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2章

  • 證類本草
  • 唐慎微
  • 4912字
  • 2015-12-26 18:03:32

圖經曰∶鯽魚,《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今所在池澤皆有之。似鯉魚,色黑而體促,肚大而脊隆。亦有大者至重二、三斤。性溫,無毒。諸魚中最可食。或云稷米所化,故其腹尚有米色。又有種背高腹狹小者,名 魚,功用亦與鯽同,但力差劣耳。又黔州有種重唇石鯽魚,亦其類也。

陳藏器云∶頭主咳嗽,燒為末服之。肉主虛羸,五味熟煮食之。膾亦主赤白痢及五野雞病。

食療食之平胃氣,調中,益五臟,和 作羹良。作膾食之,斷暴下痢。和蒜食之,有少熱;和姜、醬食之,有少冷。又,夏月熱痢可食之,多益。冬月中則不治也。骨燒為灰,敷 瘡上,三、五度瘥。謹按其子調中,益肝氣。凡魚生子,皆粘在草上及土中。寒冬月水過后,亦不腐壞。每到五月三伏時,雨中便化為魚。食鯽魚不得食沙糖,令人成疳蟲。丹石熱毒發者,取茭首和鯽魚作羹,食、兩頓即瘥。圣惠方∶治小兒腦疳鼻癢,毛發作穗,面黃羸瘦,益腦。用鯽魚膽滴于鼻中,連三、五日甚效。外臺秘要治患腸痔,大便常有血。食鯽魚羹及隨意任作飽食。《孫真人》同。千金方∶小兒頭無發。燒鯽魚末,醬汁和敷之。梅師方∶鯽魚不可合豬肝食。孫真人∶治牙齒疼。取鯽魚納鹽花于肚中,燒作灰末,敷之即瘥。又方∶主惡核腫不散,取鮮鯽魚杵敷之。又方∶主香港腳及上氣。取鯽魚尺長者作膾,食、兩頓,瘥。

食醫心鏡∶治脾胃氣冷,不能下食,虛弱無力。鶻突羹∶鯽魚半斤細切,起作膾,沸豉汁熱投之,著胡椒、干姜、蒔蘿、桔皮等末,空心食之。集驗方∶熱病瘥后百日食五辛者,必目暗。鯽魚作 熏之。子母秘錄∶治小兒面上忽生瘡,黃水出。鯽魚頭燒末,和醬清汁敷,日易之。

又方∶小兒丹。鯽魚肉細切五合,小豆搗屑二合,和更,杵如泥,和水敷之。楊氏產乳∶療妊娠時行傷寒。鯽魚頭燒作灰,酒服方寸匕,汗出,瘥。《傷寒類要》同。又方∶中風寒熱,腹絞痛。以干鯽魚頭燒作末,三指撮,以苦酒服之,溫復取汗,良。

衍義曰∶鯽魚,開其腹,納藥燒之,治齒。

鱔(音善)魚

味甘,大溫,無毒。主補中,益血,療沈(音審)唇。五月五日取頭骨燒之,止痢。

陶隱居云∶鱔是荇芩根化作之。又云∶是人發所化,今其腹中自有子,不必盡是變化也。

性熱,作 食之亦補。而時行病起,食之多復,又喜令人霍亂。凡此水族魚蝦之類甚多,其有名者,已注在前條,雖皆可食,而甚損人,故不入藥用。又有食之反能致病者,今條注如后說,凡魚頭有白色如連珠至脊上者、腹中無膽者、頭中無鰓者,并殺人。魚汁不可合鸕 肉食之。鯽魚不可合猴、雉肉食之。鰍(音秋)鱔不可合白犬血食之。鯉魚子不可合豬肝食之。

鯽魚亦爾。青魚 不可合生胡荽及生葵并麥醬食之。蝦無須及腹下通黑及煮之反白,皆不可食。生蝦膾不可合雞肉食之,亦損人。又有 (音脯) (音秕)亦益人,尾有毒,療齒痛。

又有(烏郎切) (乙八切)魚,至能醒酒。 (音候) 魚有毒,不可食。唐本注云∶《別錄》云,干鱔頭,主消渴,食不消,去冷氣,除痞疹。其穿魚繩,主竹木屑入目不出;穿鮑魚繩,亦主瞇目、去刺,煮汁洗之大良也。今按∶陳藏器本草云∶鱔魚主濕痹氣,補虛損,婦人產魚而細長,亦似蛇而無鱗,有青黃二色,生水岸泥窟中,所在皆有之。孟詵云∶鱔魚,補五臟,逐十二風邪。患惡氣人,常作 ,空腹飽食,便以衣蓋臥少頃,當汗出如白膠,汗從腰腳中出,候汗盡,暖五木湯浴,須慎風日,更三、五日服。并治濕風。

陳藏器云∶血主癬及 ,斷取血涂之。夏月于淺水中作窟,如蛇冬蟄夏出,宜 食之。

證俗音鱔魚,音善字,或作鱔,諸書皆以 為鱔。《本經》以 為鱔,仍足魚字,殊為誤也。《風土記》云∶鱔魚夏出冬螫,亦以氣養和實時節也。《顏氏家訓》云∶《后漢書》鸛雀銜三鱔魚,音善,多假借作 。《魏武四時食制》鱔, 魚,大如五斗,軀長丈,即 魚也。若如此長大,鸛雀不能勝,況三頭乎!是鱔魚明矣。今宜作鱔字,作 當重煮之,不可以桑薪煮之,亦蛇類也。圣惠方∶治婦人乳結硬疼。用鱔魚皮燒灰末,空心暖酒調二錢匕。

衍義曰∶鱔魚,腹下黃,世謂之黃鱔。此尤動風氣,多食令人霍亂,屢見之。向在京師,鄰舍郎官,因食黃鱔,遂致霍亂吐利,幾至委頓。又有白鱔,稍粗大,色白,二者皆亡鱗。

大者長尺余,其形類蛇,但不能陸行,然皆動風。江陵府西有湖曰西湖,每歲夏秋沮河水漲,即湖水滿溢,冬即復涸。土人于干土下撅得之,每及二、三尺,則有往來鱔行之路,中有泥水,水涸又下,水至復出。

鮑魚

味辛、臭,溫,無毒。主墜墮,腿(吐猥切)蹶(音厥), 折,瘀血、血痹在四肢不散者,女子崩中血不止。勿令中咸。

陶隱居云∶所謂鮑魚之肆,言其臭也,俗人呼為 (音 )魚,字似鮑,又言鹽 之以成故也。作藥當用少鹽臭者,不知正何種魚爾?乃言穿貫者亦入藥,方∶家自少用之。今此鮑魚乃是(音慵)魚,長尺許,合完淡干之,而都無臭氣,要自療漏血,不知何者是真?唐本注云∶此說云味辛,又言勿令中咸,此是 (居 切)魚,非鮑魚也。魚去腸肚,繩穿,淡暴使干,故辛而不咸。《李當之本草》亦言胸中濕者良,鮑魚肥者,胸中便濕。又云穿貫繩者,彌更不惑。鮑魚破開,鹽 不曝,味咸不辛,又完淹令濕,非獨胸中。且 魚亦臭,臭與鮑別。鮑、二魚,雜魚并用。鮑似尸臭,以無鹽也; 臭差微,有鹽故也。 魚,沔州、復州作之,余處皆不識爾。今注今考其實,止血須淡干,勿令中咸,入別方∶藥用,則以鹽 之爾。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注云∶十月后,取魚去腸,繩穿淡者之,凡魚皆堪食,不的取色也據陶注∶作藥當用少鹽,不知正何種魚爾?又據《本經》云∶勿令中咸,是知入藥,當少以鹽成之,有鹽則中咸而不臭,鹽少則味辛而臭矣!古人云∶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謂惡人之行,知鮑魚之臭也。考其實,則今荊楚淡魚,頗臭而微辛,方∶家亦少用。舊云沔州、復州作之,余皆不出。審《陶注》及《圖經》與《本經》,即所在皆可作之也。又據魚有口小,背黃,腹白者為鮑魚,而療治與 魚同。補益,主百病。今《圖經》既不的取色,可淡干,此之為是也。

圖經文具蠡魚條下。

子母秘錄∶妊娠中風寒熱,腹中絞痛,不可針灸。干魚枚燒末,酒服方寸匕,取汗。

鯉魚膽

鯉魚膽味苦,寒,無毒。主目熱赤痛,青盲,明目。久服強悍,益志氣。

肉 味甘,主咳逆上氣,黃膽,止渴。生者,主水腫腳滿,下氣。

臣禹錫等謹按大腹水腫通用藥云∶鯉魚,寒。藥對云∶平。陳士良云∶無毒。

骨 主女子帶下赤白。

齒 主石淋。生九江池澤。取無時。

陶隱居云∶鯉魚,最為魚之主,形既可愛,又能神變,乃至飛越山湖,所以琴高乘之。

山上水中有鯉不可食。又鯉 不可合小豆藿食之。其子合豬肝食之,亦能害人爾。唐本注云∶鯉魚骨,主陰蝕,哽不出。血,主小兒丹腫及瘡。皮,主癮疹,腦,主諸癇。

腸,主小兒肌瘡。今按陳藏器本草云∶鯉魚肉,主安胎,胎動,懷妊身腫。煮為湯食之,破冷氣 癖,氣塊橫關伏梁,作膾以濃蒜齏食之。膽,主耳聾,滴耳中,目為灰,研敷刺瘡,中風水疼腫,汁出即愈。諸魚目并得。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鯉魚膽亦可單用,味大苦。點眼治赤腫翳痛。小兒熱腫涂之。蜀漆為使。魚燒灰末,治咳嗽,糯米煮粥。孟詵云∶鯉魚白煮食之,療水腫腳滿,下氣,腹有宿瘕不可食。又修理,可去脊上兩筋及黑血,毒故也。

又天行病后不可食,再發即死。其在沙石中者,毒多在腦中,不得食頭。日華子云∶鯉魚,涼,有毒。肉治咳嗽,療香港腳,破冷氣, 癖。懷孕人胎不安,用絹裹鱗和魚煮羹,熟后去鱗,食之驗。脂治小兒癇疾驚忤。膽治障翳等。腦髓治暴聾,煮粥服良。諸溪澗中者,頭內有毒。不計大小,并三十六鱗也。

圖經曰∶鯉魚,生九江池澤,今處處有之。即赤鯉魚也。其脊中鱗道,每鱗上皆有小黑點,從頭數至尾,無大小皆三十六鱗。古語云∶五尺之鯉與寸之鯉,大小雖殊,而鱗之數等是也。又,崔豹《古今注》釋鯉魚有三種。兗州人謂赤鯉為玄駒,謂白鯉為白驥,黃鯉為黃雉。蓋諸魚中,此為最佳,又能神變,故多貴之。今人食品中以為上味。其膽、肉、骨、齒皆入藥。古今方∶書并用之。胡洽治中風腳弱,短氣腹滿,有鯉魚湯方∶最勝。脂、血、目睛、腦髓亦單使治疾,唯子不可與肝同食。又齒主石淋。《古今錄驗》著其方∶云∶鯉魚齒升篩末,以三歲苦酒和,分三服。宿不食,旦服分,日中服分,暮服分,瘥。赤鯉魚鱗亦入藥。唐方∶多用治產婦腹痛,燒灰酒調服之。兼治血氣,雜諸藥用之。

陳藏器云∶鯉魚,從脊當中數至尾,無大小皆有三十六鱗,亦其成數也。食療膽,主除目中赤及熱毒痛,點之良。肉,白煮食之,療水腫腳滿,下氣。腹中有宿瘕不可食,害人。久服天門冬人,亦不可食。刺在肉中,中風水腫痛者,燒鯉魚眼睛作灰,納瘡中,汁出即可。謹按魚血,主小兒丹毒,涂之即瘥。魚鱗,燒,煙絕,研,酒下方寸匕,破產婦滯血。脂,主諸癇,食之良。腸,主小兒腹中瘡。鯉魚 ,不得和豆藿葉食之,成瘦。其魚子,不得合豬肝食之。凡修理,可去脊上兩筋及黑血,毒故也。炙鯉魚切忌煙,不得令熏著眼,損人眼光。三、兩日內必見驗也。又天行病后不可食,再發即死。其在砂石中者,有毒,多在腦中,不得食頭。圣惠方∶治水氣,利小便,除浮腫。用鯉魚頭,重斤者,治如食法修事,食之。外臺秘要∶《古今錄驗》∶療魚鯁骨橫喉中,六、七日不出。取鯉魚鱗、皮合燒作屑,以水服之,則出,未出更服。又方∶療水病腫。鯉魚頭極大者,去頭尾及骨,唯取肉,以水二斗,赤小豆大升,和魚肉煮,可取二升以上汁,生布絞去滓,頓服盡,如不能盡,分為二服,后服溫令暖,服訖當下利,利盡即瘥。又方∶療 。鯉魚腸切作五段,火上炙之,洗瘡拭干,以腸封之,冷則易,自暮至旦,干止覺癢,開看蟲出,瘥。又方∶凡腫已潰、未潰者。

燒鯉魚作灰,酢和涂之切腫上,以瘥為度。又方∶療卒淋。鯉魚齒燒灰,酒服方寸匕。千金方∶治暴痢。小鯉魚枚,燒為末,米飲服之。大人、小兒俱服得。又方∶小兒咽腫喉痹。

以鯉魚膽二七枚,和灶底土,以涂咽喉,立瘥。肘后方∶療雀目。鯉魚膽及腦敷之,燥痛即明。食醫心鏡∶主上氣咳嗽,胸膈妨滿,氣喘。鯉魚頭切作膾,以姜、醋食之,蒜齏亦得。又方∶主肺咳嗽,氣喘促。鯉魚頭重四兩,去鱗,紙裹火炮,去刺研,煮粥,空腹吃之。子母秘錄∶療妊娠傷寒。鯉魚頭燒末,酒服方寸匕,令汗出。兼治乳無汁。產書下乳汁。燒鯉魚頭研為末,酒調下錢匕。禮記食魚去乙,魚目旁有骨名乙,如象乙字,食之令人鯁。

衍義曰∶鯉魚,至陰之物也,其鱗故三十六。陰極則陽復,所以《素問》曰∶魚熱中。

王叔和曰∶熱即生風,食之所以多發風熱,諸家所解并不言。日華子云∶鯉魚,涼,今不取,直取《素問》為正。萬風家更使食魚,則是貽禍無窮矣。

八種食療余

時魚

平。補虛勞,稍發疳痼。

黃賴魚

名 。醒酒。亦無鱗,不益人也。

比目魚

平。補虛,益氣力,多食稍動氣。

鱭魚

發疥,不可多食。

有毒,不可食之。其肝毒煞人。緣腹中無膽,頭中無鰓,故知害人。若中此毒及鱸魚毒者,便銼蘆根煮汁飲,解之。

又,此魚行水之次,或自觸著物,即自怒氣脹,浮于水上,為鴉 所食。

孫真人食忌∶魚,勿食肝,殺人。

平。補五臟,益筋骨,和脾胃。多食宜人。作 尤佳。曝干甚香美。不毒,亦不發病。

黃魚

平,有毒。發諸氣病,不可多食。亦發瘡疥,動風。不宜和蕎麥同食,令人失音也。

魴魚

調胃氣,利五臟。和芥子醬食之,助肺氣,去胃家風。消谷不化者,作膾食,助脾氣,令人能食。患疳痢者,不得食。作羹 食,宜人。其功與鯽魚同。

二十三種陳藏器余

鱘魚

味甘,平,無毒。主益氣補虛,令人肥健。生江中,背如龍,長、二丈,鼻上肉作脯名鹿頭。名鹿肉。補虛下氣,子如小豆。食之肥美,殺腹內小蟲。

食療有毒。主血淋。可煮汁飲之。其味雖美,而發諸藥毒。 ,世人雖重,尤不益人,服丹石人不可食,令人少氣。發切瘡疥,動風氣。不與干筍同食,發癱緩風。小兒不與食,結癥瘕及嗽。大人久食,令人卒心痛,并使人卒患腰痛。

(上逐下題)魚白

主竹木入肉,經久不出者,取白敷瘡上,四邊肉爛即出刺。名鰾(毗眇切)。

海藥云謹按《廣州記》云∶生南海,無毒。主月蝕瘡,陰瘡,痿瘡。并燒灰用。經驗方∶治嘔血。鰾膠長八寸,闊二寸,炙令黃,刮二錢以來,用甘蔗節三十五個,取自然汁調下。

文鰩魚(余招反)

無毒。婦人臨月帶之,令易產。亦可臨時燒為黑末,酒下錢匕。出南海。大者長尺許,有翅與尾齊。名飛魚,群飛水上,海人候之,當有大風。《吳都賦》云∶文鰩夜飛而觸網,是也。

牛魚

無毒。主六畜疾疫。作干脯搗為末,以水灌之,即鼻中黃涕出。亦可置病牛處,令其氣相熏。生東海。頭如牛也。

海豚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平市| 南充市| 仁寿县| 绵竹市| 孝感市| 乌拉特后旗| 宝坻区| 潮安县| 淮南市| 巴青县| 康马县| 托里县| 东乌珠穆沁旗| 平塘县| 阳城县| 陈巴尔虎旗| 涞源县| 浏阳市| 鄯善县| 东乌珠穆沁旗| 福安市| 丰城市| 海安县| 门源| 前郭尔| 元阳县| 新津县| 稻城县| 寿宁县| 富蕴县| 建阳市| 自治县| 汪清县| 枣强县| 长岭县| 志丹县| 禹城市| 静海县| 会泽县| 舟山市| 黔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