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2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900字
  • 2015-12-26 18:09:16

(諸寒羸瘦)凡十六門

胎寒第一

《巢氏病源》小兒胎寒候∶小兒在胎時,其母將養、取冷過度,冷氣入胞,傷兒腸胃。故小兒生之后,冷氣猶在腸胃之間。其狀∶兒腸胃冷,不能消乳哺,或腹脹,或時谷利,令兒顏色青 ,時啼者,是胎寒痛也。

《千金翼》論∶兒生有胎寒,則當腹痛,痛者 啼,時時吐 ;或腹中如雞子黃者,按之如水聲便沒,沒已復出,此無所苦爾。宜早服當歸丸(方見 啼門,《千金方》同、)黃 散即愈。(方闕。)茅先生有小兒初生下一日胎寒候∶口舌冷,腹虛鳴,面臉青色,吃乳有妨。此形候本因受胎六個月日母有疾,被伏熱往來,牙兒胎中飲熱血,故受胎疾之病。治者,先以朱砂膏(方見驚門中)奶上吮下,然后用鎮心丸(方見一切驚門)磨與相夾用之,一日下四服。至晚有紅涎通利,即下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二服,治之即愈。如見都不進奶及肚膨脹,手握拳,目微視,面黑色,死候不治。(此茅先生一證用涼藥,為母伏熱往來,兒飲熱血后。茅先生歌中卻云∶風邪夾冷。《巢氏病源》始云∶母取冷過度,冷氣入胞。又云∶兒腸胃冷,不能消乳?!冻彩喜≡础放c茅先生有不同處,宜審處之。)《慧眼觀證》∶凡生下中胞寒,其候本因受胎六、七個月,母有疾,被寒熱往來或傷冷毒,兒在胎中飲血,故受胎積,所以生下口冷,腹脹。以大驚丸(方見一切驚門中)研與牙兒吃,及參苓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服之養其氣。

茅先生有小兒中胎寒歌∶人中鼻下有青色,乳見難消痢色同。衣薄中寒如是此,風邪夾冷上來攻。

《圣惠》治小兒胎寒,聚唾弄舌, 啼,反張,怒驚。當歸散方當歸(銼,微炒) 細辛 黃 黃芩 龍骨(細研) 桂心 赤芍藥(一兩半)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以乳汁調下一字,日三服。更看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妙。

《嬰孺》治少小大便青,不欲食,皆是胎寒。當歸丸方當歸 人參 芍藥 芎(各三分) 甘草(四分)上為末,乳汁和。先食服麻子大一丸,日進三服。未知,稍加之。

《嬰孺》治少小胎寒,大人虛冷,內或有實,不可吐下。虛冷,服礬石丸方上用馬齒、礬石燒汁盡,為末,棗膏丸。大人服梧桐子大二丸,小兒以意減之。心腹中溫暖為度。有實,實去∶無實,下自斷。神良。

《嬰孺》治少小胎寒腹痛,大便青。芎丸方芎 麝香 芍藥 當歸(各二分) 黃 蟲(各三分,炒) 牛黃(一分)上為末,蜜丸。二、三日兒,胡豆大一丸。不知,稍加之。一方有甘草,無人參。

《嬰孺》治小兒胎寒,腹中 痛。黃 湯方黃 黃芩 芍藥(各六分) 當歸(二分) 甘草 芎(各四分) 生姜(八分)上以水五升,煮一升五合,去滓。百日兒半合,分三服。

虛寒第二

錢乙論腎虛。若兒本虛怯,由胎氣不成,則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囟門也)。面色 白,此皆難養,縱長不過八八之數,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蛴幸虿《履I虛者,非也。又腎氣不足則下串,蓋骨重惟欲墜于下,而縮身也。腎水陰也,腎虛則畏明。皆宜補腎地黃丸主之。(方見本門。)張渙論∶小兒脾胃虛弱,不能飲食,或經諸大病,已漸損傷榮衛。致令肌體羸瘦,時時下痢,面色青白,變成虛羸病。宜用丁香黃 散。(方見本門。)錢乙地黃丸方熟干地黃(焙,秤八錢) 山茱萸 干山藥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三分)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三歲以下一、二丸至三丸,溫水空心化下。

張渙丁香黃 散方綿黃 (銼) 丁香 人參(去蘆頭) 當歸(洗,焙干) 白術(炮) 鱉甲(涂醋炙黃,去裙。各一兩) 胡黃連 甘草(炙。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棗二枚,同煎五分,去滓溫服,食前。

《惠眼觀證》附子散 治吐瀉及傷寒脾虛腹熱,或手足冷,虛汗不已,喉內虛喘。此藥能回陽(一名)回陽散。

附子(炮,去皮尖) 北前胡 甘草 人參 桔梗(各半兩) 麻黃(去節,一兩)上為末。隨大小加減,每服半錢至一錢,淡淡姜湯調下。此藥能補虛。

《寶童方》治腹內虛鳴烏藥丸天臺烏藥 蒼術(各二兩,細銼,炒令黃色用) 木香 甘草(各一分) 肉豆蔻(二枚)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姜炒蔥酒下。

《劉氏家傳》水仙丹 童男室女一切損病皆可服。

好辰砂(四兩,細研,水飛過)上用白芨一兩,木通半兩,白蘞半兩,清麻油四兩。將上件藥三味同熬,用文武火,時以箸點藥在水中,候油暈不致散漫,即去藥存油,攤冷,旋旋取,和前項朱砂末一如面劑,候和成,即用新水一盆,揉皂角在內,將和成朱砂洗去油為度,別用凈器,以新水浸之。每服五、七丸至十丸。旋丸如梧桐子大,水一日一易,上用濕紙蒙蓋,以防塵土。治男子丈夫、婦人及童男室女五勞七傷,一切損病,骨蒸瘴癘,三消水腫,香港腳癱瘓。凡藥不能效者,悉能治之。

《張氏家傳》三洞白丹 治脾胃重傷,虛羸短氣,泄瀉痢疾,水谷不化,全不入食,脾胃欲絕。服之見效如神。

琥珀 砒(一分,研如粉) 白石脂(一兩,研)上同研,令勻膩,以糯米煮漿,拌勻為丸,如○○○大。陰干令透,排鋪新瓦上,安紅熟炭排滿, 成灰,放冷取出。大人每服三粒,甚者五粒,各以清飯下,小兒用小丸子。服了忌吃熱物半時。

《吉氏家傳》和氣散 小兒或面青黃,手足逆冷,不思食方。

濃樸(半兩,姜煨) 人參 茯苓 甘草(炮。各一兩) 茴香(二錢)上件為末,加減用水煎。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虛寒吐瀉,或取轉后皆可服補藥。

人參 茯苓(各二錢) 硫黃(半錢) 訶子肉(一分)上為末。每服半錢,水一小盞,姜棗同煎六分,連進二服。忌生冷。

胸中有寒第三

《巢氏病源》胸膈有寒候∶三焦不調,則寒氣獨留,膈上不通,則令兒乳哺不得消下,嗌酸臭,胸脹痞滿,甚則氣息喘急。

《圣惠》治小兒胸膈有寒,或時嗽逆,不欲乳食。訶梨勒散方訶梨勒(一兩,煨,用皮) 白術 五味子 麥門冬(去心,焙) 白茯苓 甘草(炙微赤,銼) 人參(去蘆頭)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兩) 細辛(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胸中有寒,多吐清水,不能乳食。人參散方人參(去蘆頭) 濃樸(刮去皺皮,涂姜汁,炙令香熟)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當歸 丁香 白術(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同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圣惠》治小兒胸中有寒,乳哺不消,腹中痞滿逆,不能乳食。肉豆蔻散方肉豆蔻 人參(去蘆頭) 白術 白茯苓 藿香 甘草(炙微赤,銼) 木香濃樸(刮去皺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訶梨勒(煨,用皮。各半兩) 干姜(炮裂,銼,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之服。

《圣惠》治小兒胸中有寒,氣逆嘔吐。溫膈散方人參(去蘆頭) 丁香 草豆蔻(去皮) 甘草(炙微赤,銼)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分) 訶梨勒(半兩,煨,用皮)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胸中寒氣積滯,氣逆不下乳食。草豆蔻散方草豆蔻(三枚,去皮) 人參 前胡(各去蘆頭) 檳榔(炙,一分) 訶梨勒(半兩,煨,用皮)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更量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胸中寒氣,結塞不通,時欲嘔吐。前胡散方前胡 人參(各去蘆頭) 白術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高良姜(銼) 濃樸(去皺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藿香(各用一分) 甘草(半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更量大小以意加減。

《譚氏殊圣方》∶渾身壯熱四稍寒,與食千般總不看,多睡沉沉饒眼澀,遍身如粟怯衣單。都緣冷氣攻心肺,干嘔時時乳不餐,桔梗白術白附子,水銀調合永身安。

術靈丹白術(微炒) 苦桔梗(各半兩) 香附子(一分半) 黑錫砂(一分,水銀并錫各半結者)上并為末,次入肉豆蔻末二錢,和面三錢同煮,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空心,乳食前溫水下,日三服。忌毒物。

《嬰孺》治小兒胸中冷氣停結方。

黃 (三分) 當歸 芍藥 甘草(炙) 人參 芎 細辛(各二分)上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一服一合,日進三服,夜一服。

胸膈滿痛第四

《巢氏病源》小兒胸脅滿痛候∶看養小兒,有失節度而為寒熱所傷。寒氣入腹內,乘虛停積,后因乳哺,冷熱不調,觸于宿寒,與氣相擊不散,在于胸膈之間,故令滿痛也。

《五關貫真珠囊》小兒氣痛候∶因生冷所傷而成。只在臍上下、左右痛,是氣。宜木香散治之(方見本門。)《千金》治少小脅下有氣內痛,喘逆,氣息難,往來寒熱,羸瘦不食。馬通粟丸方馬通中粟(十八銖) 杏仁(湯浸、去皮) 紫菀 細辛(各半兩) 石膏 秦艽半夏(湯浸七遍) 茯苓 五味子(各六銖)上九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十丸,日三服。不知,加至二十丸。

《五關貫真珠囊》木香散 順氣寬中。治胸脅痞塞,心腹刺痛,脅肋脹滿,飲食減少,吞酸,嘔逆,噎悶。一切氣疾,并皆治之。

木香 青橘皮(各三兩) 姜黃 麥 (去土炒。各五兩) 蓬莪術(四兩) 甘草(銼炒) 鹽(炒。各十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不計時候。

《外臺》∶《甲乙經》灸法∶勞宮一名五里,在掌中動脈,灸二壯。主熱病發熱,滿而欲嘔噦,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胸脅痛不可反側,咳滿,溺赤,大便血,衄下,吐嘔,吐血,氣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善渴,口中爛,掌中熱,風熱善怒,中心善悲,累嘔噓唏,善笑不休。煩心,咳,寒熱,善噦,少腹積聚,小兒口中腥臭,胸脅支滿,黃膽黃目。

心痛第五

《圣惠》∶夫小兒心痛者,本非起于心。即邪客于心主之脈。夫少陰者心也,五臟六腑之所主也,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干。干之即傷心,傷心即神去,神去即死矣。故諸邪在于心者,皆在于心包絡脈。包絡者心之別脈也,故少陰不病。夫心痛者,邪氣上逆,痞而不散,或傷寒氣,邪冷搏于經絡,故發心痛也。

茅先生論∶小兒生下五個月日,上至七歲,有結癖在腹成塊,如梅核大,來去或似卵大,常叫疼痛不住者。

亦分數類∶在心頭痛者,為抱心氣;在左脅下痛者,為 氣∶在右脅下痛者,為癖氣∶在臍下痛者,為吊氣。

在心頭痛者,下金鈴散(方見本門中)夾勻氣散與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在右脅下痛者,下蓬莪術散夾健脾散與服,在臍下痛者,下蕓臺散夾茴香散與吃即愈。如見面黑眼花,瀉黑血,鼻口冷,手足冷,不進食,死。(余方并見 癖、吊氣本門中注。)《嬰童寶鑒》云∶小兒悒心,啼有時歇者,心痛。

《嬰童寶鑒》云∶小兒心痛,是邪氣攻于胃管也。

《葛氏肘后》小兒卒心痛,腹脹堅如石,滿氣喘息方。

上以好鹽如雞子大,漿水三升,煮取三沸,內攪消,取半分,為三服。神驗大良。

《外臺》范汪芫花湯 主卒心痛連背,背痛連心,心腹并懊。痛如鬼所刺,絞急欲死者。

芫花 大黃(各十分)上搗,下篩,取四方寸匕,著二升半苦酒中合煎。得一升二合,頓服盡。須臾當吐,吐之便愈。老小從少起,此療強實人良。若虛冷心痛,恐未必可服。

《外臺》∶《千金》療老小卒中惡心痛方。

苦參(三兩) 好酸醋(一斤半)上二味,以醋煮苦參,取八合。強人頓服,老小二服。

《圣惠》治小兒心痛,但覺兒將手數數摩心腹即啼,是心痛不可忍。宜服芍藥散方赤芍藥 人參(去蘆頭) 白術 黃芩 川大黃(微炒,銼) 當歸(以上各一分)上件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心痛,手足不和。木香散方木香 白術 桔梗 赤茯苓(各一分) 高良姜(半分)上件藥搗,粗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稍熱頻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心痛不可忍。桃仁散方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赤芍藥 桔梗 桂心(以上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心痛,發歇不定。蓬莪術散方蓬莪術 人參(去蘆頭) 桂心 黃芩 木香 地黃 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橘皮湯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心痛不止。桂心散方桂心 當歸(銼,微炒) 梔子仁(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橘皮湯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茅先生治小兒心痛。金鈴散金鈴子(炮,去皮棱) 蓬莪術(炮。各一兩) 茴香 木香(炮) 荊三棱(炮。各半兩)上件為末。每服一錢、半錢,用熱酒調下。

《張氏家傳》治男子、女人、小兒脾疼,久腫,心氣痛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东市| 唐海县| 玛曲县| 清远市| 喀喇| 临朐县| 那曲县| 定州市| 开鲁县| 香河县| 龙井市| 广饶县| 长葛市| 双牌县| 巫山县| 东兴市| 新乡县| 陆良县| 巴塘县| 蓬溪县| 定南县| 舟山市| 神池县| 措勤县| 元氏县| 双牌县| 运城市| 台南市| 商水县| 平山县| 乐山市| 都安| 南川市| 铜陵市| 雅安市| 手游| 喀什市| 神农架林区| 周宁县| 阜新市| 普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