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痰鬼持) 凡九門
痰飲第一
《嬰童寶鑒》小兒痰飲候歌∶飲水并傷乳,為痰結在胸。令兒不下乳,吐沫與癇同。實即身多熱,譫言入睡中。早須醫治取,久即變驚風。
《外臺》∶范汪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療心腹虛冷,游痰氣上,胸肋滿,不下食,嘔逆,胸中冷。半夏湯方半夏(一升,洗) 生姜(一斤) 橘皮(四兩)上三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心中急及心痛,肉桂心四兩。若腹痛,內當歸四兩。羸瘦、老小者服之佳。忌羊肉、餳。兒小分減服。
《王氏手集》倍術丸 治脾胃受濕,心下停飲,煩渴嘔吐,腸間瀝瀝有聲,胸膈痞滿,短氣,腹脅脹痛,小便不利,身面虛浮,全不思食方。
官桂 干姜(各一兩) 白術(二兩)上為末,煉蜜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五、二十丸,米飲下。兒小減丸。
《王氏手集》丁香開胃丸 治脾胃不調,停積痰飲,嘔吐吞酸,胸膈痞悶方。
半夏(為粗末,用生姜汁浸,炒令黃色) 甘草(炙) 京三棱(炮,各一兩) 丁香(三分) 干木瓜(半兩) 生姜(十二兩,切,研入青鹽一兩,炒潤,焙干為末)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雞頭大。每服一丸,沸湯化下,不計時候。兒小分減。
腫滿第二
《巢氏病源》小兒腫滿候∶小兒腫滿者,由將養不調,腎脾二臟俱虛也。腎主水,其氣下通于陰。脾主土,候肌肉而克水。腎虛不能傳其水液,脾虛不能克制于水,故水氣流溢于皮膚,故令腫滿。其挾水腫者,即皮薄如熟李之狀也。若皮膚受風,風搏而氣致腫者,俱虛腫如吹,此風氣腫也。
茅先生∶小兒生下有中氣腫候。遍身黃腫,腫滿,腹肚不和,氣喘急,此候因吃物不度,或因瀉久而虛至此。所治者,先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散與調一日,(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門中。)后下甘遂散,通下黃水五升已來,(方見本門)即用勻氣散夾醒脾散與服。五日后常下塌氣散、(方見本門)。仍要斷鹽醋一月日即愈。如見氣大喘,不吃食,陰腫唇縮,死候不治。
漢東王先生《家寶》論∶小兒頭面、手腳浮腫,因疳積日久結風,此病或因久患用藥不退,發渴喜飲水,變成虛浮二證。宜先用調胃氣藥補之,如觀音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人參散(方見失食傷寒門中)之類,自然平愈。
如服調胃藥不退,宜進內消丸。又未退,進紅粉散取了,(二方并見本門)。再用藥補之。
錢氏論∶腫病,腎熱傳于膀胱,膀胱熱盛逆于脾胃,脾胃虛而不能制腎,水反克土,脾隨水行。脾主四肢,故流走而身面皆腫也。若大喘者重也。何以然?腎大勝而克退脾土,上勝心火,心又勝肺,肺為心克,故喘。
或問曰∶心刑肺,肺本見虛,今何喘實?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臟逆;二者腎水氣上行,滂浸于肺,故令大喘,此皆難治。
張渙論∶小兒諸病后下痢不瘥,或有體腫滿。蓋脾腎虛弱,腎主水,其氣不通于陰;脾主土,候于肌肉而克水。脾腎俱虛,不能克制于水,故流溢皮膚,則令腫滿。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四肢浮腫,喘嗽者為何?答曰∶小兒寒熱虧盈本是常度。一食失節,百病來輳,何況過有熱壅諸毒,是積小成多,壅塞遍于胃管,日月深遠,積結轉深。雜食未離于口,三焦之氣不通,四肢漸漸浮腫,小便或即赤黃,大便或通或秘,致喘促,盈盈虛脹,每每從茲食減轉至 羸,先要安和脾胃,次須利小腸,免傷枉矣。
《嬰童寶鑒》小兒氣腫水腫候歌∶小兒腫滿一如吹,只為風邪與氣為。若見皮膚熟李樣,此名疳水定無疑。脾虛土壞難禁水,腫滿從來只在皮。腫若赤時因熱作,皆由氣血各無歸。但見此般須早辨,莫令差失致傾危。
《外臺》∶劉氏療小兒身體滿,氣急,臥不得方。
上用郁李仁一合搗末,和面搜作餅子,法與兒吃,微利即瘥。
《外臺》劉氏又方上用郁李仁末六分,以水七合和調,去滓,煮粥與兒吃之。
茅先生小兒氣腫、水腫甘遂散方甘遂 大戟 黑牽牛 檳榔 陳橘皮(去白) 木香(以上各半兩)上為末。每歲一錢,五更初用蔥酒調下。不食吃酒、用蔥湯調下。天明通下黃水來,可根據形證調理。
茅先生小兒腫后塌氣散方中庸 赤小豆 橘皮紅 蘿卜子 檳榔 甘草(以上各半兩) 木香(一分)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小盞,姜棗同煎至六分。通口服,進四服,看大小用。
《嬰孺》治小兒面目腫,胸膈中有熱方。
黃芩 芍藥 知母(各四分) 虻蟲(三十個,炒) 當歸 大黃 甘草(炙。各三分)上為末,蜜丸大豆大。飲下,二丸,日四夜一。若睡中涎膈上有水者,加細辛、白術各三分,令兒強健。
《嬰孺》治小兒通體洪腫,腹滿堅脹,氣喘急。郁李仁湯方郁李仁(三合) 大黃(十二分) 柴胡 澤瀉(各八分) 赤茯苓(十分) 黃芩 麻黃(各十二分) 杏仁(湯去皮尖) 升麻(各七分) 芍藥 豬苓(各八分) 鱉甲(五分,炙)上以水二升半煮一升六合。七歲為三服,四、五歲為四服,隨小大加減。
《嬰孺》治小兒腫滿黃芩湯方黃芩 澤瀉 通草(各八分) 柴胡 桑白皮(各七分) 杏仁(湯去皮尖) 豬苓(去皮柴。各六分) 澤漆葉(四分)上以水五升煮一升半,四、五歲兒為三服。一、二歲服二合。
《嬰孺》治小兒腫滿小豆飲子方槲皮白(切,七合) 茯苓(二分) 小豆(八分)上以七升水煮一升四合,去滓飲之,未效再合。
《嬰孺》治小兒腫滿不消,服湯不退。葶藶煎方葶藶子(三分,炒) 防己(六分) 柴胡(八分) 茯苓 澤瀉 杏仁(去皮尖,炒,研。各十二分) 澤漆葉(炒) 郁李仁(各五分) 蜜(一升)上以水一斗,煮二升半,去滓,內杏、蜜煎至二升。二歲兒一合。量大小服之。
《嬰孺》治小兒腫滿結實,諸治不效。甘遂丸方甘遂(炒) 芍藥 杏仁 車前子 黃芩 豬苓 葶藶子(炒。各三分) 鱉甲(七分,醋炙)上為末,蜜為丸大豆大。竹葉飲下,二歲五、六丸。日再量之。
《嬰孺》治小兒腫滿,頭面、身體壯熱似傷寒者方。癇瘥腫者,除大青用。
龍膽 葵子 葳蕤 大青 茯苓 前胡(各一分)上以水二升,煮八合,服半合,日再。
《嬰孺》治小兒頭面及身體浮腫。衛矛丸方衛矛羽(鬼箭用羽也,鬼箭一名衛矛) 松羅(四分) 防己 黃 (各三分) 郁李仁(一錢,別研入)上為末,蜜丸大豆大。百日兒食后一丸。日再,以腰中身體汗出盡為度。
《嬰孺》治少小手足、身體腫方。
咸菹汁上溫浸之,汁味盡,易為度。
《嬰孺》又方上溫人溺,令暖漬之。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小兒頭面、手腳虛浮。內消丸方青橘(五個,湯浸去瓤) 巴豆(七個,去殼) 木香(二錢,炮) 防己(一錢半) 丁香(十四粒)上青橘同巴豆炒蒼色,去巴豆不用,以其余藥為末,蒸餅丸如大麻子大。每服二、三歲三丸,四、五歲七丸或十丸。男孩兒陳橘皮湯下,女孩兒煎艾葉湯下。一日三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小兒渾身虛腫,氣喘,不思飲食。紅粉散方朱砂(一分) 檳榔(一錢) 輕粉(半錢)上為末,每服一字及半錢,薄荷湯調下。吃一服則取下,仍用觀音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人參散(方見夾食傷寒門中)調其胃氣。忌生冷、粗硬等物。
張渙海蛤湯方 治腫滿,大小便不利。
海蛤 桑根白皮(各一兩) 漢防己 白術(炮) 赤茯苓(各半兩) 甜葶藶(隔紙炒紫色) 川樸硝 木豬苓(去黑皮,各一分)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乳食后。
張渙郁李仁丹方 應腫滿,皆可服。
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 檳榔(各半兩) 牽牛子(一分,炒)上件搗,羅為細末,滴水和丸黍米大。每十粒煎蔥白湯下,不拘時候。量兒大小加減。
《惠眼觀證》塌氣散大治虛腫脹滿,虛煩,手足腫,宜服此方。
白術 木香 青橘皮(去瓤) 甘草(炙) 茴香(各半兩) 巴豆(三十粒)上將巴豆炒橘皮,候巴豆黑色,去巴豆,取橘皮,用諸藥為末。每服一大錢,飯飲調下。
《吉氏家傳》治小兒遍身腫塌氣散方漢防己 當歸 芍藥 紫菀 黑牽牛 杏仁(去皮略炒,先研。以上各一錢) 檳榔(面 ,二錢) 綿黃 (二錢,蜜炙)上件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姜三片,棗子一個,煎至五分服。
《吉氏家傳》治小兒遍身虛腫棗肉丸方石燕子(一個,捶為末) 大棗(七個,去核) 巴豆(七粒,去油)上二味入棗肉內,燒存性,細研,以蟾酥丸麻子大。看原因甚物所傷,以原傷物汁下,甚妙。
《莊氏集》俞穴灸法∶飲水不歇,面目黃者,灸陽綱各二壯。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五寸陷中。
水氣第三
《嬰童寶鑒》∶小兒水氣,是積聚久不治,并頻下而脾胃虛,積散而成水氣,及通身虛腫,但如熟李,即是水也。有疳氣虛腫而不亮也。
《惠眼觀證》∶水氣浮腫,遍體如黃熟李色不能消。先調氣,次日四更下中庸飲子,取下膜外浮水一兩盆(方見專門),即調氣后用粥補一月,斷鹽醋一月外,又服調氣散(方未見),須安樂。若此候見臍凸肚腫,兩腎如石,此死候不治。
《簡要濟眾》治小兒水氣腹腫,兼下痢膿血,小便澀方。
葶藶子(半兩,微炒,搗如面)上以棗肉和搗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棗湯下,空心晚后。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水氣,腫滿喘促,坐臥不安,宜服檳榔散方檳榔 川大黃(銼碎,炒) 牽牛子(微炒)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日二、三服。兒稍大增之,以利為效。
《圣惠》治小兒水氣腫滿,喘嗽不止。赤茯苓散方赤茯苓 桑根白皮(銼) 貝母(煨微黃。各半兩) 桔梗(去蘆頭)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 川升麻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微黃。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水氣腫滿不消楮皮湯方褚樹白皮(銼) 赤小豆(各一合) 赤茯苓(二兩,銼)上件藥都和令勻。每取一分,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日三、四服。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水氣腫滿,小便澀。貍豆根湯方貍豆根 桑根白皮 車前草(各半兩) 葵子 赤小豆(各半合)上件藥細銼和勻。每取一分,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日三、四服。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水氣腫滿,小便不利,臍腹妨悶,喘促。豬苓散方豬苓(去黑皮) 桑根白皮(銼) 赤茯苓 海蛤(細研)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水氣,遍身腫滿,喘促,小便不利。桑根白皮散方桑根白皮(銼) 射干 赤茯苓 黃芩 木通(銼) 澤漆 漢防己 澤瀉(各十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煮赤小豆湯調下半錢,日三、四服。看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水氣,面目腫,小便澀,心腹脹滿方。
赤茯苓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漢防己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紫蘇子(微炒)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煎桑根白皮湯下十丸,日三服。五歲以下減丸服之。
《圣惠》治小兒水氣,通身腫滿,心腹妨悶,坐臥不安,宜服甜葶藶丸方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 牽牛子(微炒) 雄雀糞(各半兩) 大戟(一分) 膩粉(一錢,研入) 巴豆(十粒,去皮心,別紙裝,壓去油)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用棗瓤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茶下一丸,日二服。五歲以上加丸服之。
《圣惠》治小兒水氣,遍身腫滿,大小便難,喘促不得睡臥,宜服甘遂散方甘遂(煨令微黃) 檳榔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各一分) 牽牛子(半兩,微炒)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一字,以利為效。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水氣,四肢浮腫,腹脅妨悶,宜服木香散方木香 赤茯苓(各一分) 牽牛子(三分,微炒)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以利為度。隨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檳榔(一分) 郁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以大麥面一兩和作餅子, 灰火內煨熟。量兒大小與吃,即得通利氣下也,以溫水下之。
《圣惠》治小兒水氣,腹肚虛脹,頭面浮腫,小便不利。郁李仁粥方粟米(一分)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微炒) 桑根白皮(銼。各一兩)上件藥搗碎,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下米作粥,入少許生姜汁,任意食之。
《惠眼觀證》治水氣腫滿,黃膽。中庸飲子方海金砂 續隨子(各一分) 生姜 中庸(樟柳根是也,各一兩) 蜜(二兩)上五味細研,罨一宿,以次日五更時用絹帛濾汁,只作一服,溫暖吃盡,食前。逼下黃水,乃服勻氣藥補,后用樟柳根煮粥吃。
《圣惠》灸法∶小兒水氣,四肢盡腫及腹大,灸臍上一寸,三壯,炷如小麥大,分水穴也。
中惡第四
《巢氏病源》小兒中惡候∶小兒中惡者,是鬼邪之氣卒中于人也。無問大小,若陰陽順理,榮衛平調,神守強則邪不干正。若精氣衰弱,則鬼毒惡氣中之。其狀先無他病,卒然心腹刺痛,悶亂欲死是也。凡中惡腹大而滿,脈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者生。余勢不盡,停滯臟腑之間,更發后,變為疰也。
《葛氏肘后》救卒死,或先病痛,或常居寢臥奄忽而絕,皆是中惡,救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