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解 肝主左而宜升,胃主右而宜降,肝氣不升則先天之氣化不能由肝上達,胃氣不降則后天之飲食不能由胃下輸,此證之病根,正因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也。故方中以生麥芽、茵陳以升肝;生赭石、半夏、竹茹以降胃,即以安沖;用續斷者,因其能補肝,可助肝氣上升也;用生山藥二冬者,取其能潤胃補胃,可助胃氣下降也,用雞內金者,取其能化瘀止疼,以營運諸藥之力也。
復診 上方隨時加減,連服二十余劑,肝氣已升,胃氣已降,左右脈均已平安,諸病皆愈。惟肢體乏力,飲食不甚消化,擬再治以補氣健胃之劑。
處方 野臺參(四錢) 生懷山藥(一兩) 生赭石(六錢軋細) 天冬(六錢)寸麥冬(六錢) 生雞內金(三錢黃色的搗) 生麥芽(三錢) 甘草(錢半)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煎服三劑,飲食加多,體力漸復。于方中加枸杞五錢,白術三錢,俾再服數劑以善其后。
幫助 身之氣化,原左升右降,若但知用赭石降胃,不知用麥芽升肝,久之,肝氣將有郁遏之弊,況此證之肝氣原郁結乎?此所以方中用赭石,即用麥芽,赭石生用而麥芽亦生用也。
且諸家本草謂麥芽炒用者為丸散計也,若入湯劑何須炒用,蓋用生者煮汁飲之,則消食之力愈大也。
或問 升肝之藥,柴胡最效,今方中不用柴胡而用生麥芽者,將毋別有所取乎?答曰:柴胡升提肝氣之力甚大,用之失宜,恒并將胃氣之下行者提之上逆。曾有患陽明厥逆吐血者,初不甚劇。醫者誤用柴胡數錢即大吐不止,須臾盈一痰盂,有危在頃刻之懼,取藥無及,適備有生赭石細末若干,俾急用溫開水送下,約盡兩半,其血始止,此柴胡并能提胃氣上逆之明征也。況此證之胃氣原不降乎?至生麥芽雖能升肝,實無妨胃氣之下降,蓋其萌芽發生之性,與肝木同氣相求,能宣通肝氣之郁結,使之開解而自然上升,非若柴胡之純于升提也。
9.胃氣不降
掖縣任××妻,年五旬,得胃氣不降證。
原因 舉家人口眾多,因其夫在外,家務皆自操勞,恒動肝火,遂得此證。
證候 食后停滯胃中,艱于下行,且時覺有氣挾火上沖,口苦舌脹,目眩耳鳴,恒有呃欲嘔逆或惡心,胸膈煩悶,大便六七日始行一次,或至服通利藥始通,小便亦不順利。其脈左部弦硬,右部弦硬而長,一息搏近五至,受病四年,屢次服藥無效。
診斷 此肝火與肝氣相并,沖激胃腑,致胃腑之氣不能息息下行傳送飲食,久之,胃氣不但不能下行,且更轉而上逆,是以有種種諸病也。宜治以降胃理沖之品,而以滋陰清火之藥輔之。
處方 生赭石(兩半軋細) 生懷山藥(一兩) 生杭芍(六錢) 玄參(六錢)生麥芽(三錢) 茵陳(二錢) 生雞內金(二錢黃色的搗) 甘草(錢半)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每日服藥一劑,三日后大便日行一次,小便亦順利。上焦諸病亦皆輕減,再診其脈,頗見柔和。遂將赭石減去五錢,又加柏子仁五錢,連服數劑,霍然全愈。
(三)血病門
1.吐血證
天津張××,年三十五歲,得吐血證,年余不愈。
病因 稟性褊急,勞心之余又兼有拂意之事,遂得斯證。
證候 初次所吐甚多,屢經醫治,所吐較少,然終不能除根。每日或一次或兩次,覺心中有熱上沖,即吐血一兩口。因病久身羸弱,臥床不起,亦偶有扶起少坐之時,偶或微喘,幸食欲猶佳,大便微溏,日行兩三次,其脈左部弦長,重按無力,右部大而芤,一息五至。
診斷 凡吐血久不愈者,多系胃氣不降,致胃壁破裂,出血之處不能長肉生肌也。再即此脈論之,其左脈之弦,右脈之大,原現有肝火浮動挾胃氣上沖之象,是以其吐血時,覺有熱上逆,至其脈之弦而無力者,病久而氣化虛也。大而兼芤者,失血過多也。至其呼吸有時或喘,大便日行數次,亦皆氣化虛而不攝之故。治此證者,當投以清肝、降胃、培養氣血、固攝氣化之劑。
處方 赤石脂(兩半) 生懷山藥(一兩) 凈萸肉(八錢) 生龍骨(六錢搗碎)生牡蠣(六錢搗碎) 生杭芍(六錢) 大生地黃(四錢) 甘草(二錢) 廣三七(二錢)藥共九味,將前八味煎湯送服三七末。
方解 降胃之藥莫如赭石,此愚治吐衄恒用之藥也。此方中獨重用赤石脂者,因赭石為鐵養化合其重墜之力甚大,用之雖善降胃,而其力達于下焦,又善通大便,此證大便不實,赭石似不宜用;赤石脂之性,重用之亦能使胃氣下降,至行至下焦,其粘滯之力又能固澀大便,且其性能生肌,更可使腸壁破裂出血之處早愈,誠為此證最宜之藥也。
效果 將藥煎服兩劑,血即不吐,喘息已平,大便亦不若從前之勤,脈象亦較前和平,惟心中仍有覺熱之時。遂即原方將生地黃改用一兩,又加熟地黃一兩,連服三劑,諸病皆愈。
2.咳血兼吐血證
堂侄女××,適鄰村王氏,年三十歲。于乙酉仲春,得吐血證。
病因 因家務自理,勞心過度,且稟賦素弱,當此春陽發動之時,遂病吐血。
證候 先則咳嗽痰中帶血,繼則大口吐血,其吐時覺心中有熱上沖,一日夜吐兩三次,劇時可吐半碗。兩日之后,覺精神氣力皆不能支持,遂急迎愚延醫。自言心中搖搖似將上脫,兩顴發紅,面上發熱,其脈左部浮而動,右部浮而濡,兩尺無根,數逾五至。
診斷 此肝腎虛極,陰分陽分不相維系,而有危在頃刻之勢。遂急為出方取藥以防虛脫。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生懷地黃(一兩) 熟懷地黃(一兩) 凈萸肉(一兩) 生赭石(一兩軋細)急火煎藥取湯兩盅,分兩次溫服下。
效果 將藥甫煎成未服,又吐血一次,吐后忽停息閉目 然罔覺。診其脈跳動仍舊,知能蘇醒,約四分鐘呼吸始續,兩次將藥服下,其血從此不吐。俾即原方再服一劑,至第三劑即原方加潞黨參三錢、天冬四錢,連服數劑,身形亦漸撤消。繼用生懷山藥為細面,每用八錢煮作茶湯,少調以白糖,送服生赭石細末五分,作點心用之以善其后。
3.吐血兼咳嗽
天津王××,年二十四歲,得咳嗽吐血證。
病因 稟賦素弱,略有外感,即發咳嗽,偶因咳嗽未愈,繼又勞心過度,心中發熱,遂至吐血。
證候 先時咳嗽猶輕,失血之后則嗽益加劇。初則痰中帶血,繼則大口吐血,心中發熱,氣息微喘,脅下作疼,大便干燥。其脈關前浮弦,兩尺重按不實,左右皆然,數逾五至。
診斷 此證乃肺金傷損,肝木橫恣,又兼胃氣不降,腎氣不攝也。為其肺金受傷,是以咳嗽痰中帶血;為胃氣不降,是以血隨氣升,致胃中血管破裂而大口吐血;至脅下作疼,乃肝木橫恣之明證;其脈上盛下虛,氣息微喘,又腎氣不攝之明征也。治之者,宜平肝、降胃、潤肺、補腎,以培養調劑其臟腑,則病自愈矣。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生赭石(六錢軋細) 生懷地黃(一兩) 生杭芍(五錢)天冬(五錢) 大甘枸杞(五錢) 川貝母(四錢) 生麥芽(三錢)牛蒡子(三錢搗碎) 射干(二錢) 廣三七(三錢細末) 粉甘草(二錢細末)藥共十二味,將前十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甘草末各一半,至煎渣再服,仍送服其余一半。
效果 服藥一劑,吐血即愈,諸病亦輕減。后即原方隨時為之加減,連服三十余劑,其嗽始除根,身體亦漸壯健。
4.吐血兼咳嗽
天津孫××,年二十八歲,得吐血兼咳嗽證。
病因 因事心中著急起火,遂致吐血咳嗽。
證候 其吐血之始,至今已二年矣。經醫治愈,屢次反復,少有操勞,心中發熱即復吐血。又頻作咳嗽,嗽時吐痰亦恒帶血。肋下恒作刺疼,嗽時其疼益甚,口中發干,身中亦間有灼熱,大便干燥。其脈左部弦硬,右部弦長,皆重按不實,一息搏近五至。
診斷 此證左脈弦硬者,陰分虧損而肝膽有熱也,右部弦長者,因沖氣上沖并致胃氣上逆也。為其沖沖胃逆,是以胃壁血管破裂以至于吐血咳血也。其脈重按不實者,血虧而氣亦虧也。至于口無津液,身或灼熱,大便干燥,無非血少陰虧之現象。擬治以清肝、降胃、滋陰、化瘀之劑。
處方 生赭石(八錢軋細) 生懷地黃(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 生杭芍(六錢)玄參(五錢) 川楝子(四錢搗碎) 生麥芽(三錢) 川貝母(三錢) 甘草(錢半) 廣三七(二錢細末)藥共十味,將前九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末一半,至煎渣重服時,再送服其余一半。
方解 愚治吐血,凡重用生地黃,必用三七輔之,因生地黃最善涼血,以治血熱妄行,猶恐妄行之血因涼而凝,瘀塞于經絡中也。三七善化瘀血,與生地黃并用,血止后自無他虞;且此證肋下作疼,原有瘀血,則三七尤在所必需也。
復診 將藥連服三劑,吐血全愈,咳嗽吐痰亦不見血,肋疼亦愈強半,灼熱已無,惟口中仍發干,脈仍有弦象。知其真陰猶虧也,擬再治以滋補真陰之劑。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生懷地黃(六錢) 大甘枸杞(六錢) 生杭芍(四錢)玄參(四錢) 生赭石(四錢軋細) 生麥芽(二錢) 甘草(二錢) 廣三七(二錢細末)服法如前。
效果 將藥連服五劑,病全愈,脈亦復常,遂去三七,以熟地黃易生地黃,俾多服數劑以善其后。
5.吐血證
天津馮××,年三十二歲,得吐血證久不愈。
病因 因勞心勞力過度,遂得此證。
證候 吐血已逾二年,治愈,屢次反復。病將發時,覺胃中氣化不通,滿悶發熱,大便滯塞,旋即吐血,兼咳嗽多吐痰涎。其脈左部弦長,右部長而兼硬,一息五至。
診斷 此證當系肝火挾沖胃之氣上沖,血亦隨之上逆,又兼失血久而陰分虧也。為其肝火熾盛,是以左脈弦長;為其肝火挾沖胃之氣上沖,是以右脈長而兼硬;為其失血久而真陰虧損,是以其脈既弦硬(弦硬即有陰虧之象)而又兼數也。此宜治以瀉肝降胃之劑,而以大滋真陰之藥佐之。
處方 生赭石(一兩軋細) 玄參(八錢) 大生地(八錢) 生懷山藥(六錢)栝蔞仁(六錢炒搗) 生杭芍(四錢) 龍膽草(三錢) 川貝母(三錢)甘草(錢半) 廣三七(二錢細末)藥共十味,先將前九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細末一半,至煎渣重服時,再送服其余一半。
效果 每日煎服一劑,初服后血即不吐,服至三劑咳嗽亦愈,大便順利。再診其脈,左右皆有和柔之象,問其心中悶熱全無。遂去蔞仁、龍膽草,生山藥改用一兩,俾多服數劑,吐血之病可從此永遠除根矣。
6.吐血證
天津張姓,年過三旬,偶患吐血證。
病因 其人性嗜酒,每日必飲,且不知節。初則飲酒過量即覺胸間煩熱,后則不飲酒時亦覺煩熱,遂至吐血。
證候 其初吐血之時,原不甚劇,始則痰血相雜,因咳吐出。即或純吐鮮血,亦不過一日數口,繼復因延醫服藥,方中有柴胡三錢,服藥半點鐘后,遂大吐不止,倉猝迎愚往視。及至,則所吐之血已盈痰盂,又復連連嘔吐,若不立為止住,實有危在目前之懼。幸所攜藥囊中有生赭石細末一包,俾先用溫水送下五錢,其吐少緩須臾,又再送下五錢遂止住不吐。診其脈弦而芤,數逾五至,其左寸搖搖有動意,問其心中覺怔忡乎?答曰:怔忡殊甚,幾若不能支持。
診斷 此證初傷于酒,繼傷于藥,臟腑之血幾于傾囊而出。猶幸速為立止,宜急服湯藥以養其血,降其胃氣保其心氣,育其真陰,連服數劑,庶其血不至再吐。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生赭石(六錢軋細) 玄參(六錢) 生地黃(六錢)生龍骨(六錢搗碎) 生牡蠣(六錢搗碎) 生杭芍(五錢) 酸棗仁(四錢炒搗)柏子仁(四錢) 甘草(錢半) 廣三七(三錢細末)此方將前十味煎湯,三七分兩次用,頭煎及二煎之湯送服。
效果 每日服藥一劑,連服三日血已不吐,心中不復怔忡。再診其脈芤動皆無,至數仍略數,遂將生地黃易作熟地黃,俾再服數劑以善其后。
7.大便下血
天津袁××,年三十二歲,得大便下血證。
病因 先因勞心過度,心中時覺發熱,繼又因朋友宴會,飲酒過度遂得斯證。
證候 自孟夏下血,歷六月不止,每日六七次,腹中覺疼即須入廁,心中時或發熱,懶于飲食。其脈浮而不實有似芤脈,而不若芤脈之硬,兩尺沉分尤虛,至數微數。
診斷 此證臨便時腹疼者,腸中有潰爛處也。心中時或發熱者,陰虛之熱上浮也。其脈近芤者,失血過多也。其兩尺尤虛者,下血久而陰虧,更兼下焦氣化不固攝也。此宜用化腐生肌之藥治其腸中潰爛,滋陰固氣之藥固其下焦氣化,則大便下血可愈矣。
處方 生懷山藥(兩半) 熟地黃(一兩) 龍眼肉(一兩) 凈萸肉(六錢)樗白皮(五錢) 金銀花(四錢) 赤石脂(四錢研細) 甘草(二錢)鴉膽子仁(八十粒成實者) 生硫黃(八分細末)藥共十味,將前八味煎湯,送服鴉膽子、硫黃各一半,至煎渣再服時,仍送服其余一半,至于硫黃生用之理,詳于敦復湯下。
方解 方中鴉膽子、硫黃并用者,因鴉膽子善治下血,而此證之脈兩尺過弱,又恐單用之失于寒涼,故少加硫黃輔之,況其腸中脂膜,因下血日久易至腐敗釀毒,二藥之性皆善消除毒菌也。又其腹疼下血,已歷半載不愈,有似東人×××所謂阿米巴赤痢,硫黃實又為治阿米巴赤痢之要藥也。
復診 前藥連服三劑,下血已愈,心中亦不發熱,脈不若從前之浮,至數如常。而其大便猶一日溏瀉四五次,此宜投以健胃固腸之劑。
處方 炙箭 (三錢) 炒白術(三錢) 生懷山藥(一兩) 龍眼肉(一兩)生麥芽(三錢) 建神曲(三錢) 大云苓片(二錢)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五劑,大便已不溏瀉,日下一次,遂停服湯藥。
俾用生懷山藥細末煮作粥,調以白糖,當點心服之以善其后。