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938字
- 2015-12-26 18:09:16
《活人書》仲景四逆湯,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承氣湯,方見傷寒發喘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陷胸湯半夏(湯洗、秤,二兩半) 黃連(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入栝蔞半枚,以水二盞,煎至九分,去滓溫服。未知再服,微利黃涎便安也。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大陷胸湯大黃(一兩半,去皮,錦紋者,為末) 芒硝(一兩) 甘遂(一字,赤連珠者,細羅為末)上以水三盞,先煮大黃至一盞,去滓,下芒硝,一沸,下甘遂末,溫服。得快利,止后服。
又方桂枝 人參(各一兩) 甘遂(半兩) 大棗(三枚) 栝蔞實(一枚,去皮,只用四分之一)上銼。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胸中無堅物勿服之。
《活人書》仲景枳實理中丸枳實(十六片,麩炒) 茯苓 人參 白術 干姜(炮) 甘草(炙。各二兩)上搗羅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熱湯化下,連進二三服,胸中豁然??收呒予槭V二兩;下利者加牡蠣二兩, 。
《活人書》仲景大陷胸丸,方見傷寒發渴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去棗加牡蠣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三物白散桔梗(去蘆) 貝母(各三分) 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上為散,內巴豆研勻,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人或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 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古方治大人、小兒結胸傷寒,金針丸陽起石(好者) 不灰木(各半兩) 硫黃(一分) 巴豆(三、七粒,去殼) 杏仁(三、七枚,湯浸去皮)上件先搗前三味為細末,后細研巴豆、杏仁,同煎藥一處為末,糯米粥為丸,如櫻桃大。每丸以針札竅子,曬干,如患者以札針,用麻油紙燒焰盡,細研、炒,生姜湯調下一丸。如患重者,夾轉藥三、兩丸,以金針丸下,不妨更量虛實。(《活人書》上有說,所以存此方者,欲人知之,須審用也。)
傷寒腹痛第十一
(腹滿附)《巢氏病源》小兒傷寒腹滿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腹滿者,是熱入腹,傳于臟,氣結聚,故令腹滿。若挾毒者,則腹滿,心煩懊悶,多死。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劑,藥差涼耳。問∶腹痛者,何也?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是有表,復有里,仲景所以用桂枝加芍藥湯主之。痛甚者,加大黃。(桂枝加芍藥,卻是小建中也。太陰脈弱自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其人胃虛,陽氣易動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藥十余沸。)《難經》云∶痛為實,大抵痛宜下。(仲景云∶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又曰∶腹中滿痛,此為實,當下之,屬大柴胡湯。)腹痛有二證。有熱痛,有冷痛。尺脈弦,腸鳴泄利而痛者,冷痛也,小建中湯主之。仲景云∶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小柴胡去黃芩,加芍藥。)陰證腹痛,即四逆散、通脈四逆加芍藥湯。
腹痛,小便不利者,真武湯也。關脈實,腹滿、大便秘,按之而痛者,實痛也。桂枝加大黃湯、黃連湯、大承氣湯主之。
又問∶腹脹滿者何也?陰陽不和也,桔梗半夏湯最良。仲景論太陽證發汗后腹脹滿者,濃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下后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樸湯。吐后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承氣湯主之。
《活人書》仲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下利者先煎芍藥三四沸) 甘草(二兩,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以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大承氣湯,方見傷寒發喘門中。
《活人書》仲景大柴胡湯,方見傷寒嘔噎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建中湯,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去黃芩加芍藥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四逆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通脈四逆加芍藥湯,方見傷寒嘔噎門中。
《活人書》仲景真武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桂枝加大黃湯桂枝(一兩半,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炙) 大黃(各一兩)痛甚者加大黃。大實痛加一兩半,羸者減之。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黃連湯,方見傷寒嘔噎門中。
《活人書》仲景桔梗半夏湯枳實(半兩,麩炒赤) 桔梗(微炒,細銼) 半夏(生姜汁制) 陳橘皮(湯浸、去瓤,焙干。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
《活人書》仲景濃樸生姜半夏人參甘草湯濃樸(四兩,去皮) 半夏(一兩一分) 甘草(一兩) 人參(半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鐘半,生姜五片,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梔子濃樸湯梔子(大者,七枚,掰) 濃樸(去皮,姜汁炙,二兩) 枳實(二枚,麩炒,去瓤)上分二服,以水二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得吐止后服。
《活人書》仲景調胃承氣湯,方見傷寒自汗門。
《活人書》仲景承氣湯,方見傷寒發喘門中。
傷寒下痢第十二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后下痢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使頭痛體疼而壯熱也。其熱歇后而痢者,是熱從表入里故也。表熱雖歇而里熱猶停腸胃,與水谷相并。腸胃虛,則泄痢,其狀痢色黃;若熱勢不止,則變為血痢;若重遇冷熱相加,則變赤白滯痢也。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劑,藥差涼耳。問∶下痢者,何也?傷寒下痢多種,須識別陰陽,勿令差互。(三陽下利則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不熱。以此別之。大抵下利挾太陽脈證便不得用溫藥,俗醫但見下利,便作陰證用溫熱藥,鮮不發黃,生斑而死也。)太陽陽明合病,必下痢,葛根湯主之。(下利而頭疼、腰痛、肌熱、目疼、鼻干,其脈浮大而長者,是其證也。)太陽、少陽合病,自下痢,黃芩湯主之。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也。(下利而頭疼胸滿,或口苦咽干,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浮大而弦者,是其證候也。)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ハ嗫速\,名為負也。(下利而身熱,胸脅痞滿,干嘔,或往來寒熱,其脈長大而弦者,是實證也。蓋陽明者土,其脈長大而少陽者木,其脈弦。若合病。土被木賊,更下利為胃已困,若脈不弦者順也,為土不負,負者死也。)自利不渴屬太陰,(四逆湯、理中湯主之。)自利而渴屬少陰,(白通湯加豬膽湯、通脈四逆湯、豬苓湯、四逆加人參湯,可檢證而用之。)其余下痢,皆因汗下后證也。大抵傷寒下痢,須看脈與外證。下痢而脈大者,虛也。脈微弱者,為自止。下痢日十余行,脈反實者,逆。下利脈數而滑者,有宿食也,下之愈。脈遲而滑者,實也,其利未得便止,更宜下之。下利三部脈皆平,按其心下硬者,急下之。挾熱利者,臍下必熱,大便赤黃色及腸間津汁垢膩。(謂之腸垢。)寒毒入胃則翻,臍下必寒,腹脹滿,大便或黃白,或青黑,或下利清谷。濕毒瓦斯盛則下利腹痛,大便如膿血,或如爛肉汁也。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寒毒入胃者,四逆湯、理中湯、白通湯加附子、四逆散加薤白主之。挾熱利者,黃芩白頭翁湯、三黃熟艾湯、薤白湯、赤石脂丸。濕毒下膿血者,桃花湯、地榆湯、黃連阿膠散。雖然自利而渴屬少陰。然三陽下利亦有飲水者,乃有熱也。三陰下利,宜溫之。然少陰自利清水,心下痛,口干燥者,卻宜下之。此又不可不知也。(少陰泄利下重,不可投熱藥,先濃煎蔥白湯,內四逆散,用枳實、芍藥之類。又尋常胃中不和,腹中雷鳴下利,生姜瀉心湯最妙。此二法,不特傷寒證也。)《活人書》仲景葛根湯葛根(二兩) 麻黃(一兩半) 桂枝(去皮) 甘草(炙) 芍藥(各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覆取汗為度。
《活人書》仲景黃芩湯黃芩(一兩半) 芍藥 甘草(各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棗子一枚,以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黃芩(三分) 半夏(二分半) 芍藥 甘草(各二分)上銼。每服五錢,生姜四片,大棗子一枚,以水二盞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四逆湯,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理中湯,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理中湯,方見傷寒結胸門中。
《活人書》仲景白通湯,方見傷寒嘔噎門中。
《活人書》仲景白通加豬膽汁湯,方見傷寒嘔噎門中。
《活人書》仲景通脈四逆湯,方見傷寒嘔噎門。
《活人書》仲景豬苓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四逆加人參湯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 人參(一兩) 干姜(一兩半)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活人書》仲景白通湯加附子,方見傷寒嘔噎門中。
《活人書》仲景四逆散加薤白,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白頭翁湯,方見傷寒發渴門中。
《活人書》仲景三黃熟艾湯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三分) 熟艾(半雞子大)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盞,煮取七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薤白湯豉(半斤,綿裹) 薤白(一握) 梔子(七枚,大者破之)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升半,先煮梔子十沸,下薤白,煮至二升,下豉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每服一湯盞。
《活人書》赤石脂丸黃連 當歸(各二兩) 赤石脂 干姜(炮。各一兩)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吞下,日進三服。
《活人書》桃花湯赤石脂(四兩) 干姜(一分)上銼如麻子大。每服四錢,入粳米二撮,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再入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日三服。
若一服愈,勿再服。
《活人書》地榆散地榆(銼) 黃連(去頂,微炒) 犀角屑 茜根 黃芩(各一兩) 梔子仁(半兩)上件藥搗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入薤白三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活人書》黃連阿膠散黃連(二兩,去須,微炒)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 黃柏(微炙,銼。各一兩) 梔子仁(半兩)上件藥搗粗為末。每服四錢,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活人書》仲景生姜瀉心湯黃芩 甘草(炙) 人參(各一兩半) 干姜 黃連(各半兩) 半夏(一兩一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七片,棗子二枚,煮至一盞,去滓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小兒傷寒,煩躁熱,大便不止。栝蔞散栝蔞根 麥門冬 甘草(炙) 柴胡 葛根(各半兩) 枇杷葉(一分,拭去毛,炙黃)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傷寒口內生瘡并喉痛第十三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口生瘡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也。其口生瘡者,熱毒瓦斯在臟,上沖胸膈,氣發于口,故生瘡也。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咽喉痛候∶傷寒咽喉痛者,是心胸熱盛,氣上沖于咽喉,故令痛。若挾毒則喉痛結腫,水漿不入。毒還入心,煩悶者死。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劑,藥差涼耳。問∶咽喉痛,何也?咽喉痛有陰陽二證∶脈浮數,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者此陽毒也。(在第四卷,第四問。第四曰∶發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錦紋,或下利赤黃,而脈洪實,何也?此名陽毒也。傷寒病若陽獨盛,陰氣暴絕,必發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錦紋?;蛳吕帱S,脈洪實或滑促,宜用酸苦之藥,令陰氣復而大汗解矣。葶藶苦酒湯、陽毒升麻湯、大黃散、梔子仁湯、黑奴丸,可選而用之。近人治傷寒脈洪大,內外結熱,舌卷焦黑,鼻中如煙煤,則宜以水煮布薄之,疊布數重,新水漬之;稍換去水,拾于胸上,須臾蒸熱,又漬令冷如前薄之;仍數渙新水,日數十易。熱甚者,置病患于水中,熱勢才退則已,亦良法也。)脈沉遲,手足厥冷,或吐痢而咽中痛,此為少陰證也。
《病源》云∶此為下部脈都不至,陰陽隔絕。邪客于足少陽之絡,毒瓦斯上沖,故咽喉不利,或痛而生瘡也。
傷寒脈陰陽俱緊及汗出者,少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此候汗、熏、熨俱不可。汗出者, 本粉敷之。咽喉痛者,甘草湯、桔梗湯、豬膚湯、半夏散、通脈四逆去芍藥加桔梗湯、麻黃升麻湯,可選而用之。
又有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氣于少陰經。始不覺,旬月乃發,脈微弱怯,先咽痛,似傷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痢。如用半夏桂甘湯,次四逆散主之,此病只一、二日便瘥,古方謂之腎傷寒也。
《活人書》治小兒傷寒變熱毒,病身熱,面赤口躁,心腹堅急,大小便不利。或口瘡,或因壯熱,或四肢攣掣,驚仍作癇疾,時發時醒,醒后身熱如火者,十物升麻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