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8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976字
  • 2015-12-26 18:09:16

天竺黃 白附子(炮) 牛黃(研) 腦麝(研。各一兩) 天麻(去苗) 防風(去蘆頭)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焙。各三兩) 細辛(去苗,洗、焙) 天南星(為末,以牛膽汁和作餅子,陰干) 川芎 白芷(洗)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半) 羌活(去苗) 黃 (去蘆頭,銼,秤) 白僵蠶( 去絲) 羚羊角(鎊) 芍藥 甘草() 麻黃(去根,節) 茯苓(去皮,秤) 犀角(鎊) 本(洗。各二兩) 甘菊(去土,四兩) 金箔(一百片為衣) 生地黃(汁五升,入蜜一斤、酒二升、酥一兩半,慢火熬成膏,放冷)上為細末,以地黃汁膏子搜和,每兩作五十丸,以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細嚼溫酒下。若中風涎潮、不語昏塞甚者加至三丸,用薄荷自然汁同溫酒共半盞化藥灌之。常服一丸,濃煎人參湯嚼下,薄荷湯亦得。小兒每服皂皂大,薄荷湯化下。

太醫局龍虎丹 治丈夫、婦人新得、久患急風緩風,半身不遂,手腳筋衰;及風毒攻疰,遍身瘡疥。頭風多饒白屑;毒風面上生瘡;刺風狀如針刺;癇風急倒作聲;頑風不認痛癢; 風頸生斑駁;暗風頭旋眼黑; 風面生赤點;肝風鼻悶眼 ∶偏風口眼 斜;節風肢節斷續;脾風心多嘔逆;酒風行步不前;肺風鼻塞項疼;膽風令人不睡;氣風肉似蟲行;腎風耳內蟬鳴;陰間濕癢,及小兒驚風方。

大附子(炮,去皮臍,秤) 天竺黃 牛膝(酒浸,去苗,焙干,略焙) 川芎(洗) 川羌活(去苗洗,焙,秤)天麻(去苗,生制) 半夏(湯浸七次,用生姜汁制) 細辛(去苗洗,生) 何首烏(去粗皮) 獨活 柴胡(務去苗) 桔梗(生) 藿香葉(生) 黑牽牛( ) 硫黃(結砂子。各二兩) 川烏頭(炮,去皮尖、臍,秤) 官桂(去粗皮,生用) 白僵蠶( ) 香白芷(生) 舶上茴香(微 ) 甘松香(洗去土,焙,秤) 縮砂仁 菊花去土,生) 五靈脂(生。各五兩) 烏蛇(酒浸,去皮骨,焙干,秤半斤) 白干姜(炮) 白蒺藜( ) 防風(去苗,銼) 地龍(去土 ) 朱砂(研水飛。各三兩) 木香(生)雄黃(水飛) 馬牙硝(研) 水銀(與硫黃用慢火結成砂子。各一兩) 寒水石(燒通赤,研飛,一斤) 麝香(一分,研) 龍腦(半兩,研)上為細末,煉蜜為劑。每服一丸,如雞頭大,用薄荷酒嚼下,日進一服,重即兩服。產后驚風,亂道見物,朱砂酒磨下。產后身多虛腫血風,頻增昏沉,身如針刺,發隨梳落,面黃心逆,并煎當歸酒嚼下,日進兩服。 若治傷寒,炒蔥豉酒嚼下一、二服,蓋覆出汗立愈。小兒驚風,薄荷酒化下少許。大人急風,口噤失音等,薄荷酒灌之。常服茶、酒任下,不拘時候服。

太醫局青州白丸子 治男子婦人半身不遂,手足頑麻、口眼 斜,痰涎壅塞,及一切風他藥所不能療者;小兒驚風,大人頭風,洗頭風,婦人血風,并宜服之。

天南星(三兩,生用) 半夏(生用,以水浸洗過,白好者七兩) 白附子(生用,二兩) 川烏頭(去皮臍,生用半兩)上搗,羅為細末,以生絹袋盛,用井花水擺,未出者更以手揉令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絹袋擺盡為度;放瓷盆內,日中曬,夜露至曉,棄水,別用井花水攪,又曬至來日早,再換新水攪。如此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曬干后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為丸如綠豆大。初服五丸,加至十五丸,生姜湯下,不計時候。如癱緩風以溫酒下二十丸,日三服,至三日后,浴當有汗,便能舒展。服經三、五日,呵欠是應。常服十粒已來,永無風痰膈壅之患。小兒驚風,薄荷湯下兩、三丸。

太醫局八風散 治風氣上攻,頭目昏眩,肢體拘急煩疼,或皮膚風瘡癢痛,及治寒壅不調,鼻塞聲重,小兒虛風方。

人參(去蘆頭) 黃 (去蘆頭,銼) 甘草(銼, 。各二斤) 防風(去蘆頭叉枝者) 羌活(去蘆頭。各三斤) 白芷 前胡(去蘆頭。各一斤) 藿香葉(去土,半斤)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入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臘茶清調服一大錢亦得。小兒虛風,乳香、臘茶清調服半錢。更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太醫局消風散 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體煩疼,肌肉蠕動,目眩旋運,耳嘯蟬鳴,眼澀好睡,鼻塞多嚏,皮膚頑麻,搔癢癮疹。又治婦人血風,頭皮腫癢,眉棱骨痛,旋暈欲倒,痰逆惡心,及小兒虛風,目澀昏困,急慢驚風方。

羌活 人參(各去蘆頭) 芎 白茯苓(去皮) 白僵蠶(炒) 藿香葉(去土) 防風(去蘆頭) 荊芥穗 甘草(銼,炒) 蟬殼(以上各二兩) 濃樸(去粗皮,姜汁涂,炙熟) 陳橘皮(洗凈,焙干。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茶清調下。如久病偏風,每日三服便覺輕減。如脫著沐浴,暴感風寒,頭痛身重,寒熱倦疼,用荊芥、清茶調下,溫酒調下亦得,可并服之。小兒虛風,目澀昏困,及急慢驚風,用乳香荊芥湯調下半錢,并不計時候服。

太醫局返魂丹 治小兒諸風癇癲,潮發螈 ,口眼相引,項背強直,牙關緊急,目睛上視;及諸病久虛變生虛風,多睡昏困,荏苒不解,速宜服之。

烏犀(鎊) 當歸(去蘆頭,酒浸、細切,焙干,微炒。各二兩) 蟬殼(去土,微炒) 附子(水浸后炮去皮臍)石斛(去根銼) 川芎 肉豆蔻(去殼,微炒) 龍腦 牛黃(各別研) 朱砂(細研,水飛) 雄黃(細研,水飛。

以上各半兩) 天麻(酒洗,切、焙) 檳榔 天南星(湯洗,生姜自然汁煮軟,切,焙干,炒黃) 僵蠶(去絲嘴,微炒) 白附子(微炮) 肉桂(去粗皮) 白花蛇 烏蛇(各酒浸一宿,炙令熟,去皮骨、用肉) 半夏(湯洗七次,姜汁浸三宿后,炒令黃) 干蝎 萆 (各微炙) 細辛(去苗) 沉香 附膠(杵碎,炒如珠子) 陳橘皮(湯洗去白,微炒) 防風(去蘆頭及叉枝) 槐膠 藿香葉(去土) 羌活 獨活(各去蘆頭) 麻黃(去根節) 川烏頭(燒令通赤,留煙少許入坑內,以盞子覆,用新土圍之,食頃取出 羚羊角(鎊) 麝香(別研。各一兩) 天竺黃(細研) 木香 人參(去蘆頭) 干姜(炮) 茯苓(去黑皮) 蔓荊子(去白皮) 晚蠶蛾 桑螵蛸(各微炒) 何首烏(米泔浸一宿,煮過,切、焙) 本(去土) 白術(米泔浸一宿,切、焙干,微炒) 縮砂仁 白芷 枳殼(麩炒,去瓤,切) 敗龜 虎骨(各酒醋涂,炙令黃) 丁香 濃樸(去粗皮,姜汁涂炙令熟。以上各三分) 膩粉(別研,一錢) 金箔(二十片為衣) 烏鴉(一只,去嘴、翅、足) 狐肝(三具。以上二味臘月采取,入新瓦罐內,以瓦盆子蓋頭,用泥圍濟;用炭火一秤燒令通赤,待煙盡取出,候冷,研令極細用) 水銀 硫黃(為末。各半兩,用瓷盞盛,慢火養成汁,同水銀急炒如青泥,成砂細研)上件藥五十八味并須如法修事,搗研令細,煉白蜜合和,入酥,再搗三、五千下,丸如桐子大。每一歲兒一丸,溫薄荷自然汁化,不計時候服。

《嬰孺》治少小心氣不足,風歷五臟,神氣錯亂,發作有時,夢寐驚恐,結氣,口唇干躁。宜服鎮心酒方秦艽 干地黃 柴胡 銀屑 麥門冬(去心) 薯蕷 獨活 桂心 茯神 鐵精 防風 當歸 人參 丹砂 芎(各四分) 牛黃 杏仁(去皮。各三分) 黃 (一分) 桑螵蛸(二分) 雞頭(一個)上二十味,絹袋中,酒三斗浸,春夏五日、秋冬十日。三歲兒半合,五歲一合。

《嬰孺》治小兒體上 方馬尿上取洗之。

《嬰孺》又方牛鼻上津上取涂之。

《良方》治大人小兒諸風傷寒。通關散旌德烏頭(四兩,皺皮,旌德有蘆頭肌白者) 本 防風 當歸 芎 天南星 白芷 干姜 雄黃(細研) 桂(各半兩,并生,勿近火)上為細末。煨蔥、酒下一字或半錢。癱緩加牛黃、麝香。小兒減半,薄荷酒下。

《莊氏家傳》羌活膏 治小兒虛風及吐瀉后,精神昏困,歐行之方。

川羌活 防風(各一兩) 川芎 荊芥穗 蝎梢(酒浸三日,焙干) 天麻(酒浸三日,焙干) 人參 白術 白茯苓(各半兩)上同為末,棗肉或蜜和丸櫻桃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棗肉和雖佳,久之大堅硬。尋常多用蜜和,味美小兒易服。)長沙醫者丁安中傳太乙丹 治小兒諸風,驚癇,潮熱發搐,口眼相引,項背強直,精神昏困,痰涎不利,一切虛風宜服。

烏蛇肉(酒浸一宿) 天南星(炮裂) 雄黃(研。各三錢) 白附子(炮三錢半) 朱砂(研) 麻黃(去節。

各七錢) 全蝎 天麻(酒浸一宿。各一錢半) 琥珀 生地黃(末。各一錢) 甘草(半錢,炙)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粒,用薄荷湯調下。

長沙醫者丘松年傳摩熨法 治小兒虛風螈 。

白丁香(直者) 蝎梢(各七個) 蜈蚣(一條) 胡黃連(末,抄半錢) 白附子(一個大者,串數竅,取薄荷汁浸透令軟,掘地坑,先用火燒令坑赤,放在坑內;用好醋一盞,浸令氣盡為度)上為細末,取蔥涎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蔥湯化開,填在臍內,常用熱手熨摩。候兒作聲為效。

《圣惠》灸法∶小兒但是風病,諸般醫治不瘥。炙耳上入發際一寸五分,嚼而取之,率谷穴也。

中風第三

《巢氏病源》小兒中風候∶小兒血氣未定,肌膚脆弱,若將養乖宜,寒溫失度,腠理虛開,即為風所中也。

凡中風皆從背諸臟俞入。若中心風,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汗出唇赤。若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若唇或青、或白、或黃、或黑,此是心壞為水,面目亭亭時悚動,皆不復可治,五、六日而死。若肝中風,踞坐不得低頭。

若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唇色青而面黃可治,急灸肝俞。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是肝已傷,不可復治,數日而死。若脾中風,踞而腹滿,身通黃,吐咸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若手足青者,不可復治也。若腎中風,踞而腰痛,視脅左右末有黃色如 大者可治,急灸腎俞。若齒黃赤、鬢發直,面上土色,不可治也。肺中風,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視目下,鼻上下兩邊下行至口,色白可治,急灸肺俞。若黃為肺已傷化為血,不可復治也。其人當要掇空,或自拈衣,如此數日而死。此五臟之中風也。其年長成童者,灸皆百壯,若五、六歲以下至于嬰兒,灸者以意消息之。凡嬰兒若中于風,則的成癲癇也。

茅先生有小兒中風候∶大熱,牙關緊噤,狂躁。此候因熱盛乘虛,被邪風吹著致此。所治者,急用奪命散(方見急慢驚風門中)與吐下風涎;方醒,次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一方見慢脾風門中)相夾與服;三日內下鎮心丸(方見一切驚門中)、朱砂膏(方見驚積門中)。第四日下青金丹(方見積聚門中)與通下風涎。再下勻氣散、回陽散(方見夾驚傷寒門中)。醒脾安樂,常服鎮心丸即愈。

張渙謹按∶小兒氣血未定,腠理開疏,若將養乖宜,寒溫失度,精神不守,外中風邪。令兒昏困不省,手足抽掣,乃名中風候也,最為緊急。若中風潮發,一向不省,乃名風痙病也。又邪氣多中于心肺間,其狀胸滿短氣、冒悶汗出,尤為大矣;及中風不語,口噤,口眼 斜、半身不隨。

《嬰童寶鑒》小兒五臟中風歌∶小兒心臟中風時, 臥唇紅汗透衣。但灸心俞三五壯,唇青黃白黑難醫。目瞪此為心已壞,多應性命六朝期。肝風踞坐舉頭難,早灸肝俞病即安。細視眼連唇上色,青黃須道易醫看。黑色只應旬日死,命歸泉壞不能還。脾家若也中風邪,腹滿身黃色似瓜。吐沫此時猶可治,手青足冷命還賒。腰疼目黑腎家風,兩脅和柔病可攻。急救腎俞方得瘥,面黃痙發必歸空。肺風 臥胸中滿,短氣心煩汗轉多,鼻口兩邊純色白,早須醫治得安和。

又云∶尋縫面黃人豈在,只尺旬中入逝波。惟有肺俞堪救療,后人學人細尋歌。

《本草》治小兒中風,項強背起。

衣魚于項背上摩之。

《金匱要略》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 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姚云∶與大續命湯同。兼治婦人產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兒方。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去皮) 當歸 人參 石膏(碎) 干姜 甘草(炙。各二兩) 芎 (一兩)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杌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并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洪腫。兒小量度與之。范汪云∶是仲景方,欠兩味。

《千金》增損續命湯 治小兒卒中風、惡毒及久風,四肢角弓,反張不隨;并 僻不能行步方。

麻黃(去根節) 甘草(炙) 桂心(各一兩) 芎 葛根 升麻 當歸 獨活(各十八銖) 人參 黃芩 石膏(各半兩) 杏仁(二十枚,湯浸、去皮尖)上十二味 咀,以水六升煮麻黃,去上沫,乃納諸藥,煮取一升二合。三歲兒分四服,一日令盡,少取汗,得汗以粉粉之。

《千金》治少小中風,脈浮、發熱、自汗出、項強、鼻鳴、干嘔。桂枝湯方桂心 甘草(炙) 芍藥 生姜(各一兩) 大棗(四枚)上五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服。此方與傷寒篇中各方相重,然用各異。

《千金》治少小新生中風。二物驢毛散驢毛(一把,取背前交脊上會中,拽取如子拇指大一把) 麝香(二豆大。《圣惠》用一分)上以乳汁和銅器中,微火煎,令焦熟出,末之。小兒不能飲,以乳汁和之,葦筒貯,瀉著咽中,然后飲乳,令入腹。

《千金》治少小中風,狀如欲絕湯方∶大黃 牡蠣 龍骨 栝蔞根 甘草(炙) 桂心(各十二銖) 赤石脂 寒水石(各六銖)上八味 咀,以水一升,內藥重半兩,煮再沸,絞去滓。半歲兒服如一雞子殼,大兒盡服。入口中即愈;汗出粉之。藥無毒,可服,日二。熱加大黃,不汗加麻黃。無寒水石,樸硝代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头沟区| 固安县| 昌乐县| 阿荣旗| 中西区| 永顺县| 海晏县| 汝南县| 米泉市| 开鲁县| 舒城县| 富宁县| 桃园市| 天长市| 福州市| 福安市| 慈利县| 巴东县| 迁西县| 金昌市| 葵青区| 育儿| 柏乡县| 兰坪| 徐水县| 台东市| 望谟县| 商河县| 平罗县| 吉水县| 赤城县| 翁源县| 福鼎市| 濉溪县| 金秀| 横峰县| 澎湖县| 广宁县| 纳雍县| 瓦房店市| 嵩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