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夬卦一陰將消于上則復(fù)生于下、姤所以次夬也。全彖以一陰遇五陽、壯盛不正之女、故戒以勿取。彖傳喜陽之得行正、以見陰生之未可忽也。六爻皆以初陰取義。遇非正道、故惟近者得之而正應(yīng)反兇。二最近初、遇之最先者、故有魚。四雖與初正應(yīng)、而初為二得、非已有矣、故無魚兇。三介二四兩剛之間、欲遇不得、猶夬四之欲去不能[文瀾本“不能”作“未能”]也。五去初遠(yuǎn)、無相得之理矣、聽天命之自至而已。上則最遠(yuǎn)而窮矣。蓋陰生必至敵陽、故彖戒以勿取。而陽得陰猶可制、故爻又欲其制陰。
此全卦六爻、無非扶陽抑陰之意也。
姤。女壯。勿用取女。
姤、遇也。一陰生于五陽之下、五月之卦也。夬決之盡、則為純乾。
一陰忽生于下、如不其而遇者、故為姤。一陰而遇五陽、女德之不貞而壯之甚者。取以自配、必害乎陽、故戒以勿取也。
彖曰。姤、遇也、柔遇剛也。
五陽往而陰方來、故曰柔遇剛也。
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
女德不貞、不能從一而長久也。
天地相遇、品物咸回也。
以卦體言之、五陽在上而一陰生于下。以陰遇陽、天地相遇也。以卦畫論、其時則為五月、萬物茂育蕃衍、品物咸回也。
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本義專指九五。謂以剛明之君、遇建中表正之位。德因位顯、治化大行于天下也。今宜兼二五言。九二之剛德、遇九五中正之君。明良會合[文瀾本“會合”作“遇合”]、道可行于天下也。彖辭慮陰之始生、彖傳又以遇之善者言之。天之遇地、臣之遇君。時當(dāng)相遇、所關(guān)者不小。
姤之時義大矣哉。
程傳專承天地君臣之相遇言之。本義謂幾微之際、圣人所謹(jǐn)。蓋以柔遇剛、遇之不善者也。天地相遇、剛遇中正、遇之善者也。陰陽、造化之本、不能相無、就姤而言、豈必?zé)o善者。然當(dāng)品物咸回、治化大行之時、實為陰長陽消之幾[文瀾本“幾”作“機”]所自伏。當(dāng)其時者、不可不思其義、預(yù)為扶陽抑陰之計也。
象曰。天下有風(fēng)。姤。后以施命誥四方。
風(fēng)者、天之號令。所以鼓舞萬物。命者、君之號令。所以鼓舞萬民。
施命誥四方、取風(fēng)行天下之象也。君門深于九重、豈能與民相遇。惟施命誥四方、則君民相遇、猶風(fēng)之遇物也。觀為地上之風(fēng)旁行而通、姤為太虛之風(fēng)自上而下。故觀言省方、而此則言施命也。
初六。繫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兇。羸豕孚蹢躅。
柅以止車。金柅、言其堅也。乾為金。初陰在下、宜靜正自守、有繫于金柅之象。其貞也如是則吉矣。然初陰已動、有攸往之象。故又言當(dāng)遇之時、若以陰往遇陽、則立見其兇矣。設(shè)言一吉一兇、使之自擇也。豕、陰物。初勢雖微、然在下而動、有羸豕蹢躅之象。言陰雖微、而躁動漸進(jìn)侵陽。猶豕雖羸、其蹢躅跳躑有必然而可信者。不可不預(yù)為之備也。此爻只宜就陰不宜輕動遇陽言之、而戒小人儆君子之意皆在其中。不必專言小人之害君子。
象曰。繫于金柅、柔道牽也。
初四相應(yīng)、將牽連而上、故柅以[文瀾本“柅以”作“以柅”]止之也。
九二。包有魚。無咎。不利賓。
魚、陰物。巽為白茅。二與初近、初在其內(nèi)、為包有魚之象。得之則陰受制于陽矣、故無咎。乾尊有賓象。二包初而有之、則二為主而四為賓。
四雖正應(yīng)。反不得而月[“月”當(dāng)作“有”、從文瀾本]初矣、故有不利之象。蓋卦以遇合為義。遇合之女未嘗擇配、二近、則先有之矣。
象曰。包有魚、義不及賓也。
一陰不能兼二陽。揆之于義、不能及之矣。譬眾漁之取魚、先至者得之、后至者雖善漁、不及也。
九三。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
巽為股。三居巽之上、有臀象。過剛不中、與上無應(yīng)。居則不安、有臀無膚之象。下不過初、為二所隔。行則不進(jìn)、有其行次且之象。進(jìn)退如此、雖有危厲、然無所遇、亦不為陰邪所傷、故無大咎也。夬四欲上決上而不能、此則欲下遇陰而不得、故取象皆同。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牽也。
初陰上進(jìn)又與四應(yīng)。若有引進(jìn)之者、故宜繫之。三孤孑無應(yīng)、下又隔二。無牽引之者、是以行次且也。
九四。包無魚。起兇。
四與初正應(yīng)、當(dāng)遇者也。乃已遇于二、不及于四、有包無魚之象。人心已離、兇自此起矣。蓋遇本非正、故正應(yīng)無遇之象。此即二之所謂不利賓也。
象曰。無魚之兇、遠(yuǎn)民也。
陰為民。民之去已、猶已遠(yuǎn)之也。陰陽之取象不一、或取于男女、或取于君子小人、或取于君民。姤取男女之遇、本非其正、故四不得初而二得之。然陰之初長、近者易制、遠(yuǎn)者難及、故二取象于得魚。以言君子小人近而得制、故可無咎。但陽宜得陰以為正應(yīng)、故四取象于君之失民、必至召兇。取象雖異、而大意皆扶陽抑陰。占者亦隨事變通以占之、不可執(zhí)一也。
九五。以杞包瓜。含回。有隕自天。
杞、高大堅實之木。九五陽剛中正、主卦于上、有杞象。瓜、柔蔓之物。初陰在下、有瓜象。五與初遠(yuǎn)不相遇、勢不能相制、有以高大之杞欲包在地之瓜之象。姤、陰長之卦。而九五居陽明之位、有含晦其回美之象。
瓜性善潰、終有必壞之時。陰陽消長、姤又有終復(fù)之勢。靜以待天心之復(fù)、有有隕自天之象。陽剛之君在上、小人方盛、勢未能制、姑靜晦以待元惡之自斃。若晉明帝之于王敦、其事類之。
象曰。九五含回、中正也。有隕自天、志不舍命也。
居中得正、故能含其回美。不失之闇昧、亦不失于淺露也。志不舍命。
蓋陰長而陽消、天之命也。有以勝之、人之志也。君子不以命廢志。九五之志堅、遇必有自天而隕者。言人之至者、天不能勝也。
上九。姤其角。吝無咎。
上九剛而在上、無位無應(yīng)。不得所遇、為姤其角之象。吝道也。然不為陰邪所侵、亦無咎矣。蓋陰之初萌、能如二包而制之可也。四不能包、反受其兇。三以剛在下卦之上、故雖厲而無大咎。上以剛居上卦之上、雖吝無咎。蓋遇本非正、故不遇無可咎也。
象曰。姤其角、上窮吝也。
剛上窮極、自無所遇也。大抵當(dāng)姤之時、小人固不可使之進(jìn)、而君子又不可無以蓄小人。彖但言陰長之宜防、而彖傳復(fù)言陽剛之可行。君子當(dāng)此、正宜慎之于微也。初爻戒小人不可往。二四五皆言包制之道。唯三以重剛不中、上以剛居卦極、故厲而吝。然皆無咎、亦以與陰不相遇。皆不與陰之進(jìn)也。
萃萃卦、下坤上兌。澤在地上、水之聚也。水潤澤其地、萬物群聚而生、萃之象也。又上說下順、九五剛中、二以柔中應(yīng)之、萃之由也。故為萃。
萃卦次姤。按、序卦、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物相會遇則成羣萃、萃所以次姤也。全彖當(dāng)萃聚之時、理勢必亨。
但當(dāng)?shù)谜t可大有所為。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四陰萃于二陽。五得位而權(quán)分于四、故有元永貞之戒。四以陽有可萃之權(quán)、而不居其位、故必大吉而后無咎。初宜應(yīng)四而隔于二陰、故眾笑而可往。二五正應(yīng)而二中正、故有引吉之占。三比四不得應(yīng)上、非正故不免于小吝。上無位、求萃不得、唯有齎咨涕洟而已。此六爻之大畧也。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澤上于地、萬物萃聚之象。亨字衍文。廟、所以聚祖考之精神。人必先聚己之精神、乃可入廟而承祖考。當(dāng)萃之時、故宜為卜祭之吉占也。既萃則宜見大人、可以得亨而貴于正、不正則亦不能亨矣。萃當(dāng)物力豐盛之時、故祭享宜豐、用大牲則吉。萃當(dāng)人心翕聚之會、故凡事可為而有所往則利也。全卦六爻二三四互艮為門闕。內(nèi)坤純陰有宗廟之象。九五居尊而二應(yīng)之、有利見大人之象。二五皆居中得正、有利貞之象。大象坎為豕、外卦兌為羊、內(nèi)卦坤為牛、大牲之象。損之時二簋可享、則萃之時宜用大牲矣。渙之時利涉大川、則萃之時宜利有攸住矣。
彖曰。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yīng)、故聚也。
以卦德卦體釋卦名。坤順兌說。五剛中在上、而二以柔中應(yīng)之、君臣聚會之時也。
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
致孝享、言萃一己之精神以萃祖考之精神、所以盡孝享之心也。盡志以致孝、盡物以致享。二五正應(yīng)、君臣遇合以道、所謂聚以正也。當(dāng)萃之時、物力豐贍、事勢可為。時豐而豐、道隆而隆。皆天之正理、故曰順天命也。
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陽倡陰和、乾始坤生。天地之化育皆聚也。形交氣感、聲應(yīng)氣求。萬物之生成皆聚也。于咸見情之通、于恒見情之久、于萃見情之同。然情之所以同、其理本一故也。人能聚其精神、則天地萬物與我一、造化在我心矣。
象曰。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澤在天上、有恩澤之意。在地上、有潤澤之意。潤澤故生萬物而萃也。
水聚而不防則潰、眾聚而不防則亂。除者、去舊取新、除其弊壞、以為不虞之備也。曰戒不虞、則非以耀武矣。若秦之銷鋒鑄鐻、則非除戎器之謂。
黷武窮兵、又非戒不虞之謂也。
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
初與四應(yīng)、而質(zhì)柔不能固守、有孚不終之象。二陰間之、同類妄聚、乃亂乃萃之象。應(yīng)四又連兌體、若有所呼號之象。二陰群聚而非之。互體為艮為手、兌為說、有一握為笑之象。一握猶一羣。曰握、小之也。大象坎為加憂、恤之象。初變不成坎、勿慍之象。初能勿恤二陰之笑、往從正應(yīng)則無咎矣。比初無應(yīng)而有孚盈缶、終有他吉。萃初有應(yīng)而有孚于不終、至于乃亂乃萃者。比一陽得位、諸爻比之者其情專。萃二陽、四不得位、二陰得以間之、其志亂也。
象曰。乃亂乃萃、其志亂也。
為同類羣陰所亂也。
六二。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
互艮為手、牽引之象。中正相應(yīng)、孚之象。艮為門闕。二變互離。禴為夏祭、利用禴之象。二與五為正應(yīng)、君臣道合矣。然在二陰之間、必牽引其同類之初六六三以萃于五、則得以人事君之義。乃吉而無咎矣。又以二之柔順中正、應(yīng)五之剛健中正。至誠交孚、不事煩文。猶四時之祭夏用禴、以聲為主、祭之薄矣。然用之亦利。當(dāng)萃乃大牲可用之時、然誠意既孚、則雖薄亦可祭矣。蓋人臣薦賢為國、非以植黨、則誠意可以上達(dá)也。
象曰。引吉無咎、中未變也。
陰柔不能固守、則所萃不正。二有中正之德、不變所守也。
六三。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
六三陰柔、不中不正。欲萃于四而非應(yīng)、有萃如嗟如之象。如是則無所利。往從于上、我順彼說、可以無咎矣。然上陰無位、所應(yīng)非正、故又小吝。與初之往無咎者不同也。
象曰。往無咎、上巽也。
上應(yīng)雖非正、以其說體、能巽順以從之也。
九四。大吉無咎。
上比九五、下比眾陰、得其萃矣。然以陽居陰不正、非君位而得眾心、有僭逼之嫌。故必大吉然后可無逼君之咎也。此與隨四同義。隨四以承五致天下之隨、必有孚而后無咎。此以承五致天下之萃、必大吉而后無咎。
所以戒人臣者至矣。
象曰。大吉無咎、位不當(dāng)也。
不居君位也。
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九五陽剛中正、以居尊位、當(dāng)萃之時有位、則與四之不當(dāng)者不同。足以至天下之萃而無咎矣。然有四分其權(quán)、故或有匪孚者、必修其元善永長正固之德、則無思不服而悔可亡也。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有位而猶匪孚、志未光大。故反己修德為要也。
上六。齎咨涕洟、無咎。
齎咨、嘆息也。自目曰涕。自鼻曰洟。兌口之嘆、有齎咨象。兌澤之流、有涕洟象。處萃之終、陰柔無位。求萃不得、必如是然后可無咎也。
象曰。齎咨涕洟、未安上也。
五為萃主而上乘之、心自不安也。按、萃卦六爻、或有應(yīng)或無應(yīng)、或當(dāng)位或不當(dāng)位、而皆曰無咎。蓋天地萬物之情既聚、吉多兇少、此萃所以亨也。然萃卦與比卦相似。比以五為主而言、萃亦以五為主而有匪孚者。
比卦一陽、其情專。萃多九四一陽、其勢分也。然萃六爻皆無咎、而比之六三傷上六兇者。比則向背已定、其情私。萃則進(jìn)退未定、其情猶公也。
然比卦一陽為主、故于全彖言元永貞。萃卦二陽、獨于九五言元永貞。則凡人君者當(dāng)萃比之時、非有元永貞之德、無以善其始終也。
升升卦、下巽上坤。木生地中、長而益高、升之象也。又卦綜萃、下卦之坤升為上卦、亦升之義也。升卦次萃。按、序卦、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物之積聚益高而上、升所以次萃也。全彖內(nèi)巽外順、九二剛中而六五虛中以應(yīng)、君子進(jìn)用之象。故可以見大人而利于前進(jìn)。
六爻六五為升之主。下四爻皆有可進(jìn)之象。唯上當(dāng)升之極、而猶升不已則冥升而已。此全卦六爻之大畧也。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升進(jìn)而上也。木自地生。卦綜萃。坤升于上、內(nèi)巽外順。九二剛中有應(yīng)。皆有大亨之象。以剛中之臣遇柔中虛已之君、有宜見大人、不事憂恤之象。后天巽坤之中為離、有南征得吉之象。
彖曰。柔以時升。
按、本義謂以卦變釋卦名、謂解之三上居四也。陰陽二氣迭為升降。
剛在上以為常、柔在上則以為時。亦扶陽抑陰之意也。來注以卦綜言、萃下卦之坤升而上也。然竊按、卦變?nèi)徇M(jìn)居上者多、即卦綜坤居上者亦多。
獨此以升言、當(dāng)以卦象言之。五行惟木最柔。然及時之既至、則自地下升于地上。又巽為風(fēng)。風(fēng)有氣無質(zhì)、亦最柔者也。然時之既至、亦自地而上升。大象專言木、此魚木與風(fēng)言之、故曰柔以時升。
巽而順、剛中而應(yīng)、是以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