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變動)凡二十門
傷寒自汗第一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汗出候∶傷寒者,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壯熱也。而汗出者,陽虛受邪,邪搏于氣,故發熱。陰氣又虛,邪又乘于陰,陰陽俱虛,不能制其津液,所以傷寒而汗出也。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問∶自汗者,何也?衛不和自汗。病患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衛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屬桂枝也。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汗出。欲救風邪者,宜桂枝湯。又云∶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也。以衛氣不共榮氣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傷風自汗,太陽?。话l熱汗出,惡風脈緩為中風,屬桂枝湯。又云∶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雖然仲景云傷寒自汗用桂枝,然桂枝湯難用,須是仔細消息之。假令傷風自汗,若脈浮而弱,設當行桂枝,服湯后,無桂枝脈息證候而煩者,即不可再服也。若傷寒自汗出而小便數者,尤不可與桂枝也。仲景云∶太陽病,自汗,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若小便難者,可桂枝湯內加附子服之。若小便數者,慎不可與桂枝附子湯,宜服芍藥甘草湯。若誤行桂枝附子攻表,便咽干煩躁,厥逆嘔吐,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
若厥愈足溫,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與調胃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緣芍藥甘草湯,主脈浮、自汗、小便數者。寸口脈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小便數,仍汗出,為津液少,不可誤用桂枝,宜服芍藥甘草補虛退風熱。通治誤服桂枝湯后,病證仍存者也。陽明病,自汗不惡寒。
反惡熱, 然汗自出者,屬陽明也。若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復利其小便故也。故仲景云∶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陽明病,其人汗多,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譫語者,屬調胃承氣湯。雖然陽明汗多急下,若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爾不可攻之。須自大便導之,宜用蜜煎導法。陽明病,汗出而脈遲、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宜服桂枝湯。陽明法多汗,若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也。亡陽自汗,太陽病,發汗多遂漏不止,其人惡風,當溫其經,宜桂枝加附子湯。傷寒尺寸脈俱緊而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其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汗多不止者,可用溫粉撲之;若汗多不止,必惡風,煩躁,不得臥者,先服防風白術牡蠣湯,次服小建中湯。(所合用方盡見本門。)《活人書》仲景桂枝湯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二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五片,棗子二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須臾 熱稀粥一盞,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 微以有汗者佳。具加減法∶若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江淮間唯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證,可加黃芩一分,謂之陽旦湯。夏至后有桂枝證,可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或加升麻一分。若病患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再加減也。戒曰∶桂枝最難用,雖云表不解,脈浮可發汗,宜桂枝湯,須是病患常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和,或手足指稍作微冷,少頃卻溫,身雖微似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患身無汗,小便數或手足冷,不惡寒或飲酒家不喜甘者,慎不可行桂枝也。仍有桂枝證,服湯已,無桂枝證者,尤不可再與。
《活人書》仲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 甘草(各一兩) 葛根(二兩) 芍藥 麻黃(各一兩半)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個,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服。覆取微汗。
《活人書》仲景五苓散豬苓(去黑皮,秤) 白術 茯苓(去皮,秤。各三分) 澤瀉(一兩一分) 桂枝(去皮,半兩,不見火)上各事持搗篩為散,拌勻。每服抄三錢,白湯調下。此藥須各自事持,秤見分兩,然后合。
《活人書》仲景茯苓甘草湯茯苓 桂枝(去皮。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五片,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皮) 芍藥(各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附子(炮去皮,用半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個,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芍藥甘草湯白芍藥 甘草(炙。各二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甘草干姜湯甘草(炙,四兩) 干姜(二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分減服。
《活人書》仲景調胃承氣湯甘草(一兩) 芒硝(一兩一分) 大黃(去皮,二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服。
《活人書》仲景蜜煎導 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亦可為導煎。
蜜(四兩)上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捻作挺如指許長二寸;當熱時急作,冷時硬,令頭銳,內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活人書》仲景麻黃湯麻黃(一兩半,去節) 桂枝(一兩) 甘草(炙,半兩) 杏仁(三十五個,去皮尖)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覆取微汗,不須 粥。加減法∶傷寒熱病藥性須涼,不可太溫,夏至后麻黃湯須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黃芩一分,蓋麻黃湯性熱,夏月服之,有發黃斑出之失。唯冬及春,與病患素虛寒者,乃用正方,不再加減。
《活人書》仲景四逆湯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個,生用)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半,煮至七分,去滓溫服。強人加附子半個,加干姜一兩半。
《活人書》仲景溫粉法白術 本 芎 白芷(各等分)上搗羅為細末,一兩入米粉三兩和之。粉撲周身,止汗。無 本亦得。
《活人書》防風白術牡蠣湯防風(獨莖者,去蘆頭) 牡蠣(炒黃) 白術(各等分)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以酒調下,米飲亦得。日進二、三服,汗止便服小建中湯。
《活人書》仲景小建中湯桂枝(一兩半,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一兩) 膠飴(半升。舊有微溏或嘔者,去膠飴)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四片,大棗一個,煮至八分,去滓,下膠飴兩匙許,再煎化溫服。日三服,夜二服。尺脈尚遲,再作一劑,加黃 末一錢。
煎造飴膠法糯米(一升,揀凈洗) 大麥 (末,六兩)上米一如炊飯,甑上至氣溜取下,傾入一盆子,入 末一合,并湯盞來許,拌勻,再上甑,至飯熟卻入盆子內,都以 末拌勻,入一瓷罐子,可容五升許。冬月罐子可令熱,春秋夏溫。冬月用湯二升許入罐子內,罐子內飯上湯三指許即得,布并紙三五重蓋定,更以綿或絮包定,近火。春秋夏即溫和至一宿,見米浮在水面上,即以布絞裂取清汁,銀石器內煎至面上有膜,即以木蓖不住手攪至稀糊,以瓷器收。夏月置井中,庶不酸。
傷寒頭汗出第二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問∶頭汗出者,何也?病患表實里虛,元腑不開則陽氣上,出汗者見于頭。凡頭汗出者,五內干枯,胞中空虛,津液少也。慎不可下,下之者謂之重虛。然頭汗出者有數證∶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有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小柴胡湯主之。)傷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表未解。(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病患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五苓散、茵陳湯。)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 ,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心下緊滿,無大熱,頭汗出者,(茯苓湯主之。仲景云∶傷寒心下緊滿,無大熱,但頭汗出者,此名為水結在胸脅,以汗頭出別水結證,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活人書》仲景小柴胡湯柴胡(四兩) 黃芩(一兩半。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一兩半。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二兩)人參(一兩半。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一兩半,溫覆微汗愈。若咳嗽者,去人參并棗子,加五味子一兩一分、干姜一兩) 甘草(一兩半) 半夏(一兩一分,湯洗。若胸中煩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半枚,用四分之一。若渴者去半夏,更加人參三分,苦栝蔞根二兩) 棗子(六枚。若脅下痞硬,去棗子加牡蠣二兩,熬)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個,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活人書》仲景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二兩) 桂枝(去皮) 黃芩(各一兩半) 栝蔞根(二兩) 干姜 甘草(炙) 牡蠣(熬。各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食頃再服。
《活人書》仲景五苓散,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茵陳蒿湯茵陳蒿(嫩者,一兩半) 大黃(半兩,去皮) 梔子(大者,三枚半)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大白盞,先煮茵陳,減半盞,次內二味,煮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中去也。
《活人書》仲景梔子豉湯肥梔子(十四枚,掰) 香豉(四合)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得快吐止后服。
《活人書》赤茯苓湯赤茯苓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 芎 白術(炮。各半兩)上件藥搗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鐘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活人書》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五兩,湯浸洗七遍) 白茯苓(三兩,去黑軟皮)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半兩,水三盞,煎至一盞;秤生姜四錢,取自然汁,投藥中更煎一、兩沸。熱吃,不拘時候。
傷寒咳嗽第三
(傷寒后咳嗽附)《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咳嗽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嗽者,邪在肺。肺候身之皮毛而主氣,傷寒邪氣先客皮膚,隨氣入肺,故令嗽重者有膿血也。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瘥后猶嗽者,是邪氣猶停在肺未盡也。寒之傷人,先客皮毛。皮毛肺之候,肺主氣,寒搏于氣,入五臟六腑,故表里俱熱。熱退之后,肺尚未和,邪猶未盡,邪隨氣入肺,與肺氣相搏,故傷寒后猶病嗽也。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問∶咳嗽者,何也?傷寒咳嗽有兩證。有太陽證咳嗽,小青龍、小柴胡也。有少陰證咳嗽,真武湯、四逆散、豬苓湯也。大抵熱在上焦,其人必飲,水停心下,則肺為之浮。肺主于咳,水氣乘之,故咳而微喘。仲景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干嘔發熱而咳,小青龍湯主之。(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往來寒熱,胸脅滿痛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小柴胡去人參、大棗,加五味子,干姜。)若少陰證咳嗽,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而咳,真武湯主之。(真武湯加五味子、干姜。大抵傷寒水氣皆因飲水過多。古人治水氣而咳者,病在陽則小青龍湯主之;病在陰則真武湯主之。)四肢厥逆,腹中痛,或泄利而咳,四逆散主之。(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豬苓湯主之?!豆沤皲涷灐烽倨嗡约?。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傷寒咳嗽候∶唇青(四十八候云唇白)鼻紫嗽聲連,肺胃于中養毒涎。夜嗽胸高兼肚脹,汗收髓熱氣難宣。食逆復翻言語重,嗽聲頻作豈能痊。行風發汗方為妙,定使風除絕本源。
內熱蘊積,賊風所傳,是致寒熱相感,便生咳嗽,久則胸高如覆杯也。肚脹聲重,須當發汗行風,次與調氣化涎利膈。若腹臟結,則當利動即瘥。
《鳳髓經》此候歌括一同。仍注云∶(與坯煎散,方見夾驚傷寒門。次杏仁膏,方見久嗽門。)《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傷寒咳嗽歌一同。后云∶此是傷寒傳成吐逆咳嗽,先與解表散(方見慢驚風門中。)退傷寒后,用疏風檳榔散(方見煩熱門中。)然后用嗽藥三、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