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政體既改民權,則并吞之勢自不能猛矣,且昔者俄之攻突厥也,始則英、法二國合縱拒之,后則英、法、德、奧、意五國合兵拒之,俄即不能得志,豈復慮有秦吞六國、一統天下之事乎!同體同力之聯盟國既成,則亦有同洲同教同種之聯盟繼之。若美國之治美洲,當美人自治之,不許他洲人干預之是也。假歐、亞人眾國強,或干預之,則美洲各國,本皆共和,必合為一大聯邦,設一公政府,是成一半球合國之勢矣。美洲既合,其勢莫強,則歐洲、亞洲或亦為聯洲法以抵御之,則大合縱成矣。澳洲于時自立成國,非強英所能遙統,則亦如美例,別自獨立,或亦附從他國而為聯邦矣。夫以半球眾國之聯合,其規模體制,與大地大同幾無異矣,但尚有兩半球對待之體耳。夫既能半球相合,亦何難于全球相合乎?故今百年之中,諸弱小國必盡夷滅,諸君主專制體必盡掃除,共和立憲必將盡行,民黨平權必將大熾,文明之國民愈智,劣下之民種漸微。自爾之后,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其必赴于全地大同、天下太平者,如水之赴壑,莫可遏抑者矣。
百年中弱小之必滅者,瑞典、丹麥、荷蘭、瑞士將合于德,歐東諸小或合于俄,亞洲之阿富汗、高麗、暹羅、埃及、摩洛哥是也。(吾作此在光緒十年,不二十年而高麗亡。)其班、葡初合于法,繼合于英,班之改民主,或不遠矣。波斯、突厥二國之守舊,其存其亡,或難推測,以回國守教之堅,數百年交通不能少變,則后此百年之難全變可決也。后此百年,各國之強勢霸義,磅礴而迫入之,其能保全乎?不可知也;或者以其同教合乎印度,而成中亞一大國乎?印度、波斯、突厥,同為回教國,而印度人才最多,新學日盛,雖為英所制,而英有內變,或與德戰而敗,印度即能起立,則與波斯、突厥合國最宜也。然則亞洲之國,惟中國與日本或存乎!日本若君權墜而改共和,則國勢亦危,或中國與日本、印度合乎?南美各國別為宗教,治法未具,遽倡共和,必為歐人借口所侵入,然美人必力拒之,此必為大激爭乎!南美為人所侵,必合為一國而都于巴西,或合為一大聯邦而統于北美也。若中美五國,近已有合并之說,其不遠矣。
俄弭兵會即開大同之基:俄羅斯帝之為萬國平和會也[1899年海牙和會],為大地萬國聯交之始也,今雖不過各國遣使議事,其主權仍在各國,如美國十三州之初議,未有公立之政府以主持之也。然近數十年來,弭兵之說日倡,雖霸國之義,風潮盛涌,然天運人心之所趨,實不過為弱小將并于眾大之地,以便合一為大同之先驅耳。將來僅余數大之鼎峙,然交通日繁,故郵政、電線、商標、書版,各國久已聯通,特許專賣及博士學位之類,皆各國合一。歐、美先倡,日本從之。近于金錢貨幣,各國亦日謀通用之法。即閉關之中國,亦事事從同,小弱之國波斯、突厥、暹羅,亦日擬變而入萬國交通之會,禮律幾于漸一。弱小既盡矣,數大鼎峙,則兵力愈堅厚以相持。力愈相持,莫敢先發,蓋恐一旦敗失,則國勢大危,故近數十年歐洲諸大國未嘗相見以兵,為此也,其出于平和之公議以圖各自相保,勢之必然也。
夫平和之議既熟,交通既多,交涉尤繁,則薄物細故,易于失和,或有梟桀無禮者,亦足以啟釁。然近者民權既盛,咸畏兵戎,非如君主專制,好大喜功,能假事以逞其雄心也。故凡兩國失和,多請鄰邦公判。至于是時,立國日少,鄰邦各有交誼,未必盡公,然而大地合一,萬國公院之學說,日盛于時矣。在各大國利害相等,難占獨一之利權,在各政府君主無權,難發混一之異想,人無他望,惟思大同。公議會會議既多,人心大變,日思統一,于是時必議設一大地公議政府矣。有大地公議政府乎,則大地大同之時期至矣,大地太平之運會開矣,諸國之爭漸弭矣,人生之安樂漸可無憾矣。雖進化有序,又會合之始基未固也,不能無變。然始基既立,條理漸密,大利日見,基址日堅,則二三百年中必見大同之實效矣。(近者飛船日出,國界日破,大同之運,不過百年。)
初設公議政府為大同之始
一、各國力量同等,體制自同等,則聯邦政府之體,不設總統,但設議員,故不可謂之公政府,但謂之公議政府。且各國主權甚大,公政府不過為遣使常駐常議之體,體稍近瑞士,不能如美也;地隔甚遠,又不如瑞士也。
一、公議政府執政議事者,其始必從各國選派,或每國一人,或每國數人,或視國之大小為派人之多少如德制。然恐大國益強,此制或未能行也,此為第二三等國言也。
一、各國主權甚大,公政府不能設總統,并不能立總理,但立議長,于派遣各員中公舉為之,以舉者多數充選,如聯軍之有統帥也。然議長并無權,不過處眾人之中,凡兩議人相等者,多一人之數以決所從耳。自爾之后,公政府體裁堅定。孔子曰:“見群龍無首吉。”“干元用九,天下治也。”
公議政府專議萬國交通之大同:公議政府當各國主權甚大之時,則專議各國交通之大綱,其余政事,皆聽本國之自主,略如德國之各邦萬國交通同一之議。
第一,議定各國公律。凡國與國之交,各國人民與各國人民之交,因今國際公法而確定之,務求精詳,一以公平為宗旨。各議員隨時提議,由各國認可,施行全地焉。
第二,各國有交涉之事,按公法而判決之。議員公議,從其多數。既公議定后,各國不得不從。
第三,凡關稅之出入,當漸求其平,不得限制他國及以一國壟斷。
第四,各國度量衡之名稱、長短、大小、輕重,當力求劃一,以免參差,而煩計算以損人腦。
第五,各國語言文字,當力求新法,務令劃一,以便交通,以免全世界無量學者兼學無用之各國語言文字,費歲月而損腦筋。若定為一,增人有用之年歲,公益之學問,其益無窮。夫語言文字,出于人為耳,無體不可,但取易簡,便于交通者足矣,非如數學、律學、哲學之有一定而人所必須也,故以刪汰其繁而劣者,同定于一為要義。但各國并立,國界未除,則各國教育,當存其本國語言文字,以教其愛國心,為立國之根本也。故一時慮未能廢去,但當定一萬國通行之語言文字,令全地各國人人皆學此一種以為交通,則人人但學本國語言文字及全地通行語言文字二種而已,可省無限之歲月,可養無限之腦力,以從事于其它有用之學矣,所謂不作無益害有益也。且移無用之歲年為有用之歲年,移空費之腦力為實益之腦力,合世界人計之,其余剩年月腦力,巧歷不能算其數,以為非常之學思,創非常之器藝,其文明進化之急,豈可量哉!及國界已除、種界已除后,乃并本國本種之語言而并舍之,其文字則留為博古者之用,如今之希臘拉丁文及古文篆隸,印之霸厘及山士誥烈可也。(中國文乃有韻味者,不易去也。)
第六,各國有不公、不平、不文明之舉動,公議院得移書責之,令其更改。
第七,各國有大破壞文明及公共之安樂,背萬國之公法者,公議院得以公調合各國之兵彈禁之,若仍不從,則同攻伐其國土,改易其政府。
第八,公議政府有預算之資,當由各國公力供給,各國當依歲定之數撥給之。
第九,公議政府當有公地,其人民來住公地者,許脫其國籍,準其為世界公政府之人民。
第十,各小國有愿歸公議政府保護者,其土地人民,皆歸公議政府派人立小政府。
第十一,各國甌脫之地,皆歸公政府派人管理。
第十二,大地之海,除各國三十里海界外,皆歸公政府管理,其海作為公政府之地。凡未辟之島,皆為公地,居者即為公民。其漁于海者,其舟之自此詣彼經過公海者,皆納稅焉。
第十三,各國所舉公議員,每歲一易,惟不得名大臣以其入公政府時即脫本國之管轄。蓋雖某國之人為某國所遣,而實圖全地之益也,與國會議員之舉于其鄉而不受其鄉之責任同也。(此義于今君主國暫未能行,惟民國既多,行之漸眾則必行。)
第十四,各國公議員可留于公地為公民,或復其本國,皆聽其自由。
第十五,海既為公地,公議政府得為海軍六艦,分出各國,以備彈壓各國爭戰。若有敢迎拒者,即為與全地萬國作公敵也,公政府得破其國取其地以為公地,取其民以為公民。其海艦、海軍之數,隨時議增。
第十六,公議政府以弭各國兵爭為宗旨,各國現有兵數、軍械及械廠、戰艦,皆應報告公政府。除其國必應自保外,有議增者,公議政府得干預之,太多者得禁止之,并歲議減兵之法。其兩國交界,彼此重兵嚴防者,公政府既有公地公民,當練公兵代為鎮守兩界之間,以免兩國之互嚴防爭,則兵數可以日減矣。
第十七,各國屬地自治之區,有愿投歸公議政府者,即作為公地,歸公議政府派小政府統轄。
第十八,公地之民,不論何種何國,一律平等。
第十九,各國不得別偕結約及秘密條約。
第二十,各國人民聽其意入各國籍,不得以民族之殊限制禁格。
立公政府以統各國為大同之中
若能立公議政府,行各法,不及數十年,各國聯邦必成矣。各國聯邦法必固,各國損人利己之心必減,各國凌奪人以自利之事必少。以公地既立,公民日多,投歸公政府之自治地必無數。各大國勢力必日分日弱,各國民權團體必更熾,各國政府主權必漸削,如美國聯邦矣。各國公議政府必漸成中央集權,如華盛頓矣。即各國雖有世襲君主,亦必如德之聯邦各國;各國之自治政體,則如美國諸州、瑞士諸鄉,雖有強大之國,不能爭亂,不能吞并焉。至于是時,則全地公政府之大勢成矣,全地大同政府之基礎固矣,大公政府之大權行矣。
公政府大綱::
第一,歲減各國之兵,每減必令各國同等,減之又減,以至于無。計每年國減一萬,不及數十年,可使各國無兵矣。夫各國并爭,兵稅之費最重,若能去兵,其大利有六:移萬國之兵費以為公眾興學、醫病、養老、恤貧、開山林、修道路、造海艦,創文明之利器,資生民之樂事,其利益豈可計哉!一也。既減兵費,可輕減各稅,又可省全地人民之負擔,其仁無量,二也。全世界數千萬之兵,移而講士農工商之業,其增長世界之利益不可窮識,三也。全世界人不須為兵,可無陣亡死傷、“一將功成萬骨枯”之慘,全地球皆為極樂世界,無戰場可吊矣,四也。全世界人無戰爭之慘,無兵燹之禍,不知干戈槍炮為何物,不知屠焚兇疫流離為何苦,其保全全國之人命不可以數量,保全世界之事業器物不可以數量,五也。全世界槍炮軍械,皆廢而無用,移其殺人之工而作文明之器,移其殺人之料以為有益世界之料,其大仁大益又無量,六也。古今仁義慈悲之政,未有比于是者,必如是乃可為濟世安民也。
第二,各國之兵既漸廢盡,公兵亦可漸汰,及于無國,然后罷兵。
第三,各君主經立憲既久,大權盡削,不過一安富尊榮之人而已。其皇帝、王后等爵號,雖為世襲,改其名稱日尊者或曰大長可也,或待其有過而削之,或無嗣而廢之,無不可也。且至此時,平等之義大明,人人視帝王、君主等名號為太古武夫、屠伯、強梁之別稱,皆自厭之惡之,亦不愿有此稱號矣。
第四,禁“國”之文字,改之為“州”或為“界”可矣。蓋大地自太古以來,有生人而即有聚落,有聚落而漸成部眾,積部眾而成國土,合小國而成一統之霸國。蓋有部落邦國之名立,即戰爭殺人之禍慘,而積久相蒸,人人以為固然,言必曰家國天下,以為世界內外之公理不能無者,陳大義則必曰愛國,故自私其國而攻人之國以為武者。在據亂世之時,全地未一,為保種族之故,誠不得不然。然一有“國”之文,自為域界,其賊害莫大,令人永有爭心而不和,永有私心而不公焉。故“國”之文義不刪除凈盡文,則人人爭根、殺根、私根無從去,而性無由至于善也。
昔者大地未能統一,分邦各立,各私其國,賢者不免,固時勢之無可如何。至于公政府之時,天下統一,天下為公,何可復存此數萬年至慘至毒至私之物如“國”字者哉!便當永永刪除,無令后人識此惡毒“國”字、“國”義于性中,則人道爭殺畛域之根永拔矣。
第五,分大地為十州:歐羅巴自為一州;中國及日本、高麗、安南、暹羅、緬甸為一州,曰東亞洲,南洋屬焉;西伯利部為一州,曰北亞洲;自里海東中亞及印度為一州,曰中亞州;里海西俾路之、愛烏汗、波斯、阿剌伯、西土耳其為一州,曰西亞州;南、北、中美各為一州;澳洲自為一州;阿非利加為一州,共十州。每州置一監政府焉,令其州內各舊國公舉人充之。若國已滅盡,不立監政府亦可矣。
第六,每舊大國,因其地方形便自治之體,析為數十小郡,因其地方自治之體而成一小政府焉。皆去其國名,號曰某界。每州大概數十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