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1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961字
  • 2015-12-26 18:09:16

石榴花(取末,焙干) 干葛根(為末) 蒲黃(研。各半兩)上件為細(xì)末。每服半錢,取生地黃汁調(diào)下并服。

《活人書》仲景麻黃湯,方見傷寒發(fā)喘門中。

《活人書》仲景桂枝湯,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黃芩芍藥湯黃芩(三兩) 芍藥 甘草(炙。各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犀角地黃湯犀角屑(如無,以升麻代之) 牡丹(去心。各一兩) 芍藥(三分) 生地黃(半斤)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煮取一盞。有熱如狂者,加黃芩二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不用黃芩。

《活人書》茅花湯茅花一大把,水三盞,煎濃汁一盞,分二服即瘥。無花以根代之。

《活人書》仲景五苓散,方見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竹葉石膏湯淡竹葉(半把) 石膏(四兩,杵碎) 半夏(二分半) 人參 甘草(各半兩) 麥門冬(一兩半)嘔者加生姜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粳米百余粒,煮取八分,米熟湯成,去滓溫服。

張渙《雞峰方》 治傷寒時(shí)氣,衄血不止。

好松煙墨上為細(xì)末,雞子清和如桐子大。每服十粒,白湯下,不以時(shí)。

又方生蘿卜搗取汁。

上每服半盞,入鹽少許,攪勻頻服之,不以時(shí)。

傷寒嘔第六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嘔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dú)猓砝黹]密,氣不宣泄,蘊(yùn)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嘔者,是胃氣虛熱乘虛入胃,胃得熱則氣逆,故嘔也。

《活人書》論傷寒 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問∶嘔者,何也?無陽則厥,無陰則嘔。嘔者,足陽明胃之經(jīng)。足陽明之氣下行,今厥而上行,故為氣逆,氣逆則嘔。仲景云∶嘔多雖不大便,不可下,可與小柴胡湯。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浹然汗出而解。大抵嘔證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湯尤相主當(dāng)耳。與小柴胡湯,胸脅滿而嘔,日哺發(fā)潮熱者,可小柴胡湯加芒硝也。若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與大柴胡也。若大便秘者,方加大黃。(大柴胡治嘔最妙,為內(nèi)有枳實(shí)故也。枳實(shí)去微、壓虛氣,須是去大黃。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慎不可下。

官局桔梗湯最良,亦用枳實(shí)耳。)古人治嘔多用半夏加生姜。孫真人云∶生姜是嘔家圣藥。仲景治嘔皆用之。(太陽與陽明合病,必下利,若不和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欲嘔者,黃連湯主之。太陽與少陽合病,而自利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金匱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小半夏加橘皮湯主之,皆可選用也。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嘔而發(fā)渴者,豬苓湯主之。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急與之。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仲景云∶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不中與也。宜治膈間有水,赤茯苓湯主之。若少陰證而嘔者,真武湯去附子加生姜也。若汗、若吐、若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傷寒瘥后嘔者,有余熱在胃脘也,竹葉湯加生姜主之。又問∶有干嘔者,何也?大凡嘔者,飲食不下。干嘔者,今人所謂噎也,或因汗出,或因有水,或下利,脾胃有熱,故便干嘔,官局桔梗湯最佳。仲景治法,汗自出、干嘔者,桂枝證也。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者,小青龍也。身涼汗出,兩脅痛,或干嘔者,十棗湯也。少陰下利,脈微,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也。少陰下利,里寒外熱,脈微欲絕,或干嘔者,通脈四逆湯也。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也。(《傷寒論》云∶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仲景無治法。大抵吳茱萸湯,治少陽證也。谷入胃而嘔屬陽明,宜與小柴胡。)若病患直患嘔吐,而復(fù)腳弱或疼,乃是香港腳,當(dāng)作香港腳治之。

《圣惠》治小兒傷寒煩熱,頭痛嘔逆。麥門冬散方麥門冬(去心) 石膏(細(xì)研。各三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取一大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傷寒,吐逆不定。藿香散方藿香 丁香 木香(各一兩) 葛根(一兩,銼) 人參(去蘆頭)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上件搗藥,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臨時(shí)分減,溫服。(《圣惠》二方,一涼一溫,須善用之。

《嬰孺》治小兒傷寒壯熱,嘔吐。蘆根湯方生蘆根(切,五合) 知母(十二分) 淡竹青皮(五分)上水三升,煮一升,為三服。一歲兒方,大小增減用,更用冬瓜汁一升,卻減水一升煮妙。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頭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一兩三錢) 黃芩 人參 甘草(各半兩) 半夏(四錢半,湯洗) 芒硝(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內(nèi)芒硝,更微沸,溫服。

《活人書》仲景大柴胡湯柴胡(四兩) 黃芩 芍藥(各一兩半) 半夏(一兩一分) 枳實(shí)(二枚,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一個(gè),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本方無大黃,欲下者加大黃二兩。)《活人書》官局桔梗湯桔梗 半夏 陳皮(各一兩) 枳實(shí)(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古方,半夏加生姜名小半夏湯方半夏(大者七枚,切碎) 生姜(薄切五片)上同用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食后溫服。

《活人書》仲景葛根加半夏湯葛根(一兩) 麻黃(三分,去節(jié)) 甘草(炙) 芍藥 桂枝(去皮,半兩) 半夏(二分半)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覆取微汗。

《活人書》仲景黃連湯黃連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二兩半)上銼如麻豆大。每十錢匕,棗二枚,以水三盞,取一盞半,去滓分二服。

《活人書》仲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芍藥 甘草(各二分) 黃芩(三分) 半夏(二分半)上銼。每服五錢,生姜四片,大棗一枚,以水二盞,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半夏加橘皮湯半夏(大者七枚,切碎) 生姜(薄切五片) 橘皮(一大片)上同用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食后溫服。

《活人書》仲景豬苓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赤茯苓湯,方見傷寒頭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真武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梔子生姜豉湯梔子(七枚) 生姜(二兩半) 香豉(二合)上分二服,以水二盞,先煮梔子、生姜至一盞,內(nèi)豉同煮,取七分,去滓溫服。得快吐,止后服。

《活人書》仲景竹葉加生姜湯,方見傷寒鼻衄門中。

《活人書》仲景桂枝湯,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青龍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十棗湯芫花(炒赤,熬) 甘遂 大戟上各等分,搗篩秤末,合和之,入臼中,再杵治三、二百下,先以水一升半,煮肥棗子十枚,煮取八合,去滓,內(nèi)藥末。強(qiáng)人一錢匕,羸人可半錢,再單飲棗湯送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利后糜粥自養(yǎng)。合下不下,令人脹滿,通身浮腫而死。

《活人書》仲景白通湯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蔥白四寸,煮至七分,去煎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白通加豬膽汁湯附子(半個(gè),生用去皮) 干姜(半兩) 蔥白(二莖) 溺(二合半) 豬膽(汁,半合)上以水一盞,煮至五分,去滓,內(nèi)豬膽汁和相得,分溫再服。

《活人書》仲景通脈四逆湯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去皮,一個(gè)) 干姜(一兩,炮)面赤者,加連須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未瘥,急更作一劑,其脈續(xù)續(xù)出者愈。

《活人書》仲景吳茱萸湯吳茱萸(一兩二錢,湯洗三遍) 人參(三分,去蘆頭)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生姜五片,棗子一個(gè),以水二盞半,煮取八分,去滓。分二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傷寒頭痛,和氣止逆,止渴。人參散人參(去蘆頭) 白術(shù) 麻黃(去根節(jié)) 藿香葉 甘草(炙微赤,銼) 干葛(以上各一分) 石膏(透明者,半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蔥白一寸,豉三十粒,煎五分,去滓溫服。

長沙醫(yī)者丁時(shí)發(fā)傳人參散 治小兒傷寒。調(diào)順陰陽,和脾胃,定吐逆,止渴。

人參(一兩) 木香 茯苓 藿香 甘草(炙。各一分) 干葛(二分)上為末。每服一錢,煎五分,溫溫服。

傷寒發(fā)渴第七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熱渴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dú)猓砝黹]密,氣不宣泄,蘊(yùn)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渴者,是熱入臟,臟得熱則津液竭燥,故令渴也。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問∶渴者,何也?脈浮而渴屬太陽,(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而渴者,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蔞湯。太陽病,服桂枝,大汗出后,大煩渴者,白虎加人參。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fēng),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主之。太陽證,身體灼熱而渴者,為風(fēng)溫,栝蔞根湯主之。)有汗而渴屬陽明(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虛人、老人及春秋月,可與竹葉石膏湯。陽明病,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身必發(fā)黃,宜茵陳湯,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湯主之。)傷風(fēng)寒熱,或發(fā)熱惡風(fēng)而渴,屬少陽,(少陽脅下硬,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湯。)自利而渴屬少陰。(傷寒熱于臟,流于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少陰下利,咳而嘔渴,豬苓湯主之。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白頭翁湯主之。)切戒太陽證,無汗而渴者,不可與白虎湯。(仲景云∶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

脈浮,發(fā)熱無汗,是表未解也,不可與白虎湯,意以小青龍、小柴胡湯也。仲景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咳而或渴,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蔞也。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fēng),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也。)陽明證汗多而渴者,不可與五苓散。(汗多胃中燥,豬苓復(fù)利其小便故也。意以竹葉湯與之。仲景云∶陽明病發(fā)作有時(shí),汗出多者,急須下之。)然太陽病渴,終不可與白虎耶?太陽證得汗后,脈洪大而渴者,方可與之也。陽明病渴,終不可與五苓耶?陽明證小便不利,汗少脈浮而渴者,方可與之,此皆仲景之妙法也。(仲景豬苓湯證亦云∶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凡病非大渴不可與水。苦小渴、咽干者,小小呷滋潤之,令胃中和。若大渴煩躁甚,能飲一斗者,與五升飲之。若全不與則干燥,無由作汗,發(fā)汗而死。常人見因渴飲水得汗,小渴遂劇,飲之致停飲心下滿結(jié)、喘死者甚眾。當(dāng)以五苓散或陷胸丸與之。(《金匱要略》云∶得時(shí)氣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不能多,不當(dāng)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為人作病矣。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猶當(dāng)根據(jù)證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凡人但見仲景云∶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遂小渴者,乃強(qiáng)飲之,因或其禍,不可勝數(shù)。大抵傷寒水氣,皆因飲水過多所致。水停心下,氣上乘心,則為悸為喘。結(jié)于胸脅,則為水結(jié)胸。胃中虛胃冷,則為嘔為噦。冷氣相搏,則為噎。上逼于肺,則為咳。漬入腸中;則為痢。邪熱所搏,蓄于下焦,則為小便不利,小腹?jié)M或里急。溢于皮膚,則為腫。)若陽毒倍,常躁盛大渴者,黑奴丸主之。中暑伏熱深,累取不瘥,其人發(fā)渴不已,酒蒸黃連丸主之。

《圣惠》治小兒傷寒,頭痛壯熱,煩渴。大青散方大青 知母 柴胡(去苗) 葛根(銼) 甘草(炙微赤,銼) 川升麻 黃芩 赤芍藥 梔子仁(各半兩) 石膏(一兩) 川芒硝(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圣惠》治小兒傷寒,四肢煩熱,心躁口干,多渴。葛根散方葛根(銼) 麻黃(去根節(jié)) 人參(去蘆頭。各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 桂心(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棗子一枚,煎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兒大小增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傷寒,壯熱頭痛,口干煩渴。宜服柴胡散方柴胡(去苗) 麻黃(去根節(jié)。各半兩) 赤芍藥 黃芩 葛根(銼)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石膏(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蔥白三寸,豉二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溫服,以汗為效。量兒大小以意增減。(丁時(shí)發(fā)傳柴胡散,有前胡半兩。)《圣惠》治小兒傷寒熱渴,而下后覺煩悶。宜服甘草散方甘草(炙微赤,銼) 牡蠣(粉) 黃芩 赤芍藥(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四分,去滓,取雞子清一枚,投入散中熟,攪掠去沫,徐徐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至县| 林芝县| 叶城县| 定陶县| 板桥市| 余干县| 桃园县| 雷山县| 潮安县| 太康县| 奉贤区| 大渡口区| 东兰县| 武威市| 昌图县| 武威市| 从江县| 秭归县| 扎赉特旗| 鲁甸县| 陈巴尔虎旗| 海南省| 沾化县| 社会| 奉新县| 从江县| 平昌县| 饶河县| 博罗县| 太白县| 开原市| 博客| 竹山县| 方山县| 永兴县| 盘锦市| 乌审旗| 金寨县| 宜都市| 益阳市| 鲁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