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瘧門(2)

  • 醫方集宜
  • 佚名
  • 4924字
  • 2015-12-26 18:09:01

治脾胃虛弱風濕下陷飲食不思腸鳴腹痛四肢困軟升麻 柴胡 防風 神曲 澤瀉 豬苓 蒼術 陳皮 甘草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治方

治痛泄白術(土炒) 芍藥(酒炒) 陳皮 防風 甘草不用引煎服 久泄者加升麻

治方

治腎泄久不愈脈沉細無力破故紙(炒香) 肉豆蔻(用面裹煨去油為末各等分)上為細末空心米飲送下

病源

有寒 有熱 有食 有火 有痰 有氣內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火東垣云夫嘔吐噦皆屬于胃胃者總司也以其氣血多少為異耳嘔者陽明也陽明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吐者太陽也少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血病也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氣病也

形證

丹溪云有聲有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有聲無物謂之噦河間曰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吐癥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在胃口上通于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肉水谷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是故上焦吐者皆屬于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癥食已即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沖胸而發痛其治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從于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長其癥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法當以峻藥去其積檳榔木香行其氣下焦吐者皆從于寒地氣也其脈沉而遲其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當以峻藥通其秘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秘結而自愈也外有傷寒陽明實熱太甚而吐逆者有內傷飲食填塞太陰以致胃氣不得宣通而吐者有胃熱而吐者有胃寒而吐者有久病氣虛胃氣衰者聞谷氣則嘔噦者有脾濕太甚不能運化精微致使清痰留飲壅滯上中二焦時時惡心嘔吐清水者宜各以類推而治之不可執一見也

脈法

脈訣云滑脈居寸多嘔逆 陽脈浮緊浮者胃氣虛緊者寒在上二氣相爭其人即吐脈訣云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死不吐者死又曰嘔而脈弱小便弗利身有微熱厥者難治胃中有熱脈數而滑胃中有寒脈遲而滑

治法

一胃中有痰作嘔者宜 二陳湯加減用一胃中有寒作嘔者宜 治中湯加丁香 或養胃湯一痰逆嘔吐眩暈者宜 旋復花湯 茯苓半夏湯一發熱而嘔者宜 柴胡竹茹湯一食積作嘔中脘痛者宜 香砂養胃湯一胃寒作嘔吐者宜 藿香散一肝火逆上嘔吐者宜 抑青丸一病患胃虛嘔吐者宜 丁香治中湯一內傷飲食填塞胃氣嘔吐不已者宜用 藿香平胃散一痰逆胸滿嘔吐者宜用 溫膽湯

治方

方見痰門 治胃中有痰作嘔

治方

方見中寒門 治胃寒脈沉而嘔

治方

治胃中痰逆嘔吐眩暈旋復花 半夏 陳皮 干姜 人參 甘草 白術 檳榔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方

治脾胃虛弱身重有痰惡心欲吐此風邪羈絆于脾胃之中白術 茯苓 半夏 神曲 陳皮 天麻 麥芽姜三片煎服

治方

治發熱嘔吐柴胡 黃芩 半夏 人參 甘草 竹茹 陳皮姜三片煎服

治方

治食積作嘔中脘痛香附 砂仁 陳皮 半夏 甘草 草果 山楂 濃樸 神曲 官桂 蒼術 藿香姜棗煎服

治方

治胃寒作嘔吐藿香 半夏 陳皮 甘草 蒼術 濃樸 桔梗 茯苓姜棗煎服

治方

方見火門 治肝火逆上嘔吐

治方

方見傷寒門 治痰逆胸滿嘔吐

治方

治病久胃寒嘔吐即治中湯加丁香

治方

治痰逆嘔吐半夏 生姜 水二鐘煎服

病源

內有所積外有所感 有飲食 有寒暑嘔吐而利者名曰霍亂夫陰陽不順清濁相干氣射中焦而為霍亂矣要皆飲食之際暑月風冷傷于脾胃食結不化陰陽之氣壅塞而不行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陰陽相搏揮霍變亂故上吐而下利也今暴吐下頓亡津液致使營衛俱虛冷氣搏筋筋轉而痛也此乃陰陽交錯之時病在中焦不可便與粥飲谷氣入胃多致不救必待吐盡多時直至饑甚微與粥飲漸漸養之可也

形證

戴云霍亂者吐瀉也有聲有物若有聲無物而燥亂者謂之干霍亂也丹溪云轉筋屬乎血熱言寒者誤也寒主于收引筋動也屬熱

脈法

脈訣云滑數為嘔代者霍亂微滑者吉澀沉者兇又云霍亂之脈微遲者兇浮洪者吉

治法

一霍亂當分冷熱一煩渴飲水身熱脈大者乃陽氣多也宜 五苓散主之一肢冷脈微不欲飲水者乃陰氣多也宜 理中湯主之麥門冬 陳皮 半夏 茯苓 白術 人參 甘草 小麥水二鐘姜三片烏梅二個煎八分不拘時服人參散茯苓 人參 干葛 木香 藿香 甘草不用引煎服止渴湯甘草 人參 麥門冬 茯苓 桔梗 天花粉 干葛 澤瀉不用引胃苓湯 五苓散合平胃散附絞腸痧癥(即干霍亂)干霍亂一癥乃是寒濕太甚脾氣郁而不行所以心腹猝痛而手足厥冷惡心嘔逆也俗名絞腸痧者蓋言痛之甚也除用藥不言外北方刺青脈以出氣血南方括胸背手足以行氣血俱為散之義也北方治以手蘸溫水于病者膝腕及手腕內拍打有紫黑點處用針刺其惡血即愈 南方治用麻弦小弓蘸香油或熟水括手足胸背額項即愈

病源

夫脾胃者屬土也萬物皆土之所載位乎中州司化水谷營養百骸經曰谷入于胃脈道乃行飲入于經其血乃成又曰安谷則昌絕谷乃亡蓋脾不可不養胃不可不溫溫養之法適其寒溫節其飲食自然平和病不生矣其或攝養不謹將理失宜飲食傷其胃勞倦損其脾由此病出百端脾胃虛矣脾胃既虛而五臟六腑何所養耶治法當審其虛實尋其緣由若傷于飲者乃無形之物或微汗以散之或滲泄以利之傷于食者消導以磨之果固停滯久而作悶則吐下以奪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不可概用香燥之藥動其火邪反為大害若夫勞倦傷脾元氣下陷中氣不足之癥此謂自傷氣之削也當從東垣內傷法必用升補氣血之藥溫之養之使生化之氣益增脾胃壯而病自瘥矣

治法

一飲食失節寒溫失宜損傷脾胃身體沉重肢節煩火疼四肢懶倦口無滋味飧泄見血或見白膿宜用調中益氣湯一脾胃虛寒嘔逆惡心胸膈飽悶腸鳴腹痛泄瀉宜用 養胃湯一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脹悶惡心噯氣宜用 平胃散一脾胃虛寒飲食不化嘔吐腹痛宜用 理中湯一脾胃虛弱飲食減少四肢無力精神少短宜用 四君子湯一飲傷于胃頭痛惡心宜以微汗用 香砂燥胃湯一飲傷小便澀少宜用 五苓散一食傷脾胃胸悶不食惡心宜用 寬中進食丸 消食丸 保和丸 曲 枳術丸一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吐瀉宜用 參苓白術散一脾氣虛寒泄瀉腹痛氣逆宜用 補脾湯 治中湯一調理脾胃寬利胸膈消散痞氣宜用 枳術丸加減

治方

治損傷脾胃體重口淡飧泄見膿血升麻 黃 甘草 蒼術 木香 人參 柴胡 陳皮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治方

治脾胃虛寒嘔逆惡心飽悶腹痛泄瀉藿香 濃樸 半夏 茯苓 草果 附子 甘草 陳皮 人參 白術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方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濃樸 蒼術 陳皮 甘草 人參 茯苓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治方

方見中寒門 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

治方

方見中風門 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

治方

治飲傷于胃頭痛惡心砂仁 藿香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蒼術 干葛 升麻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方

方見內傷門 治飲傷小便澀少

治方

方見內傷門 治食傷脾胃

治方

治同上陳皮 蒼術 濃樸 甘草 麥芽 山楂 神曲 枳實 香附 砂仁 枳殼

治方

方見內傷門 治同上

治方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吐瀉人參 白術 茯苓 干山藥 白扁豆 甘草 桔梗 蓮肉 砂仁 薏苡仁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方

治脾氣虛寒泄瀉腹痛氣逆人參 茯苓 草果 干姜 白術 麥芽 甘草 濃樸 陳皮不用引煎食前服

治方

治同上白術 甘草 干姜 人參 青皮 陳皮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治方

人之一身脾胃為主胃陽主氣脾陰主血胃司納受脾司運化一納一運化生精氣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無病矣人或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損傷脾胃胃損則不能納脾損則不能化脾胃俱損納化皆難元氣斯弱百邪易侵而飽悶吞酸嘔吐痞積瀉痢等癥無不作矣況人飲食起居豈能一一調節一或有傷脾胃虛矣故潔古制枳術之丸東垣發脾胃之論常以調養脾胃為主后人稱為醫中王道誠有旨哉近世論治脾胃者不分陰陽氣血而率皆理脾胃之藥又皆辛溫燥熱助火消陰之劑遂致胃火益旺脾陰愈傷清純中和之氣變為燥熱胃脘干枯大腸燥結脾臟漸絕而死期迫矣殊不知脾胃屬土屬濕位居長夏故濕熱之病十居八九況土居四季寒熱溫涼各候其時豈可偏用辛熱之劑哉令舉枳術丸加減于后枳術丸白術(二兩) 枳實(一兩麩炒)上為細末用荷葉包飯火燒熱杵爛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清米飲送下 東垣將枳術丸內加 陳皮(一兩) 名橘皮枳術丸 治老幼元氣衰弱飲食少進久服令人多食而不傷 ○若元氣素弱飲食難化食多則腹中疼痛不和泄瀉此虛寒也 加神曲 麥芽 砂仁 木香(各五錢)人參(五錢) 白芍藥(五錢)○若素有痰火胸膈郁塞咽酸噎氣及素有吐酸吞酸之癥或有酒積瀉結痛此皆濕熱也 加黃連芍藥 陳皮 石膏 生甘草 砂仁 木香 川芎○若傷食飽悶痞塞不消 加神曲 麥芽 山楂(各一兩) 有食積痞塊在腹者再加 黃連濃○若傷冷食不消腹痛泄瀉者加 半夏 砂仁 干姜 神曲 麥芽○若人性多氣惱夾氣傷食氣滯不通加 川芎 香附 木香 黃連○若胸膈不利及過服辛香燥熱之藥以致上焦受傷胃脘干燥嘔吐膈噎反胃 加黃連 山梔子芍藥 當歸 桔梗 甘草 石膏○胸膈頑痰膠結及大便秘再加 樸硝○若有痰加 半夏 橘紅 白茯苓 黃芩 黃連○若人能食食后反飽難化此胃火旺脾陰虛也加 芍藥 石膏 甘草 黃連 香附 木香人○若年高人脾虛血燥易饑易飽大便燥難加 芍藥 當歸 人參 升麻 甘草 山楂 麥芽桃仁 此老人常服藥也

病源

有外因 有內郁 氣虛 血虛夫腫滿之病乃由脾胃虛弱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失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清濁相干隧道壅塞郁而生熱熱久成濕濕熱相生遂成腫滿外雖堅滿中空似鼓經云鼓脹是也治宜補脾又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慮滋腎水以制火使肺氣得清化之令卻鹽味以防助病邪斷妄想以保母氣如此方安世人多以利藥取一時之快其脹復作使真氣傷而去死不遠悲夫如病淺脾氣尚壯若與疏通似乎得理然亦不可與利藥也臨病之際宜諦視焉

形證

丹溪云朝寬暮急者血虛朝急暮寬者氣虛終日急者氣血皆虛也肥白人腹脹者是氣虛有痰瘦黑人腹脹者是血虛有熱

脈法

脈法云腹脹浮大是出厄虛小命殂須努力訣要曰腫滿脈弦脾制于肝洪數熱脹遲弱陰寒浮為虛滿緊則中實浮則可治虛則危急

治法

一鼓脹名單腹脹乃是脾虛之甚必須遠音樂斷濃味宜大補中氣用 四君子湯 加蒼術 陳皮神曲 濃樸 大劑服一血虛腹脹宜 四物湯加減用一肥胖人腹脹者宜 平胃散 合五苓散加減用一瘦黑人腹脹者是血虛有熱宜用 四物湯加 黃連 濃樸之類一脈實人形壯盛者可攻之宜用 十棗湯 三花丸 二方俱下水腫類一因怒氣傷肝脾胃不和宜用 平肝飲子 調中順氣湯一因食積腹脹者宜用 平胃散加 神曲 砂仁 檳榔 香附一因肉積作脹者宜用 平胃散加 草果 砂仁 檳榔 或阿魏丸一因血蓄作脹者宜用 抵當湯 或參芎湯加 紅花 桃仁一因七情所傷濁氣在上生脹宜用 木香順氣湯

治方

方見虛門 脾虛主藥加味用

治方

方見濕門 治肥胖人腹脹合平胃散加減

治方

方見氣門

治方

方見虛門 治血虛腹脹加減用

治方

方見脾胃門 治見前 一治食積肉積

治方

治怒氣傷肝邪中脾胃心腹脹滿嘔逆脈弦防風 桂心 枳殼 赤芍藥 甘草 木香 人參 檳榔 當歸 川芎 陳皮 青皮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方

治濁氣在上則生脹滿乃七情所傷陳皮 濃樸 當歸 蒼術 草豆蔻 木香 青皮 益智 茯苓 吳茱萸 澤瀉 半夏升麻 柴胡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方

治肝木氣盛克于脾土不能運化胃冷中虛遂成腫滿半夏 濃樸 桂心 枳實 茯苓 當歸 人參 大附子 川椒 甘草姜五片煎服

治方

治中滿寒脹大小便不利四肢冷腹中寒惡心痞悶益智 半夏 木香 茯苓 升麻 川烏 人參 青皮 當歸 干姜 柴胡 黃連 黃濃姜三片煎服

治方

治瘦人腹脹有熱黃連 濃樸 檳榔 茯苓 當歸 芍藥 木通 陳皮 半夏 香附姜三片燈心十根煎服

治方

治濕熱傷脾濁氣在上清氣怫郁為脹沉香 白術 陳皮 枳實 白茯苓 澤瀉 當歸 木香 青皮 大黃 濃樸為細末湯浸蒸餅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送下

治方

治中滿腹脹內有積塊坐臥不安大小便澀滯氣喘身腫濃樸 黃芩 益智 草豆蔻 當歸 黃連 半夏 廣術 升麻 吳茱萸 紅花 甘草柴胡姜三片煎服

治方

治濕熱腫脹大小便不利木香 檳榔 當歸 黃連 枳殼 青皮 黃柏 黃芩 三棱 陳皮 香附 牽牛(末)莪術 大黃為細末面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六十丸臨臥姜湯送下

治方

治血蓄作脹水蛭 虻蟲(各十個) 大黃(一兩) 桃仁(十二個)

治方

治血脹煩躁婦人亦服當歸 半夏 川芎 蓬術 木香 砂仁 白芍藥 甘草 人參 桂心 五靈脂姜三片紫蘇葉十個煎服

治方

治濕熱內攻心腹脹滿及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溏滑陳皮 木香 滑石 檳榔 白術 茯苓 豬苓 澤瀉 肉桂 甘草水二鐘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方

治一切氣虛作腫人參 肉桂 甘草 桑皮 桔梗 陳皮 枳實 麥門冬 青皮 大腹皮 半夏 蘇子茯姜三片煎服

治方

治氣留滯四肢浮腫心腹脹滿木香 豬苓 澤瀉 赤茯苓 半夏 枳殼 檳榔 蘇子水二鐘燈心十根煎服

治方

治氣脹腫滿紫蘇 桑皮 大腹皮 陳皮 桔梗 杏仁 草果 甘草 茯苓姜三片煎服

治方

治喘脹腫滿紫蘇 大腹皮 檳榔 陳皮 茯苓 木通 木香 桑皮水二鐘姜一片燈心二十根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方

陳皮 桑白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

治方

治腹脹氣秘 方見秘結門

治驗

熨法 用玄明粉四兩 桃仁一兩 研如泥將麥面水和作條子圍臍外若碗口大將前二味末置其中以布隔仍用鹽一斤一包炒熱于圈上熨久則去之其腫自消

病源

濕熱 脾虛 有陰水 有陽水夫水腫者由主虛不能制水以致水溢妄行流于經絡凝而不散遂成浮腫其癥初見目下先有若臥蠶才起之狀肢皮裹水肌膚光亮以手按之隨手而起蓋肺本屬金金能生水水不下降浸乘于肺故胸滿喘嗽而小便不通也

形證

戴云水腫者通身皮膚光薄按之成窟舉手即滿者是也有陰陽上下之分丹溪云陰水為病者其脈沉遲而色多青白不煩不渴小便澀而清大便多泄陽水為病者脈沉數而色多黃赤煩渴小便澀而赤大便秘結水腫足脛溫暖者可治 寒冷者難治

脈法

脈訣云水氣浮大得延生沉細應當是死別東垣云陽水脈沉數陰水脈沉遲陽水易治陰水難治

治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莞市| 定南县| 古交市| 丹棱县| 石景山区| 汾西县| 固原市| 蒙自县| 土默特右旗| 旌德县| 怀宁县| 金阳县| 仙游县| 亳州市| 天祝| 金昌市| 老河口市| 五峰| 浦城县| 通州市| 抚顺县| 呼和浩特市| 公主岭市| 乐业县| 榆中县| 井研县| 昌吉市| 弥渡县| 汝州市| 通榆县| 裕民县| 绥棱县| 榆社县| 三门县| 包头市| 怀仁县| 峨眉山市| 绥阳县| 肇州县| 前郭尔| 东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