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6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963字
  • 2015-12-26 18:09:16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大人、小兒久瀉、赤白痢,及水瀉、 瀉人參散方人參 五花葉(去毛,炙) 白術 訶子 枳殼(炒,去瓤) 肉豆蔻 橡斗子(燒存性。各等分)上件為細末。每服半錢,用清米飲冷調下。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瀉桃紅散方白礬(一兩,枯過) 赤石脂(二兩) 生硫黃(一錢)上件三味為末。每服,小兒五歲以下一錢,冷米飲湯調下;五歲以上一錢半;大人三錢。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瀉回陽散方訶子(炮) 紫蘇(蒸) 青皮(去白) 肉桂(不見火。各半兩) 神曲 麥檗(各一分半) 甘草 陳皮 丁香(不見火。各一分) 草豆蔻(一個,生)上為末。每服半錢,米飲下。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脾胃虛弱,臟腑滑泄,健脾丸方干姜 良姜 桂 附子(各等分)上件為末,面糊為丸黃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大人每服二十丸。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大人、小兒瀉痢方。

黃柏(一兩) 膽礬(半兩,為末) 生姜(一兩,取汁)上二味搽在黃柏上,火炙紫色,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煎艾醋湯,吞下五丸。小兒吐瀉,米飲下五、七丸。

長沙醫者鄭愈傳豆蔻散 止大人、小兒瀉方。

上用肉豆蔻一個,去心,硫黃一塊,入在肉豆蔻內去心處,卻將豆蔻心末面上蓋硫黃,再用面餅子裹上面,更用濕紙,慢火內燒熟為末。每服半錢,米飲湯調下,不計時候。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大人、小兒濕毒,冷熱不調,泄瀉,乳食不化,豆蔻散方肉豆蔻(三個) 草果子(五個) 艾葉(五錢) 藿香葉(三錢)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積瀉第二

(夾實瀉并積痢附)茅先生小兒有積瀉候∶面帶青黃,眼微黃,上渴,肚膨嘔逆,遍身潮熱,通下臭穢,此候多因食物過度,傷著脾胃。

所治者,先用青金丹與取下積,(方見積聚門中。)后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散、(另一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門中。)香連丸(方見一切泄瀉門中。)相夾調理即愈。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冷瀉有積歌∶積傷冷瀉有多般,方脈唯須仔細看,四體平和無有熱,瀉終不定為脾間,求醫最好休言止,止住之時怕轉難,取積為先方順氣,調和迤邐卻求安。

此病冷食在脾,渾身溫和無事。若只瀉時,用皂角膏取調胃散補之(二方并見積熱門中。)茅先生小兒痢積褊銀丸方。輕粉(研) 粉霜 畫粉 白丁香(以上各二錢)上件一時研,滴雞子清為丸餅子○此大。一歲一餅,二歲一餅半,三歲二餅以上。隨大小加用。仍先用灰火炮,令餅子黃赤色。飯飲灌下,半夜服之。

《嬰孺》治小兒發熱,腹內不調,時下利,不消化,顏色漸漸黃方。

濃樸(炙) 黃連(各三分) 人參 龍骨(各四分)上切,以水一升八合,煮一升二合。分溫,漸漸至夜服盡。乳母忌油膩、果子、生冷。

《嬰孺》治八歲以上熱結痰實,不能食自下方。

大黃(十三分) 柴胡(九分) 升麻 黃芩(各十分) 枳實(六分) 竹葉(切,一升半) 芍藥 梔子仁(各八分) 細辛(二分) 知母(十二分) 生姜(三分)上以水六升,煮一升八合,為四服。十歲兒為三服。十四、五加柴胡二分、枳實一分、黃芩一分、芍藥二分、梔子仁二分,除細辛加杏仁八分,亦為三服,取二升。

《嬰孺》治百日兒結實痰多,自下,大黃湯方大黃(四分) 升麻(二分) 芍藥(三分) 竹葉(切,五合) 甘草(一分) 細辛(半分) 杏仁(二十個,麩炒,去皮尖)上切,以水二升,煮六合,為三服。如兒末百日,用藥量多少。

《嬰孺》治百余日兒結實加壯熱,挾實自下湯方。

枳殼 白蘚皮(各二分) 大黃(五分) 知母 子芩(各四分) 甘草(一分半) 竹葉(切,五合) 梔子仁芍藥 寒水石 升麻 柴胡(各三分)上以水二升七合,煮取六合半,為三服。

《嬰孺》治四、五歲兒痰結實,自下,竹葉湯方竹葉(切,一升) 大黃(十三分) 柴胡 梔子仁 芍藥(各七分) 升麻 黃芩 知母(各八分) 細辛(一分半) 枳殼(五分) 杏仁(六分,去皮炒)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四歲為四服;五、六歲為三服;八、九歲量加之。

《嬰孺》治八、九歲至十歲兒痰熱結實,不能食自下湯方。

大黃 柴胡(各十二分) 升麻 黃芩 細辛(各十分) 枳殼(六分) 竹葉(切,一升) 芍藥 梔子仁 杏仁(去皮尖。各八分) 知母(三分)上水六升,煮一升八合,為四服。十歲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十二三、十四五結熱痰多,壯熱,食進少,結實者自下,大黃散方大黃(十二分) 柴胡 枳殼 升麻 芍藥 梔子仁(各十分) 竹葉(一升) 生姜(三分) 知母 杏仁(去皮尖。各八分)上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為四服。十四、五為三服,兒小量之。

《嬰孺》治小兒結實,壯熱頭痛自下,大黃湯方大黃 柴胡 甘草(炙) 生姜(各十二分) 升麻 知母 黃芩(各七分) 大青(五錢) 石膏(十分) 芍藥枳實(炙。各六分)上以水四升七合,煮取一升三合,為四服,量大小與之服。

《嬰孺》治小兒實不盡下,或黃或青方。

大黃(三分) 細辛(二分半) 甘草(一分) 黃芩(一分半)上以水二升,煮七合半,為二服。

《吉氏家傳》治積痢當歸散方當歸 龍骨 甘草(炙) 石榴皮 黃柏皮(各一錢) 訶子(二個,炮,去核)上為細末。每服半錢,陳米飲下。

《吉氏家傳》治積痢芍藥散方芍藥 枳殼(去白,炒) 甘草 地榆(洗。各一錢) 黃柏(半兩,去粗皮) 川烏頭(一個,炮)上焙干為末。每服半錢,用白梅湯下。

《吉氏家傳》治風積、傷積,累用藥取不下者,腹脹瀉痢頻并,及諸積,乳香丸方乳香 沒藥 砂(各一塊,如皂皂子大) 芥菜子(四十九粒) 巴豆(一粒,生)上用大棗一枚,濕紙裹重封,灰火煨熟取出,去紙,與棗子支乳缽內,研為膏。若不通丸,入少許飛羅面,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周歲三丸,三歲以上五丸,五更淡姜湯下,取下元物。

驚瀉第三

茅先生小兒有中驚瀉候∶面青色,眼微青,身微熱,下瀉青紅水,或如草汁。此候本因先有驚,積在后,吃冷物沖發致此。所治者,先用活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一方見慢脾風門中、)鎮心丸(方見一切驚門) 夾乳香散(方見一切泄瀉門中、)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與調理即愈。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驚瀉候歌∶瀉出還如藍靛青,目光緊急黑添睛,只看眼凸胞青脈(《鳳髓經》此一句云∶只看眉中青色生,)便是驚傷冷瀉因。

先因冷傷臟腑,次又被驚,致使目睛青色,光轉甚,眼白亦青色,目睛與白睛高甚,唇口亦青,精神不足,勿怕,當先溫脾氣,次去其驚,亦分水谷。

《鳳髓經》此候歌括一同,仍注云∶宜與四色丸(方見本門,《吉氏家傳》方同。)《譚氏殊圣方》∶小兒疳痢有多般,青色相和膿血斑,晝夜頻頻饒搐搦,朝朝虛汗不曾干。訶黎龍骨烏黑骨,定粉黃丹燒作丹,等分細羅都杵末,飲中調下便身安。

鉛黃散定粉 黃丹(同研,以火三斤燒過赤,冷取白,別細研) 訶子(用肉) 龍骨(燒赤) 烏賊魚骨(等分)上五味為末,再研令細。每服半錢,米飲調下,若或三歲以上加半錢。忌五辛毒、魚肉等物。此藥善治小兒諸般瀉痢,下部脫肛,不吃乳食,甚宜服之。

《三十六種》治驚瀉大餅子方大附子(破作兩片,熟炮,去皮尖) 韶粉(一塊,附子大) 藿香(五錢) 丁香(五十粒)上件為末,滴水為餅子如棋子大。每服一餅,飯飲化下。

《吉氏家傳》四色丸 治小兒驚瀉青糞方。

硫黃 赤石脂 板青(各一錢)上研勻,水煮面糊為丸如此○大。每服五丸至七丸,陳米飲下。

傷瀉第四

茅先生小兒有中傷瀉候∶肚膨脹硬,身微熱,微微地嘔。此候本因父母愛惜兒子,將粘滑物與吃,見食得美后,一向過剩將與兒子吃,奈兒子癡食,噎著五臟,停在胸膈不消化,驀然間瀉下。所治者,先用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一方見慢脾風門中、)勻氣散與調二日(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見瀉漸疏,便下青金丹與通下。

元食所傷(方見積聚門中),后再下勻氣散、建脾散與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即愈。

葛氏《肘后》小兒病食不消,腹滿下痢雞子湯方上用亂發如雞子一枚,梳去垢, 咀之。雞子七枚,去白,以黃并發內雞子汁,熱數按之,令汁出,取服,大小無毒。

《千金》治少小下痢,若熱不食,傷飽不乳,大黃湯方大黃 甘草(炙) 麥門冬(各一兩)上三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三歲兒分三、四服。

《千金》生金牛黃湯 主小兒積下不止,而發癇方。

生金(三銖。一方用六銖。無生金,用熟金亦得,法應作屑。亦用成器者) 牛黃(三銖) 細辛(半分) 麻黃(二分,去根節) 干姜(炮) 人參 黃連 甘草(炙。各一分)上八味 咀,以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去滓,臨臥研牛黃以煮湯中。兒有熱者,用生姜以代干姜。今世乏生金,但用成器金亦善,二、三兩皆得用也。

太醫局開胃丸 治小兒腑臟怯弱,內受風冷,腹脅脹滿,腸鳴泄利,或青或白,乳食不化。又治臟冷夜啼,胎寒腹痛方。

木香 蓬莪術 白術 人參(去蘆頭) 當歸(銼,炒。以上各半兩) 麝香(細研) 白芍藥(各一分)上件搗羅為末,都研令勻∶湯浸炊餅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溫米飲下。新生兒腹痛夜啼,可服五丸,并乳食前服。

冷瀉第五

茅先生小兒有中冷瀉候∶腹中虛鳴,身微冷,腹肚脹滿,此候因冷食所傷至此。所治者,先用乳香散(方見一切泄瀉門中、)調中飲與吃即愈(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嬰童寶鑒》小兒冷瀉,為脾胃虛冷,不消五谷,糞不結實,腹脹而瀉,瀉而氣酸,乃有積也。

《顱囟經》治孩子水瀉痢并脾冷,食乳不消,吃奶頻吐。溫脾散方附子 干姜 甘草(各半兩。炮) 白術(一兩)上為末,空心米飲調半錢。忌鮮魚毒物。

《千金》治少小泄清痢藜蘆丸方藜蘆(二分) 黃連(三分) 附子(一分,炮裂,去皮臍)上三味末之,蜜丸如麻子大。以粥飲服二丸,立驗。

《千金》澤漆茱萸湯 治小兒夏月暴寒,寒入胃則暴下如水,四肢被寒所折則壯熱,經日熱不除,經月許日變通身虛滿腹痛,其脈微細。服此湯一劑后,得漸安神方。

澤漆 海藻 青木香(各二分) 吳茱萸 茯苓 白術(炮) 桔梗 芍藥 當歸(各三分) 大黃(一分)上十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二百日至一歲兒,一服二合半∶一歲以上至二歲一服四合。

《千金》溫中湯 治小兒夏月積冷,洗浴過度,及乳母亦冷洗浴,以冷乳飲兒;壯熱,忽值豪雨涼加之。兒下如水,胃虛弱,則面青肉冷,眼陷干嘔者,宜先與此調其胃氣,下即止方。

干姜(炮) 濃樸(姜制。各一分) 甘草(炙) 當歸 桂心(各三分) 茯苓 人參 白術(炮) 桔梗(各二分)上九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六十日至百日兒服二合半,余皆隨兒大小。

《子母秘錄》治小兒水瀉,形羸不勝,大湯藥方。

上用白石脂半兩研如粉,和白粥,空肚與食。

譚氏治小兒水瀉椒紅丸及人年五十以上患瀉者方上用椒二兩,醋二升,煮醋盡,慢火焙干,為末,瓷器貯之。每服二錢匕,酒或米飲下之。

《嬰孺》治小兒冷下大良方。自五歲至百日以上一、二歲兒以意增減水藥。

人參 甘草(炙) 干姜 濃樸(炙) 半夏(洗) 赤石脂(各四兩) 黃連 龍骨(各六分)棗(十五個)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為五服,一日盡。

錢乙溫中丸 治小兒胃寒,瀉白,腹痛,腸鳴,吐酸水,不思食,及霍亂吐瀉方。

人參(切,去須,焙) 甘草(銼,炒) 白術(各為末。一兩)上姜汁面糊丸綠豆大。米飲下一、二十丸,無時。

張渙川椒丹方 小兒夏傷濕冷,入于腸胃,泄瀉不止方。

川椒(一兩,去閉目雙者并黑子,揀凈,慢火炒香熟為度) 肉豆蔻(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粳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助胃丹方 治泄注不止,手足逆冷。

附子(一枚,重半兩,炮制,去皮臍) 舶上硫黃 干姜(炮) 肉豆蔻 肉桂 白術(炮。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面煮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食前。

張渙粟煎湯方 治腸胃受風冷,泄注不止,身體壯熱。

白術(炮) 當歸(洗,焙干) 川芎 人參(去蘆頭) 肉桂 芍藥(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三片、粟米一匙頭許,煎至五分,粟米熟,去滓,放溫服。

張渙訶黎豆蔻丹方 治泄利不止。

訶黎勒皮 草豆蔻仁(各一兩) 白術 干姜(各炮) 川黃連 當歸(洗,焙干。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粟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嬰童寶鑒》治小兒冷瀉補脾丸方龍骨(燒末) 乳香 蕪荑(各末) 麝香(各一錢匕) 肉豆蔻(一個,炮末)上件和勻,研飯為丸如蘿卜子大。一歲三丸,飯飲下。

《張氏家傳》治小兒傷冷,水瀉白色,或臟滑不止者,訶子散方訶子(炮過,去核) 龍骨好者(碎) 丁香(略焙。各一分) 甘草(半分,炮,切)上件同搗羅為細末。每服三歲以上半錢,三歲以下一字,用陳米飲調下。

《孔氏家傳》治小兒臟寒,大便痛,奶瓣不消方。

沒石子(一個) 乳香(皂皂大)上研勻,用棗肉為丸如粟米大。乳汁下二丸,無時服。

《孔氏家傳》又方上用肉豆蔻一枚,用面裹,慢火炮,候面熟取出,研極細,面糊丸如粟米大。乳汁下一、二丸,無時。

《孔氏家傳》治小兒臟腑不調,大便青色方。

白術 人參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半錢)上末一錢,水一小盞,煎七分,溫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封丘县| 天气| 英吉沙县| 鄂托克前旗| 千阳县| 达拉特旗| 阆中市| 孟连| 湟源县| 青州市| 忻城县| 河南省| 平谷区| 应城市| 社会| 乌拉特后旗| 信宜市| 高碑店市| 专栏| 犍为县| 阳西县| 永嘉县| 岗巴县| 大丰市| 长白| 新乡市| 通化市| 渝中区| 屯门区| 五指山市| 天气| 辽宁省| 广东省| 滦平县| 巫山县| 清远市| 象州县| 云龙县| 乌兰察布市| 淳化县| 通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