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0章

  • 證類本草
  • 唐慎微
  • 4921字
  • 2015-12-26 18:03:32

海藥云按《廣州記》云∶出南海水中。主男子遺精,虛勞乏損,補腎正氣,止盜汗,去煩熱入丸散中用。雷公云∶有石牡蠣、石魚蠣、真海牡蠣。石牡蠣者,頭邊背大,小甲沙石,真似牡試之,隨手走起可認真。是萬年珀,號曰 ,用之妙。凡修事,先用二十個,東流水、鹽兩,煮伏時,后入火中燒令通赤,然后入缽中研如粉用也。肘后方∶大病瘥后,小勞便鼻衄。牡蠣十分,石膏五分,搗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子大,服之。經驗方∶治切渴。大牡蠣不計多少,于臘日、端午日,黃泥裹 通赤,放冷取出,為末。用活鯽魚煎湯調下錢匕,小兒服半錢匕,只兩服瘥。又方∶治切丈夫、婦人瘰 經效。牡蠣用炭秤, 通赤取出,于濕地上用紙襯,出火毒宿,取四兩,玄參三兩,都搗羅為末,以面糊丸如梧桐子。早晚食后、臨臥各三十丸,酒服。藥將服盡, 子亦除根本。又方∶除盜汗及陰汗。牡蠣為末,有汗處粉之。勝金方∶治甲疽,弩肉裹甲,膿血疼痛不瘥。牡蠣頭濃處,生研為末。每服二錢,研殿花酒調下。如癰盛已潰者,以末敷之,仍更服藥,并日三服。

初虞世治瘰 發頸項,破、未破甚效如神。牡蠣四兩,甘草二兩,為末。每服大錢,食后臘茶同點,日二。又方∶治水 偏大,上下不定疼痛。牡蠣不限多少,鹽泥固濟,炭三斤,令火盡,冷取二兩,干姜兩炮,又為細末,用冷水調稀稠得所,涂病處,小便大利即愈。集驗方∶治癰,切腫未成膿,拔毒。牡蠣白者為細末,水調,涂干更涂。傷寒類要∶療髓疽,日深,嗜臥。牡蠣、澤瀉主之。

衍義曰∶牡蠣須燒為粉用,兼以麻黃根等分同搗,研為極細末,粉盜汗及陰汗。本方∶使生者,則自從本方。左顧,《經》中本不言,只從陶隱居說。其《酉陽雜俎》已言∶牡蠣言牡,非牝口在左者為左顧。此物本無目,如此,焉得更有顧盼也。

龜甲

味咸、甘,平,有毒。主漏下赤白,破癥瘕 (音皆)瘧,五痔陰蝕,濕痹四肢重弱,小兒囟(音信)不合,頭瘡難燥,女子陰瘡,及驚恚氣心腹痛,不可久立,骨中寒熱,傷寒勞復,或肌體寒熱欲死,以作湯,良。久服輕身不饑。益氣資智,亦使人能食。名神屋。生南海池澤及湖水中。采無時。勿令中濕,中濕即有毒。(惡沙參、蜚蠊。)陶隱居云∶此用水中神龜,長尺二寸者為善。厭可以供卜,殼可以充藥,亦入仙方。

用之當炙。生龜溺甚療久嗽,亦斷瘧。肉作羹 ,大補而多神靈,不可輕殺。書家載之甚多,此不具說也。唐本注云∶龜,取以釀酒。主大風緩急,四肢拘攣,或久癱緩不收攝,皆瘥。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圖經》云∶江、河、湖水龜也。湖州、江州、交州者,皆骨白而濃,色分明,并堪卜,其入藥者得便堪用。今所在皆有,肉亦堪釀酒也。蕭炳云∶殼主風腳弱,炙之,末,酒服。藥性論云∶龜甲,畏狗膽,無毒。燒灰治小兒頭瘡不燥。骨帶入山令人不迷。血治脫肛。灰亦治脫肛。日華子云∶卜龜小者,腹下可卜,鉆遍者,名敗龜。治血麻痹。

入藥酥炙用,又名敗將。

圖經文具秦龜條下。

食療云∶溫,味酸。主除溫瘴氣,風痹,身腫, 折。又,骨帶入山林中,令人不迷路。

其食下赤白,崩中,小兒囟不合,破癥瘕, 瘧,療五痔,陰蝕,濕痹,女子陰隱瘡,及骨節中寒熱,煮汁浴漬之良。又,以前都用水中龜,不用啖蛇龜。五月五日取頭干末服之,亦令人長遠入山不迷。又方∶卜師處鉆了者,涂酥炙,細羅,酒下二錢,療風疾。肘后方∶治卒得咳嗽。

生龜三枚,治如食法,去腸,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以漬曲,釀米四升如常法,熟飲二升,令盡此,則永斷。經驗方∶治產后產前痢。敗龜枚,用米醋炙,搗為末,米飲調下。孫真人云∶治小兒龜背。以龜尿摩胸背上,瘥。孫真人食忌十二月勿食龜肉,損命,不可輒食,殺子母秘錄∶∶令子易產。燒龜甲末,酒服方寸匕。抱樸子云∶千歲靈龜五色具焉,其雄額上兩骨起似角,以羊血浴之,乃剔取其甲,炙搗,服方寸匕,日三盡具。

衍義文具秦龜條下。

秦龜

秦龜味苦,無毒。主除濕痹氣,身重,四肢關節不可動搖。生山之陰土中。二月、八月取。

陶隱居云∶此即山中龜不入水者。形大小無定,方藥不甚用。龜類雖多,入藥正有兩種爾。又有鴦龜,小狹長尾,乃言療蛇毒,以其食蛇故也。用以卜則吉兇正反,帶秦龜前 (乃到切)骨,令人入山不迷。廣州有 (子夷切) (以規切),其血甚療俚人毒箭傷。唐本注云∶龜腹折,見蛇則呷而食之。荊楚之間謂之呷蛇龜也。秦龜即 是,更無別也。今按∶陳藏器本草云∶龜溺,主耳聾,滴耳中瘥。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今江南、嶺南并有。冬月藏土中,春夏秋即游溪谷。今據《爾雅》,攝龜,即小龜也。腹下曲折,能自開閉,好食蛇,江東呼為陵龜,即夾蛇龜也。又靈龜出涪陵郡,大甲可以卜,似玳瑁,即 龜也。名靈。能鳴,今蘇言秦龜即 ,非為通論。且陶注∶ 但療箭毒,則與《本經》主治不同。

入水者,而云秦龜應以地名為別故也。陳藏器云∶蘇云秦龜即是。按 生海水中,生山陰者非 矣。今秦龜是山中大龜,如碑下者。食草根、竹筍,深山谷有之,卜人取以占山澤。漢書十朋有山龜,即是此也。揭取甲,亦如 堪飾器物。

陳土良云∶ 龜腹下橫折,秦人呼 ,山龜是也。肉寒,有毒。主筋脈。凡撲損,便取血作酒食。肉生研濃涂,立效。日華子云∶平,微毒。治中刀箭悶絕,刺血飲便瘥。皮甲名 皮,治血疾,若無生血,煎汁代之,亦可寶裝飾物。又云∶夾蛇龜,小,黑,中心折者無用,不可食。肉可生搗 敷蛇毒。

圖經曰∶秦龜,山中龜,不入水者是也,生山之陰土中。或云秦以地稱,云生山之陰者是,秦山中龜,其形大小無定,大者有如碑跌,食草根、竹萌,冬月藏土中,至春而出,游山谷中。

今市肆間人或畜養為玩,至冬而埋土穴中。然藥中稀用,卜人亦取以占山澤,揭取其甲,亦堪飾器物。《爾雅》所謂山龜者,豈是此歟。水中龜,其骨白而濃,色至分明,所以供卜人及入藥用,以長尺二寸為善。《爾雅》亦有水龜,又種 龜,小狹長尾,腹下有橫折,見蛇則呷而食之,江東人謂之陵龜,即《爾雅》所謂小龜也,亦入藥用,能療蛇毒。又種(子夷切) (以規切),大甲,可以卜,即《爾雅》所謂靈龜也。陶、蘇以此為秦龜。

按∶《嶺表錄異》云∶ ,俗謂之茲夷,蓋山龜之大者,人立背上,可負而行。潮、循間甚多,鄉人取殼,以生得全者為貴。初用木楔其肉,龜被楚毒,鳴吼如牛,聲動山谷,工人以其甲通明黃色者,煮拍陷玳瑁為器,今所謂龜筒者是也。據此乃別是種山龜,未必是此秦龜也。其入藥亦以生脫者為上。凡龜之類甚多,而時人罕復遍識,蓋近世貨幣所不用,而知卜術者亦稀,唯醫方∶時用龜甲,故爾弗貴矣。方∶書中又多用敗龜,取鉆灼之多者,名漏天機。說,入藥須用神龜,神龜底殼當心前,有處四方透明如琥珀色者是矣。其頭方,殼圓,腳分別也。又,藥中用龜尿,最難得。孫光憲《北夢瑣言》載其說云∶道士陳釗,言龜之性妒,而與蛇交,或雌蛇至,有相趁斗噬,力小者或至斃。采時取雄龜,于瓷碗中,或小盤中置之,于后以鑒照,龜既見鑒中影,往往淫發而失尿,急以物收取。又以紙炷火上 熱,以點其尻,亦致失尿,然不及鑒照之快也。

陳藏器 ,秦龜注∶陶云廣州有 ,其血主俚人毒箭。按 ,人被毒箭傷,煩悶欲死者。剖取血敷傷處,此是焦銅及螯汁毒,南人多養用之,似龜,生海邊。有甲紋,堪為物飾。海藥云謹按《正經》云∶生在廣州山谷。其殼,味帶苦,治婦人赤白漏下,破積癥,頑風冷痹,關節氣壅,或經卜者更妙。凡甲炙令黃,然后入藥中。抱樸子, 龜啖蛇,南從皆帶龜之尾以辟蛇。蛇中人,刮此物以敷之,其瘡亦使愈。

衍義曰∶秦龜,即生于秦者。秦地山中多老龜,極大而壽。龜甲即非只秦地有,四方∶皆有之,但取秦地所出,大者為勝。今河北獨流釣臺甚多。取龜筒治療,亦入眾藥。只此二種,各逐本條,以其靈于物,方∶家故用以補心,然甚有驗。

珍珠

珍珠寒,無毒。主手足皮膚逆臚,鎮心。綿裹塞耳,主聾。敷面令人潤澤好顏色。粉點目中,主膚翳障膜。(今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珍珠,君。治眼中翳障白膜,七寶散用磨翳障,亦能墜痰。日華子云∶珍珠子,安心,明目,駐顏色也。

圖經曰∶珍珠,《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今出廉州,北海亦有之。生珠牡(俗謂之珠母)。

珠牡,蚌類也。按《嶺表錄異》∶廉州邊海中有洲島,島上有大池,謂之珠池。每歲刺史親監珠戶入池采老蚌,割取珠以充貢。池雖在海上,而人疑其底與海通,池水乃淡,此不可測也。

土人采小蚌肉作脯食之,往往得細珠如米者。乃知此池之蚌,隨大小皆有珠矣。而今取珠牡,云得之海旁,不必是珠池中也。其北海珠蚌,種類小別。人取其肉,或有得珠者,但不常有,其珠亦不甚光瑩,藥中不堪用。又∶蚌屬中有種似江珧者,其腹亦有珠,皆不及南海者奇而且多。入藥須用新完未經鉆綴者為佳。

海藥云謹按《正經》云∶生南海,石決明產出也。主明目,除面 ,止泄,合知母療煩熱,消渴。以左纏根,治兒子麩豆瘡入眼。蜀中西路女瓜亦出珍珠,是蚌蛤產,光白甚好,不及舶上彩耀。欲穿須得金剛鉆也。為藥須久研如粉面,方∶堪服餌。研之不細,傷人腑腑。雷公以牡蠣約重四、五斤以來,先置于平底鐺中,以物四向 令穩,然后著珍珠于上了,方∶下銼了三件細,以絹羅重重篩過,卻更研二丸下了,用。凡使,要不傷破及鉆透者,方可用也。外臺秘要∶療子死腹中方,珍珠二兩,為末,酒調服盡,立出。千金方∶治兒胞衣不出,苦酒服珍珠末珠末以雞冠血和丸小豆大,以三、四粒納口中。又方∶主鎮安魂魄,珠蜜方∶煉珍珠如大豆,以蜜蜆殼,和服與豆許,日三。大宜小兒矣。抱樸子∶珍珠徑寸以上可服,服之可以長久。

酪漿漬之絕谷得長生。

衍義曰∶珍珠,小兒驚熱藥中多用。河北壙濼中,亦有圍及寸者,色多微紅,珠母與廉州珠母不相類。但清水急流處,其色光白;水濁及不流處,其色暗。余如《經》。

玳瑁

玳瑁寒,無毒。主解嶺南百藥毒。俚人刺其血飲,以解諸藥毒。大如帽,似龜,甲中有紋。生嶺南海畔山水間。(今附)臣禹錫等謹按陳士良云∶玳瑁,身似龜,首觜如鸚鵡。肉,平。主諸風毒,行氣血,去胸膈中風痰,鎮心脾,逐邪熱,利大小腸,通婦人經脈。甲殼亦似肉,同療心風邪,解煩熱。

日華子云∶破癥結,消癰毒,止驚癇等疾。

圖經曰∶玳瑁,生嶺南山水間,今亦出廣南。蓋龜類也。唯腹、背甲皆有紅點斑紋,其大者有如盤。入藥須生者乃靈,帶之亦可以辟蠱毒。凡遇飲食有毒,則必自搖動,死者則不能,神矣。昔唐嗣薛王之鎮南海,海人有獻生玳瑁者,王令揭取上甲二小片,系于左臂,欲以辟毒。玳瑁甚被楚毒,復養于使宅后池,伺其揭處復生,還遣送舊處,并無傷矣。今人多用雜龜筒作器皿,皆殺取之。又經煮拍,生者殊不易得。頃有自嶺表罷官,得生玳瑁畜養且久,攜以北歸,北人多有識者。又有種 ,亦玳瑁之類也。其形如笠,四足縵胡無指,其甲有黑珠,紋彩亦好,但薄而色淺,不任作器,唯堪貼飾耳。今人謂之 皮,不入藥用。

陳藏器云∶大如扇,似龜,甲有紋,余并同。楊氏產乳∶療中蠱毒。生玳瑁以水磨如濃飲,服盞即解。

衍義曰∶玳瑁,治心經風熱,生者入藥,蓋性味全也。既入湯火中,即不堪用,為器物者矣,與生熟犀其義同。

桑螵蛸

桑螵蛸味咸、甘,平,無毒。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又療男子虛損,五臟氣微,夢寐失精,遺溺。久服益氣養神。名蝕 (音尤)生桑枝上,螳螂子也。二月、三月采蒸之,當火炙。不爾,令人泄。(得龍骨,療泄精。畏旋復花。)陶隱居云∶俗呼螳螂為 (音石)螂,逢樹便產,以桑上者為好,是兼得桑皮之津氣。

市人恐非真,皆令合枝斷取之爾,偽者亦以膠著桑枝之上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此物多在小桑樹上,叢荊棘間,并螳螂卵也,三月、四月中,枝出小螳螂數百枚。以熱漿水浸之伏時,焙干,于柳木灰中炮令黃色用之。藥性論云∶桑螵蛸,臣,畏戴椹。主男子腎衰,漏精,精自出。患虛冷者能止之,止小便利。火炮令熱,空心食之。虛而小便利,加而用之。

圖經云桑螵蛸,螳螂子也。《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今在處有之。螳螂逢木便產,枚出子百數,多在小木荊棘間,桑上者兼得桑皮之津氣,故以為佳。而市之貨者,多非真。須連枝折之為驗。然偽者亦能以膠著桑枝上,入藥不宜也。三月、四月采。蒸過收之,亦火炙,不爾則令人泄。法∶采得便以熱漿水浸伏時,焙干,更于柳木灰中,炮令黃用之。《爾雅》云∶莫貉(戶各切),螳螂蛑。郭璞云∶螗螂,有斧蟲,江東呼為石螂。又云∶不過,(丁郎切) (息詳切)。 螳螂別名也。其子蜱(音裨)蛸(音蕭),名 (普莫切)(音焦), 卵也。古今方∶漏精及主風藥中,多用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们市| 富民县| 兴业县| 南投市| 金寨县| 蒙阴县| 焦作市| 邛崃市| 临桂县| 宜宾县| 集安市| 大洼县| 年辖:市辖区| 海林市| 同心县| 湖口县| 简阳市| 方城县| 夹江县| 含山县| 松桃| 福清市| 东源县| 离岛区| 吴忠市| 新竹市| 化州市| 子洲县| 勃利县| 灵石县| 班戈县| 芦溪县| 湄潭县| 开阳县| 正镶白旗| 平阳县| 安康市| 洛川县| 环江| 百色市| 襄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