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與解相綜、褰在險中、故言利西南、兼言不利東北。解已出險外、則但言利西南、而不利東北可不必言矣。無所往其來復者、復東北也。難已解、故復亦吉也。有所往、往西南也。夙、早也。若可往西南、又以早為吉也。
蹇上卦之坎、來解為下卦、而二[“二”當作“五”、從文瀾本]仍居中、有來復吉之象。蹇下卦艮、綜解為上卦之震、反艮止為震動、有所往而夙之象。震東方日之初出、故曰夙吉。
彖曰。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
以卦德釋卦名義也。蹇遇險而止、才之不足也。解遇險而動、才之有余也。屯動乎險中、難之未平。解動乎險外、則難之已散也。
解、利西南、往得眾也。其來復、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
以卦綜釋卦辭。坤為眾、西南入于坤體、故為得眾。得中有功、本義大全皆謂指九二、時解從之。然六爻獨重九二、未得其解。愚意謂指兩陽爻也。無所往則來復、取坎之得中。有所往則貴夙、取震之能動。蹇上卦之坎、來解下卦、仍在下卦之中。來復得中、所以吉也。蹇下卦之艮、綜為解之震。震動有為、所以有功也。圣人于患難方平之際、不欲人以多事自疲、亦不欲人以無事自怠。故得中則不養禍、亦不擾民矣。有功則惡不滋、難永息矣。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解之時大矣哉。
云雷為屯、故雷雨作為解。窮冬之時、陰陽固結不通。及陰陽交泰、則百果草木或甲或拆。天地所以成化功也。此極言而贊其大也。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雷者天之威、雨者天之澤。威中有澤、刑獄之有赦宥也。有過者、赦而不問可也。罪惡而赦之、非義也。矜其無知、宥而從輕而已[文瀾本“宥而從輕而已”作“而罪疑從輕”]。此所以推廣天地之仁也。雷雨交作、天地以之解萬物之屯。赦過宥罪、君子以之解萬民之難。故襍卦曰解緩也。
初六。無咎。
震陽動于險上、初與為應。卦之所藉以解散者、何咎之有。又方解之初、宜安靜而休息之、故爻辭簡以示意。
象曰。剛柔之際、義無咎也。
初柔四剛。際、過也。難之方解、不宜過剛過柔、以剛柔相際為得宜也。
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狐者、邪媚之獸。本義謂卦凡四陰、除六五君位、余三陰、狐之象也。
今按、三陰爻上得正而初在下有應、爻辭皆不深貶。唯三不中不正、又無正應、又居下卦之上、猶小人以邪媚居高位者。當解之時、小人而在高位、在所必去。唯二以陽剛能去之。又坎為狐。六三居三之位、故有田獲三狐之象。黃、中色。矢、直物。九二居中、有剛直之德、有得黃矢之象。九居二若非正、而中、自無不正矣、故曰貞吉。此大臣得君、能去邪佞以行其中直之道者也。
象曰。九二貞吉、得中道也。
居中自能守正也。
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以六居三、在下卦之上。坎為輿。有負荷之小人而乘車之象。二視三為狐。上視三為隼。四視三為拇。羣起而攻、有致寇至之象。六三非貞而言貞者、高位乃君所與、亦貞也。雖以正得之、亦可羞也。唯避而去之可也。卦以解名、解難莫要于解小人。故諸爻皆欲解三、而三亦唯有自解而去、則寇亦解矣。
象曰。負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負無可丑。負且乘、則可丑。戎由自致、不言兇而兇可知。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按、本義以拇為初、朋為二。按、王注以拇為三、朋為初。皆未當。
今以朋指二、拇指三。蓋震為足、三在足下、有拇象。二與四同陽剛之德、四居大臣之位、宜與二同心以解難者。三以小人間之、解去三之拇、則二得以上比于四、同類之朋可相信矣。此大臣之去邪黨、以親善類者也。
象曰。解而拇、未當位也。
以九居四而與三比、故曰未當。設若居三居初、則得正而與二比。居五、則得當而與二同德矣。觀象傳、益見解拇宜指三。
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按、本義卦凡四陰而六五當君位、與三陰同類者。必解而去之、則吉也。孚、驗也。君子有解、以小人之退為驗也。按、王注居尊履中而應乎剛、可以有解而獲吉矣。以君子之道解難釋險、小人雖闇猶知服之而無怨矣。今時解皆從本義、謂人君以去小人為驗也。然詳王注語意、釋有孚尤明順。六五當君位而得中、亦得稱君子。然五陰柔、非能解者。以應陽剛之二、能獲三狐。比陽剛之四、能解其拇。是能逐惡之賢臣、而五能信任之、故曰有解也。五維能任二四以解難、凡卦中諸陰皆信服而退聽。此賢君能用賢臣以除患、使小人畏服者也。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從本義作退去之退、從注疏作退聽之退。可兼。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上六居卦之最上、又震體、故有公象。三居下卦之上、互二四為離為飛鳥。有隼在高墉之象。上與三非應、則敵也、有射隼于高墉之上之象。
九二剛中、視三柔而不中、象狐之邪媚。上柔正、視三居剛不正、又象隼之鷙害。繫辭以三為小人、以上為藏器待時之君子。六爻唯上獨正故也。
易于震動多有戒辭、今曰無不利。蓋自坎來、經歷多難。所謂待時而動者、動必不妄也。
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三竊位而不應、悖逆者也。故解之宜速也。此卦彖傳及二爻四爻五爻上爻、所見皆與本義不同。非敢求異、姑存疑義耳。
損損卦、下兌上艮。取損下益上之義、其說有四。山體高澤體深、下深而上益高。一也。澤在山下、其氣上通、潤及草木。二也。下為兌說、三爻皆上應、說以奉上。三也。損下乾剛而益柔、益上坤柔而成剛。四也。
損上益下謂之益、損下益上謂之損。譬損墻上之土以培基、則安益也。取墻基之土以增其高、必危損矣。散君惠[文瀾本“散君”作“君施”]以結民心、益也。剝民以奉其上、損矣。故卦名損。損次解。按、序卦、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縱緩必失、失則有損、損所以次解也。
全彖以損所當損則得、而要之于時。六爻則下三爻皆知損者、上三爻皆損中受益者。蓋損者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唯合于時則得。若不宜損而損、則所損又不待言矣。此全卦之大旨也。
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
損為減省之義。以人事言之、損下益上、損內益外、剝民奉君、皆是也。損非人情所欲。故必損所當損、使人皆有孚信之心。則有樂從之吉、無貪鄙之咎。可垂諸萬世而貞、可通行天下而利有攸往也。占辭繁而不殺。
蓋以損之事、本未能大善而吉、未必可固守、未必可有往。唯損所當損而至于有孚、則兼得之。故損、不可不慎也。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曷、何也、問答之辭。言當損之時何所用乎。雖以二簋之薄、可用以享而無害于禮矣。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以卦體釋卦名義。損益二卦、皆損有余以補不足也。損乾之九四曰損上、損乾之九三曰損下。蓋陽實陰虛、損下體本乾皆實、在所當損。上體本坤皆虛、在所當益。此所以損下益上而合于道之當然也。
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當其可之謂時。二簋之用、時當損故也。以卦爻推之。凡損剛益柔皆有時、非剛皆所宜損也。以天下之理推之。凡損其盈、益其虛、益極復盈而損、損極復虛而益。皆隨時以行、雖圣人不能違乎時也。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忿易發難制。故曰懲。懲者、懲于今而戒于后也。欲之起甚微、故曰窒。窒者、遏絕之使不行、思禮義以勝之也。君子觀山之象以懲忿。蓋忿之來氯涌如山、況多忿如少男乎、故懲忿當如摧山。觀澤之象以窒欲。蓋欲之溺浸淫如澤、況多欲如少女乎、故窒欲當如防澤。忿之不懲、必至于遷怒。欲之不窒、必至于貳過、君子修身所當損者、莫切于此。
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初九當損下益上之時、而以剛居剛、處于有余、上應六四。故宜輟其所為之事、速往以益四則為無咎。然當損之初、又不宜自損之過。故當酌其淺深之時宜、庶不自傷其本量也。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尚、上通。上與四合、宜速往也。
九二。利貞。征兇。弗損益之。
二剛中、無有不正。然不能自守而妄進、則不正矣。故戒以征兇也。
弗損益之、蓋損己益人者、益止于所損。以弗損為益、其益已無方。初曰酌損、二則弗損者。初以剛居剛、勢處有余、在所宜損。二以剛居柔、已得其中、又為說體、若過損以益上、是屈己以取媚、非貞者矣。故弗損者、不變其所守也。然以陽剛與六五相應、剛柔相濟、五已受其益、是弗損而有以益之也。
象曰。九二利貞、中以為志也。
居二處說、疑于非正。中以為志、不以損為益則正矣。
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此爻獨言損之義。天地間陰陽對待、唯兩而已、三則余其一而當損。
蓋兩相與則專、三則雜而亂。下卦本乾、損上爻以益坤、三人行而損一人也。一陽上而一陰下、一人行而得其友也。上與三以剛柔相易而謂之損者、但言其減一耳。夫子繫辭以男女媾精言之、即指三上二爻。程傳又謂初二二陽、四五二陰同德相比、三與上應、皆兩相與。則又因夫子之言而推之六爻、以廣得友之義也。
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
一人行而得一人為友、三則疑其所與、理當損去其余也。然細繹此爻取象、不過謂有余在所當損、損而得當、則為得友耳。夫子繫辭以男女言之、蓋陰陽對待、不容或過。猶男女有偶、不容或叅。故道有所宜損者耳。
非謂取友者、有取于二而不容有三也。若以辭害意、則不可通矣。
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
四變互坎為心病、疾之象。卦取損下益上。四在上卦、宜不言損矣。
然居損之時、在上之下、與剛相應、是能自損其陰柔之疾、以受陽剛之益者也。惟速則善而無咎矣。四與初皆言遄。蓋初方舍其事而速于益四、四亦必急去其疾以受初之益。若彼方汲汲、此乃悠悠、非受益者矣。初曰遄往、四曰使遄。初之過四、有以使之也。此能變化氣質以受益者也。占者能如是、則無咎矣。
象曰。損其疾、亦可喜也。
疾本無可喜。能因人而損之、亦可喜也。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自二至上、中虛其體、似離而大、有十朋之龜之象。按、食貨志兩貝為朋。元龜長尺二寸。大貝十朋。朋直二百一十六、十朋直二千一百六十、大寶也。二應于五。而二既守正、以弗損為益。五虛中居尊、以受天下之益。若不知其益之所自來者、故曰或益之。而有其德則其實亦有不得辭者、故曰弗克違、元吉。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祐也。
德能動天、天祐之也。
上九。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無家。
按、本義謂上九受益之極、欲自損以益人。然惠而不費、不待損己、然后可以益人也。惠而不費、則惠廣矣。故又曰得臣無家。今時解皆從之。
然上雖損卦之終、不得遽言損上益下之事。且上正受下之益者、又不得反言益人。按、王注處損之終、上無所奉。損終反益、剛德不損。處損之極、尚夫剛德。為物所歸、故曰得臣。天下為一、故無家也。此解雖不言益下、而于受益之義亦未明。愚意此弗損益之與二爻不同。二爻言不損己以益人、此則不損人以自益也。蓋上爻乃損下卦之陽、益此爻之陰而成上九。今既稱九、則無可益。下應六三、三亦不容復損矣。蓋在全卦為損之極、在此爻為受益之極。故以不損于三為益也。損下之極、不復過損、于義無咎。
然以九居上、疑于不正、故戒以唯貞剛吉。蓋取民有制、非若蠲租市惠之為、如是則利有所往矣。上以三為臣、三與上應、有得臣之象。然不過求于三、非以三為私有者、有得臣無家之象。若陳氏之以家量貸民以固人心、則意在得臣、實以為其家矣。得臣而非以為家、亦受益之中而自寓貶損之意者。如此則于損卦之義較合、姑以此備闕疑。
象曰。弗損益之、大得志也。
不損于下、為眾所歸。其益乃大、得其志矣。全彖當損之時、必信服于人心、乃得其當。故下三爻主損、皆知損者。初以爻位俱剛而可損、然在初剛宜酌。二爻剛位柔則不必損下以益上矣。三正當損者也。上三爻皆受益者。四自損以受人之益者也。五不求益而下樂損以益之者也。上已受益而不欲過損于下矣。損非美事、而得其道則皆吉、此彖辭所以詳言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