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凡例(3)

六爻曲盡易之道、而唯九五有德位之大人能體備乎乾之蘊、故獨以有天下之圣人言之。六龍即六爻。時垂句增也字、與上不同。上重垂龍、此重御天。言垂龍者將以御天也。六爻不外一時。圣人以時垂此六龍、將以御天下也。云行雨施、就圣人言之。政教如云之行。德澤如雨之施、天下自無不平也。御天而云行雨施、圣人之以美利利天下也。天下皆平、圣人之不言所利也。至此而乾之道在圣人矣。又按、彖以元亨利貞言乾、文言即以元亨利貞屬之君子。乾之德在君子躬行之中也。彖以云行雨施言乾、文言即以屬之圣人。乾之功即在圣人運用之內也。此天人之合。君子自強不息以法乎天、不可以已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

是以君子弗用也。

德、得于心者也。行、見于事者也。日可見、猶指日可待之意。理得于心、可以見之行事矣。但當隱而未見之時、德雖可行、而時位未能成其所行。君子知其時位之未可、是以弗用。此以下又申象傳未盡之意。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二有正中之龍德。然所以成德者、亦由學問之功。之、指正中之理。

言理之得于天者、雖我所固有、然散見于事物、不學則聞見者寡、無以聚于吾心也。聚矣而不問、則不知所擇。故問所以辨其是非同異也。聚矣辨矣、狹隘其心、則此理非我有。故必有涵養寬裕之意、優游厭飫、勿忘勿助、而所聚所辨者、庶融會貫通、與心為一矣。至于仁者、吾心之全德、即天之元。吾之所學所問者此也。既聚既辨之后、既居于心、即見之于行事。亦猶天之行健、無或一息之間。則莫非天理、無一毫私欲之間。而乾元之德全。雖未居君之位、而已具君之德矣。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重剛、陽爻位也。按、來注三居下卦之上、四居上卦之下、以剛按剛、故皆曰重。此解亦可參。不中、非二五也。不在天、非上之中。不在田、非下之中。時本可危、因時而惕以防危、故雖危無咎。

九四、重剛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重字衍。三四皆人位、而四居人之上而近君、故曰不在人。重剛不中之中、二五之中也。中不在人之中、六爻中間之中也。下以二為中、三則過。上以五為中、四則不及。過則憂、不及則疑。然憂所當憂、卒于無憂。

疑所當疑、卒于無疑。故皆可以無咎。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前同聲相應節言利見之意。此專就大人言、而利見之意在其中。九五之為大人、大以道也。天地者、道之原。大人無私、以道為體、則合于天地易簡之德矣。天地之有象、而照臨者為日月、循序而運行者為四時、屈伸往來生成萬物者為鬼神。名雖殊、道則一也。大人既與天地合德、故其明目達聰合乎日月之照臨、刑賞慘舒合乎四時之代禪、遏揚彰癉合乎鬼神之福善禍淫。先天弗違、如先王未有之禮可以義起。蓋雖天之所未有、而吾意默與道契、雖天不能違也。后天奉時、如天秩天序天理所有、吾奉而行之耳。蓋人與天地鬼神本無二理、特蔽于有我之私而不能相通。大人與道為一、即與天為一、原無彼此先后之可言。其曰先天后天者、亦極言或先或后、皆與天合也。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進退以身言。窮上反下、退矣。存亡以位言。過五居上、亡矣。得喪以物言。無輔無民、喪矣。是之謂亢、所以動而有悔。

其唯圣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知進退存亡、則無得喪矣、故不復言得喪。不失其正、處之以道、非計私以避害也。正即貞也。乾元歸于一貞、圣人法天體元歸于一正。隨其時、不失其正、非圣人不能也、故再言其唯圣人乎。此卦六爻、周公皆取象于龍、夫子文言皆屬之于圣。非圣人固不能體天、然易非專為圣人言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圣賢以至于愚不肖、皆可觀象玩辭、觀變玩占、而以圣人為法耳。蓋人生天地之間、吉兇悔吝無一息之停、圣人隨其時所值、而皆有以處之、使得其正。此不獨乾卦之義、而實全易之義。易之所以開物成務、圣人所以為天下后世法者、此也。

坤歸藏首坤、其義未知所取。周易以坤繼乾、以地承天、萬物之父母也。

全卦以柔順得正為地道臣道妻道之宜。六爻唯二五言吉利、而五不如二之正。他則皆有扶陽抑陰之微旨焉。坤卦之大略也。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

東北喪朋。安貞吉。

三偶為陰、其卦為坤、其象為地。陰之成形、莫大乎地。地勢卑順、故名為坤。六畫皆陰、內外皆坤。陰之純、順之至也。純陰至順、一承乎陽。循物無違、居心順應。理無不通、故占亦可大亨。然必守此順德、久而不變、故曰利牝馬之貞。牝馬、柔順而健行者。馬為乾象。曰牝馬、明配乾也。陽得其全、陰得其半。以柔順得正為利、則其他有所不利矣。陽先陰后。君子占比、欲有所往、率先首事、必至于迷。居后順從、乃得其當。故曰先迷后得。主利、本義謂陽主義而陰主利。大全謂占此卦便主利此事、非坤道主利萬物也。時解皆從之。今按、蘇傳來注皆以后得主為句。

謂陽為陰主、乾為坤主。居后從乾、得其所主、所以為利也。此雖與本義不合、然觀后文言后得主而有常句、似非遺去利字、且于理義甚順、宜存之。西南、陰方。東北、陽方。西南致養之地、與坤同道、故得朋。東北反乎西南、故喪朋。陰體柔而躁、妄作以求全、則非矣。必安于正乃吉、故曰安貞吉。蓋陰之德減于陽之半。故體乾之君子、可先亦可后。而體坤之君子、但為后不可為先。所遇雖得喪之不同、而要以安于正則吉、此地道臣道妻道也。此三句本義解如此、時解皆從之。今按、蘇傳及來注皆謂文王圓圖、西南、兌離巽三女所居、坤之朋也。東北、震坎艮三男所居、非朋也。陰以從陽為正、去其三女之朋、求主于東北、則為安貞之吉矣。

此雖與本義悖、而說可存。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此以地道明坤之義、而首言元也。至、極也。乾曰大、無所不包也。

坤曰至、無所不盡也。乾之大無方。坤則未離乎方也、故但曰至。元非別有一元。乾施坤受、一氣而已。資始者有其氣、資生則有其形。然非坤自為、順天氣而承之以生。不先不后、所以為至也。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此言亨也。坤之德厚、持載萬物、合于乾之無疆。無疆即乾之不息也。

不息則可久、無疆則可大矣。其靜也翕、故曰含弘。含言無所不容、弘言無所不有。其動也闢、故曰光大。光言無所不著、大言無所不被。所以德合無疆。而品物之流形者、咸暢茂條達、無不亨矣。

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此言利貞也。馬、乾象。而曰地類者、馬行地之物、牝則陰之類也。

行地無疆、則順而健矣。地承天施、柔順也。生物有終、利貞也。坤之德如此、君子所行如之、則有先迷后得之慶矣。

先迷失道、后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居先則迷惑而失坤之道、居后則順利而得地之常。西南、與陰之類行、故得朋。東北、非其類、故喪朋。然反而與類行、亦終有得朋之慶矣。本義所解如此。程傳謂東北從陽、成生物之功、曰有慶。蘇傳來注同之。今按、獨陰不生、從陽有慶為是。

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安而且貞、地之德也。彖有三無疆。德合無疆、坤配乾之無疆。行地無疆、坤之德無疆也。應地無疆、人法地之無疆也。無疆本天德。唯地能合天之無疆、則地亦無疆。君子能法地之無疆、君子亦無疆。君子法地、地法天、一天德之無疆已矣。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以氣運故曰行、地以形載故曰勢。上下卦皆地、然其象一而已、故不言重、而但言其勢之順。蓋地非以平為順。高下相因、正見其順也。高下相因無窮。地勢之順、以地德之厚也。厚、故萬物皆載焉。君子以之法地德之厚、而民物皆在所載矣。至乾之大象不言乾而言健、地則不言順而言坤、朱子謂用字偶有不同、不必穿鑿。

初六。履霜堅冰至。

陰爻言六者、凡揲筮得三偶、則所余二十四策、合四六之數為老陰。

得二奇一偶、則所余三十二策、合四八之數為少陰。老變而少不變、故陰爻稱六。又按、兩地之義合河圖、地二地四而為六。取地之生數、不取成數、則亦為六也。霜、一陰之象。冰、六陰之象。霜、陰氣所結、其勢猶微、及其既盛、則水凍而為冰。初陰有霜象、六陰有冰象、陰有冰象。陰爻雖始生于下、其端甚微、而其勢必盛。故圣人示人以戒辭、當履霜則知堅冰之將至也。蓋陰陽、造化之本、不能相無。而消長有常、亦非人所能損益。然其類則陽生陰殺、陽善陰惡、陽君子而陰小人。故圣人于易、每致扶陽抑陰之旨、亦參贊天地之微權也。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本義謂魏志作初六履霜、當從之。馴、順習也。道、即小人道長之道。

經言堅冰至、要其終也。象傳至堅冰、原其始也。當其履霜、不過陰之始凝耳。乃至于堅冰、則惟其因循順習以致之耳。戒占者當豫防、不可自我致之也。始于微而終于著、陰陽均也。而陰之為物、弱而易入。易以陷入、故戒其馴習而致之。即子產水弱民玩之意。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乾五爻皆取象、獨九三指其性體剛健者言之。坤五爻皆取象、獨六二指其性體柔順者言之。初三五柔順而不正、非陰位也。四上柔順而不中、非上下卦之中也。唯六二柔順而中正、得坤道之純者也。正則無私曲而內直、中則無偏黨而外方。內直外方、其德自然盛大。不假修習、而自無不利也。不揉而直、不矩而方、不廓而大、故曰不習。不待學習、自然直方大、故曰無不利。蓋習而利、則利止于所習矣。唯不習、故無不利。言以乾之德為德也。乾、其動也直、坤亦直。乾圓而坤則方。乾不息而坤德合無疆、則與乾並大矣。占者有是德、則其占如是。初六占在象中、此則象在占中。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地之直方、于其動觀之、即生物之無屈撓。見其直、即賦形之無變易。

見其方、蓋唯承天而動故也。直方則大也、故不言大。地道之光、自然而然。無所勉強、不可揜蔽也。

六三。含回可貞?;驈耐跏?。無成有終。

坤為吝嗇又為文。六三陰居陽位、剛柔相雜、內含回美之象。體純陰、可貞以守之象。居下卦之上、有位者也。有或出而從王事、不終含藏之象。

三居下卦之終、有終之象。三居陽不正、故不曰貞曰可貞。不欲輕進、故曰或。不敢造始、故曰從。人臣之道、凡事不最居其成功、唯奉事以守終、故曰無成有終也。本義謂始雖無成、后必有終、意似不同。然全卦有先迷后得之象、而三爻多兇。凡占者得此、即如所占可也。

象曰。含回可貞、以時發也?;驈耐跏?、知光大也。

處下之道、必能含其美、乃為得正。然義所當為、則以時而發、非有所隱而不盡也。或從王事、乃能無成有終、以其知之光大故也。蓋天下唯能含者乃能發。圭角淺露、不可有為矣。唯知光大者乃能含暗昧不明、妄自炫耀矣。大知光明者不事匿名晦跡、而驕矜不形。涵養深沉者不用見事風生、而事業自遠。此即象傳所謂含弘光大也。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陰虛能受、故坤有囊象。重陰凝閉、有括囊之象。三以陰居陽、猶或可出。四以陰居陰、逼近于君、唯有謹密晦藏而已。不但言語之簡然、凡一切動止皆然。如此則無僨事之咎、亦無成事之譽。蓋四近君、譽則逼上、譽即咎之招。無咎者、以無譽也。求譽、則不能括囊矣。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能慎、則不害也。君子當否塞之時、不求有功、當思遠害。

六五。黃裳。元吉。

黃、中色、地之色也。裳、下飾、坤為裳也。然不于二言之、獨于五言之者、蓋六二陰而在下、柔順中正、自然無不利。六五以陰居尊、必中順之德充于內而見于外、乃得大善之吉、否則兇矣。程傳以羿莽武氏臣妾居尊位者言之。先儒或病其拘。蓋卦本臣道妻道、而五居尊位。然易之為占皆因人立教。為臣妾者得此、則宜忠信卑順、以盡其道。為君得此、則宜居中謙遜、以下賢也。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坤為文、又居五之中。文生于相錯、陰陽專一則無文。陰有陽德、則黃中之文充于中而見諸外也。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陰宜從陽者也。純陰在上、盛于陽矣、故與陽皆有龍象。盛則必爭、故有戰象。上動不已、進至于外、故有戰于野之象。陰雖極盛、豈能獨傷陽哉、故有兩敗俱傷之象。氣陽血陰、陽衰于陰、故與陰皆有血象。象如此、不言兇而兇可知矣。乾上但言亢、而坤則言戰者。蓋陰陽不可相無、然乾尊則無對待。坤卑而盛極、必至侵傷也。初曰堅冰至者、防龍戰之禍于始。上曰龍戰野、則著堅冰之禍于終也。余意文言詳之。

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陰盛窮極、勢必爭而傷也。然道豈驟窮、由初之馴致也。

用六。利永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州市| 汉源县| 明水县| 山西省| 会东县| 英超| 霍邱县| 抚州市| 鹤峰县| 浦北县| 桑植县| 石门县| 公安县| 宁都县| 蛟河市| 彩票| 博客| 潮安县| 中超| 吴旗县| 英德市| 清徐县| 浏阳市| 双江| 龙山县| 武清区| 临朐县| 吴江市| 云龙县| 泰兴市| 贞丰县| 安陆市| 新乐市| 龙陵县| 天台县| 襄城县| 萨迦县| 墨脱县| 观塘区| 乌兰察布市| 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