經言乾坤坎離、實則乾為主坎用事、宗陽也。下經言震巽艮兌、實則坤為主離用事、宗陰也。乾坤坎離、萬象之樞也。故始于乾坤而終于既濟未濟、即始于乾坤而終于坎離也。然不終于坎離而終于既濟未濟何也。乾坤立坎離之體、坎離妙乾坤之用。因乾坤之交不交以生坎離之用、因坎離之交不交以回乾坤之體。坎離一乾坤也。乾坤得坎離、則每於不交者正其位。坎離繼乾坤、則必于交其[文瀾本“其”作“者”]呈其能。未言離坎坎[文瀾本“離坎坎”作“坎離首言”]乾坤、曰乾曰坤曰坎曰離、乾坤坎離之不交者也。乾坤之不交、即坎離之不交也。既言泰否、終言既濟未濟。曰泰曰否曰既濟曰未濟、乾坤坎離之交者也。坎離之交、即乾坤之交也。周易雖分上下經、雖各有終始。實則始于乾坤、中于坎離、終于既濟未濟。坎離不交即乾坤、而交即既濟未濟。
凡震巽艮兌錯行於其間、以成乾坤既濟未濟之終始。乾坤既濟未濟、誠萬象之樞也。盍觀乎圜圖之互卦乎。以六十四卦互得三十二卦。左右八分列、實得一十六卦。曰乾曰夬曰睽曰歸妹曰家人曰既濟曰頤曰復曰姤曰大過曰未濟曰解曰漸曰蹇曰剝曰坤。兩卦而互一卦、亦四卦而互一卦也。又以其三十二卦互之得十六卦。左右重列、實得四卦。曰乾曰既濟曰未濟曰坤。
兩卦而互一卦、亦四卦而互一卦、且八卦而互一卦也。推之六十四卦。則四卦而互一卦、亦八卦而互一卦、且一十六卦而互一卦也。互至于乾坤既濟未濟而窮、蓋互之而仍得乾坤既濟未濟也。以四卦而畫六十四卦、故乾坤既濟未濟為萬象之樞也。故周易始于乾坤終于既濟未濟也。既濟未濟一坎離也、坎離一乾坤也。周易之始于乾坤、終于既濟未濟。即始于乾坤、終于乾坤也。至[“至”當作“互”、從文瀾本]卦云者、即孔子之所謂雜物撰德也。
楊道聲方圖總論
乾坤、大父母也。乾坤正而八卦正矣、六十四卦俱正矣。陽生于北而極于南、陰生于南而極于北、天之道也。圜圖法天、故乾南而坤北。陽始于東北而盛于西北、陰始于西南而盛于東南、地之道也、方圖法地、故乾西北而坤東南。乾坤運卦體于無窮、圜圖之義也。乾坤交卦體以變化、方圖之義也。此其所異也。由是次乾坤而兌艮、次兌艮而離坎、次離坎而震巽、八卦之位不既正乎。由是一一統八、八其八而六十四卦之位、不俱正乎。
方圖縱橫八卦圖說
六十四卦成列、相交變化而八卦各居其本位、以為卦主。從計之則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不少紊也。衡計之、則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不少紊也。以從衡之間斜計之、仍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不少紊也。此其為卦之正、以統夫眾卦也。
方圖經緯圖說
卦有經、必有緯。經正則緯正、緯正則經緯之間無弗正。圜圖以南北為經、則東西為緯。方圖以西北東南為經、則東北西南為緯。乾坤交得否泰、繼而兌艮交得咸損、故次否泰。繼而離坎交得未既濟、故又次咸損。
繼而震巽交得恒益、故又次未既濟。皆為緯。緯合經而一十六、邵子所謂四象相交成十六事也。而各卦之交咸取諸此矣。
楊道聲方圖六十四卦相交圖說
六十四卦生于八卦之相交、而八卦之相交其法有七。有隔六交者、有比肩交者、乃至隔一、隔二、隔三、四、五交者。其隔六、則乾坤相交是也。隔五、則乾艮、坤兌相交是也。隔四、則乾坎、艮離、兌艮相交是也。
乾巽、兌坎相交、坤震、艮離相交、則隔三也。乾震、兌巽相交、則隔二也。交以離乾、兌震、交以離巽、震坎、交以巽艮、坎坤、非隔一乎。交以乾兌、兌離、交以離震、震巽、交以巽坎、坎艮及艮坤、非比肩乎。剛柔往來、貞悔變易盡之矣。
方圖縱衡貞悔圖說
方圖之形衡八而從八。計其衡、則自下而上、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皆居貞卦之位。計其從、則自右而左、一乾二兌三離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皆居悔卦之位。各以一卦為主而從有八悔、衡有八貞。縱衡貞悔、犬牙相錯。分之而其體成八。八縱八衡、卦各據其一行也。合之而其用有九。縱二衡二、虛中而得九也。先王九州別壤、九井均田蓋取諸此。
方圖陽貞陰悔圖說
兩儀既判、陰固不可無陽、陽亦不可無陰。實則陰施而陰受、陽信而陰屈、陽尊而陰卑。此相輔以為用、而圣人所以垂教萬世也。乾兌離震陽卦也、合所生之二十八卦而得陽卦三十二。坤艮坎巽陰卦也、合所生二十八卦而得陰卦三十二。於衡圖、則陽卦皆居前而陰卦皆居后。于圜圖、則陽卦居左而陰卦皆居右。於方圖、則陽卦皆居內而陰卦居外。尊陽也。故觀方圖者、分之則六十四卦、合之則一卦也。三十二卦為貞、三十二卦為悔。一貞一悔、非一卦之象乎。以六十四卦觀之、則其文燦然而有回也、以一卦觀之、則其體寂然而不動也。陰陽變化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其斯之謂歟。若乃各爻之相對相間、不少異于圜圖、知圜圖而方圖有可知者。按、祝氏曰。初爻內三十二陽、外三十二陰。二爻內外皆可六陽間十六陰。三爻內外各八陰八陽相間。四爻內外各四陰四陽相間。五爻內外各二陰二陽相間。上爻內外各一陰一陽相間。今按、初二三爻相配如祝氏說。
其各悔卦左右中分之。則四爻右三十二陽、左三十二陰。五爻左右各十六陰間十六陽。上爻左右各八陰八陽相間。蓋貞卦分內外、悔卦分左右以配陰陽。此異于圜圖、祝氏諸家所未悉也。
方圖分內外圖說
先王定城郭宮室甸服之制、以辨內外、朝聘以時、至寒暑不怨咨、叛亂備而民生遂。何其慎邪。庖羲氏之方圖、誘厥矣。夫乾坤視八卦、故凡與乾坤並列者皆居外。次乾坤而為兌艮、故凡與兌艮並列者皆居次外。
次兌艮為離坎、故凡與離坎並列者皆居次內。次離坎為震巽、故凡與震巽並列者皆居內。內以應外、外以衛內。內外之辨不亦詳且密哉。
方圖天地相交之圖說
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則不交而物不生。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則相交而物生。相交者、天交乎地、地交乎天也。其不交者、天與天交而地與地交也。不交乎此、則交乎彼矣。不交、則天地或幾乎息矣。相交而生物者、天地之用也。不交而不生物者、天地之體也。有體而后有用、故有貞而后有元、有不生物而后有生物。天之卦乾兌離震、自相交而生無妄大壯十二卦、天交天也。即為天之體。地之坤卦艮巽坎自相交而生觀升十二卦、地交地也。即為地之體。天之卦而交坤艮坎巽得恒否豫姤十六卦、天交乎地也。地之卦而交乾兌離震得泰益復小畜十六卦、地交乎天也。即為天地之用。于是、即此得聲音色味與夫飛走草木情性形體之變、此邵子前知之學也。
楊道聲方圜合圖說
天何依乎、依乎地也。地何附乎、附乎天也。天地相依附、而天地之內千變萬化。所謂不貳不測者、不外乎一經一緯、一方一圓、一動一靜間也。先天圖圜乎外方乎內。夫子欲取方圖于外以別地、而虛圜圖之內以象天。實不若天包地外、地居天中、有依附之勢為不易也。天圜于外、圜則運行而不息。地方于內、方以相交而成功。于是陰陽之妙用大無外小無內、悉包舉於斯而莫之或遺矣。
三十六卦錯綜圖說
麻衣易謂卦有反對。反者、即綜卦之謂也。正則為屯、倒則為蒙。正則為需、倒則為訟。諸卦相綜悉視此。其不得綜者凡八。曰乾坤坎離頤大過中孚小過。麻衣所謂對卦、即錯卦也。合錯綜而言得三十六卦、邵子所謂三十六宮也。以此言之也、方圖圓圖橫圖之外、不可不知錯綜之圖。十翼之有雜卦傳、固專為錯綜卦言之也。彖傳本義以卦變言者十有五卦、曰訟隨蠱噬嗑賁無妄大畜晉睽蹇解升鼎漸渙是也。程傳論卦變、多本于乾坤。
本義但取兩爻相比為變。渙卦柔得位乎外則不合、朱子自亦疑之。今照咸恒二卦剛上柔下柔上剛下之例、皆以卦綜言之、于十五卦皆合。然兩卦雖有錯綜、至錯綜之或先或后、自當因名以求其義。如序卦所云、不可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