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0章 腫滿證治(3)

  • 幼幼集成
  • 佚名
  • 4968字
  • 2015-12-26 18:09:11

吳茱萸(醋浸一宿,焙干,炒過) 青化桂(去皮) 凈棗皮(蒸,去核,搗) 元胡索(醋炒) 大茴香(鹽炒) 化橘紅(炒) 杭青皮(醋炒,以上各一兩) 桃仁(炒) 白蒺藜(炒) 南木香(屑,以上各五錢)共為細末,酒煮面糊丸龍眼核大。每服一丸,淡鹽湯送下。

加減守病丸 治卵腫不痛。此濕氣也,又名木腎。

漂蒼術(鹽炒) 制南星(炒) 香白芷(焙,以上各一兩) 京楂肉(炒) 正川芎(炒) 廣橘核(炒)法半夏(焙) 六神曲(炒) 吳茱萸(炒,以上各二錢五分)共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龍眼核大。每服一丸,小茴香煎湯化下。

當歸木香湯 治小兒久疝不愈。

京楂核 全當歸 正川芎 川木通 小茴香 川楝肉 杭青皮 結豬苓 宣澤瀉(以上各一錢) 南木香黑梔仁(各五分)上用凈水濃煎,空心熱服。

龍膽湯 治小兒外腎臊臭,時復濕癢。

北柴胡(一錢二分) 宣澤瀉(一錢) 車前子(八分) 川木通(一錢) 懷生地(一錢) 當歸尾(六分)龍膽草(五分)水煎,空心服,以飲食壓之。

疝氣證治

疝氣簡便方

治小兒疝氣腫痛,用荔枝核炒焦五錢,大茴香酒炒二錢五分,共為細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又方,不論小兒及男婦一切疝氣,以及諸般氣痛,用荔枝核四十九個炒焦,留白陳皮九錢、生硫黃四錢,共為末,鹽水打面糊為丸綠豆大。遇痛時,空心酒研送九丸,良久,再進一服,不過三服,全安。

小兒腎腫硬痛,橄欖核、荔枝核、山楂核,三件等分,俱燒過存性研末。每服一錢,空心小茴香湯送下。

小兒疝氣痛,全蝎不拘多少,炒焦為末。每三分,小茴香煎酒送下。

小兒冷疝作痛,陰囊浮腫。川楝子去核五錢,吳茱萸二錢五分,炒研為末,酒打面糊為丸小豆大。每服十丸,鹽湯化下。

小兒疝久,陰囊堅硬如石,名為木腎。用栝蔞連皮帶子二錢,蓽茇二錢、生姜二錢、蔥白二錢,酒煎,熱服,被覆暖臥,取汗出效。

啼哭證治

小兒初生,百日一周之內,神安意靜,不妄笑多哭者易養。如日夜啼哭不止,為母者心誠求之,渴則飲之,饑則哺之,痛則摩之,癢則抓之,其哭止者,中其意也;如哭不止,當以意度之。蓋小兒初生,性多執拗,凡有親狎之人,玩弄之物,一時不見,其心不悅而哭,謂之拗哭,急與之,勿使怒傷肝氣致病也。假如又不止,請醫視之。如大哭晝夜不止者,肝熱也,瀉青丸;如日夜啼哭,身熱煩躁者,心熱也,導赤散,俱用燈芯湯服。

啼哭證治

入方

瀉青丸 此肝經之主藥。凡幼科中截風定搐之方,多用金石腦麝,無益有損。惟此方清心平肝,疏風涼血。凡小兒作熱不退,將成風搐,或已成風搐,但服此丸,其應如響。方雖古方,人不知用。予昔游潭州遇師指授,始能用之。凡幼科中抱龍、保命、至保、新安金藥、蘇合香丸,一概不取。惟此方為幼科截風定搐之第一神方也。

川羌活 正川芎 黑山梔 龍膽草 全當歸 北防風(以上俱各一兩) 錦莊黃(五錢)上藥合為一處,以火烘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青黛為衣,如大豆大。每服一二丸,清茶化下。

導赤散 治心經有熱,一切煩啼不安,皆效。

懷生地(二錢) 川木通(一錢五分) 枯黃芩(一錢) 生粉草(五分) 淡竹葉(十四片) 燈芯(十根)水煎,熱服。

夜啼證治

小兒夜啼有數證∶有臟寒、有心熱、有神不安、有拗哭。此中寒熱不同,切宜詳辨。

臟寒者,陰盛于夜,至夜則陰極發躁,寒甚腹痛,以手按其腹則啼止,起手又啼。外證面青手冷,口不吮乳,夜啼不歇。加減當歸散。

心熱煩啼者,面紅舌赤,或舌苔白澀,無燈則啼稍息,見燈則啼愈甚,宜導赤散加麥冬、燈芯,甚則加川連、膽草。

神不安而啼者,睡中驚悸,抱母大哭,面色紫黑,蓋神虛驚悸。宜安神丸定其心志。及吐瀉后及大病后夜啼,亦由心血不足,治同上。

凡夜啼見燈即止者,此為點燈習慣,乃為拗哭,實非病也。夜間切勿燃燈,任彼啼哭,二三夜自定。

夜啼證治

入方

加味當歸散 方見疝證門。

導赤散 方見啼哭門。

十味安神丸 治神虛驚惕,至夜則啼。

官揀參 白茯神 大杭冬 懷山藥 正龍齒( ,以上各二錢) 鏡面砂(水飛) 寒水石(水飛) 粉甘草(以上各五分) 梅花片(一分) 赤金箔(十片)共為細末,煉蜜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燈芯湯下。

夜啼證治

夜啼簡便方

小兒心熱面赤,夜多啼泣,朱砂五分,牛黃一分,共為末。每一二分,犀角磨湯調下。又治同前證夜啼。青黛研篩過,每服二分,燈芯十莖,煎湯,調服。

小兒一百二十日內夜啼,用蟬蛻四十九個,煎去前半截,用后半截,焙干燥,研末。每服四分,鉤藤湯下。

又方 用蟬脫十四個,去翅足,焙干,入朱砂一分,共研末,蜜調涂母乳頭上,令兒吮之,納兒口中亦可。

小兒夜啼,不論有余不足皆有效。用五倍子研末,口中津唾和作餅子,納肚臍,以帶扎之,效。

又方 以灶心土研末二錢,朱砂飛過一錢,麝香少許,共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服五丸,水調下。

二便證治

經曰∶北方黑氣,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夫二陰者,前陰竅出小便,后陰竅出大便。又云∶前陰主氣,后陰主血。蓋膀胱之津液,血所化也,由氣而后能出;太陰之傳送,氣之運也,由血而后能潤。此便溺之流通,見氣血之根據附,而人之所以為生者,以其有此出入關竅耳。清陽出上竅,謂呼吸也;濁陰出下竅,謂大小二便也。

倘一息不運,則機緘窮而死矣。故二便不通,加以腹脹氣喘,嘔噦煩躁者,不可治也。凡二便秘,宜八正散;外用掩臍法、蜜導法,則前后俱通矣。

二便證治

入方

八正散 治熱聚下焦,二便不通。

淮木通 白滑石 黑梔仁 車前子 瞿麥穗 錦莊黃 白芒硝 蓄(俱等分,看兒大小加減之)除大黃、芒硝在外,將六味水煎極熟,加入大黃,再煎十數沸,取起,斟出澄清,以芒硝沖服。

掩臍法 治中下二焦積熱,大小便秘。

連須蔥七莖不洗,生姜一大塊、淡豆豉三錢、食鹽三錢,同搗爛作一餅,銚子烘熱,掩肚臍,以帛扎定。良久,氣通二便自利。

蜜導法 治二便不通,以此通其大便,則下焦氣行,而小便自通矣。

用冬蜜八兩,煉至滴水成珠不散,入皂角細末二錢,和勻,稍冷,捻如小指大一條,外以蔥涎涂上,輕輕插入谷道中,氣通則便利矣。

二便證治

二便不通簡便方

大小便不通,經二三日危急者,以皂角燒灰研末,米湯調下一錢,立通。

又方 以蜂蜜一盞、皮硝一錢、白湯一盞??招恼{下;另以皂角于桶內燒煙,令兒坐桶上熏之,即通。

又方 用草烏一個,削去皮,略以麝香搽上,抹以香油,輕插谷道內。名霹靂箭,至捷。

二便不通,百方不效。肚腹脹痛,咽喉窒塞,或痰壅氣喘,水米不下,死在須臾,宜急救之。用甘遂五分,面包煨熟,取出為末,入麝香三厘,搗飯為丸。小兒服二分,大人五分,姜湯送下。

又方 以小竹筒抹以蔥涎,插入谷道,以芒硝五錢研細,香油半盞,皂角末少許,令人口含,灌入谷道中,少時即通。

小便不利證治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又曰∶肝有熱則小便先赤。凡小便赤澀為熱,小便自遺為寒。熱者火有余,水不足,治宜瀉心火、滋腎水,加味導赤散;寒者火不足,水有余,治宜溫腎水、益心火,益智散。

小便不通,乃由臟氣虛,受熱壅滯,宣化不行,非塞非痛,但閉而不通,腹脹緊滿。宜五苓散加車前、燈芯。

大病之后,氣虛津液不足,而小便閉者,不可利之。利則中氣日虛,津液愈涸。宜人參散。

小兒患淋,小便淋瀝作痛,不必分五種,然皆屬火熱。宜清利之,海金砂散。

小兒久病氣虛而淋病者,不可利小便,宜六味地黃丸,滋其化源。

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謂之遺尿;睡中自出者,謂之尿床。此皆腎與膀胱虛寒也。益智散加附、桂、龍骨。

小兒初便黃赤,落地良久,凝如白膏者,謂之尿白。傷脾所致,久而成疳。胃苓丸,鹽湯下。

小兒小便出時,色白混濁,隨尿而來,謂之白濁。此心經虛熱,宜清心蓮子飲。

小便不利證治

入方

加味導赤散 治心熱肝熱,小便赤澀。

淮木通 懷生地 炙草 枯黃芩 黑梔仁 澤瀉 北柴胡(以上各一錢)淡竹葉七片燈芯十莖水煎,空心熱服。

益智散 治水有余,火不足而遺溺。

益智仁(五錢,鹽水炒) 補骨脂(三錢,鹽水炒) 白云苓(五錢,酒炒)共為細末,每服一錢,鹽湯調下。

五苓散 方見暑證門。

人參散 治氣虛津液不足,小便不通。

官揀參(一錢) 大麥冬(二錢) 川黃柏(五分) 炙甘草(一錢)生姜三片,水煎服。

海金砂散 治小兒諸淋,皆屬于熱。

香附米(酒炒) 正川芎(酒炒) 赤茯苓(屑炒,以上各五錢) 白滑石(水飛,一錢) 陳枳殼(炒)宣澤瀉(焙) 陳石葦(焙) 尖檳榔(炒,以上各一錢五分)共為細末,每服一錢,淡鹽湯調下。

胃苓丸 方見濕證門。

清心蓮子飲 專治白濁。

建蓮子(二錢) 白云苓(一錢五分) 益智仁(一錢) 遠志肉(五分) 大麥冬(一錢) 官揀參(五分)石菖蒲(五分) 車前子(五分) 漂白術(六分) 宣澤瀉(四分) 生甘草(三分)燈芯十莖,水煎,空心服。

小便不利證治

小便簡便方

凡小便不通,服藥無效,用商陸五錢研末,入麝香少許,先以舊夏布蓋于臍上,將藥放布上。待藥氣入腹,一時即通。

小便數日不通,遍身手足腫滿,諸藥不應者,用蘇葉一斤煎濃湯,入腳盆內,令患者坐盆上熏之,冷則又添熱湯;外用炒鹽熨臍上,及遍身腫處。良久,便通腫消而愈。

又方 用連須蔥白一斤,搗爛炒熱,分作二處,各以布包,輪流熱熨臍下,即通。小便閉結不通,藥不能效。用食鹽一兩,調溫水服之;良久,以指入喉中探吐,一吐即通。蓋上竅不通,下竅閉也。

又方 以皂角研末,吹些微入鼻中,令其噴嚏,亦是上升之意。如水注閉其上竅,則下竅不通,稍升提之,實時通矣。

大便證治

經曰∶太陰司天,陰痹,大便難,陰氣不用,病在于腎。又曰∶太陽之勝,隱曲不利,互引陰股。夫飲食之物,有入必有出也。茍大便不通,出入之機幾乎息矣。急宜通之,使舊谷去而新谷得入。然有實閉、有虛閉,最宜詳審。如形實氣實脈實又能食者,的有可下之證,則下之,如八正散、承氣湯、木香檳榔之類,擇而用之,中病即止,不可過也;而形虛氣虛脈虛而兼食少者,雖有可下之證,宜緩不宜急,但用保和丸加枳實微利之;如平素便難者,血不足也,宜潤湯丸、蜜導法。

大便證治

入方

八正散 方見二便門。

承氣湯 方見傷寒門。

木香檳榔丸 方見傷食門。

保和丸 方見傷食門。

潤腸丸 治老人虛人,小兒產婦,大便閉結。

火麻仁(去殼) 光杏仁(去皮) 光桃仁(去皮) 當歸尾(酒潤) 陳枳殼(以上各七錢五分) 金井膠(炒) 蘿卜子(炒) 家蘇葉(以上各三錢)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一二錢,量人加減,白湯送下。

蜜導法 方見二便門。

頭項囟證治

經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小兒頭囟之證,多由脾胃而得。又頭為六陽所會,七竅居焉,故小兒之頭,四時宜涼,但見頭熱,即有病生,宜預防之。

解顱者,謂頭縫開解而顱不合也。是由稟氣不足,先天腎元大虧。腎主腦髓,腎虧則腦髓不足,故顱為之開解。然人無腦髓,猶樹無根,不過千日,則成廢人。其候多愁少喜,目白睛多,而 白色。若成于病后者,尤兇。宜久服地黃丸,外用封囟法。

囟腫者,囟門腫起也。脾主肌肉,若乳哺不常,饑飽無度,或寒或熱,乘于脾家,致使臟腑不調,其氣上沖,為之填脹,囟突而高,如物堆垛,毛發短黃,骨蒸自汗。然亦有寒氣沖上而腫者,則牢韌堅硬;熱氣沖上而腫者,則柔軟紅色。然寒腫者十之一,熱腫者十之九,更有因包裹嚴密,蓋覆過濃,陽氣不得外出,亦令赤腫,皆用封囟法。熱腫者瀉青丸,寒腫者參蘇飲。

囟陷者,有因泄瀉久而氣血虛弱,不能上充髓腦,故下陷如坑,此乃胃虛脾弱之極,宜急扶元氣。若與枕骨同陷者,百無一救。此中有稟受父精不足,母血虛羸而陷者,有因久病而陷者。然枕陷尤甚于囟陷,二者皆腎元敗絕之證也,俱參苓白術散或八味地黃丸。

天柱骨倒。小兒有色肥壯,不為瘦悴。孰知形體過肥,中氣愈弱,是盛于外而歉于內也。忽然項軟傾倒者,此肝經風熱也,小柴胡加粉葛、當歸、白芍。

有因久病之后,或泄瀉日久,忽然頸項傾側,名天柱骨倒,最為危候。速救真元,大全大補湯加鹿茸。

有小兒生下頸便軟者,胎氣不足也。由稟父之腎元虛敗,峻補先天,其庶幾矣,補腎地黃丸與六君湯間服。

天柱骨倒之證,雖則三條,總系真陽大敗之候,為小兒之惡證。保救真元,是其大要,外以生筋等藥貼之可也。

頭項囟證治

入方

六味地黃丸 方見胎疾門。

封囟法 治頭縫不合,名曰解顱。

天南星不拘多少,以姜汁炒枯,研細末,醋調涂于絹帛上,烘熱貼囟門上,以合為度。

瀉青丸 方見四卷啼哭門。

參蘇飲 方見咳嗽門。

參苓白術散 方見疳證門。

八味地黃丸 方見保產門。

小柴胡湯 方見傷寒門。此加粉葛、當歸、白芍。

十全大補湯 方見保產門。

補腎地黃湯 方見哮喘門。

六君子湯 方見類搐門。

生脈散 治筋軟無力,天柱骨倒。

木鱉子(六個) 蓖麻子(六十個,并去殼)以藥研如泥,先抱頭起,以手摩其頸令熱,津唾調藥,涂頸項。

又方 貼項軟。

生附子(去皮,二錢) 生南星(去皮臍,三錢)共研末,姜汁調,攤貼患處。

頭項囟證治

頭項簡便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藁城市| 晋城| 惠州市| 三台县| 苗栗市| 客服| 和田县| 景泰县| 浠水县| 洛隆县| 鸡西市| 和静县| 永福县| 临江市| 古丈县| 宣城市| 前郭尔| 崇阳县| 清镇市| 玛曲县| 西丰县| 临沧市| 游戏| 离岛区| 富顺县| 班戈县| 年辖:市辖区| 上饶县| 大渡口区| 克东县| 大埔县| 修武县| 江口县| 宝鸡市| 探索| 大足县| 玉树县| 黔西县| 侯马市| 泉州市| 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