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2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942字
  • 2015-12-26 18:09:16

(三蟲 疝) 凡九門

蟲動第一

《巢氏病源》小兒三蟲候∶三蟲者,是長蟲、赤蟲、蟯蟲為三蟲也,猶是九蟲之數也。長蟲,蛔蟲也,長一尺,動則吐清水而心痛,貫心即死。赤蟲狀如生肉,動則腸鳴。蟯蟲至細微,形如菜蟲也,居胴腸間,多則為痔,劇則為癩,因人瘡處以生。諸癰、疽、癬、 、 、疥、齲、虱無所不為。此即九蟲之內三者,而今則別立名,嘗以其三種偏發動成病,故謂之三蟲也。

《外臺》∶《肘后》三蟲者,謂長蟲、赤蟲、蟯蟲也。乃有九種,而蟯蟲及寸白人多病之。寸白從食牛肉、飲白酒所成,相連一尺則殺人。服藥下之,須結里潰,然出盡乃佳;若斷者,相生未已,更宜速除之。蟯蟲,多是小兒患之,大人亦有,其病令人心痛,清朝口吐汁,煩躁則是也。其余各種種不利,人人胃中無不有者,宜服藥以除之。

錢乙論蟲痛∶面 白,心腹痛,口中吐沫及清水出,發痛有時,安蟲散主之(方見本門中)。小兒本怯者多此病。

積痛、食痛、虛痛,大同小異。惟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隨其證。

錢乙論蟲與癇相似∶小兒本怯,故胃虛冷,則蟲動而心痛,與癇略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安蟲散主之(方見本門)。

錢乙論蟲痛訣死云∶辛氏女年五歲,病蟲痛。諸醫以巴漆、 砂之屬治之不效。至五日外多哭而俯仰,臥不安,自按心腹,時大叫。面無正色,或青、或黃、或白、或黑,目無光而慢,唇白吐沫。至六日,胸高而臥不安。錢詳而視之,用蕪荑散三服,見目不除青色,大驚曰∶此病大困,若更加瀉則為逆。至次日,錢見辛日夜來三更而瀉,錢于瀉盆中看如藥汁,以 攪之,見有藥丸。錢曰∶此子肌濃當氣實,今證反虛,不可治也。

何以然?師曰∶脾虛胃冷則蟲動,今反目青,此肝乘脾。又脾加瀉,知其氣極虛也,而丸藥隨糞下,即脾胃已脫,兼形病不相應,故知死病。后五日昏篤,七日而死。

張渙謹按∶小兒胃氣久不和,自須蟲動不安。令兒腹中痛甚者,往來上下,痛有休止,狀若風候。六、七歲以外不因吐利而作者,多是食甘肥物等而作。若攻心,即致夭折,亦非小疾,切宜慎之。

《千金》治小兒三蟲方。

雷丸 芎上二味各等分為末,服一錢匕,日二。

《千金》治肝勞生長蟲。在肝為病,恐畏不安,眼中赤方。

雞子(五枚,去黃) 干漆(四兩) 蠟 吳茱萸東行根皮(各三兩) 粳米粉(半斤)上五味搗茱萸皮為末,和藥銅器中煎,可丸如小豆大。宿勿食,旦飲服一百丸,小兒五十丸。蟲當爛出。

(《集驗方》無茱萸根,名雞子丸。)《外臺》∶《古今錄驗》療長蟲雞子丸方雞子白(三枚) 干漆(四兩,熬,一本無) 蠟(三兩) 粳米粉(半斤)上四味內銅器中,于微火上煎,攪令稠,內粉令凝可丸,下置土上,才溫,及內雞子,攪令相得又煎,令可丸。宿勿食,以飲下小豆許大一百二十丸,小兒五十丸,效驗。

《外臺》∶《肘后》療三蟲方。

茱萸根(取東行指大者,長一尺) 栝萎(四兩,切)上二味,細銼茱萸根,以酒一升漬之一宿,旦絞去滓。宿勿食,旦空腹先吃脯,然后頓服之。小兒分再、三服。亦療寸白蟲。

《外臺》范汪療三蟲白蘞丸方白蘞 野狼牙 蘆 桃花 貫眾(各三分) 橘皮(二分) 蕪荑(一分)上七味搗、篩,蜜丸如小豆大。宿勿食,旦以漿水服一劑,日中乃食,立下。一男子病大腹,面黃欲食肉,服此藥下赤蟲,如筍莖一尺,已有頭目百余枚,病愈。又九江謝丘病脅下有積,大如杯,少腹亦堅,伏痛上下移,嘔逆喜唾,心下常痛,欲食肉。服此藥下蟲無頭足,赤身有口尾,二百余枚,得愈。又九江陳公病大腹煩滿,常欲食生菜。服此藥下白蟲大如臂,小者百余枚,立瘥。妊身婦人不得服之。

《圖經》主小兒無辜, 子,寒熱大腹,殺蟲。

上用苦耽苗子煮汁服。亦生搗絞汁服。亦研,敷小兒閃癖。(生故墟墻塹間,高二、三尺,子作角如撮口袋,中有子如珠,熟則赤色。)《譚氏殊圣方》∶小兒心悶氣頻粗,喘息唇焦四體虛。乳食朝朝饒嘔吐,連脾脹滿甚崎嶇。大都脾胃蟲多擾,頭熱時時面似朱。輕粉大黃寒水石,水銀調吃永消除。

育神散大黃(末) 馬牙硝 水銀(各一分) 膩粉(半分) 寒水石(二分,研)上件研令水銀星盡。每服一字,熱水調下。一歲以下半錢。

《譚氏殊圣方》∶小兒蟲咬痛攢心,晝夜連聲忍不禁。龍象胡連熊膽汁,當門子入勝《千金》。牛黃生米汁為使,頻服三字蟲不浸。六味若能丸一處,小兒得吃免 沉。

勝丸子(一名勝金丸)胡黃連(末,半錢) 蘆薈 腦麝(各一字) 牛黃(半字。四味并研)上為末,以熊膽和丸如豆大。每服三、五丸,生米泔汁研下。忌一切毒物。

《譚氏殊圣》小兒九蟲或蟲咬心痛,口吐清水,面色青黃,手足逆冷,或吐利下蟲及蟲蝕下部,生疳 瘡,或五痔。勝金散方黑狗脊(去毛) 白蕪荑(去輪皮。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煎淡肉湯調下,食前。如下部生瘡、痔,以生油調涂瘡上甚效。

茅先生小兒取疳蟲檳榔散方檳榔 雷丸(湯浸,去皮) 使君子(肉) 畫粉(各半兩) 膩粉(一分)上件為末,每用一錢匕,炙牛肉摻吃,不久即便取下蟲來。

《嬰孺》治九蟲貫眾丸方貫眾(五分,炒) 蘆(十二分,炒) 野狼牙子 蕪荑(炒。各四分) 石蠶 雷丸 蜀漆 僵蠶 濃樸(炙。

各三分)上為末,蜜丸梧子大。夜臥、晨起以苦酒漿服七丸,日進三服,以知為度。此方貫眾主白蟲,僵蠶主弱蟲,蘆主長蟲,野狼牙子主胃蟲,蕪荑主肉蟲,石蠶主蛔蟲,雷丸主赤蟲,蜀漆主肉蟲,濃樸主肺蟲。夫九蟲一曰伏蟲,廣一寸,長四寸;二曰長蟲,名蛔蟲,長一尺,貫心害人;三曰白蟲,長一寸;四曰肉蟲,如爛杏,令人煩滿;五曰肺蟲,如蠶形,令人咳逆;六曰胃蟲,如蝦蟆,令人嘔逆吐;七曰弱蟲,如瓜瓣,令人多唾煩滿;八曰赤蟲,狀如生肉,令人腹中鳴;九曰蟯蟲,狀如 蟲,令人下部癢。悉主之,累試大驗。

錢乙安蟲散方胡粉(炒黃) 檳榔 川楝子(去皮核,秤) 鶴虱(炒黃。各二兩) 白礬(一分,鐵器內火上熬枯,秤)上件為細末,每服一字,大者半錢,溫米飲調下,痛時服。《博濟》名鶴虱散方錢乙安蟲丸 治上中二焦虛,或胃寒蟲動及痛。又名苦楝丸方干漆(三分,杵碎,炒煙出盡) 雄黃(一分) 巴豆霜(一錢)上為細末,面糊丸黍米大。看兒大小與服,取棗引石榴根煎湯下。痛者煎苦楝根湯下,或蕪荑湯下五、七丸至三、二十丸,發時服。

錢乙又方蕪荑散白蕪荑(去扇,秤) 干漆(炒。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字、半錢或一錢,米飲調下,發時服。古方杜壬《養生必用》方同,杜亦治胃寒蟲上。

錢乙附方 治小兒蟲咬,心痛欲絕。

五靈脂(末,二錢匕) 白礬(半錢,水飛)上同研,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無時,當吐出蟲。

張渙黃金散方 專治吐利后蟲動。

干漆(一兩) 白蕪荑(半兩) 肉豆蔻(半兩)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水磨精明雄黃(三分,細研)上件都研令極細,拌勻,每服半錢,煎蔥白湯,入生油一點同調下,須調令勻熟。藥冷,即再溫。動,乳煎。

張渙黑金散 每于蟲煩以前服之。得眠睡為驗。

干漆(二兩) 肉桂(一兩) 草豆蔻 石榴根 水磨精明雄黃(各半兩)上件于瓦器中燒存性,搗、羅為細末,乳缽內研極細。每服一字至半錢,研入麝香少許,煎粟米飲調下。

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補胃膏 治有蟲心腹痛甚,不可忍者。

高良姜(微炮) 肉桂(刮去皮。各一兩) 肉豆蔻 干漆(燒存性) 烏梅肉(炒干。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粒至二粒,米飲化下,乳食前。

張渙烏梅丹 久痢蟲動及傷寒蛔厥,并宜服之。

烏梅肉(一百枚,炒焦) 川黃連(三兩) 當歸(洗,焙干) 干姜(各二兩) 附子(炮制,去皮臍) 細辛桂心(去皮) 人參(去蘆頭) 蜀椒(揀去閉目、雙仁者,炒香熟出汗) 黃柏(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于石臼中,搗一、二百下,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化蟲丹方 治五、六歲以上小兒食甘肥過多,蟲動。

鶴虱(揀凈) 檳榔 苦楝根(各一兩)以上搗,羅為細末。次入∶胡粉(細研) 白礬(飛過。各半兩)上件都為細末,拌勻,用白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以溫漿水入生油一兩點同下,不拘時候。太醫局化蟲丸方同。仍云∶小兒疾病多有諸蟲,或因腑臟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動則腹中疼痛發作,結聚往來上下,痛無休止,亦攻心痛,叫哭合眼,仰身撲手,心神悶亂,嘔噦涎沫,或吐清水。四肢羸困,面色青黃,飲食雖進,不生肌膚,或寒或熱,沉沉默默,不的知病之去處。其蟲不療,則子母相生,無有休止,長一尺則能害人。

張渙香雷散 治蟲動啼叫不止。

雷丸 鶴虱 苦楝根 淡蕪荑(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字半錢,用生精豬肉淡湯調下,不拘時候。

張渙奪命丹方 治小兒蟲動不止,攻心危困。

野狼牙草 竹 苦參(各一兩) 雷丸 鶴虱 薏苡仁(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糯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取生地黃汁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谷精丹方 治諸病,下蟲如絲發,或如馬尾,甚者便至夭傷。

谷精草(三兩,入瓶子內,鹽泥固濟,慢火煨、通赤為度,取出為末) 瓜蒂 胡黃連 母丁香(各半兩,末) 皂莢三寸(燒灰,末) 干蟾(三枚,五月五日取者,用酥炙黃,末) 蘆薈(研) 粉霜 麝香(各細研一分)上件都拌勻,用豬膽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溫米泔下。量兒大小加減。

《劉氏家傳》治驚風疳蟲方。

蟾酥 杏仁 青黛 胡黃連 蘆薈 坯子胭脂(無油者。各半兩) 麝香(一分) 瓜蒂(七個) 天竺黃(一字)上末之, 豬膽丸小豆大。驚風疳蟲一歲一丸,五歲五丸,奶汁下。

《莊氏家傳》治蟲動,叫哭不已,一服見效。七圣散方筒子干漆(杵碎,炒煙盡) 五靈脂(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半。水八分,連根蔥七莖,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莊氏家傳》小兒腹痛,額上有汗即有蟲方。

上用使君子二十個,并殼搗,水煎作飲子,去滓溫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退黃去塊,殺蟲。斧 膏方綠礬(一斤) 膽礬(半兩) 京三棱(二兩) 砂(一兩)上件藥各搗為末,用銅石器內入好醋看多少與上件藥一處熬,令醋盡,后用棗瓤,亦看多少入藥內,以斧于凈石上涂油少許,捶令可丸,得所乃成膏。每服綠豆大,旋圓一丸,溫米飲下。不計時候,日三服。

《孔氏家傳》小兒疳痢久服藥不效或渴者,是蟲證,宜蕪荑散方。白蕪荑(半兩) 干漆(一兩,油炒) 雄黃(一分)上入油一、二點,水調下,入麝香少許。

《孔氏家傳》小兒殺蟲定痛抵圣散方苦楝肉(二兩) 白蕪荑(半兩)上為末。水一盞,末一錢,煎服二分,放冷,待發時服之。

《趙氏家傳》碧散子 治療一切蟲動方。

上用綠礬為末。每服一剜耳子,濃煎豬肉湯下。

《趙氏家傳》醫工李賓治一小兒忽患昏塞,不省人事,叫喚身向上踴。《素問》謂之蟲厥,蓋胃寒則蟲結聚而上搶心方麝香 木香(各一錢)上為末,分兩服,暖酒服之。一服稍定,再服遂醒,更兩服平愈。謂麝香安蟲去穢,木香溫胃故也。

《吉氏家傳》取蟲檳榔散方檳榔 使君子 膩粉上件等分為末,肉汁調下,量虛實多少用之。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小兒諸蟲,化蟲者。

蕪荑 鶴虱(各一分,炒) 檳榔(一枚,重二錢)上件為末,豬膽為丸。每服七粒至十粒,陳米飲下。大小加減。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諸般蟲蘆薈丸方蘆薈(二錢) 輕粉(五合) 硫黃(末,一錢) 密陀僧(一兩,金色者) 丁香(三錢半)上用水一碗,同于銀石器內煮干為度,只取密陀僧碾為末。如惡瘦,先用炙肉少許,后用藥一字或二字,使飯飲湯下。如下黑糞是蟲化也。

蛔蟲第二

《巢氏病源》小兒蛔蟲候∶蛔蟲者,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者。或因腑臟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動則腹中痛,發作腫聚,行來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清水,貫傷心者則死。

診其脈,腹中痛,其脈法當沉若弦,今反脈洪而大,則是蛔也。

《嬰童寶鑒》∶小兒蛔痛,為未五歲時食雞肉而變為蟲,蟲咬心而痛也。來去不定,故發歇也。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蛔蟲咬心痛候歌∶只為從前吃食粗,蟲生脾內瘦肌膚。愛甜怕苦(《鳳髓經》云怕食)多生痛,痛便高聲病不除。形容但看人中上,從鼻并唇口亦烏。干漆去蟲兼定痛,蛔蟲盡取痛皆無。

此因脾熱,食物太粗,是以物在脾內停,久不能化,感人血氣而化作蟲。其有數種形類不一∶有如馬尾者,有如釵條者,有如瓜子者。治當調氣血,去積毒,生肌肉也;次當去其蟲,定痛,行經脈,安五臟。

《鳳髓經》歌括一同。有注云∶宜與使君子散取蟲。(方見本門。《吉氏家傳》方同。)《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蛔蟲咬心痛候歌一同。后云∶此候與正蛔蟲候、吊病、盤腸、脾氣病四候皆相切磋,只人中黑色便是蛔候。先調氣正后取下蟲。又調氣用調胃散(方見積熱門中),取蟲用蛔疳散(方見本門)。

《顱囟經》治孩子蛔蟲咬心痛,面伏地臥,口吐清痰涎方。

檳榔 苦楝根 鶴虱(炒。各半兩,為末)上空心,熱茶下一錢,以意加減。忌粘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炉霍县| 广州市| 霍邱县| 惠安县| 灵台县| 亚东县| 鄂州市| 卢龙县| 玉龙| 黎川县| 前郭尔| 林州市| 司法| 苍梧县| 兴隆县| 临邑县| 肃南| 萝北县| 潞城市| 延寿县| 石台县| 高密市| 荣成市| 浦北县| 郓城县| 廉江市| 淮阳县| 米脂县| 天津市| 原阳县| 娄底市| 津市市| 金门县| 太康县| 杭州市| 南宫市| 鹤山市| 江都市| 丰台区| 临沧市| 钟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