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曰。鼎黃耳、中以為實也。
五中虛、以得中為實德。
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舉鼎在鉉、故上有鉉象。以剛居陰、剛而能溫。又上變為震為玉。有玉鉉之象。玉非可為鉉、取象不可拘也。鼎道貴和。至此、則陰陽和而鼎之功成。可舉鼎實以成養人之功矣、故其占大吉無不利。時解以言相道之得中者、亦可。
象曰。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爻剛位柔、剛柔中節、故成變理之功也。全卦有元亨之象、而六爻獨五上為最吉。蓋井與鼎皆以上出為功。五為主鼎之君、上輔鼎之臣。二應五、亦輔鼎者也。君臣相得以成至治而致元亨、故皆吉。初在下附勢、猶幸能因敗以為功。三有德不仕、亦終能守正以待遇。唯四以大臣比匪、遂致覆餗。雖因事為占、不必過拘。而就君臣治道言之、則大畧如是矣。
震震卦、一陽動于二陰之下。動而震驚、故為震。震卦次鼎。按、序卦、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鼎者、器也。震為長男、承主重器、震所以次鼎也。全彖以震有可亨之道。蓋人能戒懼、則雖震動不失其常、不喪其所主[文瀾本“主”作“主者”]之重也。六爻以初為震主、與彖同占。
四陷二陰之間、則失所以震矣。四陰皆受震者。二乘初剛而厲、三稍遠則無眚矣。五乘四剛以居中不至有喪、上遠四則不于其躬矣。此全卦六爻之大畧也。
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虩虩、恐懼驚顧之貌。啞啞、言笑自如也。匕、所以舉鼎實。鬯、所以和秬黍。皆主祭之君所親執者。震一陰方動而上為二陰所掩、有虩虩之象。陰破而上達、有啞啞之象。雷鳴及遠、有震驚百里之象。長子主器、有不喪匕鬯之象。震有可亨之道。虩虩、震也。笑言以下、震之亨也。以人心言之。茍能常自戒懼、如震之來虩虩不寧。然仰不愧、俯不怍、從容自得。雖憂患之至如雷、震驚百里之遠。在我亦不至失所守之重也。
彖曰。震、亨。
震則自亨、唯震故亨、兼二義。
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后有則也。
恐致福、恐懼以致福。所謂生于憂患也。后、恐之后也。有則者、言笑有常、不以震驚而變也。
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驚遠懼邇、言雷威之可畏也。此句之下、程子謂脫不喪匕鬯四字、從之。出字、或云即鬯字之誤。今應作帝出乎震之出、謂繼世而主祭也。當其執匕鬯以祭、心存誠敬、雖震驚百里而莫之聞、可以為宗廟社稷之主矣。
如舜之烈風雷雨弗迷、堯乃使之嗣位是也。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身。
上下皆震、重襲而至、故曰洊。恐懼存于心、修省見于事。恐懼繼以修省、所以盡畏天之實、象雷之洊也。
初九。震來虩虩。后笑言啞啞。吉。
初九九四二爻、震之所以為震者。下余四陰爻、皆受震者。而初又成卦之之主也、故占與彖同。爻之吉、即彖之亨也。
象曰。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后有則也。
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億、大也、十萬曰億。貝、介蟲、古者用為寶貨也。躋、升也。九陵、猶九皐、高處也。二變為離貝象。六二乘初九之剛、有震來甚厲必喪其重寶之象。上互三四為艮、有升于九陵以避之之象。占者為震動而有所失、能中正自守、則不求而終獲也。
象曰。震來厲、乘剛也。
近雷之威、故危。
六三。震蘇蘇。震行無眚。
蘇蘇、緩散自失之狀。以陰居陽。當震時而所居不正、有蘇蘇自失之象。然去震初稍遠、因震而能行。去其不正、猶可以避災眚。三互坎為眚、變陽則無眚之象。
象曰。震蘇蘇、位不當也。
不中不正、故宜急去。
九四。震遂泥。
遂者、不反之意。泥滯溺也。以剛居柔、不中不正、陷于二陰、互坎為泥、故有遂泥之象。蓋無奮發之才而溺于宴安之私者也。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陽本光眀。陷陰、故未光。
六五。震往來厲。億無喪有事。
以柔居尊、當震之時、下乘四剛。初始震為往、四洊震為來。五為君位震主、故有往來厲之象。然柔而得中、不至于大有喪。而震動戒懼之后、事功因之以立。故有億無喪有事之象。五與二皆乘剛、而四遂泥、其勢稍緩。故往來厲較之來厲者稍殊、而無喪又不同于喪貝、有事則又不但勿逐而已。
象曰。震往來厲、危行也。其事在中、大無喪也。
往來皆厲、行則有危矣。得中德而能有事、故可無大喪。
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兇。震不于其躬。于其鄰。無咎。婚媾有言。
索索、神氣不存也。矍矍、視不定也。鄰謂五。婚媾指三。以陰柔處震之極、有震索索之象。上變離為目、有視矍矍之象。三居位不正、故宜行則無眚。六居上正矣、而過懼。行必有失、故有征兇之象。四剛近五而遠上。然能因此以自戒懼、知畏天者也。故有不于其躬于其鄰、而于義無咎之象。上變離為中女、坎為中男、婚媾之象。三與上皆陰柔而不相應、有婚媾有言之象。親者尚議之、則疎者可知。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中也。雖兇無咎、畏鄰戒也。
中未得、謂處震極、中心有所未安也。因鄰戒而知畏、可以無咎矣。
全卦皆言震懼、而六爻皆無兇咎之言。上雖征兇、而亦無咎。大抵人心泰侈則致禍、戒懼則致福也。
艮艮卦、一陽居二陰之上。陽動至上則止、陰性本靜。上止下靜、故為艮。不曰止而曰艮、止有畜止之義、艮有安止之義。又其象為山、有安重堅實之意。故曰艮也。艮卦次震。按、序卦、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艮。艮者、止也。動靜相因、艮所以次震也。全彖以上下不相應而相背、為各止其所之義。動靜皆止、無我無人。此全彖之大旨也。
六爻從二陽爻起義、而全艮之時用者獨在乎上。蓋九三互震、失止之義、故有厲薰心之占。九五近上艮、故悔亡。四遠之、則亦艮其身而已。二近下艮、能艮腓而不能拯。初則遠之、但未失正而已。此六爻之大畧也。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艮、一陽止于二陰之上。陽自下升、至上而止、其象為山。取坤地而隆其上之狀、亦止而不進之意也。人以面前為身、后為背。一身皆動、而背則靜。耳目口鼻皆有欲、唯背無欲。止之至也。卦體似人背面而立、故有艮其背之象。蓋天下之理、止于其所當止也。然理有所當止而多所擾者、起于有我之私。唯艮其背則無我之見、是以有不獲其身之象。理有所當止而多所歧者、又起于有人之見。唯艮其背、雖應事接物、各因其宜、無人之見、是以有行其庭不見其人之象。內外兩忘、動靜皆定、所以無咎。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此釋卦名也。時止而止固止、時行而行亦止。非膠于止、唯其時各當、所以為止也。人心無主則昏。中有定止、自然光眀。又艮一陽見于二陰之上、光眀著見、陰莫能掩、有光眀之象。
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背即止之所、故易背為止、以見背即止也。以卦體言之、內外相敵而不相與。陽上而陰下、一陽而統二陰、理無可加。陰陽各正其性、無外求之意。所以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內外皆山、故曰兼山。理之所止為位。思各得其所止、不出其位也。
不出位、身之止。思不出位、心之止。亦兼山之義也。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趾、所以行。初陰在下、方行之初。當止而止、不失其正、故有艮其趾無咎之象。止貴有終。恐陰柔不能固守、故勉以利永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當止而行則非正、事初而止則正未失。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二居限之下、趾之上、有腓象。居中得正、有艮其腓之象。三為限、腓之所隨。三過剛不中、止于上而薰心。二柔弱不能往而拯之、然非其心之所欲也。故有不拯其隨、其心不快之象。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三止于上、亦不肯退而聽二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限、身上下之際。夤、腰膂也。九三上下卦之間、有限之象。人身榮衛上下流通、則身舒而心泰。九三以剛限于上下二柔之間、止而不動。如腰脊中強、上下榮衛隔絕、百骸不屬、危懼驚心。故有艮其限、列其夤而危厲薰心之象。艮以九居三為得正、乃至于薰心者。蓋三互四五為震為動、艮之反也。當動之時而止、猶腰膂本轉動之處、乃中強不能屈伸。所以危厲薰心、亦有震驚之象也。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震上動極不寧、故心不安。艮三則所止不適、故心危厲也。
六四。艮其身。無咎。
以陰居陰、時止而止、有艮其身之象。可以無咎矣。咸與艮皆以人身取象。艮四正當心位、不言心而言身、兼動靜而言也。心不可見、身止則心之得所止可知矣。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成已未能成物也。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輔、頰兩傍骨。不言頰舌止言輔、背后所見也。六五正當輔之地、言所由出也。以柔居尊、發則為絲綸之言。然柔而得中、言不輕發。發必有秩秩之德音、故為艮其輔、言有序之象。以陰居陽、疑于有悔。然能得中、悔可亡矣。人莫大于言行、艮趾艮腓慎其行、艮輔慎其言也。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以其中故可兼正。
上九。敦艮。吉。
以陽剛居止之極、自始至終一止于理而不變、敦厚于止者也。自初至五皆囿于一體、未能盡止道之善。獨上為成艮之主、于當止之地而止焉、所謂止于至善者。又陽在上不為陰揜、即彖所謂其道光明者。故占曰吉、與悔亡無咎者異矣。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天下事有終為難、而厚道有終尤難。今于卦終敦厚其止、宜其吉也。
全卦為震體之反、其吉兇之反亦然。震之吉在初、動之主也。艮之吉在上、止之終也。震之四下互二陰為艮、失所以為震矣、故遂泥。艮之三上互二陰為震、失其所以為艮矣、故薰心。趾腓下體、取象于行。輔在上、取象于言。而全卦取象于背。言行得其所止可無咎悔之憂。若夫忘我忘人、事事安于所止、必以上之敦艮為極乎。[文淵本“所止”下為“則唯上之敦艮能厚於終所以獨得吉也”無“必……乎”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