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 周易淺述
  • (清)陳夢雷
  • 4933字
  • 2015-12-26 18:10:52

以卦象言之風烈則雷迅、雷激則風怒兩相助益、所以為益。以其義言、損下謂之損、則益下謂之益。以陽爻益坤之下爻、所以謂之益也。益卦次損。按、序卦、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蓋損卦天下富實之象。下實上虛、宜有所損以奉君。益卦朝廷富實之象。上實下虛、宜有所損以惠民。然損下謂損、損上謂益者。蓋民貧則上無所寄、民富則上無可憂。故損下君子反以為自損、損上反以為自益也。損益循環、理之自然、益之所以次損也。全彖言益則無所不利。彖傳即君之及民、又推之學問造化、以贊其義之大。六爻下三爻皆受益者。初受四之益、必有以受之故、利大作。二受五之益而爻位皆陰、故宜永貞。三不中正不得當益。而當益下之時、故以兇事為益也。上三爻處益而當損者。四以順下之動為益。五以至誠感人為益。上處益之際、不能損己、反以求人、則或擊之矣。此全卦六爻之大指也。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益、增益也。當益之時、無所不利、以行則利往、以濟則利涉也。二五皆居中得正、故利往。震巽皆木、舟行之象、故利涉。人君能以益下為心、贈處常處變無所不利矣。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此以卦體釋卦名義也。損乾之下爻、益坤之下爻、有人君損所有、以惠民之象。民說之自無窮矣。陽爻居下、陰爻居上、有人君居九重之上、降已以下其下之象。則非私恩小惠之為、其道光眀顯著矣。說道光、何益如之。

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此又以卦體卦象釋卦辭也。以卦體言之、五以中正應二、二亦以中正應五。君臣同德、天下受其福慶、所以利有攸往也。以卦象言之、木為舟、有濟險之才。震巽皆木。君臣同德、上下一心。不獨可以處常、且可濟變。

木道之行也。

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又以二卦之德、推之學問言之。則內卦震動、奮發有為。外卦巽順、潛心遜志。其進也無疆矣。以二卦之體推之造化言之。震剛卦之一陽在下、天陽之下施也。巽柔卦之一陰居四、地陰之上生也。萬物并育、其益無方矣。凡此之益皆道也。道皆時也、損與益皆合乎時而已。此皆以極贊益之大也。

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遷善當如風之速、改過當如雷之猛。又雷與風有交相助益之勢。速於遷善則過當益寡、決于改過則善當益純。學問之益、莫大乎此。

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陰小陽大。初剛在下、與四正應。六四近君、信任乎初、正受上之益者。又震體主動、故有利用大作之象。蓋初以在下受上之益、非大有作為無以報效、故利用大作。然所作不盡善、未免于有咎矣。越分圖事必出萬全、得盡善之吉、乃可無咎也。他卦元吉以效言、此以功言。

象曰。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

初在下位、本不當任重大之事。不盡善、不足以免咎。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

二以柔順中正上應乎五、又當益下之時。此爻即損五之綜、故象占亦同。在損曰元吉、此曰永貞吉。則位有剛柔之分、分有君臣之異也。二已得正、恐陰柔不能固守、則非為下受益之道、故戒以永貞。二非君位、自王者占之、則為享帝之吉占。亦以下而受上之益也。若自人臣占之、則事君如事天之義也。

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

外不專指五。五固正應。而二之柔順中正、人孰不愿益之。或者、眾無定主之辭。

六三。益之用兇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三爻多兇。六三陰柔、不中不正、不當得益者。然當益下之時、與上為應。而上立心勿恒、故有益之以兇事之象。警戒震動、使之困心衡慮、以增益其所不能也、如此可以無咎。六爻中虛、有孚之象。三四皆居全卦之中、中行之象。上卦主益下者。上勿恒而五居位、非可告者。唯四近君、在三之上、有公象。震為玉圭、所以通信。三知上之所以警戒震動我者、益我也。信之篤而行之必合乎中、以通信于上、故有有孚中行、告公用圭之象。如此、則三有受益之道矣。

象曰。益用兇事、固有之也。

困心衡慮則有之固也。

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三四在全卦之中、故皆言中行。四互二三為坤、有國象。中行告公、三告四也。從者、四從三也。巽為入、有從之之象。四本損之三、遷為益之四。依者、三依四、四依五也。故有為依遷國之象。言四以益三為心、合于中行、故三告之而見從也。三之告四、欲得所依以受益也。而古者遷國以益下、亦必有所依而后能立。如邢依齊、許依楚之類。今四上遷依于五。以柔依剛、以弱依強。四得所依矣、三亦得所依矣。遷國使民有所依、此自損以益下之大者也。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志在益下、故告于公而見從也。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九五以剛中與二相應、天下皆受其益者也。故言上茍有信、以實心惠于下、不問而元吉可知矣。蓋我以實心惠下、則下亦實心感我之惠以為德也。自施者言心、惠出于心、非口惠也。自受者言德、德實及民、民皆感德、非邀結也。九五益之主、自損以益下者。至于惠我德、則不特益下、而上已大益矣。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大德不德、不必問也。自損益民、君志大得、則上之益亦大矣。

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按、本義以陽居益之極、求益不已。故莫益而或擊之。立心勿恒戒之。

按、大全朱子云此處可疑、且闕之。今細按、卦以損上益下故名曰益、則下三爻皆言受益、上三爻宜言損上。四遷國、正自損以益下者。五雖陽爻而居中得正、故為能自損以受益者。獨上不中不正、以陽居益之極。雖與三應、而不自損以益下。則不獨不能受益、且有反擊之兇矣。卦以益名而反攻擊者、蓋為上者始終以損上益下為心、則立心有恒、終當受益。若始能自損、終反求益、則立心勿恒。不但無益、自當致兇矣。此與損之上爻皆有極而必變之意。損卦損下益上為損。然上爻不損下、則損極而益之漸也。益卦以損上益下為益。至上爻反有求於下、則益極而損之漸也。損益循環、猶否泰之相因也。

象曰。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

本義莫益之者、猶從其求益之偏辭而言也。若究而言之、則又有擊之者矣。按、此于偏辭句亦未眀。竊意上不損己以益下、上之偏也。自外來、即繫辭所謂莫之與則傷之者至之意。此卦三爻四爻上爻、雖說有可通、而不無牽強。來注蘇傳亦多異同、未見的確。姑合諸家酌其近理者如此。

夬夬卦、上兌下乾。以二體言之。水聚于澤、積上至高、勢必潰決。以爻論之。五陽在下、長而將極、一陰消而將盡、五陽決去一陰。故名夬也。

夬卦次益。按、序卦、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理無常益、益極必決、夬所以次益也。全彖大意以雖處陰消陽之時、亦不容以易心處之。必相與同心戒懼、而后利有所往。六爻皆從上爻取義。陽之決陰、遠則不能相及、唯比與應當之。五比上、三應上、故皆言夬夬。決而又決、不繫于陰也。四介三五兩剛之間、欲決上而進退不果。二則遠而不相及、自備而已。初在下最遠、則不能勝矣。大抵君子之去小人、不可以易心處之。此全彖六爻之大旨也。

夬。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夬五陽一陰、三月之卦也。陰盛而陰將衰、決而去之、有君子決去小人之象。五陽去一陰、其勢甚易。恐人之安肆而忘戒懼也、故再三為警戒之詞。揚于王庭、本義作名正其罪。今按、彖傳柔乘五剛、此句宜指上六言之、言小人在君側得志也。孚號以下、指五陽爻。孚號、至誠孚號其眾、使合力也。有厲、有危道、不可肆也。告自邑、先治其私也。不利即戎、不可專尚威武也。能如是則可以有所往、亦不以贍顧而遂卻也。兌為口、有揚王庭象。陽實、孚象。乾為言、孚號告自邑之象。五陽恐剛或過、有有厲不利即戎之象。陽盛陰衰、有利有攸住之象。圣人于君子道長之時、戒懼叮嚀如此。蓋不以得為而自肆、又不以過葸而小卻也。

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

釋卦名義而贊其德也。以五陽決一陰、乾健而濟以兌說。則不至于怯、亦不過于猛矣。其決之也得無過不及之中、非決而和乎。健而說、以德言。

決而和、以事言。

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柔乘五剛、以卦體言之。以一小人乘九五之君、跋扈橫恣之象也。其危乃光、危厲其心。必去小人、乃光顯也。所尚乃窮、言尚威武必至困窮。

所以既告自邑而又不利即戎也。剛長乃終、謂一變純乾、乃無復小人也。

易于剛乘柔不書、于柔乘剛則書。剝言不利有攸往、不欲其為純坤。夬言利有攸往、則欲其為純乾。皆扶陽抑陰之意。然以五陽去一陰、其勢似易、而圣人所以周防戒備之詞無所不至。蓋小人有一之未去、皆足為君子之憂。

人欲有一分之未盡、皆足為天理之累。此圣人所為三致意也。

象曰。澤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澤上于天、其勢不居。君子觀此施祿、使澤及于下也。居德、即屯膏之意。居其德而澤不下逮、人君所最忌也。

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陽壯之時居下無勢、有壯前趾之象。勇決前進、不勝其任。雖非背理、而反為小人所傷、則咎矣。此與壯初爻同。當壯之時、在下戒其用壯。當決之時、在下戒其過決。

象曰。不勝而往、咎也。

知其不勝而往、自取咎也。

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二、地位。二變為離。離日在地、莫夜之象。離為戈兵、有戎之象。

坎為加憂。離、坎之反、勿恤之象。九二當決之時、以剛居柔。則能自晦不至于過、憂惕號呼以自戒備。則雖莫夜兵戎驟至、亦可無憂患矣。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下卦之中、剛而能柔故[文瀾本“故”作“者”]也。

九三。壯于頄。有兇。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

九三居下卦之上、重剛不中、又乾為首、故有剛壯見于面目之象。以剛居剛、有夬而又夬之象。上與陰應、有獨行遇雨之象。君子之去小人、悻悻見于面目、則小人忌之、有兇道矣。然若果能果決、不係于應與之私。

則雖合于上六、如獨行遇雨至于若濡、而為眾陽之君子所慍。然終必能決去小人、無所咎也。本義以溫嶠之于王敦言之、亦近。

象曰。君子夬夬、終無咎也。

所以無咎者、以有夬夬之心故也。跡可濡、心不可變。決之以心、不必見于面目也。

九四。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四亦為坎。坎為溝瀆、有臂象。兌為毀折、無膚之象。九四居上之下、以陽居陰、不中不正。居則不安、行則不進、有臂無膚其行次且之象。兌有羊象。牽羊者、當其前則不進、縱之使前而隨其后、則可以行。四欲決陰、必藉五為之前而隨其后、有牽羊之象。兌為口。四變陰則為坎為耳、有聞言之象。牽羊隨其后則悔亡、而九剛無下人之志。聞牽羊之言當信、而四柔必無克己之功。有聞言不信之象。蓋君子之去小人、勢未可遏、姑緩之。必上格君心兼藉同志、故一決而去之。若才柔志剛、專己自用、鮮有不敗者。王沂公之于丁謂牽羊悔亡者也、寇萊公則聞言不信矣。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位不當、不中不正也。

九五。莧陸夬夬、中行無咎。

莧、馬齒。陸、商陸。皆感陰氣之多者。暴之難乾而脆易折、指上六小人之象。夬夬中行、按、本義決而決之而又不為過暴。大全丘氏謂勉之以夬夬而又戒其中行則無咎者。五當可決之位[文瀾本“位”作“時”]、勢易于三。三唯其夬夬即可以無咎。五之夬夬或失之過暴、則猶為有咎也。

今按、象傳中未光之言、非慮其過暴也、特慮其不決耳。蓋馬齒之為物、莖脆而根甚固。一拔即折似易除、而根蔓延不已、非盡力決而又決不可。

故以此取象小人。人主昵于近習、忽為易制。不忍治之太過、而卒以敗事者多矣。九三與上應而在下位、故雖夬夬不免于濡而得無咎者、諒其心也。

五居君位、有可夬之權。特恐昵比之過、視為易制。不忍處之太甚、以過中為疑。故戒之曰勿謂莧陸之易折也、小草根蔓難除。必夬之又夬之、非過于暴也。如是乃合乎中行、僅可以免咎耳。如此于象傳始合。

象曰。中行無咎、中未光也。

以其有昵比之心、未得為光大也。

上六。無號。終有兇。

兌為口。變純陽為乾、無所號呼之象。上比五以自肆、而五則夬夬矣。

應三以為援、三則亦夬夬也。小人窮極必敗、無所控訴也。占者有君子之德、則其敵當之、不然必兇矣。

象曰。無號之兇、終不可長也。

一柔在上、終不可久、必為五陽所決也。全卦于君子去小人之道、言之最為委曲詳盡。叅之前史、君子小人消長之際、乃知圣人因理數之自然、立言以垂訓萬世者、至深切也。

姤姤卦、巽下乾上。風行天下、萬物無不經觸。乃遇之象。又卦爻五陽而一陰始生于下、陰與陽遇也。故為姤。姤卦次夬。按、序卦、夬、決也。

決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遇也。本合則無所遇。夬決既離、乃復有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峰县| 随州市| 玉溪市| 黎川县| 兴文县| 和林格尔县| 福安市| 金川县| 通道| 景德镇市| 榆树市| 明星| 邢台县| 琼结县| 竹溪县| 杭锦旗| 杭锦后旗| 富平县| 武夷山市| 和政县| 台江县| 林甸县| 电白县| 互助| 江山市| 永福县| 开封市| 灵山县| 威信县| 江永县| 平江县| 闽侯县| 宜兴市| 出国| 邯郸市| 五指山市| 沾益县| 平谷区| 高淳县| 萨嘎县| 崇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